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堂隐性知识的教学探究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ya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性知识的概念是1958年英国科学家兼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在其著作《个人知识:一种后批判哲学的探索》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是指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表述了的知识”;而作为与显性知识相辅相成的另一类知识就是“隐性知识”。他认为知识具有个人性和意会性,所谓“隐性”,是指尚未被言语或者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譬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拥有的知识”。
  近年来伴随着隐性知识这一理论的升温,如何将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结合,产生怎样的火花,对于信息技术的从教人员而言,更是值得思考与实践的课题。很多学者认为,相对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对人们的认知和实践起着更为深刻和持久的作用。学生将来走出校门,教育在他们身上沉淀的隐性知识逐渐显现,将会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去思考学生能从自己的课中收获怎样的隐性知识,以及这些隐性知识对其学习显性知识有怎样的影响,是促进显性知识的学习还是阻碍显性知识的学习;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则要思考如何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参与到隐性知识环节的学习,并最终将隐性知识化为己有,将习得的隐性知识在最终的作品中呈现出来。从而在这一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认知的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力和作品表达能力。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隐性知识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1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隐性知识的特征
  由于隐性知识的特殊性,其对学生教育的影响更具有普遍性、隐蔽性和持续性,更有甚者比显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力更为深远。
  首先,信息技术课程中所蕴含的种种隐性知识,其存在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的。信息技术手段已经渐渐渗透到其他各门学科中,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课程整合已经做得比较到位了,但人们的关注点是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技术基础,为其他学科提供服务的角度去看待整合这件事情;而笔者关注的则是以信息技术学科为主体,辅以其他学科的隐性知识,来丰富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
  其次,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隐性知识的教授具有持久性,可以在学生的内心体验中形成反复的信息情感,从而不断地加以巩固。信息技术课堂中所包含的多方位的隐性知识,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认知对其产生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个体情感态度的获得,价值观的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及个人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影响。
  再次,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隐性知识,其多样性、生动性、实践性大大拓展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空间。隐性知识的传授更强调一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与创造性,更加关注学生在宽松自由的信息环境中,其个性的需求、个人的感知、能力的体现,最终实现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2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隐性知识的教学实践
  隐性课程的框架设计:根据隐性知识存在的方式,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笔者从中学生的道德、人文、艺术三个方面进行相应的隐性课程开发实践。
  整合中学生道德教育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开发 典型案例说明:在课本中关于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及BBS等交互工具的应用环节中,笔者就思考如何让这样的内容上得更生动有意义,让学生在应用这类软件的同时,身心也能得到一次升华呢?于是,笔者决定围绕“中学生如何正确面对网络世界,提升网络道德修养”这一主题,结合即时通讯工具(QQ群、BBS),让学生畅所欲言,进行一次思想上的碰撞和洗礼。
  由于结合德育专题,使得信息技术课程中关于信息的集成与交流这一章节的内容,上得更加的形象、生动,学生也目的明确、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自然提高了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学生的身心也接受了一次道德教育的洗礼。
  以人文知识为基石,进行中学生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开发 本着以人文知识为基石进行的中学生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开发,就是在学生不经意间,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精神层面进行一种正向引导,而不单纯地只是为了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而丧失了教育的根本意义。
  典型案例说明:关于PPT多媒体制作的章节,课本中给出了既定的制作主题,但笔者以为,课堂情境的创设更为重要,作为六朝古都南京的市民,有优势也有必要利用家乡的资源,创作出更具人文与观赏价值的“印象古都——我的家乡”这个专题PPT。
  恰当的情境创设,结合具有人文色彩的隐性主题,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对这一主题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从而信息技术课堂更加具有人文的气息。
  提升中学生艺术修养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开发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引入美术素养和审美标准等方面的隐性知识环节,实践证明效果是非常好的,不光是给学生潜移默化地带来了全新的知识体验,更是一种全新的让信息技术课程与艺术学科的隐性知识相结合的授课思路。
  典型案例说明:“信息课上的美术课”案例设计中,教师巧妙地介入了有关美术视觉方面的隐性知识,是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引入视觉艺术方面的隐性知识的初步尝试,正所谓依托信息技术基础课平台,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的渗透。
  3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隐性知识教学实践思考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隐性知识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体验到了许多不一般的教育教学经历,也进行了一番思考。
  合理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隐性知识的教授 学生对隐性知识资源的接受,具有较强的情境依赖性,可以说,在恰当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隐性知识能够被充分地激发出来。鉴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以激活学生潜意识中与此情境或主题相关的隐性知识资源,将其显性化,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倡导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共享彼此间的隐性知识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十分常见的。其优势不仅在于增强学生间的团队合作意识,充分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学习,使每位学生自身的隐性知识得以显现,并在彼此间实现隐性知识的传递与共享,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起到十分有利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深入研究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隐性知识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从隐性知识的传递角度探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授和学习,对切实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整体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探索多种教学的方式方法,创造良好互动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学习显性知识的同时关注隐性知识的学习,培养更多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才,从而师生共同与时俱进,提升自我。
  参考文献
  [1]波兰尼.个人知识[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2]闻曙明.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3]张民选.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显现可能[J].全球教育展望,2003(8):15-21.
其他文献
通过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教育的现状、培养目标的分析,拟出其具体的教学任务,并依此阐示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教育的课程方案.
通说认为,未遂犯仅囿于直接故意犯罪之中,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未遂犯。然而客观言之,此通说之合理性是值得商榷的,间接故意犯罪并非完全不存在未遂犯。对此,可从心理学、法理
摘 要 开发一款基于S3C6410嵌入式ARM处理器的网络学习终端系统,其功能是点播Internet网站的学习资源,实现网络学习。系统具有功耗低、移动性强、携带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  关键词 嵌入式系统;S3C6410;声卡;Wi-Fi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0-0042-02  1 引言  随着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
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新海派"作家群的作品远离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以表现都市哲学和市民生活见长,作品具有鲜明的"世俗"倾向.时隔近半个世纪兴起的"新写实"作家同样以表现寻
苗圃地的水肥管理是培育优质苗木的关键环节,水肥管理的好坏,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苗木能否高产、速生。
准确掌握公路技术状况后,即可以之为依据,采取科学的决策模式,制定合理的公路养护规划和养护计划,为降低养护工程成本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首先能够作出科学的养护决策,其次还需要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经贸系毗邻古襄阳城西门,具有50多年办学历史,是学院最大的系(部)之一,该系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精良。全系专任教师82名,其中:副教授30名,讲师40名,“双师型”
建立现代诉讼制度,确立民事诉讼证据观念和操作规程,法律工作者应对此进行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如此才能真正体现法律公正,解决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期刊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其外部性所导致的市场失灵.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必须实行相应的征税或补贴政策、界定环境资源产权关系、加大环境保护的资源投入、加大审计部门对环保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