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就是一种环境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j1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彦申先生在《后知后觉》一书中说:“领导是一种环境。”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特别是在学习“教学建议”之后,分明也读出了含在其文字背后的一句话:教师,就是一种环境。是的,教师就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环境!对此,我有三点认识:
  一、教师应营造“平等”之境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修订后的这一表述坚持了“平等对话”的核心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明晰了“平等对话”的前提,即合理定位师生角色,从而建立起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教学由“灌输-训练”的模式逐步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此导致教学组织形式由问题驱动逐步转变为活动、任务驱动,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逐步转变为主动实践。在践行这一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教师“一言堂”“话语霸权”的现象渐渐消失,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彰显。然而,我们的课堂上又出现了这样一些状况:合作学习成了学生之间的你说我说大家说,而缺失了老师的合理组织与科学安排;交流讨论成了学生之间的错的对的统统说,而缺失了教师的及时评价与巧妙引导。教师角色的缺失,让“平等对话”只剩下热闹的躯壳,让“学生主体”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让“课堂提效”成了美丽的幻象。由此可见,教师在学习活动中要努力营造“平等”之境,唯此,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二、教师需创设“利学”之境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在“教学建议”中还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和“实验稿”相比,这段话增加了“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修改为“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这一“添”一“改”,恰恰说明了教师所要创设的“利学”之境除了要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该具备两个特质——注重“得法”,尊重“主体”。那么,教师又该如何实现这一“环境”的创设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全国第八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获得者张龙老师在教学人教版《最后一头战象》一文时的片段:
  师:课前大家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预习,下面请大家快速看一下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学生浏览课文后概括,教师指导。)
  师:刚才同学在说的过程当中都提到了一些主要的情节,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说—说其中的一个情节?
  生:课文写了嘎羧重披战甲来到了打洛江畔与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战友一起同眠。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情节,他说嘎羧重披战甲,同意吗?
  生:同意。
  师:战甲是保护身体的盔甲,而嘎羧披的是什么呢?
  生:嘎羧披挂的是象鞍,可以说它是重披象鞍。
  师:真好,我们就用他所说的这个词语。(板书:重披象鞍)一个“重”字,就把26年前和26年后的事联系起来了,语言多准确呀。那其他情节呢,刚才他还说了回到打洛江畔,这个情节你能像这样概括一下吗?
  生:应该是“再回战场”。
  师:你为什么要用“再”字?
  生:因为它已经第二次回到战场。
  师:多好啊,用词也特别准确。
  生:它光荣归去。
  师:这位同学特别会概括,他读懂了嘎羧的行为,光荣归去。(板书:光荣归去)我们再来看,这三个情节是嘎羧在临终前所做的事,那它在26年前战斗结束之后幸存下来这个情节,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吗?
  生:英雄垂暮。
  师: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九死一生。
  师:在战斗结束后,嘎羧幸存下来这个情节,我们能不能这样来概括呢?战后——
  生:战后幸存。
  师:真好,我们就用她所说的“战后幸存”。(板书:战后幸存)你们看,这么长的课文经过我们的思考、概括,就提炼出了这四个主要的情节。
  课堂上,张老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有效引导学生将故事的主要内容“说简练”,并在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点明了方法。他的课例告诉我们,“利学”之境的创设需要教师“以学定教”,将目标锁定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利学”之境的创设还需要教师“顺学而导”,将引导指向学生学力的生长点。
  三、教师要开拓“创造”之境
  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创造”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究其本源,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创生。
  创生之一源于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对“实验稿”中的相关表述进一步加以完善,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里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具体化了,以此警醒我们要防止对教材随意“创造”的现象发生。课改实施至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于教师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却看到有些教师对教材进行过度开发,导致语文学习中充斥了许多“非语文”的内容。还有的教师对教材解读出现偏差,因而导致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背离了教材原有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对教材进行正确解读、适度开发。
  创生之二源于教师对教学方式的创造。《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对“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进一步补充,提出“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信息时代,网络技术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的教学理应与时俱进,将网络情境引入课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网络环境优化教学,以此提升教学达成的效度;借网络资源拓展空间,以此延展学生学习的长度与宽度……这些有益的尝试,必将为学生的“创造”提供更多的可能。
  创生之三源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统籌。《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统籌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一表述从宏观角度诠释了语文的“综合性”,其不应该拘泥于某一节课、某一次活动,真正能够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综合”应该立足于课程,体现于“统籌”。南京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芮琼老师曾以《课标》3、4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为基准,对第八册教材的阅读教学目标进行了统籌,例如《课标》中提及的“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做为一级目标出现于4篇课文,且每一次的具体要求有所差别,体现了针对文本而言的适切和针对能力而言的提升。芮老师还将“统籌”后“挤”出的阅读教学时间合理分解给课外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学习活动,让整个学期的教学活动更加科学、高效。
  当然,教师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环境,还有更深刻的内涵。教师本身就是一本书,就是课程,就是语文。教师的人格、气质、学识,教师的学生观、教育观以及人生态度,这些要素和由这些要素构成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与润泽才是最根本和最强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学会成长,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并在教育实践中锻铸自己的教育人生。
  (作者单位:南京市瑞金路小学)
其他文献
春风化雨:当“酥糖”遭遇天使  读《味儿》得教育真味  自己开门  像他们那样……  超越教育异化之狱  教育是一种“另类”的爱  让我做自己  走进诗意的教育生活  一场怎样的豪雨才能滋润我们和我们的教育  人的回归  一部最令人满意的人性教科书  《生活的艺术》中的教育哲学意蕴  好的教育,其实就是中庸  和孩子一起成长  理想的教育,理想的国  走进“红楼”学为师  让每一个儿童都成为他自己
孔陶:“我们的学校在中央”,从你们的校歌中,我们可以听得出丁家桥小学人的自豪感。请问110年来,最值得丁家桥小学人自豪的是什么?  张义宝:是的,《我们的学校在中央》这首校歌唱出了前贤师长的博大胸怀和浩然气魄,也让今天的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和无尚荣耀!  我校由张之洞1902年上书光绪皇帝的奏折而发端,其定位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小学堂”,因中央大学附属小学的渊源而成为“民国时代小学的最高学府”,因国立南
受教育部委派,我作为第八批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协作计划的一员到香港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学支持工作。站在不同的视野看语文,总会有一些不同的发现与感受。在香港救世军田家炳学校,我和三年级协作教师以集体备课—实施教学—观课议课—检讨反思的课例研究为主要途径,进行了“精设提问,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课题研究的初步实践。  我们首先整理出“整体五读法”阅读教学课时目标框架,按这一框架进行教学设计,以主问题统领为主要教
【关键词】品德教学;儿童生活;七巧板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1-0066-02  《我来试试看》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上的内容,本课以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敢于面对困难的积极心态为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中从儿童出发,尊重儿童的兴趣,走进儿童的生活,并巧用数学资源设计了以“七巧板”为主线的快乐尝试系列活动。  【活动一】有勇气 试
【摘 要】“让名师工作室走出行政外控的窠臼,从内生的专业性里寻找教师发展的力量源泉。”无锡新区“毕小伟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成长路径主要有:弱化行政外控,积极建设专业的学习共同体;扎根教学现场,用活动打造独特的成长样态;弘扬专业精神,培育执著坚守的团队文化;坚持推陈出新,生本课堂开辟出精彩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内生;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突出的两个关键词:一是改革,二是发展。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已经证明:要发展,就不能不改革,而改革,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把改革的旗帜高高举起,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改革与发展的相互关系,也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如何才能做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教育,为什么要改革?因为谁都感觉到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出了问题,似乎已经走入了一个死胡同。  大而言之,没有创造。曾有一位著名学者说:
三级课程的管理政策实施十多年来,课程正在逐步从单一走向多样、从封闭走向开放,对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它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中的主体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它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的特点。但是,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我们也发现,课程“一放就乱”的情况还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对国家课程功能理解的偏差,
【主持人语】  所谓“文化自觉”,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学校作为文明与文化的传承场所,其文化自觉表现在哪里呢?  我们以为首先是要有自觉的教育理想,对教育目标、教育手段、教育形式、教育过程、教育成果的理想追求。  其次是对教育传统的自觉甄别与选择。教育
“文章不是无情物”、“儿童是情感的王子”,课改实验教材中催人泪下的故事、感人肺腑的童话、情景交融的诗歌比比皆是,都蕴涵着浓郁的感情因素,为孩子展示了广阔的真善美的世界,是孩子美好人性养成的最好启蒙老师。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孩子披文入情,把自己设想成文中的角色,从“角色阅读”开始,体会角色的不同感受,进入“换位阅读”,移位入境,移位入情,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从而让阅读的过程也成为学生情感成长的过
【关键词】】言意兼得;阅读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3-0057-02  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崔峦老师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那么,跟“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后,我们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我有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追求言意兼得的语文教学,实现工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