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合院不只是几间房子。不是砌几堵墙盖上个顶,就叫四合院。四合院是砖瓦石当作笔墨纸,记载了中国人传统的家族观念和生活方式。
要进院子先得入门,四合院好比一本大书,这大门就是封面。生人到此,在门前一站,上下左右一瞧,对这家主人就能知道个大概齐,是官宦还是商民?若官员又是什么品级?从这大门上都能找到记号,看到标志。如果要进去拜访,知道这些就不致失礼露怯。
北京的四合院,大多是明清建筑。多数建的是“屋宇式”正门。这种门实际是一排房子,中间开个过道。这一排是几间?房顶用的什么瓦?门上钉多少钉?在有皇上的时代,这些事皇帝都过问,并降旨定为制度。不守制度就叫“逾制”,逾制是要治罪的。制度规定,亲王府正门是一溜七间。其中有三间开门,上盖用绿琉璃瓦,每门金钉六十有三。世子府减亲王七分之二,也就是五间。到贝勒就只能是正门三间,启门一间了。
这是王府,贝勒贝子府的规制。普通百姓、一般官家没这份威风。但是官有大小,就要表示出不同的等级,民分贫富,也得区别出不同身份。这就创造出了四合院中使用最为广泛、变化最为多样的“广亮大门”。
一开间的面积,若直不笼统就在中间开个门,那不仅没看头,许多象征性的装饰也无法安排。建筑师们就从门两边想办法。既然是一开门,两侧最边上必定是山墙。就叫这两座山墙向外扩张,伸出两根柱子样的墙腿来,像两边的镜框,正面的墙体缩在后边就像是镜面。制度只规定一开间的宽度,可没限制深度。那就在前后方打主意,门框立在屋子中线脊檀之下。再把地基垫高,使整个大门的地面高出门前街道。大门与街道之间,用层次鲜明、等级繁复的石头台阶联系起来。里边人出来在门口一站,有居高临下之势,外来人要进门,有步步登高之感。这一来就透着点高贵、威严。
但是,光这还不够。还不知道这宅门里是当官的还是民户。为此在大门以上,顶瓦之下加了两件装饰物叫做“雀替”和“三幅云”。只要看一眼有它没有,就知道是不是官家。如果有,再看一看颜色花样,便分出是几品几级了。这两样装饰物之下,紧挨着就是叫做走马板的地方。那地方恰好是一块横宽竖短的长方形空地,给挂匾创造了条件。要是状元府,就挂一块“状元及第”的四字匾。若是进士出身就掛上“进士第”三字额。即使是举人出身也可以悬上“文魁”两个大字。
如果没有雀替、三幅云,那是民家。对民家来说这走马板所挂的匾额就更为重要。我上小学时和同学打闹,从课桌上掉下来摔坏了臂骨。家人带我到一位著名的正骨大夫家诊治。进了那条胡同,家家都是大宅门。不知正骨大夫住哪一号,就挨门看匾。写“热心教育”的是学校校董,写“陶朱遗风”的是绸缎庄东家,直到找着写“妙手回春”、“是乃仁术”才大胆地去敲门。
到这为止,你才算看见“大门”这一组艺术空间的全部。但也只是看到了大门,至于四合院里边是什么样,还没看见,那是入门以后的事。
(史志鹏摘自《北京读本》)
要进院子先得入门,四合院好比一本大书,这大门就是封面。生人到此,在门前一站,上下左右一瞧,对这家主人就能知道个大概齐,是官宦还是商民?若官员又是什么品级?从这大门上都能找到记号,看到标志。如果要进去拜访,知道这些就不致失礼露怯。
北京的四合院,大多是明清建筑。多数建的是“屋宇式”正门。这种门实际是一排房子,中间开个过道。这一排是几间?房顶用的什么瓦?门上钉多少钉?在有皇上的时代,这些事皇帝都过问,并降旨定为制度。不守制度就叫“逾制”,逾制是要治罪的。制度规定,亲王府正门是一溜七间。其中有三间开门,上盖用绿琉璃瓦,每门金钉六十有三。世子府减亲王七分之二,也就是五间。到贝勒就只能是正门三间,启门一间了。
这是王府,贝勒贝子府的规制。普通百姓、一般官家没这份威风。但是官有大小,就要表示出不同的等级,民分贫富,也得区别出不同身份。这就创造出了四合院中使用最为广泛、变化最为多样的“广亮大门”。
一开间的面积,若直不笼统就在中间开个门,那不仅没看头,许多象征性的装饰也无法安排。建筑师们就从门两边想办法。既然是一开门,两侧最边上必定是山墙。就叫这两座山墙向外扩张,伸出两根柱子样的墙腿来,像两边的镜框,正面的墙体缩在后边就像是镜面。制度只规定一开间的宽度,可没限制深度。那就在前后方打主意,门框立在屋子中线脊檀之下。再把地基垫高,使整个大门的地面高出门前街道。大门与街道之间,用层次鲜明、等级繁复的石头台阶联系起来。里边人出来在门口一站,有居高临下之势,外来人要进门,有步步登高之感。这一来就透着点高贵、威严。
但是,光这还不够。还不知道这宅门里是当官的还是民户。为此在大门以上,顶瓦之下加了两件装饰物叫做“雀替”和“三幅云”。只要看一眼有它没有,就知道是不是官家。如果有,再看一看颜色花样,便分出是几品几级了。这两样装饰物之下,紧挨着就是叫做走马板的地方。那地方恰好是一块横宽竖短的长方形空地,给挂匾创造了条件。要是状元府,就挂一块“状元及第”的四字匾。若是进士出身就掛上“进士第”三字额。即使是举人出身也可以悬上“文魁”两个大字。
如果没有雀替、三幅云,那是民家。对民家来说这走马板所挂的匾额就更为重要。我上小学时和同学打闹,从课桌上掉下来摔坏了臂骨。家人带我到一位著名的正骨大夫家诊治。进了那条胡同,家家都是大宅门。不知正骨大夫住哪一号,就挨门看匾。写“热心教育”的是学校校董,写“陶朱遗风”的是绸缎庄东家,直到找着写“妙手回春”、“是乃仁术”才大胆地去敲门。
到这为止,你才算看见“大门”这一组艺术空间的全部。但也只是看到了大门,至于四合院里边是什么样,还没看见,那是入门以后的事。
(史志鹏摘自《北京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