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移动学习资源需求的实证分析r——以滁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

来源 :才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bh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寻高职学生对移动学习资源的需求情况,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滁州城市职业学院150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52.65%的高职学生非常愿意移动学习,倾向于微信推送和手机应用两种移动学习获取方式.对5-10分钟的视频学习资源和800字以下的图文结合文本资源需求最高,资格考试知识、专业相关知识、图文结合文本资源、实验实训视频资源、专业课讲授视频需求度较高.为高职学生构建移动学习资源时,应重点推进微信推送和手机应用移动学习资源获取方式,全面完善考试类、考证类、专业课、实训课等丰富的移动学习资源内容,重点建设图文结合文本资源和短视频资源的移动学习资源呈现形式.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取得了广泛应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高等数学课程效率得以提升.在混合式教学中,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在教学方式、进度和空间上存在偏差,学生在长时间线上学习后难以有效过渡到线下学习状态,再加上教学内容的差异,线上线下难以有机协同.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实现混合式教学的有效运用,构建出现代混合式高等数学课堂,促进高数课程的改革,已成为高数教师面临的关键问题.
虽然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对先进技术的引入一直都保持着积极的态度,但是就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而言,多年来虽然也有诸多成绩,但还是存在诸多细节上的不足之处.本文从相关概念展开深入剖析,进一步探讨实践中的问题,明确了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应用的若干场景和对应的价值.
课程文化是将课程建设上升到文化建设层面的深层次思考,一般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在课程文化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元统领,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经路径,可通过进方案、进标准、进教材、进项目、进资源、进考核、进环境、进团队的方式,创新课程文化建设模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代际间有效传承并创新发展.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新工科专业培养面向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单纯的课程思政无法满足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思政内涵要求,需从专业培养的高度,探索思政教育各个环节的衔接关系.本文探讨的实践结合工程教育认证要求,重塑了课程之间、课程体系之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挖掘其蕴含的爱国情怀、理想信念、价值观内涵,建立适合专业培养的思政案例库,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进行价值熏陶.经过实践证明,此教学模式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新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实施,高职教育又迎来了全新变革的契机.国家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达到了新的高度,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建设的改革创新具有十分长远的意义.高职院校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逐渐替代了传统的教师“灌输式”教学模式.本文依托于专业课程教学,结合新型教学模式,探讨如何将绿色勘查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其中.
编辑工作是出版社工作的根本,编辑队伍素质与能力的高低,对一个出版社能否高质量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编辑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与能力是出版社应该思考探索的重要问题.过硬的政治素质、丰富的文化知识、精良的策划能力、浓厚的法律意识是新时代出版行业对编辑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本文以《金融企业会计》课程为例,对课程思政建设思路,结合具体业务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其实践的路径,显性思政教育和隐性思政教育进行了分析,通过显隐结合、刚柔并济的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努力践行“立德树人”的综合教育理念.
摆脱传统产教融合缺变、缺真、缺链三大欠缺,进行政企行校四方协作:政校协作“三层次三融合”做好顶层设计;校企形成产学研共同体,让人才培养时刻“在线”;校行共建共管共享让资源跨界流动;校际畅通“立交”培育“精英学生”,形成“六面一体”集团化人才培养模式、“双能四型”师资培养模式、“双元双体”基地运营模式、“四联双融”社会服务模式,打造产教命运共同体.
“道德责任”是伦理学研究得以展开的核心概念,体现了伦理实践精神的本质要求,它既是道德主体之外的一个伦理道德规范要求,又是道德主体的一个内在品质,道德责任问题亦是伦理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基于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与复杂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伦理道德难题层出不穷,与此相应,人类乃至每个个体的道德责任必然面临着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伦理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我们亟须重新思考:道德责任的新时代内涵是什么?新时代集体道德责任与个体道德责任如何界定与区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塑造大学生正确人生观有重要作用,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逐渐进入教育领域.本文分析了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并根据新媒体的特点以及大学的新媒体思想探索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