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发展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潜能,发展个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在日常学习中,努力营造和谐的氣氛,深层次领悟新课改的精髓,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但是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中,由于词数量,且以往教学方式过于注重解词析句,忽略古诗词中情感、意象和意境的领悟,因此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吟诵品味,感受造型美
任何内在的美感都需要通过外在的形式体现出来,例如汉字的结构化和象形性,五言和七律的对称性,文学作品中排比和对偶的对仗性,都体现了结构的造型美、整齐美。教师通过吟诵品味,带领学生感悟古诗词的含义,体会古诗词的造型美。
以《长相思》为例,诗词中“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水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从诗词中看出上下结构相同,句式统一变换、整齐排列、跌宕起伏,上片“山一程、水一程”中“一程”又“一程”重复叠加,描述和家园空间的阻隔;下片的“风一更、水一更”中“一更”又“一更”的重复叠加,描绘时间推移,通过结构的重叠方式增强情感冲击,强化视觉和听觉,形成新的空间感和乡情,具有跳跃与动感美。
从上述可见,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了解排列文学作品中的对偶和排比,有利于冲击学生的视觉,直观感受古诗词中的造型美,且利用互助学习中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古诗词中的意境,唤起学生的美好情怀。
二、启发想象,感受韵律美
语言的四声好比音乐的七调,一经成文就有韵律感,并且通过抑扬顿挫的方式朗读诗词,就如同唱歌,具有韵律美。而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反复朗诵古诗词中的韵律,感受语言文字中的韵律美,并将语言文字中的特色呈现出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学生在情感中的真善美,促进学生和作者达成共识,以升华情感,陶冶情操。
以《咏鹅》为例,诗词中“鹅,鹅,鹅。”为陈述语气,语调平和,可引导学生想象:看见池塘中一群白鹅,恰似惊喜、欢快,感悟诗句的语气,朗诵的语调应短促、平和。或者是远远眺望,那是什么?鹅吗?语气中交叉,腔调高低,或长或短,丰富多彩。另外,由于学生接受知识能力不同,对古诗词中的理解不同,表达的情感、朗诵时的节奏和旋律也不一致,例如读成“鹅?鹅!鹅……”能够促使学生的疑问、惊喜和欢欣等情感顷刻间呈现出来。
从上述可见,教师启发学生大胆想象,通过强烈的画面感呈现出诗中的意境,能够帮助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意境和生活情趣,去感悟诗词中的韵律,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认知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分析探究,感受画面美
苏轼在评论王维的《蓝田烟雨图》中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证明诗和画都有共同点,都具有结构美和色彩美等特点,因此许多诗人创作的诗句均被选做绘画素材,以突出对景物的描写,从而体现古诗词蕴含的美学价值。
以《绝句》为例,诗词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用了许多描述色彩的词汇,春日场景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诗句中描写的景象。另外,为了引导学生发现诗词中的画面美,教师可安排学生描绘古诗中的景物,将诗词变得形象、具体,增加对景物的理解,从而感受诗人的愉悦情感。
从上述可见,对古诗词进行分析探究,品味诗词中的词汇,感受古诗词中的画面美,有利于深层次了解古诗词中蕴藏的情感,拓宽学生视野,正确体会古诗词中的美丽景色,从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四、体验感悟,感受语言美
由于每首古诗词的字数有限制,因此诗人在创作时注重用词的凝练含蓄和精当确切,一字一词蕴藏丰富的情感内容。因此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去理解、感悟古诗词中的语言,了解诗词中不同的风格特色。
以《望天门山》为例,诗词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描写了天门山与长江的宏伟秀丽,简短的笔墨体现出天门山对峙的险要以及长江的气势磅礴。诗中“断”字表现出天门山峭而险;“开”体现了水势湍急、波涛汹涌,天门山的险峻和水势波澜壮阔,让人犹如身临其境。“流”体现水势浩荡,奔腾而下;“回”体现江水激荡、急流而下、回旋北上,用语十分贴切。“出”与“来”体现出地势险要,突出天门山和长江的动态美,化静为动,引人无尽遐想。
从上述可见,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古诗词中的词句,感悟语言音调中的韵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帮助学生感知词句中感情洋溢和气势磅礴,更有兴趣去体会和理解诗句的意境,使学生审美认知得到扎实。
总而言之,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熏陶心灵的有效教学手段,教师在小学教学时应注重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功能,并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古诗词教学变得丰富有趣,让学生从小对古诗词赏析不厌烦和不畏惧,以领略古诗词中蕴藏的艺术美,从而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州市向阳小学(26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