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临床输血安全性的分析与探讨

来源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输血及输血相容性检测的注意事项,分析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用血问题,预防或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以期达到临床用血安全与有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临床输血资料及我院老年患者择期手术预储式自体输血资料.结果 共收集老年输血患者临床资料3549例,异体输血23877例次,出现输血不良反应84例次,均为发热或过敏反应;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0.55%;未见溶血反应的发生;预储式自身输血患者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医疗机构应设定科学合理的用血原则,选择适宜的血液成分,减少老年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应积极开展老年患者的自体输血工作,以杜绝抗原、抗体免疫所致的溶血、发热、过敏反应,减少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节约人类稀缺资源——血液。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血CD34+、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变化与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EISH)患者左心功能的关系. 方法 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徐州医学院淮安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入住EISH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98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收缩压
慢性疼痛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其患病率之高令人惊讶.据澳大利亚国立衰老研究所(National Aging Research Institution,Australia)报道,在社区居住的老年人中有50%患有慢性疼痛;而在敬老院居住的老年人中慢性疼痛的患病率高达80%~([1]).遗憾的是老年人的慢性疼痛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合理治疗~([2]).疼痛治疗的欠缺常常会给老年人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
期刊
由中国药理学会抗衰老及老年痴呆专业委员会等8个学会联合主办,山东大学山东省立医院承办的2011年全国抗衰老与老年痴呆学术会议将于2011年4月15日~18日在济南市召开。
期刊
摘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融为一体又共同进步,自然界之中各种事物的形态特点为首饰设计师创造了许多的灵感,也使得许多设计师的设计更加具有生命力,所以,许多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也应用了自然元素。为此,本文简要分析了自然与首饰设计之间的关系,同时从设计与色彩纹理两方面讨论自然元素在当代首饰设计中的运用方式,以期为当代首饰设计工作提供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自然元素;当代首饰;首饰设计  引言  自
目的 调查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病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和增龄性变化. 方法 收集我院2002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114 20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原发疾病等危险因素进行统计. 结果 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1445例(1.27%),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1.25%(1433例),肺血栓柃塞症发病率0.13%(153例),肺血栓栓塞症病死率1
目的 评价妥洛特罗贴剂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65例老年中、重度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83例和对照组82例.试验组给予妥洛特罗贴剂(1 mg/贴)2贴/d,同时吸入丙酸氟替卡松250 μg/次,2次/d;对照组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 μg/250 μg),2次/d.两组基础治疗相同,疗程10~14 d.结果 治疗后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5(DSM-5)神经认知障碍诊断标准(草案)是由美国精神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组织DSM-5神经认知障碍国际工作组完成的,针对DSM-IV中痴呆及相关疾病的名称和诊断标准进行了修改,并在2010年欧盟神经学会(European Federation of the Neurological Societies
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广泛应用,因术前未能作出诊断而发现的胆囊癌呈上升趋势,LC术中处理不当,可能使可根治的胆囊癌变为不可根治的疾病[1-5]。
期刊
传统的非甾体抗炎药对肾脏功能影响主要包括降低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及肾脏对钠、钾离子的分泌,其机制主要为抑制肾的环氧化酶活性.现已证实,肾脏具有两种环氧化酶前体,理论上选择性与非选择性COX-2抑制剂均可抑制肾脏前列腺素的生成,影响肾脏功能~([1])。
期刊
摘要:对于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不少学者都有过一些尝试,但大多以从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旅游开发和旅游纪念品设计、适合当地人的口味等角度论述了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由此可见,学术界的研究多停留在饮食类非物质遗产现有价值的上,对其他价值挖掘不够;研究方法上多为定性分析,这些都难以解决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人们饮食生活的丰富性问题。因此,一边是许多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