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寺前村里,有个叫“灵山一家”的饭店。“灵山”二字用得妙,犹见释祖拈花时的微笑。院子里,长着几棵板栗树,树身弯而多皱,少说也有三百年了。冬日枝枯,只见其树,未见其叶,仿佛满披皲皱的老者无声地站在那里,却不曾受着冷落。年月虽久心情在,僧人摘得板栗招待徐霞客的旧事,村上老少还能款款谈起。
这里借着邻舍的一点势。那个院子,白墙黑瓦水墨画,白族民居的样式,一望而知。几簇三角梅探出墙檐,垂下一片艳红,宛然诗中之画。这户人家心头的那份情,热如一团火,观者的眸子,因之明媚。
村口桥上,坐着几位头缠布帕的妇女,嘴角浮笑,陷在皱纹里的眼睛,泛出平静的光。有个汉子扯开嗓子,吆着一群羊过去,乱蹄搅来几块碎石,横在山路间,碍眼也绊脚。一位瘦背略驼的女人,从靠栏上起身,并不抬脚把那石子踢到一边,那样做,心里似觉得不恭,太轻佻了一些,就颤着手,弯腰捡起,丢在坡下。这一捡,似有敬山的意思在。桥旁的高处,有一幅彩色壁画,全山之景尽在上面绘出。右上角“灵山鸡足”四字题得分明。
几个钟头前,我出大理老城门,让洱海之波悠悠地在眼前浮映一番后,即奔宾川县而驰。刚入其境,便前迎大山,峦冈颠连,峰嶂耸拔,山势甚峻。或曰:“前列三峰,后拖一岭,俨然鸡足。”纵目一望,饶有啼晓的雄鸡那般昂亢的姿态。望鸡足,此山则金顶最峻。矫首仰眺,更有白塔凌其上,遥插苍霄为异概。借用徐霞客的一句话摹状其势,是“雄杰之观,莫以逾此矣”。若是荡来一团浓云,塔影则隐不可见。山这样高,身抵它的绝巘,非得花一番蹑险以陟的力气才行,我倒暗自在心里打了一个颤。及至身临山前,这时的我,朝那突起在云影岚光里的金顶寺扫了一眼,心先飞上去。
天下名山,多被佛家以宗教的名义征用。山,尽为佛而存在。它的每一道深谷,每一道幽壑,每一道沃坳,每一道狭坞,敞开怀抱,迎纳三千世界,雄峻的山体,成了巨大的精神容器。不是佛临幸了它,而是它接引了佛。繁茂的山林海浪般翻涌,一片鲜绿中,梵刹的金色殿脊光彩飞闪,宛似一簇簇曼陀罗花在阳光下盛开,圣洁、妖娆、浪漫。东方古国的教谛,飘溢着阵阵神秘的清馨,使那崖嶂深处,弥散着天香的气味。漫过幽旷空谷的山风,柔软地吹拂,第一次把僧伽罗摩的晨钟与暮鼓的声音,在危岩盘耸的野岭上震响,悠远地回荡。佛寺是清众用信仰砌筑的舞台,世代上演着传衣弘法的精彩情节。
禅曰:清净本性,无有凡圣。话虽这么说,我自知身份的高低,况且“先须识道,后乃居山”的禅语也像是浅知,就怕腿脚入了山,而心思还是在山外的。那样,尽管见着清寂的山,只因胸间无道,“山中乃喧也”。故而进山之前,我照着老禅师“歇却狂心”的话,把康熙年间《鸡足山志》中所刊的一幅《鸡足山图》端详了半晌,悉檀寺正在崖麓之间。我此行是想进到徐霞客住过半年时光的这座寺,体味他和弘辨等四大长老的交谊,更可寻索他应丽江土知府木增之请,纂修《鸡足山志》的往迹。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里记其事:“霞客游轨既毕,还至滇南。一日,忽病足,不良于行。留修《鸡足山志》,三月而志成。丽江木守为饬舆从送归。”送归,是木增派人伴行徐霞客回江阴老家去。陈函辉为徐霞客故交,这篇《墓志铭》亦是应徐霞客所托而做,所记应极可信。参酌之文还不妨找来古人的那篇《徐霞客传略》,里面说:“徐既葬静闻,爱鸡山之胜,遂止焉。丽江土知府木生白聘修《鸡山志》,创稿四卷,未几,以病辞归。”除开这一件,还能忆起徐悲鸿上山入寺,给亚晞长老畅心而做《雄鸡竹石图》条幅的旧事。
还得说说“徐既葬静闻”这句话,虽只寥寥五字,却道出徐霞客登临鸡足山,是含着一段因缘的。这在钱谦益的《徐霞客传》中记着一笔:“丙子九月,辞家西迈。僧静闻愿登鸡足礼迦叶,请从焉。遇盗于湘江,静闻被创病死,函其骨,负之以行。……过丽江,憩点苍、鸡足,瘗静闻骨于迦叶道场,从宿愿也。”静闻,这位南京迎福寺僧人,刺血而书《法华经》,渴望供于迦叶之鸡足山,且嘱托霞客:“我志不得达,死愿归骨于鸡足山。”徐霞客感念虔心,五千里长途上,携其血经与骨殖,杖屦间关至此山。供经于悉檀寺,埋骨于文笔峰,也算了却一桩心事。徐霞客吟诗哭静闻,有句曰:“可怜濒死人先别,未必浮生我独还!”这像是为自家的人生结局写照,不亦悲乎。
盗匪凶悍的眼神、刀剑冷厉的寒光,没有逼退徐霞客,他的游屐顽韧地向着前面的山川移行,他的生命版图从那座富庶的江南小镇朝广远的天地延扩,与其叠合的,是无垠的精神疆域。只说鸡足山,四百多年前落下过游圣独行的履迹,这座大山就融进一个伟大旅行家的生命。峰、岩、壑、坡、冈、洞、台、石、岭、壁、窟、梯、谷、峡、箐、坪、林、泉、瀑、潭、涧、溪、池、塘,皆刻下丰富的人文印迹。
“灵山一会”坊,亦在《鸡足山图》上标着。这座重檐飞翼的牌楼式杰构,古今无数朝山者都要从其前过身。只说我,仰观雕绘繁复的彩坊上的四字,心有契悟,想到的自是《五灯会元》里“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这节文字。摩诃迦叶以鸡足山为守衣入定的道场,眼前之山,自然是這位禅宗头陀第一的天下。山巅那尊白塔,如一棵高大的精神之树,负载着巨大的象征意义。
鸡足山隆盛的寺景,只在昔年,大部还留着一个残址,择选几处,潜心修葺,敷设的数抹亮色,多少消减了岁月的沉重感。车子在山间转了不少弯,停在一座禅舍围拱的藏式白塔前。推想这便是崇祯年间丽江土知府木靖与寺僧道源、道真戮力而造的尊圣塔院,看过《鸡足山图》后,知道它是山中的一处胜迹。悉檀寺就在它的西边,东边则是葬着静闻和尚的文笔峰。
此座喇嘛塔,须弥座塔基、圆形塔身、锥状相轮,连带伞盖与宝刹,皆为新修,覆钵式,又跟北京妙应寺的白塔同一形制。须弥座上环塑佛像,身量稍小。东侧四尊护法天神像,比较着瞧去,倒是大一些。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各执琵琶、宝剑、赤龙、伞盖诸法器,再配上一身铠甲,峨冠下的眉目更为发凶。金刚怒目的意思,又来一番领略。通常我是迈进庙门,在天王殿里遇着这四位的,眼下可倒好,都跑到殿外晒在太阳下了。 东面盖起一座双层的殿堂,匾题五字:传闻念佛堂。几位尼师轻步出入,随身摆动的,是栗色的衲衣。
这座得着“尊圣塔”之名的窣堵波,和金顶寺的楞严塔上下相望。楞严塔,我在前文所说“更有白塔凌其上,遥插苍霄为异概”,便是它。此座密檐式方塔,凭着天柱峰的高势,雄刺天穹,独领一段气韵。山间一切楼台,尽于其下,连那“一削万仞,横拓甚阔”的华首门(迦叶以定持身,修习而待弥勒的地方就在这里。一望之际,就不能不想起嵩山五乳峰上达磨面壁的石洞),也要俯屈身段。
悬削的山路,算来只登了半程,容不得缓一下脚力,便惦着进到迦叶寺,不跪蒲团,也要向这位孜孜苦修的尊者致一个礼。照着禅宗西天的谱系,把摩诃迦叶奉为二十八祖的第一代祖师。中土的禅史在统系上则有了分异,认菩提达磨为初祖。这里不去管它。假定时间宽裕心也闲,倒无妨学一学当年的徐霞客,“坐楼前池上征迦叶事,取藏经中与鸡山相涉者,摘一二段录之”。浮想着那一刻,幽暗的山上,月影泻落一片淡白的光,照进古寺的曲廊,也映上徐氏清癯的脸庞。他安静地倚着矮栏,刻在双颊上的褶皱贴紧微凸的颧骨垂下,在带着棱角的唇边收束,从眼眸中透出的神情,流露出难掩的疲惫,然而也有冷峻。身后的山河转化成长途上的记忆,画片似的浮闪,纠缠着他的心。春草初绿时,他辞乡远行:山脉的走向延展着行走的经纬,江河的源流标示着寻溯的纵横;荒村野寺中,昏黄的油灯伴他记录地理、水文、植物的考察心得,残壁枯树下,灿红的篝火驱散深夜的寒气,送他入梦。秋叶泛黄时,他回到母亲膝下,献上鲜花香草、碧藕雪桃,让那篱豆瓜蔬的乡味,添入一份游子挚情。思绪缠绵之时,迦叶的面影浮上来了,满是专注和坚执的神色,足以断除所有妄念。一种来自灵魂的力量统御着徐霞客,让困厄折磨得忧悒的心,犹如迎向一抹理想的光芒,瞬间就被照亮。他的头脑倏地变得异常明纯,绝粮、遇盗、冻馁、病患都消隐了,青春的意气充盈全身。“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初登旅途的豪壮心情重新在内心燃烧,身体内再次蓄满胆气。他扑近桌案,握紧笔,蘸满墨汁,继续在纸上挥写,完成那部伟大的著作。伤痕累累的行途上,开出文字的花。他把印下自己履迹的山川形胜,作为浸着血汗的财富,恒久地留给时间。这一导引先路的壮举,有资格定义为杰出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行为。
浸入遐思中的我,心有陶陶焉,却未能如愿,被车子载着,如一片风中之叶,飘向金顶寺。
弯折于陡崖上的山径,一忽儿宽,一忽儿窄,导引着离了车的我们朝上登,又捉弄人似的,倏地显出前去无路的样子。山行的经验暗示我,这盘曲的叠磴是不会断的,遇着一蓬乱枝或者一块斜岩,蓦地一个调转,脚前就又是路了。苍山远上,朝金顶寺盘去的游道,方向倒是不改的。午后的太阳正用灼亮的光线征服群山,且在金殿的雕甍上耀出一团炫目的光,乱斑迸闪。此寺全赖择势的绝险,以及楞严塔远屹岭脊的峭姿,而成为山中第一胜;况且大雄宝殿里的释祖,默览风云的眸光犹从天间落下来,幻作曼妙的花雨。有这等奇美朦胧的圣境,似将山中的景物笼入梦里。我踏在崖阶上的双脚,因海拔的高而发沉,接近圣境心却是那么的轻。
金顶寺门前,睹光台在焉。群山之巅,地势本极局促,竟筑起这般平阔的石台以供眺景,与山川对语,古人览胜的高致,真没有辜负眼底烟霞。这个台子,是满足视感的理想设计,没有什么能够阻挡眼光的飞落。我扶着石栏放出目光,视线刚越过一重山,另外一重山还在等待你的眼神的抚触。云贵高原雄奇的峰岭,总也望不断。
我听人家讲,在这山顶,“四观”算是不错的眼福,当然先要跟风光有缘契。东南西北地望去,旭日和祥云那是不消说了,更有苍洱夕烟、玉龙雪色,要叫观者销魂。但这究竟还是俗世的欢愉,入了佛眼,景物的意味便相异了,尽与心圆融,成为禅意的风景。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五灯会元》卷二)、“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五灯会元》卷六)、“孤岩倚石坐,不下白云心”(《五灯会元》卷六)、“风送水声,月移山影”(《五灯会元》卷八)、“闲云抱幽石,雨露滴岩丛”(《五灯会元》卷十八)、“青山原不动,浮云飞去来”(《景德传灯录》卷十一)……清修之道皆可在景致里默悟,禅师那些脱胎于心的语录,化在其间了。
窈窕青莲宇,到了白族工匠手里,更见出一番工致。只说那寺门,三道高翘的檐翼,若奋翮冲霄。斗拱累叠,层层向外挑出,又在敷色上添入明蓝,涌动起韵律的波浪。用意亦甚明了,对佛的虔敬,凭借叠错繁复的装饰做出建筑上的表达。公输天巧,想必一山楼台多出自他们的手。风吹山不动,依托壮岳的檀林,一卯一榫,连接着坚硬的岩体,顽健的生命力支撑着它们的身躯。
金顶寺的得名,大约是和院里矗着一座金殿相关。金殿,我像是在哪里见过。对,在武当山。武当山也有天柱峰,同样少不了金殿。鸡足山是把它学了过来。国人将最富贵的颜色给了山峰和其上的庙宇,筑造出堂皇的极巅景观。国人也调用最炫耀的词语为大山命名,给佛祖至尊的存在形式。一旦接受了神圣的赋名,自然之山就变作宗教精神的圣地。
金殿,实为铜筑,灿黄的光发出来,蓝天底下一片明亮。龙吻和螭吻守在正脊与垂脊之上,等待落霞的来临。门扇敞开,殿里的供像不是武当山的真武帝君,却像一尊观音,头戴香宝冠,身体两侧伸出多条臂膀,手执戟、叉、铃、壶诸法器,端坐彩花间,温婉的脸让花色一映,泛出红来;弯眉,眼窝微陷,一对细目朝下低着,双唇饱满,嘴角抿得紧。斜格长窗、石砌栏阶,比起后面的饮光殿,具体而微却别显精致。山风一吹,翼角鸣铎,音清而韵雅。据传殿后长着一株山茶,明代栽植的。春来花开,极红艳。徐霞客曾赞滇茶“花大如碗”,惜我未留心。
照着罗哲文先生的看法,登高眺览为中国古塔的一种用途,产生的审美功能是对印度窣堵波的超越。先前还曾遥瞻这远峰极处的佛塔,一晃竟到了它的近前。凌塔如登楼阁,假定我能进入这座十三层高的砖塔,顺着旋梯上到顶端,迎送滇西北风光,畅怀兼动情,只说一时的心境,以诗状之,可引李太白的这一联:“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用这样的眼光来看雄踞绝顶的楞严塔,愈觉出姿态的不凡。灰白的塔身,一派素洁,和那金殿闪出的光泽相配,很为谐适。艺匠们塑形施彩上的巧妙,可堪吟赞。
迦叶尊者也叫饮光佛。听此一说,饮光殿的得名,来由自然明白。殿已古旧,其所供奉,是迦叶的香樟木雕像。迦叶尊者为开山祖师,天柱峰半山之东那座迦叶寺,呼为山中诸寺之祖庭,比起饮光殿,气象自会大得多。
大雄宝殿是天下法门的通制。金顶寺上的这一座,并不因海拔的高而縮其尺寸,从外看去,重檐、飞甍、雕栏,一派宏敞崇阔。进到里面,全是闪闪的光焰,仿佛皆从释祖身上发出来。顺着红底金花的背光看去,肉髻、螺发、白毫、隆准、薄唇,释祖脸上透露的神情,那么和静温婉。衲衣垂拂,漾动着水波般的衣纹,宽博的袖口下,光滑的手掌微拢,禅定的印相意味着教义的玄远和神妙。身下的莲花座,莲瓣、华盘云似的托举着跏趺的释祖。两侧,依壁构设长长的木龛,供诸弟子雕像。灵鹫会上以心印心的旧景,宛然映目。佛国的空间,尽为珍丽之饰,绮艳华美,烛光摇起暖红,花枝飘散馨香,贴着粗大殿柱悬垂的布幔,缀满繁密的经文,把释祖头上宽大的匾额也半掩了。设若唱偈声从僧尼口中响起,倚岚傍雾的我们,真入了缥缈之境。瞬间,隐隐约约的挂虑都消尽了,翩跹的神思被流霞载着,向远方飞飏。
下到半山,顺道去看祝圣寺。此时,夕阳快要斜到山岭那边了。迈过盈着一汪浅水的放生池和那座八角的敷彩桥亭,快步进出了一回正殿,便是我游访此寺的全部。留不下很深的印象,有些枉对了这座山中的主寺。
记住了横在正殿左右的两块匾。一块是孙中山题的,是“饮光俨然”四个字;另一块题着“灵岳重辉”,写下它的,是梁启超。
这里借着邻舍的一点势。那个院子,白墙黑瓦水墨画,白族民居的样式,一望而知。几簇三角梅探出墙檐,垂下一片艳红,宛然诗中之画。这户人家心头的那份情,热如一团火,观者的眸子,因之明媚。
村口桥上,坐着几位头缠布帕的妇女,嘴角浮笑,陷在皱纹里的眼睛,泛出平静的光。有个汉子扯开嗓子,吆着一群羊过去,乱蹄搅来几块碎石,横在山路间,碍眼也绊脚。一位瘦背略驼的女人,从靠栏上起身,并不抬脚把那石子踢到一边,那样做,心里似觉得不恭,太轻佻了一些,就颤着手,弯腰捡起,丢在坡下。这一捡,似有敬山的意思在。桥旁的高处,有一幅彩色壁画,全山之景尽在上面绘出。右上角“灵山鸡足”四字题得分明。
几个钟头前,我出大理老城门,让洱海之波悠悠地在眼前浮映一番后,即奔宾川县而驰。刚入其境,便前迎大山,峦冈颠连,峰嶂耸拔,山势甚峻。或曰:“前列三峰,后拖一岭,俨然鸡足。”纵目一望,饶有啼晓的雄鸡那般昂亢的姿态。望鸡足,此山则金顶最峻。矫首仰眺,更有白塔凌其上,遥插苍霄为异概。借用徐霞客的一句话摹状其势,是“雄杰之观,莫以逾此矣”。若是荡来一团浓云,塔影则隐不可见。山这样高,身抵它的绝巘,非得花一番蹑险以陟的力气才行,我倒暗自在心里打了一个颤。及至身临山前,这时的我,朝那突起在云影岚光里的金顶寺扫了一眼,心先飞上去。
天下名山,多被佛家以宗教的名义征用。山,尽为佛而存在。它的每一道深谷,每一道幽壑,每一道沃坳,每一道狭坞,敞开怀抱,迎纳三千世界,雄峻的山体,成了巨大的精神容器。不是佛临幸了它,而是它接引了佛。繁茂的山林海浪般翻涌,一片鲜绿中,梵刹的金色殿脊光彩飞闪,宛似一簇簇曼陀罗花在阳光下盛开,圣洁、妖娆、浪漫。东方古国的教谛,飘溢着阵阵神秘的清馨,使那崖嶂深处,弥散着天香的气味。漫过幽旷空谷的山风,柔软地吹拂,第一次把僧伽罗摩的晨钟与暮鼓的声音,在危岩盘耸的野岭上震响,悠远地回荡。佛寺是清众用信仰砌筑的舞台,世代上演着传衣弘法的精彩情节。
禅曰:清净本性,无有凡圣。话虽这么说,我自知身份的高低,况且“先须识道,后乃居山”的禅语也像是浅知,就怕腿脚入了山,而心思还是在山外的。那样,尽管见着清寂的山,只因胸间无道,“山中乃喧也”。故而进山之前,我照着老禅师“歇却狂心”的话,把康熙年间《鸡足山志》中所刊的一幅《鸡足山图》端详了半晌,悉檀寺正在崖麓之间。我此行是想进到徐霞客住过半年时光的这座寺,体味他和弘辨等四大长老的交谊,更可寻索他应丽江土知府木增之请,纂修《鸡足山志》的往迹。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里记其事:“霞客游轨既毕,还至滇南。一日,忽病足,不良于行。留修《鸡足山志》,三月而志成。丽江木守为饬舆从送归。”送归,是木增派人伴行徐霞客回江阴老家去。陈函辉为徐霞客故交,这篇《墓志铭》亦是应徐霞客所托而做,所记应极可信。参酌之文还不妨找来古人的那篇《徐霞客传略》,里面说:“徐既葬静闻,爱鸡山之胜,遂止焉。丽江土知府木生白聘修《鸡山志》,创稿四卷,未几,以病辞归。”除开这一件,还能忆起徐悲鸿上山入寺,给亚晞长老畅心而做《雄鸡竹石图》条幅的旧事。
还得说说“徐既葬静闻”这句话,虽只寥寥五字,却道出徐霞客登临鸡足山,是含着一段因缘的。这在钱谦益的《徐霞客传》中记着一笔:“丙子九月,辞家西迈。僧静闻愿登鸡足礼迦叶,请从焉。遇盗于湘江,静闻被创病死,函其骨,负之以行。……过丽江,憩点苍、鸡足,瘗静闻骨于迦叶道场,从宿愿也。”静闻,这位南京迎福寺僧人,刺血而书《法华经》,渴望供于迦叶之鸡足山,且嘱托霞客:“我志不得达,死愿归骨于鸡足山。”徐霞客感念虔心,五千里长途上,携其血经与骨殖,杖屦间关至此山。供经于悉檀寺,埋骨于文笔峰,也算了却一桩心事。徐霞客吟诗哭静闻,有句曰:“可怜濒死人先别,未必浮生我独还!”这像是为自家的人生结局写照,不亦悲乎。
盗匪凶悍的眼神、刀剑冷厉的寒光,没有逼退徐霞客,他的游屐顽韧地向着前面的山川移行,他的生命版图从那座富庶的江南小镇朝广远的天地延扩,与其叠合的,是无垠的精神疆域。只说鸡足山,四百多年前落下过游圣独行的履迹,这座大山就融进一个伟大旅行家的生命。峰、岩、壑、坡、冈、洞、台、石、岭、壁、窟、梯、谷、峡、箐、坪、林、泉、瀑、潭、涧、溪、池、塘,皆刻下丰富的人文印迹。
“灵山一会”坊,亦在《鸡足山图》上标着。这座重檐飞翼的牌楼式杰构,古今无数朝山者都要从其前过身。只说我,仰观雕绘繁复的彩坊上的四字,心有契悟,想到的自是《五灯会元》里“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这节文字。摩诃迦叶以鸡足山为守衣入定的道场,眼前之山,自然是這位禅宗头陀第一的天下。山巅那尊白塔,如一棵高大的精神之树,负载着巨大的象征意义。
鸡足山隆盛的寺景,只在昔年,大部还留着一个残址,择选几处,潜心修葺,敷设的数抹亮色,多少消减了岁月的沉重感。车子在山间转了不少弯,停在一座禅舍围拱的藏式白塔前。推想这便是崇祯年间丽江土知府木靖与寺僧道源、道真戮力而造的尊圣塔院,看过《鸡足山图》后,知道它是山中的一处胜迹。悉檀寺就在它的西边,东边则是葬着静闻和尚的文笔峰。
此座喇嘛塔,须弥座塔基、圆形塔身、锥状相轮,连带伞盖与宝刹,皆为新修,覆钵式,又跟北京妙应寺的白塔同一形制。须弥座上环塑佛像,身量稍小。东侧四尊护法天神像,比较着瞧去,倒是大一些。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各执琵琶、宝剑、赤龙、伞盖诸法器,再配上一身铠甲,峨冠下的眉目更为发凶。金刚怒目的意思,又来一番领略。通常我是迈进庙门,在天王殿里遇着这四位的,眼下可倒好,都跑到殿外晒在太阳下了。 东面盖起一座双层的殿堂,匾题五字:传闻念佛堂。几位尼师轻步出入,随身摆动的,是栗色的衲衣。
这座得着“尊圣塔”之名的窣堵波,和金顶寺的楞严塔上下相望。楞严塔,我在前文所说“更有白塔凌其上,遥插苍霄为异概”,便是它。此座密檐式方塔,凭着天柱峰的高势,雄刺天穹,独领一段气韵。山间一切楼台,尽于其下,连那“一削万仞,横拓甚阔”的华首门(迦叶以定持身,修习而待弥勒的地方就在这里。一望之际,就不能不想起嵩山五乳峰上达磨面壁的石洞),也要俯屈身段。
悬削的山路,算来只登了半程,容不得缓一下脚力,便惦着进到迦叶寺,不跪蒲团,也要向这位孜孜苦修的尊者致一个礼。照着禅宗西天的谱系,把摩诃迦叶奉为二十八祖的第一代祖师。中土的禅史在统系上则有了分异,认菩提达磨为初祖。这里不去管它。假定时间宽裕心也闲,倒无妨学一学当年的徐霞客,“坐楼前池上征迦叶事,取藏经中与鸡山相涉者,摘一二段录之”。浮想着那一刻,幽暗的山上,月影泻落一片淡白的光,照进古寺的曲廊,也映上徐氏清癯的脸庞。他安静地倚着矮栏,刻在双颊上的褶皱贴紧微凸的颧骨垂下,在带着棱角的唇边收束,从眼眸中透出的神情,流露出难掩的疲惫,然而也有冷峻。身后的山河转化成长途上的记忆,画片似的浮闪,纠缠着他的心。春草初绿时,他辞乡远行:山脉的走向延展着行走的经纬,江河的源流标示着寻溯的纵横;荒村野寺中,昏黄的油灯伴他记录地理、水文、植物的考察心得,残壁枯树下,灿红的篝火驱散深夜的寒气,送他入梦。秋叶泛黄时,他回到母亲膝下,献上鲜花香草、碧藕雪桃,让那篱豆瓜蔬的乡味,添入一份游子挚情。思绪缠绵之时,迦叶的面影浮上来了,满是专注和坚执的神色,足以断除所有妄念。一种来自灵魂的力量统御着徐霞客,让困厄折磨得忧悒的心,犹如迎向一抹理想的光芒,瞬间就被照亮。他的头脑倏地变得异常明纯,绝粮、遇盗、冻馁、病患都消隐了,青春的意气充盈全身。“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初登旅途的豪壮心情重新在内心燃烧,身体内再次蓄满胆气。他扑近桌案,握紧笔,蘸满墨汁,继续在纸上挥写,完成那部伟大的著作。伤痕累累的行途上,开出文字的花。他把印下自己履迹的山川形胜,作为浸着血汗的财富,恒久地留给时间。这一导引先路的壮举,有资格定义为杰出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行为。
浸入遐思中的我,心有陶陶焉,却未能如愿,被车子载着,如一片风中之叶,飘向金顶寺。
弯折于陡崖上的山径,一忽儿宽,一忽儿窄,导引着离了车的我们朝上登,又捉弄人似的,倏地显出前去无路的样子。山行的经验暗示我,这盘曲的叠磴是不会断的,遇着一蓬乱枝或者一块斜岩,蓦地一个调转,脚前就又是路了。苍山远上,朝金顶寺盘去的游道,方向倒是不改的。午后的太阳正用灼亮的光线征服群山,且在金殿的雕甍上耀出一团炫目的光,乱斑迸闪。此寺全赖择势的绝险,以及楞严塔远屹岭脊的峭姿,而成为山中第一胜;况且大雄宝殿里的释祖,默览风云的眸光犹从天间落下来,幻作曼妙的花雨。有这等奇美朦胧的圣境,似将山中的景物笼入梦里。我踏在崖阶上的双脚,因海拔的高而发沉,接近圣境心却是那么的轻。
金顶寺门前,睹光台在焉。群山之巅,地势本极局促,竟筑起这般平阔的石台以供眺景,与山川对语,古人览胜的高致,真没有辜负眼底烟霞。这个台子,是满足视感的理想设计,没有什么能够阻挡眼光的飞落。我扶着石栏放出目光,视线刚越过一重山,另外一重山还在等待你的眼神的抚触。云贵高原雄奇的峰岭,总也望不断。
我听人家讲,在这山顶,“四观”算是不错的眼福,当然先要跟风光有缘契。东南西北地望去,旭日和祥云那是不消说了,更有苍洱夕烟、玉龙雪色,要叫观者销魂。但这究竟还是俗世的欢愉,入了佛眼,景物的意味便相异了,尽与心圆融,成为禅意的风景。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五灯会元》卷二)、“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五灯会元》卷六)、“孤岩倚石坐,不下白云心”(《五灯会元》卷六)、“风送水声,月移山影”(《五灯会元》卷八)、“闲云抱幽石,雨露滴岩丛”(《五灯会元》卷十八)、“青山原不动,浮云飞去来”(《景德传灯录》卷十一)……清修之道皆可在景致里默悟,禅师那些脱胎于心的语录,化在其间了。
窈窕青莲宇,到了白族工匠手里,更见出一番工致。只说那寺门,三道高翘的檐翼,若奋翮冲霄。斗拱累叠,层层向外挑出,又在敷色上添入明蓝,涌动起韵律的波浪。用意亦甚明了,对佛的虔敬,凭借叠错繁复的装饰做出建筑上的表达。公输天巧,想必一山楼台多出自他们的手。风吹山不动,依托壮岳的檀林,一卯一榫,连接着坚硬的岩体,顽健的生命力支撑着它们的身躯。
金顶寺的得名,大约是和院里矗着一座金殿相关。金殿,我像是在哪里见过。对,在武当山。武当山也有天柱峰,同样少不了金殿。鸡足山是把它学了过来。国人将最富贵的颜色给了山峰和其上的庙宇,筑造出堂皇的极巅景观。国人也调用最炫耀的词语为大山命名,给佛祖至尊的存在形式。一旦接受了神圣的赋名,自然之山就变作宗教精神的圣地。
金殿,实为铜筑,灿黄的光发出来,蓝天底下一片明亮。龙吻和螭吻守在正脊与垂脊之上,等待落霞的来临。门扇敞开,殿里的供像不是武当山的真武帝君,却像一尊观音,头戴香宝冠,身体两侧伸出多条臂膀,手执戟、叉、铃、壶诸法器,端坐彩花间,温婉的脸让花色一映,泛出红来;弯眉,眼窝微陷,一对细目朝下低着,双唇饱满,嘴角抿得紧。斜格长窗、石砌栏阶,比起后面的饮光殿,具体而微却别显精致。山风一吹,翼角鸣铎,音清而韵雅。据传殿后长着一株山茶,明代栽植的。春来花开,极红艳。徐霞客曾赞滇茶“花大如碗”,惜我未留心。
照着罗哲文先生的看法,登高眺览为中国古塔的一种用途,产生的审美功能是对印度窣堵波的超越。先前还曾遥瞻这远峰极处的佛塔,一晃竟到了它的近前。凌塔如登楼阁,假定我能进入这座十三层高的砖塔,顺着旋梯上到顶端,迎送滇西北风光,畅怀兼动情,只说一时的心境,以诗状之,可引李太白的这一联:“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用这样的眼光来看雄踞绝顶的楞严塔,愈觉出姿态的不凡。灰白的塔身,一派素洁,和那金殿闪出的光泽相配,很为谐适。艺匠们塑形施彩上的巧妙,可堪吟赞。
迦叶尊者也叫饮光佛。听此一说,饮光殿的得名,来由自然明白。殿已古旧,其所供奉,是迦叶的香樟木雕像。迦叶尊者为开山祖师,天柱峰半山之东那座迦叶寺,呼为山中诸寺之祖庭,比起饮光殿,气象自会大得多。
大雄宝殿是天下法门的通制。金顶寺上的这一座,并不因海拔的高而縮其尺寸,从外看去,重檐、飞甍、雕栏,一派宏敞崇阔。进到里面,全是闪闪的光焰,仿佛皆从释祖身上发出来。顺着红底金花的背光看去,肉髻、螺发、白毫、隆准、薄唇,释祖脸上透露的神情,那么和静温婉。衲衣垂拂,漾动着水波般的衣纹,宽博的袖口下,光滑的手掌微拢,禅定的印相意味着教义的玄远和神妙。身下的莲花座,莲瓣、华盘云似的托举着跏趺的释祖。两侧,依壁构设长长的木龛,供诸弟子雕像。灵鹫会上以心印心的旧景,宛然映目。佛国的空间,尽为珍丽之饰,绮艳华美,烛光摇起暖红,花枝飘散馨香,贴着粗大殿柱悬垂的布幔,缀满繁密的经文,把释祖头上宽大的匾额也半掩了。设若唱偈声从僧尼口中响起,倚岚傍雾的我们,真入了缥缈之境。瞬间,隐隐约约的挂虑都消尽了,翩跹的神思被流霞载着,向远方飞飏。
下到半山,顺道去看祝圣寺。此时,夕阳快要斜到山岭那边了。迈过盈着一汪浅水的放生池和那座八角的敷彩桥亭,快步进出了一回正殿,便是我游访此寺的全部。留不下很深的印象,有些枉对了这座山中的主寺。
记住了横在正殿左右的两块匾。一块是孙中山题的,是“饮光俨然”四个字;另一块题着“灵岳重辉”,写下它的,是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