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成为大家探讨的热点问题。目前,在教育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课程改革;二是通过教学实践;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运用案例则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教学实践,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案例;数学课堂;运用策略
案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带有启发性的案例,通过多向互动、对话和研讨等形式,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感悟、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核心素养。如何以案例为核心,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呢?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做法。
一、妙用情景案例,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引入情景案例,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目的。比如,在教学《比的化简》这一课时,课前设计了一个实验:让两个同学调制了两杯蜂蜜水:A杯用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B杯用了2小杯蜂蜜,18小杯水。问:你能判断出哪杯蜂蜜水更甜吗?因为相比较的单位不同,所以学生就卡在这思维的障碍里,只能靠猜了,有的说A杯,有的说B杯,有的说尝一下不就知道了。这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旧知,分析数据,利用配制蜂蜜水的数据信息,找出蜂蜜与水之间的比,并联系前面学过的分数与比的关系,把两个比化成最简比,通过化简,两杯水中蜂蜜与水的比都是1:9,说明这两杯水是一样甜的。这样妙用情景案例,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为学习《比的化简》这一知识点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巧用微课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具有时间短、主题突出、使用方便等特点,可在课前、课中、课后穿插播放,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識。笔者结合学习内容,巧用微课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对人民币认识的教学时,需要涉及到人民币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人民币的面值、人民币的发展历史、人民币的使用用途、生活中的日常用品的价格等。所以,上课伊始,笔者采用微课来播放人民币的基本情况,发展历史及面值等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对人民币的用途及使用有一定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一年级《整理房间》时,笔者首先播放淘气和笑笑房间的微视频,通过对比,学生感受到笑笑的房间很整齐,而淘气的房间很乱。然后问学生:你喜欢谁的房间呀?最后,我们还一起帮助淘气按照同一类别的东西放在一起整理房间。整个视频生动有趣,清晰明了,不仅吸引学生,还能让学生很快感知到整理房间的方法。
三、活用生活案例,促使学生探索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的内容越贴近生活,学生越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点。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或学生身边熟悉的案例,“搬到”数学课堂中,将抽象的知识点与生活中所对应的事物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在探索知识中,提高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比如,在教学“吨”这个数学单位时,教师可以结合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去感受一下“吨”的概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观察校园内的几吨重的大石头,并尝试让学生去抬起大石头,学生肯定会发出“好重”“怎么可能抬得起”的感叹。这比教师在课堂上叙述“吨”有多重更具有说服力,从而了解到“吨”这个单位和以前所学的重量单位有所不同,对于比较大而重的物体就用“吨”作单位。所以,教师只要善于观察,发现案例,活用案例,促使学生积极的探索生活中的数学,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四、实践操作案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对于刻板的知识,更喜欢实践操作,教师结合这一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一课时,计算13 2=?,让学生操作摆棒子和拔珠子。先把10根棒子摆一行,表示1个十;再把零散的摆另一行,这样把十几的数摆成一行零几根,计算时无论加上几,都是从零散的棒子中增加。由此学生结合自己摆的学具很快的说出结果是15。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明白了以“十”为单位的计算方法。而在计算器上拔一拔:让学生先在计算器上拔出13,再加上2个,提出:怎么拔?通过拔一拔,发现十位的珠子不变,个位的3个加上2个珠子,就可得出15个。由此知道13 2=?的方法是:先算3 2=5,再算10 5=15。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很好的理解数位的概念。可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案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思考、操作,能够促使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丹.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探究[J].新一代,2017,(14):143.
[2]周蕾.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质量分析的案例研究--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J].教育界,2014(23):38-38,41.
【关键词】案例;数学课堂;运用策略
案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带有启发性的案例,通过多向互动、对话和研讨等形式,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感悟、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核心素养。如何以案例为核心,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呢?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做法。
一、妙用情景案例,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引入情景案例,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目的。比如,在教学《比的化简》这一课时,课前设计了一个实验:让两个同学调制了两杯蜂蜜水:A杯用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B杯用了2小杯蜂蜜,18小杯水。问:你能判断出哪杯蜂蜜水更甜吗?因为相比较的单位不同,所以学生就卡在这思维的障碍里,只能靠猜了,有的说A杯,有的说B杯,有的说尝一下不就知道了。这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旧知,分析数据,利用配制蜂蜜水的数据信息,找出蜂蜜与水之间的比,并联系前面学过的分数与比的关系,把两个比化成最简比,通过化简,两杯水中蜂蜜与水的比都是1:9,说明这两杯水是一样甜的。这样妙用情景案例,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为学习《比的化简》这一知识点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巧用微课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具有时间短、主题突出、使用方便等特点,可在课前、课中、课后穿插播放,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識。笔者结合学习内容,巧用微课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对人民币认识的教学时,需要涉及到人民币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人民币的面值、人民币的发展历史、人民币的使用用途、生活中的日常用品的价格等。所以,上课伊始,笔者采用微课来播放人民币的基本情况,发展历史及面值等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对人民币的用途及使用有一定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一年级《整理房间》时,笔者首先播放淘气和笑笑房间的微视频,通过对比,学生感受到笑笑的房间很整齐,而淘气的房间很乱。然后问学生:你喜欢谁的房间呀?最后,我们还一起帮助淘气按照同一类别的东西放在一起整理房间。整个视频生动有趣,清晰明了,不仅吸引学生,还能让学生很快感知到整理房间的方法。
三、活用生活案例,促使学生探索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的内容越贴近生活,学生越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点。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或学生身边熟悉的案例,“搬到”数学课堂中,将抽象的知识点与生活中所对应的事物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在探索知识中,提高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比如,在教学“吨”这个数学单位时,教师可以结合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去感受一下“吨”的概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观察校园内的几吨重的大石头,并尝试让学生去抬起大石头,学生肯定会发出“好重”“怎么可能抬得起”的感叹。这比教师在课堂上叙述“吨”有多重更具有说服力,从而了解到“吨”这个单位和以前所学的重量单位有所不同,对于比较大而重的物体就用“吨”作单位。所以,教师只要善于观察,发现案例,活用案例,促使学生积极的探索生活中的数学,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四、实践操作案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对于刻板的知识,更喜欢实践操作,教师结合这一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一课时,计算13 2=?,让学生操作摆棒子和拔珠子。先把10根棒子摆一行,表示1个十;再把零散的摆另一行,这样把十几的数摆成一行零几根,计算时无论加上几,都是从零散的棒子中增加。由此学生结合自己摆的学具很快的说出结果是15。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明白了以“十”为单位的计算方法。而在计算器上拔一拔:让学生先在计算器上拔出13,再加上2个,提出:怎么拔?通过拔一拔,发现十位的珠子不变,个位的3个加上2个珠子,就可得出15个。由此知道13 2=?的方法是:先算3 2=5,再算10 5=15。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很好的理解数位的概念。可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案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思考、操作,能够促使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丹.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探究[J].新一代,2017,(14):143.
[2]周蕾.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质量分析的案例研究--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J].教育界,2014(23):38-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