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病疫情與制度之爭的謬誤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mo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冠狀病毒疾病在全球的擴散,和各國政府抗疫成績的巨大差異,引發了新一波中西制度之爭。
   先是西方媒體批評和指責中國的制度,認為是中國的“專制”制度,造成了地方政府對病毒資訊的隱瞞,才導致後來的大規模擴散;很多西方媒體也認為冠狀病毒是中共的“切爾諾貝利事件”,最終會導致中共的垮臺。等到中國成功有效地控制住病毒的擴散,嚴防病毒再次回來,同時不僅恢復經濟,而且向世界各國提供醫療救助物品,輪到中國媒體批評和指責西方體制。
   令人驚奇的是,和西方媒體一樣,中國媒體也強調體制的作用,認為西方政府抗疫不力是因為西方的民主體制;而中國政府成功抗疫則是因為中國的“舉國體制”之故。
   西方媒體和政治人物把中西方體制的不同,簡化成為“民主”和“專制”之分;中國媒體也基本上接受了這個區分,即西方“民主”和中國的“舉國體制”。
   多年來,在解釋民主和專制應對災難的不同方法時,相信西方民主優越的人,往往引用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Amartya Sen)的名言:“人類歷史上,沒有哪一場饑荒是發生在正常運轉的民主國家的。”森認為,因為民主政府必須面對選民,他們有防止災難發生的強烈意願。森就是以此來解釋毛澤東時代的大饑荒,認為在民主制度下不會發生這樣的大饑荒。如果當時中國有資訊的自由流通,大饑荒不至於發展到人們後來所看到的程度。
   應當指出的是,森所提出的只是一個假設。中國的大饑荒有其更為深刻的背景,並非僅僅是“缺失言論自由”那麼簡單,信息不流通只是導致大饑荒的一個面向。而且如果把森的假設延伸到歷史上的瘟疫事件,則更難以令人信服。1918年開始的西班牙流感,在西方各民主國家之間大肆流傳,應當如何解釋呢?西方交戰國為了在軍事上佔據優勢,進行嚴格的資訊管制,隱瞞流感資訊,導致流感在地球上轉了三圈。
   這次冠狀病毒從武漢暴發,由於人們對新病毒沒有任何認識,地方政府措手不及。但一旦認識到病毒的嚴重性,中國整個國家動員起來。武漢(湖北)的封城(封省)為其他國家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時間。西方國家本來有足夠的時間準備應對舉措,但白白浪費掉。這很難用西方一再堅持的“中國隱瞞資訊”來解釋;相反,民主的懶散、政治人物的傲慢、基於種族主義之上的愚昧(認為病毒只有對亞洲人有效)等都發揮了作用。
   在病毒擴散的過程中,西方也沒有堅持“言論自由”原則。美國海軍“羅斯福號”航母艦長克羅澤,因為公開航母上軍人感染病毒而被解職。這使人想起了1918年民主國家的行為。尤其讓人不能接受的是,在世界衛生組織宣佈緊急狀態之後,西方很多國家依然不作為。
   正如福山(Francis Fukuyama)最近撰文指出,美國如此糟糕的抗疫行為,並不能夠用西方的“民主制度”概念來解釋;中國政府有效的抗疫行動,也不能夠用西方所說的“專制”,或者中國本身所說的“舉國體制”來解釋。把各國政治制度簡單地二分為“民主”與“專制/舉國體制”,就必然走向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化,導致雙重標準,看不到事物的真相。
   意識形態化的解釋所得出的結論,更是經常令人啼笑皆非。例如中國採取封城手段、限制老百姓的出行,在西方眼中就是違背人權;而西方這樣做則是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西方老百姓不遵從政府的規定自由出行,是西方民眾捍衛民主自由的價值。
  西方批評中國抗疫模式原因
   這種意識形態化也表現于西方對亞洲社會抗疫方式的理解。很多西方媒體羨慕亞洲社會的抗疫方式。令人驚訝的是,西方媒體一如既往地批評中國,但對韓國、新加坡和臺灣的方法進行褒揚。如果瞭解中國和其他東亞社會抗疫模式,就不難發現這些社會之間其實有很多的共同點。
   這些社會大多採用侵入式電子監控跟蹤、限制人民的出行、積極組織檢測和實施嚴格隔離等手段,只不過在西方看來,這些手段如果用在中國,是中國制度“專制性”的表現,用到其他社會則是治理“有效性”的表現。中國政府早些時候為了減輕對正規醫院的壓力而設立的方艙醫院,竟然也被西方媒體視為是“集中營”。不過,後來很多西方政府也學中國,設立方艙醫院。
   一個國家的制度對政府抗疫肯定有影響,但並非如“民主”與“專制”論者所認為的那麼簡單。在這次抗疫過程中,制度和政府抗疫的關聯性表現在方方面面,包括中央(聯邦)政府的集中程度、政府規模、中央地方關係、地方政府的責任等。但所有這些制度因素,與其說與一個國家的基本制度相關,倒不如說與一個國家的治理制度相關。
   就制度而言,有幾點是人們必須認識的。第一,每一個國家的制度都是根據其自身的文明、文化和國情發展而來,並且是向歷史開放的,在不同階段與時俱進,以應付變化。一個制度如果不能適應時代變化的需要,就會被無情地淘汰。因此,正如任何制度的消亡有其理由一樣,任何制度的存在也是有其理由的。
   第二,制度本身的可變性和靈活性。沒有任何一個制度會像“民主論者”或“專制論者”那樣刻板地存在和運作。任何制度都有其民主的一面,也有其專制的一面。在應付危機的時候,集權的體制可以轉向分權,分權的體制可以轉向集權。西方批評中國體制的集權性,但為了抗疫,不僅發展中國家的民主,而且老牌英美民主,紛紛轉向政府集權。
   歷史上,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也是民主的產物。危機來臨之時,比危機本身更危險的便是危機所引起的恐慌。西方所說的威權主義政體,有能力控制社會的恐慌。西方所說的民主政體,則因為重視個體價值而相對欠缺這種能力。在社會大恐慌的條件下,從民主轉向極權只是一牆之隔。
   第三,制度操作者的主觀能動性。制度是由人來操作的,同樣一個制度由不同的人來操作,效果就很不相同。在民主國家,人們看不到森所說的現象,即“民主政府必須面對選民,他們有防止災難發生的強烈意願”;相反的現象卻發生了,即民主國家領導人往往利用危機來強化自己的權力,或者自己所代表的黨派的權力,而不是全力以赴地抗疫。    在匈牙利,民主政體自轉型以來總是顯出搖搖欲墜的樣子,從來就沒有鞏固過。現在冠病疫情使得人民賦權右派政府,總理歐爾班已經可以實施政令統治,可以逮捕批評他的記者。以色列總理內坦亞胡執政多年後面臨恥辱的終結,但冠病疫情讓他得到了喘息。他已經命令大多數法院關閉,推遲自己的腐敗審判。印度封鎖國家之後,總理莫迪的印度民族主義政府頒佈了法律,方便印度人在穆斯林占多數的查漠和克什米爾地區成為永久居民。
   英國是老牌民主國家,但冠病疫情賦予政府部長可以拘捕人民和關閉邊境的權力。美國是自由民主的燈塔,但總統特朗普已經獲得戰爭期間才可擁有的諸多權力。
   即使西方一向感到驕傲的“言論自由”,在民粹主義崛起的時代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所謂的言論自由是基於事實之上的言論自由。但在民粹主義主導下,人們對任何事物都有了特定的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一旦人們用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看問題,就沒有了事實,只有“後事實”和“後真相”。
   如果說人們對應對病毒的方法有左右不同的看法,仍然可以理解,但如果人們對病毒本身是否存在、是否嚴重、是經濟重要還是生命重要等基本問題,都具有了政治性和意識形態性,這種言論自由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呢?在西方,極端右派和極端左派對這些基本問題的看法截然不同,不僅導致社會的混亂,更導致政府的抗疫不力。特朗普和一些政客的言論更使得普通美國人驚訝:民主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政治人物?
   除了這些影響政府治理能力的制度因素外,影響西方政府抗疫能力的還有文化和社會因素。假定如森所說,民主政府更有意願去治理危機,這並不意味著政府也更有治理能力。影響政府治理能力的主要是政府和社會的關係、政府與經濟的關係。
  東亞社會何以
  能執行抗疫政策
   在東亞社會,政府能夠有效治理冠病疫情擴散,一個主要因素在於人民的配合。在東亞,人民在自由和生命之間作一選擇並不難,因為沒有生命,哪有自由。傳統文化中,東亞社會的人民也普遍信任政府。這兩者的結合,使得東亞社會的政府的防疫和抗疫政策能夠有效實施。
   西方的情況則全然不同。在東亞,幾乎沒有人爭論要不要戴口罩,因為戴口罩既是自我保護,也表示對他人的尊重。只是在缺少口罩的情況下,一些政府才會考量什麼情況要戴口罩、什麼情況不須戴的問題。但在現代西方文化中,戴口罩意味著“得病”,戴口罩的人往往被人歧視。戴口罩這樣一件簡單的事情,西方各國爭論不休,疫情已經變得如此嚴峻,人們還在爭論戴口罩的事情。
   東亞社會和西方社會的“封城”對個人行為的影響,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在東亞,人們普遍接受政府的指引,不管是自願還是非自願,很少有人去違背政策。但在西方,“封城”概念很少對個人行為產生影響,很多人還是照常生活,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
   更為重要的是政府和經濟之間的關係。經濟能力是政府的核心能力。制度必須具有動員能力,但前提是有資源可以動員。在這方面,中國(和東亞社會)表現在經濟和社會的統一,在西方則表現為經濟和社會的脫節及錯位。中國政府抗疫之所以有效,不僅僅是因為“舉國體制”的動員能力,更在於今天中國的經濟能力。
   中國獲益於改革開放以來所積累的經濟資源。在過去數十年裡,中國成為世界製造工廠,並且什麼都能生產。例如,中國的口罩生產量占了世界的一半以上。儘管抗疫早期,中國也面臨醫療物資短缺的情況,但因為具有龐大的生產能力,很快就克服了這一困難。充足的醫療物資供應,無疑是中國抗疫成功的經濟基礎。
   西方的情況就不一樣了。西方具有世界上最發達的經濟體,最先進的醫療系統,公共衛生系統(尤其是歐洲國家的公共衛生制度)也是世界其他國家學習的榜樣,但為什麼這次抗疫能力如此低下?除了上述制度和社會因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經濟和社會的分離。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主導的全球化,已經全然把經濟和社會分離開來。資本逐利,把大部分生產轉移到其他國家,這使得在危機時刻,國家所需的供應嚴重不足。
   例如,根據美國的統計,80%的醫療物質和90%以上的抗生素從中國進口。特朗普說美國具有最大的經濟和最先進的醫療,叫人民不要恐慌,但是在沒有足夠的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的情況下,老百姓能夠不恐慌嗎?在歐洲,義大利、塞爾維亞等國向德、法等國求救不得,不見得是德、法自私,而是因為醫療物資短缺,先要照顧自己的人民。德國更是截留了輸往其他國家的醫療物資。這些都是醫療物資產業鏈轉移到其他國家的結果。
   以此看來,決定一個國家抗疫成敗的因素是多種的。制度很重要,但制度並非唯一的決定因素。這也說明,制度決定論會導向很多謬誤。在危機之際,把制度簡化成為一種類似“民主”和“專制”那樣的意識形態更是危險。
   猶如宗教,意識形態在社會治理上扮演很重要、可以稱之為“軟力量”的作用。不過,在危機面前,意識形態不能成為體制的遮羞布,否則就是自欺欺人;相反,人們必須直面現實,超越意識形態對思想意識的束縛,敢於實踐,從自己的實踐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也向其他國家的最優實踐學習。實踐才是歷史開放和永遠不會終結的終極根源。
其他文献
七月的足跡匆匆而過,在時光滾滾洪流中,世界的不平靜持續演繹。儘管距離疫情開始暴發已經過去逾半年,但截至目前,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情況仍舊不容樂觀,有些國家的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甚至還在爆漲。此外,疫情還造成了全球經濟下滑,有些國家為了轉嫁危機,開始到處部署軍事力量,使得局部地區的衝突越來越激烈。  近來,美國採取挑釁性外交姿態,從多方面向中國施壓,導致中美之間的摩擦、衝突、威脅和制裁、關閉領事館
期刊
“澳門teamLab超自然空間”是一個探索人與自然及對世界建構嶄新認知的“身體沉浸式美術館”。藝術團隊打造的teamLab,由高至八米的超巨型作品群所構成,面積達五千平方米的復雜且具有高低差的立體交互空間。當中的人氣作品包括隨著時間不斷變化的花與人的窪谷:迷失、沉浸與重生,和翻轉世界之塗鴉自然,紅色名錄。這些作品群構成廣闊的空間,讓參與者探索人與自然及對於世界的新的認知,與他人共同的把整個身體融入
期刊
方便市民使用公共體育設施,體育局設定了預約租用場地的措施,讓市民可以透過親臨或網上方式預先辦理租用體育設施進行運動鍛鍊。   為進一步優化網上預約租場服務,體育局由7月20日起於網上預約租場系統加入短訊驗證碼功能,運動易會員透過網上預約租場系統預約場地,在付款時需要透過其已登記的澳門流動電話號碼接收短訊驗證碼進行確認,以保障運動易會員網上帳戶的使用安全。   為確保運動易會員可享用有關服務,有需要
期刊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公共衛生危機,令全球面臨著挑戰,尤其是世界霸主美國,在處理危機事件上手忙腳亂,讓國際十分失望,以至於引起了一系列危機效應,甚至有猜測,美國可能挺不過這一次危機。另外,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美國大規模的種族歧視騷亂,美國各大州叫囂著要獨立;英國脫歐對話持續陷入僵局,中印和中美關係緊張化等;這些因素的存在令市場避險需求高漲。因全球疫情加劇惡化及地緣政治風險升溫,全球經濟活動陷入衰
期刊
持續強降雨致安徽700餘萬人受災  ▲7月23日,航拍安徽巢湖柘皋鎮,大部分街道被洪水圍困。據安徽省應急管理廳消息,截至23日18時,持續強降雨已致安徽700余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逾290億元人民幣。  福建周寧:八百年古村 荷花盛開引遊人  ▲7月21日,福建省周寧縣浦源村鯉魚溪公園內荷花盛開,吸引遊人前來觀賞。  高考考生衝出考場慶祝考試結束  ▲ 7月8日,長沙市第一中學考點前,衝出考點的
期刊
體育局自6月6日起重開轄下游泳池,鑑於使用游泳池的市民眾多,為了讓更多市民有機會進行游泳活動,體育局於本年7月24日起把轄下游泳池以每日分節數時間的形式開放予市民使用,每日最多分為3節,市民需在現場購買即場游泳門票,不設預售,而每節數時段的門票只可於該節數時段使用,每節數時段結束後所有使用者必須離場,離場後必須重新購票入場,門票價格不變;為配合暑期活動進行,部份游泳池於8月份暑假期間的開放時間將會
期刊
20年的前與後   20年前過海是為了“遊玩”;20年後則見到各樣的“遊行”。在鄰埠發生連續五個多月的社會事件裡,電視畫面中再看不到Shopping(購物);只看見Fighting(鬥爭)。商業天堂淪為了衝突的地獄,哪怕市民只想購買一張六合彩票也遭到阻滯。事關連賽馬會投注站也因應環境,需要提早落閘甚至是停止服務。  未來“六合”嬰孩夢   衝突流血事件不但令人慘不忍睹,更為當地居民和遊客帶來種種的
期刊
“叔叔阿姨,我們公司請了著名的專家舉辦名醫講座,邀請你們參加,還有禮品、贈品可以拿,你們一定來啊!”面對醫藥產品銷售代表的熱情邀請,一些老年人往往不由自主地跳進溫柔的陷阱。   在推銷者的溫柔攻勢下,一些老年人領了幾十元的禮品,就心甘情願掏出幾千元甚至上萬元,購買高價“神藥”“特效藥”。直到吃完這些產品發現根本沒有療效,才知道上當受騙,而此時那些推銷人員早就消失無蹤。  策劃:丁昌
期刊
《澳門月刊》擁有2萬餘政府部門、專業機構讀者隊伍,是眾多省地市領導、海內外巨商富賈、駐國領事要員關注和瞭解澳門政治、經濟、旅遊、民生、文化等方面的時政刊物。  《澳門月刊》每月有百萬不同階層的讀者通過平面版、電子版閱讀或收藏,倍受各界優秀精英人才、海內外近千所國際知名學府以及圖書館專業人員的青睞,並被他們廣泛推薦,成為傳閱率最高的雜誌之一。  《澳門月刊》有數十萬青年企業家、白領階層等中高層讀者,
期刊
澳門,是一個充满著動態的城市,它的高人口密度一直以來都是世界居首。政府統計暨普查局2016中期人口統計結果,澳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1,400人。儘管去年統計數字本澳人口密度因新城區土地的增加而下調。然而,人們仍在擔心,未來人口的持續攀升,人口密度只會高居不下,會加劇對城市的負面影響。談澳門的人口密度,就要談澳門的人口增加問題,尤其對澳門這樣一個土地不會增加的現實之下究竟容納多少人口才是最合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