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之不去的慢性疼痛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h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体验,受情感、认知以及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并且有广泛的神经生物学改变。1994 年国际疼痛研究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症状表现多以躯体疼痛不适为主诉,常见有头痛,颈痛,背痛,肌肉疼痛、胃部烧灼感、腹痛及排尿疼痛等,几乎可涉及身体任何一个系统及器官。而慢性疼痛是指“持续时间超过 6 个月以上的疼痛”。
  慢性疼痛在人群中比较常见,是人们就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在疼痛门诊,约占30%~60%的慢性疼痛患者反复就诊, 却找不到任何病理改变。慢性疼痛的发生在男性中平均占31%,女性占40%,小于18岁的儿童25%,超过65岁的老年人为50%。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虽然现代医学已能控制疼痛,但慢性疼痛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治疗。因此,仍有一大批慢性疼痛患者长期饱受病痛折磨,劳动能力下降甚至丧失,疾病的经济和时间支出增加,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慢性疼痛总伴随情绪反应,它包括情感、认知以及生理多种成分在内,是一类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慢性疼痛可以加重情绪障碍,甚至引起抑郁症的发生。
  难道疼痛和抑郁症有关系?这个问题在很多人看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慢性疼痛患者出现抑郁症状的占5%~87%。抑郁状态又会引起或加剧慢性疼痛。抑郁症患者常表现慢性疼痛,抑郁症患者主诉慢性疼痛困扰的比例在15%~90%之间,抑郁症患者对疼痛的易感性比一般人高。在一般人群中慢性疼痛和抑郁的共患率为10%~55%。并且,两者共同发生是有医学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于疼痛的感知起到关键的作用,其中有两种物质——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它们在疼痛信号的加工处理和疼痛的调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两种物质的功能状态可能决定了一个人对疼痛的感觉如何。而在目前,医学上有大量的证据表明上述两种物质的功能失调同抑郁症的发生存在可能的因果关系。这样就在疼痛和抑郁症之间建立了某种可能的联系,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失调在导致抑郁症的同时,也造成了大脑对疼痛信号的过于敏感,甚至放大了疼痛信号,最终导致患者“痛”苦不堪。因此,这两种疾病互为因果,互相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导致慢性疼痛治疗失败的六个因素全部是心理社会因素,包括:疼痛导致功能残疾和应激,这些又会加重疼痛,形成恶性循环。其次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缺乏社会支持、抑郁性精神病以及物质滥用史等均可促使急性疼痛向慢性疼痛转变。
  因此,在日常中,如果您存在慢性疼痛,且久治不愈的话,您就要警惕是否有抑郁症存在了。建议您到正规医院的精神卫生科或者心身科就诊,经过专科医师诊断确有抑郁症存在,那您就需要抗抑郁药物以及心理治疗或其他相关治疗的干预了。
  在这些干预中,有以下需要注意的几点:
  1药物治疗:各种抗抑郁药物均对疼痛合并的抑郁症有效。抑郁症状的缓解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患者对疼痛的敏感状况,减轻疼痛的感觉。同时,镇痛剂合用抗抑郁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镇痛剂的疗效。因此,科学的使用抗抑郁剂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增加康复希望。此外,多数患者合并失眠状况也需要合理的药物干预,一方面可以改善睡眠,一方面避免药物依赖。
  2心理治疗:面对慢性疼痛患者,在评估患者时医生最初会全面综合地评定和鉴别诊断,然后了解外界的生活经历和患者自己的认知解释以及人格个性等,再找出一系列具有特定意义的事件,评估该事件对患者疼痛和抑郁的影响。前面提到造成慢性疼痛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心理社会因素,因此,心理治疗在慢性疼痛的治疗方案中不可或缺。可采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及生物反馈疗法、行为疗法等等。总体上来讲是寻找困扰患者的生活事件,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改善患者的不良行为习惯,切断负性生活事件-不良认知-不良行为-疼痛/抑郁的恶性循环。行为疗法还可改善患者过分依赖镇痛药物、卧床休息或日常活动减少等的行为。
  3其他治疗: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物理治疗、康复治疗等等。
  总之,慢性疼痛病因非常复杂,它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反复的求医行为还会增加经济开支,以及旷工等带来间接经济负担,而且还会影响到患者的家人朋友。慢性疼痛不仅可以合并抑郁症,还可以合并其他精神障碍,如焦虑症、药物滥用、睡眠障碍等等,使得慢性疼痛的治疗更加复杂。
  但是,患者朋友们也大可不必担忧,正确认识疾病、正确对待疾病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不要讳疾忌医。尤其是合并抑郁症等精神障碍时,更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相信医生,与医生配合,疾病的恢复需要时间,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给医生时间,给自己时间,不要今天在这里看病,吃两天药不见好又转去另一家医院,这样疾病总反反复复不会根治。
其他文献
那天,我班的小帅哭哭啼啼到办公室找我,说同学们都管他叫“残疾人”。我看他伤心委屈的样子,颇有些怜悯他。  刚开学不久,他的身体有什么变故吗?我上上下下反复审视了一下他,哦,身体很健康呀,那些小家伙为什么这样恶作剧,叫他“残疾人”?这一定事出有因,我必须问他个水落石出才行。  我说:“你身体好好的,大家为什么管你叫残疾人?”  小帅把那小眼睛挤了又挤,掉下几滴眼泪来,可怜兮兮地垂首抽泣。  我问他:
期刊
毕业了,带着留恋与祝福,在班级里与孩子们温情道别。陈同学面带笑容地跑到讲台前:“老师,我有自己做的小礼物要送给您!”我心里很欣慰,尤其是陈同学的礼物。因为与这个孩子相处过程中,有一件难忘的,甚至可以说是难以启齿的事情发生。陈同学送给我的是一个晶莹剔透的水晶球,其实陈同学绝非透明、纯洁的水晶球一般的女孩子。  记得那是在初二的一天下午,班里沈同学的英语书离奇失踪。孩子四处找遍了还是没有,她急得快哭了
期刊
旭  等一下,老师想请你帮个忙,好吗?”看到刚刚从我身边一闪而过的小华,我脱口而出喊了一声。小华停下脚步,有些惊讶地问道:“李老师,您找我有什么事?”“下午放学后,能到办公室帮老师登记一下这次考试的成绩吗?老师发现你钢笔字写得很工整。”我微笑着对他说道。小华听了,仿佛不相信自己耳朵似的,惊讶地望着我。我走到他跟前,说道:“怎么,不愿意?”“不是的,我没有想到老师能让我做事。”  我有些内疚地说道:
期刊
九九年,我高中还没毕业,可书我怎么也念不下去了。望着不大的村子里,一个个在外打工的人笑吟吟地满载而归,一家家几乎是在一瞬间拔地而起的新楼房,一辆辆到处乱窜的崭新摩托车,我的心比父母还要着急,还要痒痒。  我知道,我不说,父母是不会主动说的。虽然我的上学费用基本上全靠借债,但我的学习成绩自始至终是名列前茅的,无论在小学、初中,还是在高中。按照我的历任老师的说法,我是毫无疑问的大学的苗子。与以往不同的
期刊
他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几家工厂上班,可总是干不了多长时间就辞职不干了,最后,他宅在了家里。母亲问他为何不出去找份工作,他却说,工厂、车间、班组里经常搞各种比赛,要求每个人必须参加,他不想参与,为了避免尴尬,只好选择辞职。母亲忧心忡忡。父亲则从鸟市买了只百灵鸟回来,挂在阳台上。他从小喜欢鸟,更喜欢听百灵鸟的歌声。可这只百灵鸟任凭他怎么逗弄,总是固执得紧闭喉咙,吝啬得不肯鸣叫一声。  第二天,父亲拎着鸟
期刊
时下,随着“不探望老人属违法”、“老人再婚也需赡养”等新条款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全社会都越来越看重“依法养老”,社会养老也进入了法治化轨道。  中国乃礼仪之邦,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据历史文献记载,在中国古代,几乎每个朝代都实施了一系列的敬老举措,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了老人在社会上受人尊重的地位。  据《礼记·王制》记载,周朝时,在周文王的倡导下,敬老风气盛行,每年腊月全国均要举行
期刊
有谁会想到,本以为晚来享清福的八旬老爸,居然“老来张狂”,时时处处赶潮流,跟年轻人玩起了PK,演绎出了一幕幕让人敬佩的“潮爸”暮景!  老来执鞭当教授  三年前,老爸参加了县老年大学。深厚的文学功底使他很快被大学聘为诗词班的“客座教授”。老爸隔三差五就到老年大学执教鞭,为300多名同龄老年学员讲解诗词知识和创作,他备课、讲学、批改作业、辅导学员……整天忙得不亦乐乎,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老爸自赋诗曰
期刊
新生群体“毕婚族”:以婚姻的名义逃避就业  曾几何时,在高等学府的女毕业生中,出现了一个新生的群体,人称“毕婚族”。  所谓“毕婚族”,是指一毕业就结婚的大学生。她们大体可以分两类:一是“爱情至上”型:因为“我爱你”,毕业就领结婚证;二是就业替代型:受“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思想影响,部分女生把结婚当出路,只为缓解即将面临的就业压力。  “毕婚族”到底什么样呢?社会又该如何对待这一群体呢?  【现象】
期刊
切客”源自英文checkin,指热衷于即时记录生活轨迹的都市潮人。如果你想在行动中记录,在阳光下表达,那么,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了。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在手机微信、微博、QQ里写下“我正在某地”,你签到的信息就会在网上留下“印迹”。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人整天玩失踪,恨不得人间蒸发,去荒岛生存,这叫低调,自然也无可厚非。而我作为“切客一族”,正好反其道而行之。我希望熟人知道我的去向,我希望网友
期刊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我们总是碰到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因身体的各种疼痛,而长期苦苦的守在综合性医院内反复检查身体,却查不出任何原因,服用各种止痛药物似乎也很难奏效。因此,在这里特别建议,如果您存在找不到明确医学证据的疼痛症状时,不妨考虑去看看精神科门诊或心身门诊,也许您已经抑郁了。  病例:  徐女士,28岁,背部及腿部疼痛2年。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背部疼痛,时轻时重,当时未在意,后出现腿部疼痛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