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早期玉器的艺术特色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k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元璋的农民武装推翻了蒙古贵族政权,建立了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朗太祖初定天下,必然要建立一套自己的礼仪制度,依据《周礼》大力恢复汉族礼仪用玉传统。洪武元年,太祖命中书省暨翰林院、太常司,定拟祀典,并历叙沿革之由,酌定郊社宗庙仪以进。祭祀凡玉三等:祀上帝,用苍壁,皇地祗,用黄琮;大社、太稷,用两圭有邸;朝日、夕月,用圭璧五寸。
  皇帝宝玺及谥册皆用玉制。《明史·舆服志》载,明初宝玺有十七:如“皇帝奉天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广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御前之宝”、“钦文之玺”等,设尚宝司掌管。在洪武元年欲制宝玺之时,有商人胡浮海献美玉,日:“此出于阗,祖父相传,当为帝王宝玺。”后命制为宝,惟不知十七宝中,此玉制何宝也?但从文献中可知,当时国之宝玺以和阗玉制。后来永乐帝又制“皇帝亲亲之宝”、“皇帝奉天之宝”。“诰命之宝”、“敕命之宝”。正德九年,大内遭火,宝玺皆佚。嘉靖十八年补造,又新制七宝,与国初宝玺共为御宝二十四,遂成一代定制。凡请宝、用宝、捧宝、随宝、洗宝、缴宝,皆与内官尚宝监管理。
  可惜的是,目前故宫博物院不见永宣时期皇帝玉质宝玺的实物,只见玺文。如明永乐八年敕论上钤“敕命之宝”;永乐刻本《诗传大全》上钤“钦文之玺”;故宫旧藏宣德皇帝朱瞻基所绘《武侯高卧图》卷上钤“广运之宝”;宣德六年明宣宗《万年松图》上钤“皇帝尊亲之宝”。从中可一窥永宣时期皇室所用玺印的踪迹。
  西藏自元代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统辖以来,历朝各方面的交流来往频繁,历代文献中不乏朝廷向西藏地方颁赐玉器的史实。明代沿用元朝“国师”旧制,重新册封,俱赐玉印。明太祖还亲自督造所赐玉印,看到玉质不美者让工匠更换重新制作,说明皇帝对此之重视。永乐四年,“遣使赍诏封物思藏巴里藏卜为灌顶国师阐化王,赐螭钮玉印。”另册封“三大法王”。永乐五年封噶玛噶举派(黑帽系)五世活佛却贝桑波为“如来大宝法王”,永乐十一年封萨迦派首领昆泽思巴(贡嘎扎西)为“正觉大乘祛王”,宣德九年封格鲁派释迦也失为“至善大慈法王”,均赐玉印。此次展出的如来大宝法王之白玉印,印文为朱文九叠体汉字。玉质较好,所制螭龙纽,雕工还保留有元代遗风。如来大宝法王,本名却贝桑波(1384~1415),《明史》称为哈里麻,是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的五世活佛,永乐四年应召到南京,次年建普度大斋于灵谷寺,为高帝、高后荐福。赐领天下释教,给印如诸王。永乐六年辞归,十三年圆寂后,其封号由噶玛噶举黑帽系转世活佛承袭。这一玉印现存在西藏博物馆,成为汉藏密切关系的历史见证。
  


  谥册为下任皇帝即位时为上任皇帝所上的玉册。洪武元年,规定册宝皆用玉,并对谥册的形制、文字进行了规范。册简长尺二寸,广一寸二分,厚五分,简数从文之多寡。联以金绳,藉以锦褥,覆以红罗泥金夹帕。故宫所藏永乐元年上高祖玉谥册与宣德十年所上宣宗玉谥册规制与文献记载基本相同。谧册有固定的文字格式,一般以简练的语言赞美皇帝的一生,再上尊谥号和庙号。明代永宣时期皇帝谥册多为青玉质,楷书、填金字,文字前后多雕有四条描金龙纹。
  礼器可分为祭器和瑞器,有时可一器二用,玉圭即是如此,玉圭自商周时开始使用,一直是历代王朝最重要的礼器。商周时祭祀礼仪用玉有六器。《周礼·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札东方,以赤璋札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六器可以说是古人附会天地万物而从玉器中找到的象征。青圭因锐,象春物初生,礼东方。另外,玉圭也是持有者身份地位的象征,即所谓的“瑞器”。《周礼·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圆。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六种瑞玉分别为四种不同名称的圭和两种璧,作为觐见、朝会之礼,是符信的凭证。故玉圭为祭器和瑞器合为一身的重要礼器,后代尤以瑞玉为重。
  明代初期,恢复汉人用玉传统,对玉圭的尺寸,形制,适应场合等都进行了严格规范。永乐三年,规定皇家所用玉圭长一尺二寸。明初,玉圭主要有素面玉圭和谷纹玉圭两种形制。目前发现明初亲王所用的玉圭全为素面,如鲁荒王朱檀墓及梁庄王墓出土的素面玉圭均属亲王。而谷纹玉圭则为皇室定亲、聘女,以及皇妃或亲王妃在受册、助祭、朝会活动中礼服所用。《周礼·舂官·典瑞》:“谷圭以和难,以聘女。”《明会典·亲王婚礼·定亲礼物》中有“玉谷圭一枝。”《明会典·亲王妃冠服》明确规定亲王妃在受册、助祭、朝会活动中需服礼服,其礼服的诸服饰中便有玉谷圭。以上文献所记也与考古发现情况相符,目前出土的玉谷圭一般在亲王妃墓中。
  佩是用黄丝线将多件饰物穿连而成的腰间挂饰,也称之为“杂佩”,明代则统称之为玉佩,因走起路来,玉佩之间相碰撞,叮当作响,使人走路小心翼翼,所以别称“玉玎踏”、“玉禁步”。
  


  在明代皇家冠服制度中,最耀眼的玉器使用,就是玉佩和玉革带了。
  洪武十六年定皇帝冕服;冕前十二旒,旒五彩玉十二珠,玉簪导、玉革带、玉佩。永乐三年曾对玉佩各部组成。数量进行规范。一套玉佩包括玉珩一、璃一、琚二、冲牙一、璜二;璃下垂玉花一、玉滴二;璩饰云龙文描金。自珩而下系组五,贯以玉珠。行则冲牙、二滴与璜相触有声。玉佩上用玉钩或金钩,垂挂于腰间革带上。使用时,一般两套分别挂于两侧。太子与太子妃及亲王与亲王妃所用,佩制与此基本相同。
  出土所见一挂完整的佩由玉饰10件和玉珠5串共392~412颗组成。玉饰名称组成正如文献记载。梁庄王王妃墓中出土的一挂玉佩,在金钩之上刻有“银作局洪熙元年正月内造捌成伍色金伍钱”楷体铭款,说明为皇宫内廷造并赐给亲王妃之物。玉饰及珠皆青玉质,抛光亮洁。珩、璃,花、冲牙的正面饰单风云纹,反面饰双层如意云纹。两琚、两璜都是双面饰单朵如意云纹。形制也与文献相台,故为亲王妃使用礼服时的佩戴之物。这类玉佩在明代各藩王墓中多有出土。
  


  革带是系于袍服外代表身份、地位的饰物。由皮质带靼及缀于其上的带铸组成。带镑选用的材料因身份等级的不同而相异。明初规定,帝、后的衮冕,礼服,以及一品官员的朝服,可使用带有玉镑的革带,即玉革带。明初顺延元代玉带形制,所用玉带铸数量、造型并不统一,从14铸到22筠不等,造型各异,有些在玉带中既有带穿玉铸,也有带环玉铸,亦有带包镶的金属插销玉镑,十分多样。永宣以后,玉带形制逐渐统一,形成定制。《明会典》载,每条玉革带由20块玉带跨组成,按带铸的形状及其钉缀革质带靼上的位置,分别称之为“三台、六桃、两 辅弼、双铊尾、七排方”。玉铐造型开始简单划一,或长方、或方、或方圆,或桃形。素面与雕纹玉带铸均有,雕纹者造型多样,早期作品丰满流畅。
  另外,贵族官员退朝燕居之时,常系便服腰带,多为丝绦制成,也有皮革质地,带上多饰有玉器。这种玉带饰花纹精美,式样多变,明前期多分层立体透雕,有宋元遗意。
  


  明代,十分讲究服饰中之“事件”,常以金、银、玉为之,—般将几件常用的小工具穿挂于一起,挂于腰间,称为“事件”,或五件,或七件,数量不等。故宫所藏龙首玉艄,白玉温润,有黄色的丝绺玉沁,龙首,一端呈锥形,身体为九节螺旋纹,锥尖稍弯。龙首口内有孔,用以系挂。梢,最早从解结之兽牙演变而来。以玉制储,成为象征性佩饰件。《说苑·修文篇》日:“能治烦决乱者佩。”明代,玉梢属于“事件”,《明会典·亲王妃冠服》记有“玉事件十,金事件三”,是将其作为一种剔器的象征。但也保留了治烦决乱的象征意义。
  明代早期除礼仪用玉外,玉器类型与宋元时没有太大差异,但服饰、装饰品、器用、陈设玉器的品种多于前代。此时器皿类玉器多借鉴瓷器、漆器的造型,在纹饰上亦有借鉴。如故宫旧藏一件玛瑙壶,造型口小腹大,十分独特,经对比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大明宣德年制”款的一对祭红祭蓝釉莲瓣纹卤壶造型十分相似。查清宫陈设档,发现此物与那对瓷壶原均陈设于养心殿,猜测当时宣德皇帝因喜爱资壶造型,命御用监做同样的玉壶,因玛瑙、玉石的硬度很高,做此类口小腹大的器皿,掏膛是一项十分高难度的工作,故当时可能仅作一把就不再续作,所以这件玛瑙壶故宫博物院仅此一件。另一件四季花卉纹玉碗,造型颇类似于宣德时瓷碗和漆碗,且花卉纹样亦与宣德漆器所绘纹样相同,故此件玉碗应为宣德时期借鉴其它工艺造型的佳作。
  


  总体说来,明早期玉器的制作工艺基本承袭宋元遗风,并开始形成自己的特点,尤其是迁都北京以后,雕工趋向简约精致,虽不及宋工精细,也受了元代粗犷简率风格的影响,但还是出现了一些精致而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在器物纹饰造型的形神兼备和多层镂雕工艺上,都与明中后期玉器雕琢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走向程式化的风格明显不同。
  明初设立二十四衙门,即十二监、四司、八局,由宦官管理,作为明代的宫廷服务机构。其中十二监中的御用监,管理着官方玉作。据《明史》记载,御用监不仅制作玉册、玉宝等重要礼仪用器,还制作御前所用器物及诸玩器。御用监所造玉器,有明确款识者,为故宫所藏的一件春水玉,在边框上琢制“御用监造”和“大明宣德年制”款,这也是目前所见唯一的一件同时刻有治玉场所和年款的玉器,也是御用监制作玉器的实证。
  需要注意的是,明初由于北元残余势力的干扰,北部边疆不得安宁,其政治辖区没有直接达到今新疆地区,明朝只有通过朝贡,自行贸易及受贿私鬻等途径获得新疆玉。向明廷贡玉的地方虽有火州、吐鲁番、曲先卫、撤马尔罕、别失八里,哈烈,和阗、黑娄,把丹沙、天方等多处,但玉产地只有和阗,邻国亦多窃取贡献,贡玉虽多,其中堪用者不多。
  由于原料来源的限制,致使宫廷生产的玉器数量减少,质地精粗相杂,加之永乐皇帝更偏爱瓷器,据《明太祖实录》永乐四年(1406)十月丁未条记载:“回回结牙思进玉碗,上不受,命礼部赐钞遣归。谓尚书郑赐曰:‘朕朝夕所用中国瓷器,洁素莹然,甚适于心,不必此也。况此物今府库已有之,但朕自不用’。”由此说明永乐帝不甚喜爱玉器,所以目前能明确定为永宣时期的玉器者较少。
  

其他文献
恰逢中国虎年的初夏时节,特大珍珠首饰“梦之虎”,获取了颇具权威的日本JTO珠宝大奖后,从东瀛来到中国北京。  这颗异形珍珠在大洋洲的碧海深处经过漫长岁月的孕育和成长,化身为“梦之虎”的美丽英姿。5年前现身珠宝界时,曾引起许多人为之惊叹:如此巨大的白蝶贝异型南洋珍珠,居然毫无瑕疵、色泽优美、皮光柔润,天然浑成,可遇而不可求。  经过激烈的业内竞争,最终由日本著名的珠宝公司“梦有布”收入囊中。一支专业
期刊
2004年“非典”后的那轮“井喷”行情,与2009年秋拍至今年春拍的“亿元时代”,应该都是资本追逐形成的疯狂行为,是资本将中国书画市场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可惜的是,现在很多操纵着资本投机书画的人,对中国绘画的根本要素“笔墨”,以及笔墨所构成的图式意境,是不太懂的。所以,目前在资本追逐下的书画艺术品,资本操纵者们更多注重的是作品出身,也就是“血统”。比如《石渠宝笈》著录,历代大名家收藏、鉴定等,而
期刊
明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以父祖的“十三付遗甲”起兵,开始了建州女真的征伐与统一大业,拉开了清王朝的序幕。我们所谈的清代内府刻书也从这个时期开始。  努尔哈赤时期,“满洲未有文字。文移往来,必须习蒙古书,译蒙古爵通之。”(《满洲实录》卷三)随着建州女真的不断拓展,使用蒙古文已经严重阻碍了新政权的发展。明万历二十七年(L599),清太祖努尔哈赤“命巴克什(baksi,意即儒者、学者,或谓汉语“
期刊
今年的艺术品市场,古朴典雅的琴无疑是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5月13日,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为一张古琴举办了演奏会,北京大学文学系教授王风为听众弹奏了《流水》等著名曲目,犹如天籁的琴声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这张琴是我国古琴大师管平湖珍藏的晋太康二年款“猿啸青萝”琴。两天后,估价650万至850万元的“猿啸青萝”以1904万元成交。  三周后,北京国际饭店的同一大厅里又响起了悠扬的琴声。北京匡时拍卖公
期刊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近百万件文物中,犀角器所占的数量约莫万分之一,然而即此百余件制作,置之于全世界犀角工艺品的收藏中,也是相当可观的·宗。究其因,实在是因为犀角器存世太过稀少。即使合并两岸故宫的清代宫廷旧藏犀雕,似也未足百五之数。霍满棠先生曾就存世犀角雕作品作过大致的统计,认为数量不足4000件,大部分在世界各地知名的博物馆内和著名的收藏家手中。据目前所披露的资料来看,爱尔兰切斯特·比棣图书馆以总计2
期刊
有着六千多年历史的中国髹漆工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工艺不断革新,技术日益精进,创造出丰富且独特的漆器文化,是中国人智慧与才艺的结晶。明永宣时期的官造漆器,则是这历史长河中的奇葩。  代元而起的明朝,经过初期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文化均有很大发展,手工业也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为工艺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明代宫廷为了满足自身的多种物质与精神的需求,在御用监下设立了多个作坊为其服务,这其中就有
期刊
1998年12月,一套全面系统地整理研究散佚海外的中国历代名画的巨著《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八开八卷,收录图片二千多张,配有序言、论文、说明等80多万字。2006年4月22日,胡锦涛主席将代表中国文化的500余种计1000多本书籍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耶鲁太学,《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也在其中。  这套巨著耗资数百万元,作为国家95重点图书工程予以出版。它的问世,对中国美术史的基础研
期刊
看文物艺术品展销会,仿佛刘姥姥逛大观园,开眼,乐!  现在看展销会不单是为展品的琳琅满目欣喜,而是被这些文物艺术品的庞杂灌到眼里盛不下担忧,一如饿汉看到一桌子佳肴美味,东瞅西瞅哪个也顾不上了的劲头儿。不过,天可怜见的,当年贾府老太太带着姥姥在园子里四处逛,碰到好看的让姥姥看会儿,遇到好吃的让姥姥尝口儿,能带的也让姥姥带点儿,不光是板儿跟着享口福、大开眼界,家乡的乡亲也能跟着沾点儿光呢!即便是姥姥一
期刊
艺术家之心态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境界的包容性,在国画创作的广义上已达完美的“无对之境”,即一种永恒境界。由心仪到深入直至完成这一境界,对每一个游于艺者皆为终生之事,古人之所以具备不可超越性,并非今人退步,而是它的完美如天地自然般出现并永存,这也是从古至今常与变的自持状态。  “抱常而守一”是本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理念,是无可改变的一种永恒真理。古人说“天不变,道亦不变”是言道即天道,道于天地同在,
期刊
9月初,北京的暑气还未散尽,随着故宫午门展厅内部装修工作的开始,20lO年故宫“明永乐宣德文物特展”的筹备工作进入了具体制作的倒计时阶段。“目前处在灯光、空调安装调试阶段,几天后将进行文物的市陈工作”,筹展组总负责人、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副主任吕成龙说,“午门展厅是故宫最现代化的恒温恒湿的展厅,这是午门重新整修后举办的第一个大型展览”。  定于9月26日开幕的“明永乐宣德文物特展”是故宫博物院有史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