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是种植最广泛的禾谷类作物之一,玉米也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关专家学者把年人均占有玉米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之一。美国年人均占有玉米量770公斤,而我国不足90公斤,说明我国玉米粮食缺口严重。据有关数据统计2010年中国的玉米播种面积可能从以前的2920万公顷降至2900万公顷。并且由于依靠化肥、农药及其它技术提高玉米产量潜力十分有限。因此,必须通过对玉米种质进行遗传改良、培育新品种、充分挖掘玉米的增产潜力,才能够实现玉米高产、稳产的目标,这是本世纪我国玉米育种的艰巨任务。
带着有关玉米育种的种种问题,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赵仁贵教授。
赵仁贵教授,留日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东北特用玉米研究会秘书长,国家东华北鲜食玉米区域试验主持人。自1990年于吉林农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以来,一直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农业部、科技部、吉林省科技厅、财政厅、教育厅、长春市科技局等科研课题18项。育成吉甜6号、吉糯3号、吉爆4号等专用型玉米新品种10个,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3项。在《日本作物学会事》、《根の研究》、《作物学报》、《吉林农业大学学报》、《中国种业》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3篇被SCI收录;副主编出版著作2部。
赵副院长就吉林省玉米育种情况,为我们耐心而细致地作了介绍。
一般来说,种质资源在作物育种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决定育种成败的关键。育种实践表明:育种工作者拥有种质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对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决定育种成效的主要条件。从近代世界农业生产发展看,每一次有突破性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作物优良品种的作用,而突破性品种的育成,往往与新的种质资源的发现和利用有关。今后在作物育种上的重大突破仍将取决于关键性优异种质资源的发现与利用。因此,在浩瀚的种质资源中进行整理、分类和鉴评,为育种者提供适用的材料,是一项长期、细致、工作量大的基础性研究。近年,玉米种质资源创新工作得到了加强,至2001年国家种质库贮藏的玉米种质资源达16939份。
吉林省地处东北春播玉米区,中部土壤肥沃,位于世界三大玉米带之一,被誉为“中国黑土带”,是我国玉米总产量最多,单产水平最高,玉米人均占有量、商品量、出口量和外调量最多的玉米大省。2008年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4530万亩,比上年增加0.44%;玉米总产量为2083万吨,比上一年增长12.3%;玉米商品量1950万吨,占全年总产量的93.62%。吉林省玉米总产量约占全国的15%。随着我国加入WTO的各项承诺指标逐步落实和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及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的全面启动,作为玉米产业重中之重的玉米育种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全面了解吉林省玉米育种概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十分必要。
作为玉米种植大省,吉林省公有科研院所育种实力雄厚,优良品种数量多,推广面积大;育种机构发展迅速,品种竞争激烈;省内生产应用新品种更新速度快;杂交种推广形式多样化;种子管理政策对路;新品种保护力度加大,保护意识增强。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不足。育种目标、育种方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种质资源匮乏,遗传基础狭窄,研发力量薄弱;气候、土壤环境逐年恶化,玉米品种抗逆性不强;优质专用玉米品种少,推广力度较弱;片面追求高产,导致越区种植晚熟玉米品种的现象严重;受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多数农民认知能力较差,新品种增产作用难以发挥;极少数个体、私营公司商业投机行为严重。上述现象严重制约着玉米产业的发展。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未来我国玉米育种的发展趋势,一是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与鉴定,创新与利用研究,培育农艺性状优良、遗传传递力强、配合力高的核心玉米种质;二是根据玉米加工业和人们生活的需求,制定具体指标,选育适宜的专用型玉米新品种;三是将常规育种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紧密结合,建立玉米分子育种体系,提高玉米育种水平;四是培育资源高效利用与环保型玉米新品种,以达到节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五是通过引进新品种、创制新种质、配制新组合、选育新品种,满足玉米生产发展需求;同时,要转变观念,为生产适于玉米机械化、产业化需要的杂交种提供亲本种质。综上所述,新时期玉米的育种目标十分明确,但是高产育种仍然是玉米育种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提高玉米的抗病性是玉米育种的永恒目标。
作为玉米生产和育种大省,吉林省的生产模式和育种目标、育种方法应与发达国家接轨,不断加大基础研发力度,改变遗传基础狭窄和基础材料匮乏的局面,全面提高玉米新品种适应性及抗逆性,加强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研究和利用,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成熟的高效商业育种机制,形成玉米品种竞争激烈而有序的市场氛围,促进玉米产业健康发展。
撒播种子,培育希望。赵仁贵教授最高兴的事情是看到农民朋友用上他们培育的种子,生产出金灿灿的玉米,在他们辛勤一年后露出欢乐的笑脸,那时候他也会一样地欢笑。
带着有关玉米育种的种种问题,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赵仁贵教授。
赵仁贵教授,留日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东北特用玉米研究会秘书长,国家东华北鲜食玉米区域试验主持人。自1990年于吉林农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以来,一直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农业部、科技部、吉林省科技厅、财政厅、教育厅、长春市科技局等科研课题18项。育成吉甜6号、吉糯3号、吉爆4号等专用型玉米新品种10个,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3项。在《日本作物学会事》、《根の研究》、《作物学报》、《吉林农业大学学报》、《中国种业》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3篇被SCI收录;副主编出版著作2部。
赵副院长就吉林省玉米育种情况,为我们耐心而细致地作了介绍。
一般来说,种质资源在作物育种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决定育种成败的关键。育种实践表明:育种工作者拥有种质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对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决定育种成效的主要条件。从近代世界农业生产发展看,每一次有突破性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作物优良品种的作用,而突破性品种的育成,往往与新的种质资源的发现和利用有关。今后在作物育种上的重大突破仍将取决于关键性优异种质资源的发现与利用。因此,在浩瀚的种质资源中进行整理、分类和鉴评,为育种者提供适用的材料,是一项长期、细致、工作量大的基础性研究。近年,玉米种质资源创新工作得到了加强,至2001年国家种质库贮藏的玉米种质资源达16939份。
吉林省地处东北春播玉米区,中部土壤肥沃,位于世界三大玉米带之一,被誉为“中国黑土带”,是我国玉米总产量最多,单产水平最高,玉米人均占有量、商品量、出口量和外调量最多的玉米大省。2008年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4530万亩,比上年增加0.44%;玉米总产量为2083万吨,比上一年增长12.3%;玉米商品量1950万吨,占全年总产量的93.62%。吉林省玉米总产量约占全国的15%。随着我国加入WTO的各项承诺指标逐步落实和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及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的全面启动,作为玉米产业重中之重的玉米育种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全面了解吉林省玉米育种概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十分必要。
作为玉米种植大省,吉林省公有科研院所育种实力雄厚,优良品种数量多,推广面积大;育种机构发展迅速,品种竞争激烈;省内生产应用新品种更新速度快;杂交种推广形式多样化;种子管理政策对路;新品种保护力度加大,保护意识增强。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不足。育种目标、育种方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种质资源匮乏,遗传基础狭窄,研发力量薄弱;气候、土壤环境逐年恶化,玉米品种抗逆性不强;优质专用玉米品种少,推广力度较弱;片面追求高产,导致越区种植晚熟玉米品种的现象严重;受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多数农民认知能力较差,新品种增产作用难以发挥;极少数个体、私营公司商业投机行为严重。上述现象严重制约着玉米产业的发展。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未来我国玉米育种的发展趋势,一是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与鉴定,创新与利用研究,培育农艺性状优良、遗传传递力强、配合力高的核心玉米种质;二是根据玉米加工业和人们生活的需求,制定具体指标,选育适宜的专用型玉米新品种;三是将常规育种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紧密结合,建立玉米分子育种体系,提高玉米育种水平;四是培育资源高效利用与环保型玉米新品种,以达到节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五是通过引进新品种、创制新种质、配制新组合、选育新品种,满足玉米生产发展需求;同时,要转变观念,为生产适于玉米机械化、产业化需要的杂交种提供亲本种质。综上所述,新时期玉米的育种目标十分明确,但是高产育种仍然是玉米育种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提高玉米的抗病性是玉米育种的永恒目标。
作为玉米生产和育种大省,吉林省的生产模式和育种目标、育种方法应与发达国家接轨,不断加大基础研发力度,改变遗传基础狭窄和基础材料匮乏的局面,全面提高玉米新品种适应性及抗逆性,加强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研究和利用,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成熟的高效商业育种机制,形成玉米品种竞争激烈而有序的市场氛围,促进玉米产业健康发展。
撒播种子,培育希望。赵仁贵教授最高兴的事情是看到农民朋友用上他们培育的种子,生产出金灿灿的玉米,在他们辛勤一年后露出欢乐的笑脸,那时候他也会一样地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