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教师交流有利于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减小特定区域内师资水平差距,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江苏省盐城市区中学为例,该区教师在“人走关系动”的教师之间开展交流与培训,实现“走校式交流”,开辟了教师交流新模式。
【关键词】走校式交流 教师交流模式 新探索
教师交流能够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缩小特定区域内教师的师资水平差距。目前我国教师交流发展的还不够完善,以江苏省盐城市开启的“走校式”交流为例,对教师交流难题做出了启示作用。
一、“走校式”教师模式创新
“走校式”交流模式是一种教师模式的创新,其目的是通过某些方式,促进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更深层次交流。其方式包括三种:走校、结对、拜师,已达到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班级管理、校本教研等5个层次的更深入交流。盐城中学支持优秀教师走出校门送课,其他教师走进优秀教师课堂听课,利用走校这一形式,促进全市优秀课堂教育共享。
“结对式”,即按照各校自愿原则,促进校际之间的交流。针对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区域学校,共同开展“手拉手”帮扶工程。以学校名义自愿申报,或市教育局根据学校情况组织安排为原则,将不同区域内的强弱学校以及城乡学校结成“手拉手”帮扶对子。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要求结对学校做到以下四点:第一,每周两次教学商讨;第二,两周一次教学研究,第三,每月一次教学总结会议,第四,每学期一次交流研讨会。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取长补短,提高彼此教学技巧。
“拜师式”即学校内部交流,由本校内新老教师组合、强弱教师组合,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互相提高。校内交流主要是教师之间的结合,老教师指导新教师教学方法技巧。由于新教师年纪尚轻,又进入学校不久,课堂教学经验少,为帮助新教师能够尽快的融入到教学环境中,学校可允许新教师在教研组和备课组等有资深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内,选择一位骨干教师和一名优秀的班主任,结成对子拜为师傅。
二、“走校式”教师交流的实施
为确保实施方案顺利有效进行,提高教师交流工作的效果,必须做到“三个明确”:第一,校领导重视活动展开,教职人员分工明确。对于“走校式”教师交流小组,市教育局领导要引起高度重视,制定相关交流工作实施方案,并配备专人监督负责。定期召开相关工作会议,统一部署活动计划,确定交流教师人员。第二,充分发挥领导带头作用,明确任务要求。参与交流教师要上好交流课,课后及时进行反思,拟成报告,上交领导小组。第三,确立明确的考核制度。为促进教师学习、教学反思、集体合作、专业引领等工作能有效落实完成。交流小组要针对“走校式”教师业务交流,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积极归纳到教师交流工作的目标考核中,成为教师绩效的一项主要内容。
三、“走校式”教师交流成果
经多年的教师交流活动开展,盐城中学内多名教师获封教学荣誉称号,参加过交流课的教师有58例,占总教师人数的78%,参与公开交流课120余节,听课人数达到上千人次。在“结对子”活动中,先后与7所中学结成交流对子。结对子学校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班级管理,大型活动等方面进入深入交流与合作,每个结对子的学校要明确安排参与交流教师的任务,学校领导加强管理监督,定期总结工作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
四、教师交流启发
1.“走校式”交流有效解决了“人走关系动”的教师交流弊端,以最小成本赢得最大利益。针对“人走关系动”的教师交流弊端,部分地区在教师交流上取得了初步成功,但仍有部分逐渐凸显,且难以解决。首先,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教师补贴欠缺,使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其次,教师的保障措施没有得到明确的政策规定,其中包括相配套的编制管理,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等,参与交流的教师缺乏物质保障;最后,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交流活动的开展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没有完善的考核制度,对交流教师处于“两不管”状态。而“走校式”教师交流,教师以免费业务交流形式,达到交流的效果,真正意义上解决“人走关系动”带来的弊端。
2.“走校式”教师交流,促进了区域内,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走校式”教师业务交流活动的开展,对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都是一种宝贵的经验。通过“走校式”教师交流,不但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成功率,满足了教师教学欲望,更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结束语
“走校式”教师交流能有效促进区域内不同层次学校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学校教学设备、教学水平也存在差异,以至于参加交流的教師无法适应新环境,很难发挥教师在新学校的积极作用,达不到真正的交流效果。而“走校式”却解决了这一问题,义务改革的深入,学校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小,教师教学环境得到改善,“走校式”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还可以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其他的交流方式。
【关键词】走校式交流 教师交流模式 新探索
教师交流能够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缩小特定区域内教师的师资水平差距。目前我国教师交流发展的还不够完善,以江苏省盐城市开启的“走校式”交流为例,对教师交流难题做出了启示作用。
一、“走校式”教师模式创新
“走校式”交流模式是一种教师模式的创新,其目的是通过某些方式,促进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更深层次交流。其方式包括三种:走校、结对、拜师,已达到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班级管理、校本教研等5个层次的更深入交流。盐城中学支持优秀教师走出校门送课,其他教师走进优秀教师课堂听课,利用走校这一形式,促进全市优秀课堂教育共享。
“结对式”,即按照各校自愿原则,促进校际之间的交流。针对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区域学校,共同开展“手拉手”帮扶工程。以学校名义自愿申报,或市教育局根据学校情况组织安排为原则,将不同区域内的强弱学校以及城乡学校结成“手拉手”帮扶对子。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要求结对学校做到以下四点:第一,每周两次教学商讨;第二,两周一次教学研究,第三,每月一次教学总结会议,第四,每学期一次交流研讨会。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取长补短,提高彼此教学技巧。
“拜师式”即学校内部交流,由本校内新老教师组合、强弱教师组合,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互相提高。校内交流主要是教师之间的结合,老教师指导新教师教学方法技巧。由于新教师年纪尚轻,又进入学校不久,课堂教学经验少,为帮助新教师能够尽快的融入到教学环境中,学校可允许新教师在教研组和备课组等有资深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内,选择一位骨干教师和一名优秀的班主任,结成对子拜为师傅。
二、“走校式”教师交流的实施
为确保实施方案顺利有效进行,提高教师交流工作的效果,必须做到“三个明确”:第一,校领导重视活动展开,教职人员分工明确。对于“走校式”教师交流小组,市教育局领导要引起高度重视,制定相关交流工作实施方案,并配备专人监督负责。定期召开相关工作会议,统一部署活动计划,确定交流教师人员。第二,充分发挥领导带头作用,明确任务要求。参与交流教师要上好交流课,课后及时进行反思,拟成报告,上交领导小组。第三,确立明确的考核制度。为促进教师学习、教学反思、集体合作、专业引领等工作能有效落实完成。交流小组要针对“走校式”教师业务交流,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积极归纳到教师交流工作的目标考核中,成为教师绩效的一项主要内容。
三、“走校式”教师交流成果
经多年的教师交流活动开展,盐城中学内多名教师获封教学荣誉称号,参加过交流课的教师有58例,占总教师人数的78%,参与公开交流课120余节,听课人数达到上千人次。在“结对子”活动中,先后与7所中学结成交流对子。结对子学校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班级管理,大型活动等方面进入深入交流与合作,每个结对子的学校要明确安排参与交流教师的任务,学校领导加强管理监督,定期总结工作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
四、教师交流启发
1.“走校式”交流有效解决了“人走关系动”的教师交流弊端,以最小成本赢得最大利益。针对“人走关系动”的教师交流弊端,部分地区在教师交流上取得了初步成功,但仍有部分逐渐凸显,且难以解决。首先,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教师补贴欠缺,使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其次,教师的保障措施没有得到明确的政策规定,其中包括相配套的编制管理,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等,参与交流的教师缺乏物质保障;最后,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交流活动的开展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没有完善的考核制度,对交流教师处于“两不管”状态。而“走校式”教师交流,教师以免费业务交流形式,达到交流的效果,真正意义上解决“人走关系动”带来的弊端。
2.“走校式”教师交流,促进了区域内,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走校式”教师业务交流活动的开展,对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都是一种宝贵的经验。通过“走校式”教师交流,不但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成功率,满足了教师教学欲望,更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结束语
“走校式”教师交流能有效促进区域内不同层次学校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学校教学设备、教学水平也存在差异,以至于参加交流的教師无法适应新环境,很难发挥教师在新学校的积极作用,达不到真正的交流效果。而“走校式”却解决了这一问题,义务改革的深入,学校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小,教师教学环境得到改善,“走校式”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还可以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其他的交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