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歌且行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ll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捧着一颗心来——求学
  
  1985年,我初中毕业,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心中拥有那么多的美好愿景。作为成绩优异的毕业生,我报考了师范。
  在沛县师范学校学习的三年里,我是学校广播室的播音员,利用课外时间组稿、播音,忙得不亦乐乎。我参加了学校的文学社,用手中的笔记录着学习生活的美丽瞬间。
  1988年,我师范毕业了。那时师范生都可以报考大学,班上的许多同学都报名参加考试,作为一名优秀毕业生,我又何尝不想迈进高等学府的门槛,去圆自己的大学梦呢?在老师和家人的鼓励下。我坐上了通往省城南京的火车,到南京晓庄师范参加考试。幸运的是,我又在晓庄师范里学习了两年。
  五年的师范学习弹指一挥间,所有的憧憬都化作真实的向往:三尺讲台将是我人生的舞台。
  
  二、心灵的碰撞——教学
  
  1990年9月,我被分配到沛县城镇中心校任教。我豪情满怀地走进了小学。走上三尺讲台,来到孩子们中间。在这块园地里,我尽情地释放着青春的激情,捧着一颗赤城之心。怀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梦想。开始了自己的教书生涯。
  年轻的我主动请求上研讨课,我愿意听老师们对我的课指指点点、说三道四,更多的时候则是长者耐心的指导和善意的提醒。沛县教育局教研室的李继海主任曾多次亲临课堂听课,为我指点迷津。他曾经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作为一名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要学会思考。‘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李主任的赞许和鼓励坚定了我努力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信念。
  1991年9月,我被调入沛县实验小学任教。这所小学是县城里最好的小学之一。我很振奋,不由地想起普希金的话语:心憧憬着未来。
  第一次参加学校的公开课研讨,记得是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执教《马背上的小红军》,评课时,赞扬声一片,叫好声连连。可是,没有人说出好课为什么好,还有什么不足。我陷入了沉思。
  期末考试的结果让我的心情异常沉重,我所教的班级在学校期末考试评比中倒数第一。我很困惑。有的老师直言不讳,课堂上只讲知识点,考什么教什么。多做试卷勤练题,还怕遇不到考试题?有的老师则摇头叹息,如今的学生难管(独生子女多)、难教(厌学情绪大),成绩不好在所难免。
  我想:我面对的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他们是独特的,没有任何一个班级与他们相同。总在客观上找原因,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成绩不理想,应该在教学方法上找原因,也许能找到突破口。我必须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行。
  此后的几年间。我多次参加市、县级语文优质课评选获一等奖。2000年。我被评为沛县“青年学科带头人”、“沛县优秀教育工作者”。
  “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我的心中再一次升腾起热热的期望。
  2002年暑假,苏教版实验教材开始在我校试用。面对新教材、新课标、新课堂,心中憋着一股使不完的劲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深感自己知识和学养的不足。不断的学习充电是工作的需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增进自己的修养和道德,是培养自己解决疑难的能力,这是自我提高的需要。“夫学,殖也,不学将落。”“学不可以已。”正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除了走出去参加业务学习培训,欣赏名师课堂,我挤出更多的时间读书,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悟教育教学实践的意义和崇高;我读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学说》,体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和伟大;我读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的诗篇》,心中升腾着敬仰和崇拜;我读哲学,尝试着深度思考;我读历史,积淀着文化底蕴……
  读书让我日渐丰盈起来,内心豁然开朗:做一名优秀教师,就从上好每一节课开始。
  
  三、给我一个班——探航
  
  从学校接任一个实验班的语文兼班主任起,我感觉肩上的担子重了。走进一年级的四十多个孩子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叽叽喳喳,生机勃勃。置身其间,就像走进了美丽的花园,汇入了欢乐的海洋。
  整整九月,孩子们都在学习拼音,课堂上不是读就是写,许多孩子能把声母表和韵母表熟记成诵,倒背如流,有时却对单个的韵母识记不清。原来,因为内容单调,孩子们练读时,只是鹦鹉学舌般地读背。
  新教材图文并茂,要用好它就不能再用单调读、写的方法,要把识字和口语表达融入拼音学习的全过程。因为我是第一次教一年级,就从兴趣引导人手,不再试用传统的陈规老路。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孩子们不仅掌握了拼音,而且能熟练阅读拼音报,看图能说完整的话。他们的认字热情特别高,无论走在哪里,遇到汉字就问“这个字读什么”。由于方言语调的影响,孩子们对平翘舌音的掌握有困难,我把一年级上册课本里所有的平翘舌音汉字摘录出来,采用多种方法强化识记。组词、扩词是最常用的手段,同时还能区别同音字的试用。遣词造句使孩子们在具体的语境中区分平翘舌音,效果很好。课堂上,我倾听孩子们的发言,随时正音、纠错。使孩子们养成读正确、流畅的好习惯。
  2001年国家教委出台了《新课程标准》,身为教师的我,学习、感受了新课标,并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教学中渗透《新课标》的精神。
  孩子们对新教材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孩子们对阅读的渴望深深地感染着我。《新课程标准》里对各年级段的阅读量有明确的规定。每个学段要有不同数量的课外阅读量,以满足孩子日益成长的知识需求。
  第一学段(1、2年级)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或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5、6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扩大自己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我们的学生能达成新课程标准里制定的目标吗?
  无数的人问我:究竟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们喜欢阅读?我认真地作答:读小人书,由小人书走进阅读、爱上阅读、享受阅读。带着他们读、讲、绘、演,进入一个崭新的阅读世界。
  “小人书”在我国一般被称为“图画读物”或“图画书”,俗称“小人书”。彭思远先生说:“图画故事中的故事叙述,乃是整个作品构思的依托和主宰作品思想艺术的前提。”小人书是一种视觉化的文学,图画是文学故事的表态媒介,优秀的小人书是图画和文字高层次完美统一的儿童文学作品。一些优秀的儿童图画读物曾经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因为“小人书”的丰富和物美价廉,多年来,我积攒了上万册的小人书。
  刚开始我和孩子们一起读小人书,用多媒体展示台一页一页地翻开。循序渐进。先看图,再把配文读给学生听,或者用儿童化的语言加以解释说明,适时地让学生说出图意。低、中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不可能一下子把多幅图透彻地理解了。没有关系。不能把故事本身作为目 标,而应当以孩子们读书的反应作为主要目标。
  要达到阅读理解的目标,还要进行“看图说话”的练习。讲故事给别人听。在引导看图、学习词句、理解文字内容的时候,我鼓励他们大胆地说,提高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课堂气氛尽可能轻松、愉快,让他们的读书热情始终在课堂上弥漫。
  而临摹画面和创作图画给了孩子们更大的开放性的自主空间。在绘画创作中渗透习作训练,把儿童画与习作结合起来,使孩子们的语言发展、绘画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同步提高。
  孩子天生就是表演家,要善意地保持这种天分,并有意识地利用和挖掘这种天分。特别是演绎人物的对话时,他们更是充满了灵性。
  我们的阅读目标:由“小人书”让儿童爱上阅读,再由“小人书”阅读爱上读书,让阅读成为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让读书成为儿童生活中永远唱响的主题,享受快乐的读书时光。
  江苏省教科院王铁军教授做客沛县,他的讲座《班级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解开了我心中的许多谜团。我申报主持了市教科所“十一五”规划课题《班级自主性管理模式的研究》,已结题。(2008年6月通过鉴定)
  江苏省教科院王一军教授的“语文教学观”和“教师专业化成长新观点”给了我无限的感动。问题就是课题。是教育科研把我引上了专业成长之路。
  结合自己的阅读教学实践。我申报主持的第一个教学课题是市教研室“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课堂自主性学习的研究》已结题。(2008年7月通过鉴定)
  2006年11月,我幸运地参加了江苏省“教海探航·广陵杯”颁奖活动。在美丽的扬州,我欣赏了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课堂教学,深深地被他坚韧和执着的“洗课”精神所打动,为了实践“人人参与学习活动”的理念。薛老师精心的预设生成了一个个精彩篇章。薛老师的课上得无拘无束,学生们学得自由自在。“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有感于此,我写下了《洗课》一文,发表在2007年7、8月《江苏教育》上。
  2006年5月,我主持的省级“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小人书图画读物的小学阅读教学实践研究》立项,由低、中、高三个学段进行的小人书阅读活动终于上升到科研的高度。现已结题。(2009年6月通过鉴定)
  2007年11月,我和所有的探航水手一样,满怀激情地奔赴蓬勃而典雅的淮安,参加一年一度的聚会。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语文专家于永正对《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的精彩诠释。两节课的时间就这样悄然而过,孩子们行走在字里行间,或品读、获感悟、获思索。林冲的优秀品性“让”就在孩子们的一次次品味中弥漫开来,“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深深地印在孩子们心上。于老师的微笑里透露着他无限的人格魅力。从于老师淡定的微笑里。我还能感受到他对青年教师们的殷殷期望。于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充满感性、灵性、智慧和创造。”一个年届古稀的老人究竟为什么在语文教学中乐此不疲又青春永驻呢?我被感染着,激励着,写下了《享受和谐课堂的韵味》一文,发表在2008年2月《江苏教育》杂志上。
  2009年,我被评为“徐州市名教师”。7月,作为“特级后备”人选参加了江苏省培训中心在杭州举行的培训学习。在组织领导关怀下,在短短一周的培训中,倾听了13位专家教授的讲座,与他们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的教诲,领略他们的教学风格,体悟他们的思想智慧,深度感悟了特级教师的精神世界。
  在一次次的教悔探航活动中,我深深地体悟到“思想与思想的交流过程”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智慧与智慧的摩擦过程”就是“一个心门开启另一个心门的过程”的发展之路。深刻感受到学习的幸福和思想的洗礼。作为一名年轻的水手,我找到了明确的前行方向——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是我毕生的追求。
  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朗费罗说过:“我们命中注定的目标和道路,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动,在每个明天,都要比今天前进一步。”
  回望成长之路,汗水涔涔;展望未来之路。且歌且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为什么华南实验学校能够创造丹阳市教育的奇迹?为什么在短短的五年多时间里该校能成为让社会认可、同行推崇、群众满意的一所丹阳名校?其原因就在于“一位好校长,带领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这是李岚清同志曾经说的一段话。古今中外,凡是成功的学校,必定是有两支卓越的队伍,即优秀的学校管理人员队伍和优秀的教师队伍。华南实验学校也不例外。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张锁荣校长
江苏睢宁的“校长组阁制”向赋予校长更多的依法办学自主权迈出了更为具体和坚实的一步,成为了中小学教育脱离行政体制干预的滥觞,其多重的积极效应值得肯定。
由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和无锡市教育局联合主办,无锡市滨湖区教育局承办的第二届江苏省初中教育论坛,于2010年6月21日至22日在无锡市
学校特色发展,其出发点和归宿应该是全面适应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初级阶段的学校特色建设,应该强调全方位开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学校应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科学地开发多种课程资源,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高中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要精选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要突出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化,为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提供平
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阐述了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必要性,分析了网络技术在施工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施工企业提高网络计划技术应用水平的对策,以推广网络计划技术
本文介绍了用于科技进步定量测算的综合指标体系法的特点,同生产函数法的区别,计算中指标的设置,权重分配及计算方法等内容。着重叙述了我省应用此方法测算公路运输行业科技进步
结合山西汾河小区2号,3号高层住宅楼工程实例,探讨了高大承台和防水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技术,从原材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施工、温度控制、养护等环节阐述了有效的抗裂措
<正>挪威的设计师Per Finne同时也是一位烹饪爱好者,他认为好的设计应该是:耐用的、易操作的以及拥有整体高品质的做工。他的设计简洁而纯净,今天的文章将带你走进他的烹饪设
本文通过大量调研及系统的室内试验研究,确立了几种沥青改性的较好配方和改性工艺,通过改性,沥青在高温低温两方面性能都有明显改善。采用废旧塑料作为改性剂这一,造价低廉,又有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