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自主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養既是职业教育必然的发展趋势,更是高职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转变教育理念,探索人才培养改革,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完善课程体系,为创新型国家的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优秀职业人才。
关键词: 自主创新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改革
高职院校是为了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传统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传统型技能人才。而在自主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一线技能型创新人才。传统型技能人才是生产一线技能操作者,而技能型创新人才则是技术应用创新者。在工作中需要不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对产品的技术或服务进行改良和提升。因此,技能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掌握具体岗位和生产规范化操作技能,还要全面了解生产和实践的各个环节。高职院校要不断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在传授学生技术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培养符合岗位群标准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一、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理念是高等院校之魂,是师生的行动指南。只有现代的、科学的理念才能培养自主创新背景下的“双创”新时代人才。高职院校要打破传统的唯考试评价、唯分数论的观念,注重创新与服务,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建设的灵魂,树立“以学生为本、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生学习、系统培养”的理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不断创新教学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服务。不断修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并建立与之配套的弹性学制、学分制管理规定、选课制度等教学管理相关制度,打破传统的三年制高职学习,设立形式多样的创新学分抵扣制度,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运行机制。
二、改革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置于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大背景下,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到高职教育的整个过程。课程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更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责任。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本质是素质教育培养的一个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需要系统的课程学习,以及实践训练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门创新创业课程所能承载的,应融入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高职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整体规划,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覆盖。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注重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的融合,需要通识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学院层面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在全校范围内形成重视创新创业的大环境。让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增强创新创业意识、树立创新创业观念、培养创新创业思维、掌握创新创业知识、提升创新创业整体能力。
(二)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高职院校中实践教学占很大的比重,而且实践教学特别重视学习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性,教师应在这个过程中重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思考、自我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引入启发式、模拟式、讨论式、情景式等多种形式,创建开放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主动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乐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创新思维模式。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解决从小到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就感,获得创新的乐趣,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培养。
(三)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主动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目前最重要的工作。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应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融合科学教学和人文教育,应以创新意识培养、创业启蒙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为主要内容,建设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创新、专题教育、技能实践、第二课堂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要结合各专业特点,按照学院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框架,设置更为具体、富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
1.通识课程
创新创业通识课程面向全体大一新生,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和基本能力。纳入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主要包括创新思维与方法、创新管理、创业管理、社会创业、商业伦理与道德、创业与法律等内容。大一学生在完成公共必修课的同时,可根据兴趣选择相应的选修课程进行学习。
2.专业创新课程
专业创新课程纳入学校专业选修课程,由各专业进行开设,主要面向本专业学生,旨在培养学生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专业创新创业技能。具体为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增设创新课程模块,将创新教育融入每门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及时增加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信息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专业技能的提升,启发学生将创新创业活动与所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使各专业学生深刻理解专业内涵,并在学科专业基础上开展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如在工科类专业可以强化创新教育,培育创新成果,促进成果转化,推动以专业创新成果为基础的创业实践;在经管类专业中鼓励学生以创新的理念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创办企业,并为学生创办企业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开展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活动。
3.专题教育
创新创业专题教育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旨在通过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知识讲座,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和意识,包括职业礼仪讲座、就业指导讲座、企业家讲座、优秀校友成功经验分享等内容。 4.技能实践
创新创业技能实践课程主要面向有一定創新创业实践基础和兴趣的学生,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创业计划大赛等,学生参加技能实践取得一定成绩可获得“创新学分”。通过创新学分抵扣制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挖掘创新创业潜能;通过创新创业实训和模拟指导,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成功。
5.第二课堂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教育的作用,将由学生处、团委和招生就业处等部门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科技节活动、创业计划大赛、学生社团活动等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第二课堂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实现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自由交流,在全校形成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三、加强创新导师团队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理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创业实践,提供创业服务,促进成功创业。高职院校面向校内外选拔创新创业导师,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选拔具有某领域较为成功的创新创业经验、具有辅导创业者成功的经历、研究创新创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承担熟悉创新创业工作的资深工作者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授课、指导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或对参加各类竞赛的创业团队进行指导。
学校要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力度,更要重视创新创业教师的特殊性。创新创业教师既有理论、实践课的教学又有各种竞赛的指导,学院应不断完善教师考评、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定等规章制度,将实践指导工作量、指导学生竞赛工作量折合为课时进行考评。将指导社团和学生竞赛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优先条件,确保学生的创新活动在社团、竞赛中得到老师的有效指导,并调动创新创业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同时高职院校应大力支持创新创业教师参加挂职创业,鼓励教师积极考取创业咨询师职业资格证。将创新创业教育业绩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在薪资待遇、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等方面优先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师。
四、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选择有创新主动性的学生构建创新实践团队,配备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中的导师,结合每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明确阶段性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实践团队可以在创新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创新实践、创新创业竞赛,利用学校实训基地和创业园进行实战锻炼。创新实践团队取得的成果,如论文发表、专利、自主创业等都可以按照相关规定折算为创新学分,抵扣其他理论课学分,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完成创新创业实践。
在自主创新背景的引领下,高职生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把握住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迎接挑战。因此,人才培养的改革将会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双创”型人才。这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会更加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引领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罗桂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院校学报,2007(5):1-7.
[2]胡剑锋,江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4):107-109.
关键词: 自主创新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改革
高职院校是为了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传统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传统型技能人才。而在自主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一线技能型创新人才。传统型技能人才是生产一线技能操作者,而技能型创新人才则是技术应用创新者。在工作中需要不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对产品的技术或服务进行改良和提升。因此,技能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掌握具体岗位和生产规范化操作技能,还要全面了解生产和实践的各个环节。高职院校要不断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在传授学生技术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培养符合岗位群标准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一、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理念是高等院校之魂,是师生的行动指南。只有现代的、科学的理念才能培养自主创新背景下的“双创”新时代人才。高职院校要打破传统的唯考试评价、唯分数论的观念,注重创新与服务,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建设的灵魂,树立“以学生为本、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生学习、系统培养”的理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不断创新教学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服务。不断修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并建立与之配套的弹性学制、学分制管理规定、选课制度等教学管理相关制度,打破传统的三年制高职学习,设立形式多样的创新学分抵扣制度,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运行机制。
二、改革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置于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大背景下,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到高职教育的整个过程。课程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更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责任。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本质是素质教育培养的一个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需要系统的课程学习,以及实践训练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门创新创业课程所能承载的,应融入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高职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整体规划,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覆盖。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注重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的融合,需要通识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学院层面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在全校范围内形成重视创新创业的大环境。让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增强创新创业意识、树立创新创业观念、培养创新创业思维、掌握创新创业知识、提升创新创业整体能力。
(二)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高职院校中实践教学占很大的比重,而且实践教学特别重视学习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性,教师应在这个过程中重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思考、自我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引入启发式、模拟式、讨论式、情景式等多种形式,创建开放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主动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乐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创新思维模式。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解决从小到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就感,获得创新的乐趣,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培养。
(三)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主动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目前最重要的工作。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应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融合科学教学和人文教育,应以创新意识培养、创业启蒙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为主要内容,建设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创新、专题教育、技能实践、第二课堂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要结合各专业特点,按照学院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框架,设置更为具体、富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
1.通识课程
创新创业通识课程面向全体大一新生,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和基本能力。纳入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主要包括创新思维与方法、创新管理、创业管理、社会创业、商业伦理与道德、创业与法律等内容。大一学生在完成公共必修课的同时,可根据兴趣选择相应的选修课程进行学习。
2.专业创新课程
专业创新课程纳入学校专业选修课程,由各专业进行开设,主要面向本专业学生,旨在培养学生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专业创新创业技能。具体为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增设创新课程模块,将创新教育融入每门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及时增加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信息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专业技能的提升,启发学生将创新创业活动与所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使各专业学生深刻理解专业内涵,并在学科专业基础上开展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如在工科类专业可以强化创新教育,培育创新成果,促进成果转化,推动以专业创新成果为基础的创业实践;在经管类专业中鼓励学生以创新的理念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创办企业,并为学生创办企业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开展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活动。
3.专题教育
创新创业专题教育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旨在通过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知识讲座,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和意识,包括职业礼仪讲座、就业指导讲座、企业家讲座、优秀校友成功经验分享等内容。 4.技能实践
创新创业技能实践课程主要面向有一定創新创业实践基础和兴趣的学生,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创业计划大赛等,学生参加技能实践取得一定成绩可获得“创新学分”。通过创新学分抵扣制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挖掘创新创业潜能;通过创新创业实训和模拟指导,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成功。
5.第二课堂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教育的作用,将由学生处、团委和招生就业处等部门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科技节活动、创业计划大赛、学生社团活动等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第二课堂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实现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自由交流,在全校形成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三、加强创新导师团队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理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创业实践,提供创业服务,促进成功创业。高职院校面向校内外选拔创新创业导师,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选拔具有某领域较为成功的创新创业经验、具有辅导创业者成功的经历、研究创新创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承担熟悉创新创业工作的资深工作者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授课、指导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或对参加各类竞赛的创业团队进行指导。
学校要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力度,更要重视创新创业教师的特殊性。创新创业教师既有理论、实践课的教学又有各种竞赛的指导,学院应不断完善教师考评、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定等规章制度,将实践指导工作量、指导学生竞赛工作量折合为课时进行考评。将指导社团和学生竞赛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优先条件,确保学生的创新活动在社团、竞赛中得到老师的有效指导,并调动创新创业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同时高职院校应大力支持创新创业教师参加挂职创业,鼓励教师积极考取创业咨询师职业资格证。将创新创业教育业绩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在薪资待遇、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等方面优先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师。
四、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选择有创新主动性的学生构建创新实践团队,配备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中的导师,结合每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明确阶段性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实践团队可以在创新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创新实践、创新创业竞赛,利用学校实训基地和创业园进行实战锻炼。创新实践团队取得的成果,如论文发表、专利、自主创业等都可以按照相关规定折算为创新学分,抵扣其他理论课学分,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完成创新创业实践。
在自主创新背景的引领下,高职生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把握住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迎接挑战。因此,人才培养的改革将会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双创”型人才。这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会更加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引领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罗桂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院校学报,2007(5):1-7.
[2]胡剑锋,江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4):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