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火针、普通针刺及穴位埋线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的镇痛效应。方法将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火针组和穴位埋线组,每组10只。以完全弗氏佐剂(CFA)注入SD大鼠右后足垫皮肤内制作类风湿关节炎模型,3组均取右侧昆仑、足三里作为治疗穴位,分别行火针、针刺、穴位埋线治疗,分别于造模前1 d、造模第4天及治疗1、7、14 d后测定阈值,以各组大鼠右侧缩腿的机械足反射阈值(MWT)和热刺激爪退缩阈值(TWL)作为观测指标。治疗结束后分离大鼠足炎症组织,检测其中IL-1、TNF-?的含量。结果模型组、针刺组、穴位埋线组和火针组造模后及治疗1、7、14 d后MWT和TWL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火针组治疗1、7、14 d后MWT和TWL指标与模型组、针刺组和穴位埋线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针刺组和穴位埋线组治疗1、7、14 d后MWT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和穴位埋线组治疗7、14 d后TWL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模型组、针刺组、穴位埋线组和火针组大鼠造模后IL-1和TNF-?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穴位埋线组和火针组大鼠治疗后IL-1和TNF-?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和穴位埋线组大鼠治疗后IL-1和TNF-?含量与火针组比较,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能够提高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痛阈,并通过降低病变肌肉组织中炎症因子含量,从而减轻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慢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