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一个全球共享、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人们关于经济增长和社会资源整合方式的认识也在随之不断革新。同时,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化,新旧增长动力之间的过渡与转换尚需时日,短期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 ”行动计划应运而生,其中蕴含着对时代发展规律和演进趋势的深刻认识与研判,体现了以创新驱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从而确保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清晰战略思维。
过去十几年中,以房地产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重化工业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随着市场需求的回调,一方面是增速放缓,一方面是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各行业的优胜劣汰正在加速,“互联网 ”为行业整合创新和企业转型提效提供了重要机遇。国际上,德国、美国等先发国家先后提出了新的制造业国家政策,力图打通“微笑曲线”的左右两端,再执全球制造业之牛耳。作为应对,我国提出“互联网 ”行动计划,客观上符合我国门类齐全但发展参差不齐的产业结构现状,为突破单纯依赖规模化和低成本的竞争模式创造了可能。
当下,以“连接一切”为特征的“互联网 ”已经实现了人与信息的连接,人与人、人与商品的连接,正在开始物与物的连接,呈现出“万物互联”的大趋势。这种新的生态为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数字化、物联化、智能化构建了基础。与信息化初期的“ 互联网”不同,“互联网 ”不是传统经济借助互联网沟通信息、改善服务的物理反应,而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融合创新的化学反应。它不仅会创造出新业态,催生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还将打通工业化与信息化、互联网与传统经济、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通道,乃至在微观上也会推动企业的组织调整,重塑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个体与组织的关系。
“互联网 ”的价值能被挖掘出多少,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认识与理解,也取决于它面对的风险与挑战。实现“互联网 ”,不能靠想象,要靠实实在在的人才与技术。当前,既了解产业流程又熟悉信息技术的跨界人才十分缺乏,深度的人才开发需求十分迫切;“万物互联”对信息安全的要求极高,如果技术不达标或者标准不统一,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则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也容易危及国家利益;此外,科技发展会同时加剧科技危机,而高科技的正负效应不能相互抵消,因此,防范科技发展的负效应仍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尽管如此,“互联网 ”依然是可以期待的新增长动力。未来,智能化的工业互联网或许将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一招定乾坤”的决定性力量。以此为起点,中国或可在“互联网 ”所开启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中率先发力,争取自己在全球工业制造业新发展阶段中的领先地位。
经济领域之外,“互联网 ”为建立共享共治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因此在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运用空间也相当广阔。可以预见的是,“互联网 ”必将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其想象空间巨大,未来发展还要拭目以待。
推动“互联网 ”概念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不仅需要企业、行业、相关实践者的积极探索,需要政府适度的扶持和放权,也需要理论工作者客观严谨的研究与建议。为此,我们特别策划了本期“互联网 中国=?”专题,约请了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从发展战略、现实挑战、治理转型和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敬请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
过去十几年中,以房地产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重化工业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随着市场需求的回调,一方面是增速放缓,一方面是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各行业的优胜劣汰正在加速,“互联网 ”为行业整合创新和企业转型提效提供了重要机遇。国际上,德国、美国等先发国家先后提出了新的制造业国家政策,力图打通“微笑曲线”的左右两端,再执全球制造业之牛耳。作为应对,我国提出“互联网 ”行动计划,客观上符合我国门类齐全但发展参差不齐的产业结构现状,为突破单纯依赖规模化和低成本的竞争模式创造了可能。
当下,以“连接一切”为特征的“互联网 ”已经实现了人与信息的连接,人与人、人与商品的连接,正在开始物与物的连接,呈现出“万物互联”的大趋势。这种新的生态为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数字化、物联化、智能化构建了基础。与信息化初期的“ 互联网”不同,“互联网 ”不是传统经济借助互联网沟通信息、改善服务的物理反应,而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融合创新的化学反应。它不仅会创造出新业态,催生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还将打通工业化与信息化、互联网与传统经济、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通道,乃至在微观上也会推动企业的组织调整,重塑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个体与组织的关系。
“互联网 ”的价值能被挖掘出多少,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认识与理解,也取决于它面对的风险与挑战。实现“互联网 ”,不能靠想象,要靠实实在在的人才与技术。当前,既了解产业流程又熟悉信息技术的跨界人才十分缺乏,深度的人才开发需求十分迫切;“万物互联”对信息安全的要求极高,如果技术不达标或者标准不统一,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则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也容易危及国家利益;此外,科技发展会同时加剧科技危机,而高科技的正负效应不能相互抵消,因此,防范科技发展的负效应仍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尽管如此,“互联网 ”依然是可以期待的新增长动力。未来,智能化的工业互联网或许将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一招定乾坤”的决定性力量。以此为起点,中国或可在“互联网 ”所开启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中率先发力,争取自己在全球工业制造业新发展阶段中的领先地位。
经济领域之外,“互联网 ”为建立共享共治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因此在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运用空间也相当广阔。可以预见的是,“互联网 ”必将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其想象空间巨大,未来发展还要拭目以待。
推动“互联网 ”概念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不仅需要企业、行业、相关实践者的积极探索,需要政府适度的扶持和放权,也需要理论工作者客观严谨的研究与建议。为此,我们特别策划了本期“互联网 中国=?”专题,约请了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从发展战略、现实挑战、治理转型和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敬请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