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许亭学区从事语文教学多年,作为一名教育战线的老工作者,我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不仅需要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而且需要创造一个自由、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课堂上良好的教学氛围,易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指令式运作方式,给学生以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力,诸如学习任务、学习方法以及朗读课文、理解阅句等,适度地让学生自行选择。如教学《伟大的友谊》一文,学生通过读书,提出自己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而这些疑问就是本课教学的中心任务,即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这样,由学生选择教学任务,既找准了教学的切入点,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可以从“你认为哪一段最令人感动,读给大家听听好吗?”入手进行研读;《桂林山水》的背诵检查,可通过“哪一段你背诵得最好?请你挑一段给大家背背行吗?”这种形式进行:教师通过这样处处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的创造性学习的良好情境,才能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鼓励质疑问难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可见,要发现创新思维,就必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但把提问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并不以为着教师可以轻松地成为问题的解答者,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学生能力有限,益处的问题常常是漫无边际的,教师在课堂上还应积极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善于发问。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来设置疑点,启发学生在善于提问的同时,使自己提出的问题问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逐步达到会问。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在课题处提问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引导学生在此处提出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可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如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教师出示课题后就提出:“看了课题,你想到些什么?”学生经过思考,提出:①田忌和谁赛马?②赛马的经过怎样?③赛马的结果怎样?这样紧扣课文提问,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
2、在重点处提问
课文的重点犹如文章的骨干,引导学生抓住“骨干”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乃是挖掘文章中心的捷径。《草船借箭》一文,通过讲诸葛亮用妙计借箭成功,避开周瑜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才能。如果围绕“用妙计借箭”这一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就不难使学生发现“为什么”,学生读了课文后提出:“诸葛亮为什么如此安排借箭计划?他为什么能做到神机妙算?”接着,再指导学生积极讨论,课文重点就顺利突破,文章的精髓一一中心即准确把握。
3、在疑点处提问
课文的疑点是引导学生向纵深推进理解课文的突破口。例如教学《穷人》一文时,学生提出疑问:“本文要表现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而文章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后,忐忑不安矛盾重重的心情,这对表现人物品质不会有影响吗?”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讨论,认识到了,这样写不但不会影响桑娜的形象,反而使任务形象更高大。正因为尽管桑娜担惊受怕,困难重重,但宁愿自己受苦,也要抱回西蒙的孩子,这是真实地反映了一个穷人的思想感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质疑问难,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进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重视合作交流
修订版“大纲”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而美国加州洛帕克未来研究所的学者们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感悟到一句话:“一个成功的国家,并不是人才最多的国家,而是能够协作的人才最多的国家。”由此看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但要重视实践,更要重视在合作中实践。在形式上,我们要一改过去教师一人问,学生挨个答的填鸭式教学,而采用“合作交流式”教学形式。即以学生为主体,把个人独学、同桌互帮、小组研讨、组间协作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为主的交流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并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竞争夺魁”的学习氛围。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应在夯实学生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中,大胆质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蓬勃生机。
(赞皇县许亭学区 河北 赞皇 051230)
一、优化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不仅需要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而且需要创造一个自由、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课堂上良好的教学氛围,易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指令式运作方式,给学生以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力,诸如学习任务、学习方法以及朗读课文、理解阅句等,适度地让学生自行选择。如教学《伟大的友谊》一文,学生通过读书,提出自己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而这些疑问就是本课教学的中心任务,即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这样,由学生选择教学任务,既找准了教学的切入点,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可以从“你认为哪一段最令人感动,读给大家听听好吗?”入手进行研读;《桂林山水》的背诵检查,可通过“哪一段你背诵得最好?请你挑一段给大家背背行吗?”这种形式进行:教师通过这样处处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的创造性学习的良好情境,才能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鼓励质疑问难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可见,要发现创新思维,就必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但把提问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并不以为着教师可以轻松地成为问题的解答者,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学生能力有限,益处的问题常常是漫无边际的,教师在课堂上还应积极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善于发问。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来设置疑点,启发学生在善于提问的同时,使自己提出的问题问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逐步达到会问。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在课题处提问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引导学生在此处提出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可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如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教师出示课题后就提出:“看了课题,你想到些什么?”学生经过思考,提出:①田忌和谁赛马?②赛马的经过怎样?③赛马的结果怎样?这样紧扣课文提问,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
2、在重点处提问
课文的重点犹如文章的骨干,引导学生抓住“骨干”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乃是挖掘文章中心的捷径。《草船借箭》一文,通过讲诸葛亮用妙计借箭成功,避开周瑜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才能。如果围绕“用妙计借箭”这一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就不难使学生发现“为什么”,学生读了课文后提出:“诸葛亮为什么如此安排借箭计划?他为什么能做到神机妙算?”接着,再指导学生积极讨论,课文重点就顺利突破,文章的精髓一一中心即准确把握。
3、在疑点处提问
课文的疑点是引导学生向纵深推进理解课文的突破口。例如教学《穷人》一文时,学生提出疑问:“本文要表现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而文章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后,忐忑不安矛盾重重的心情,这对表现人物品质不会有影响吗?”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讨论,认识到了,这样写不但不会影响桑娜的形象,反而使任务形象更高大。正因为尽管桑娜担惊受怕,困难重重,但宁愿自己受苦,也要抱回西蒙的孩子,这是真实地反映了一个穷人的思想感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质疑问难,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进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重视合作交流
修订版“大纲”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而美国加州洛帕克未来研究所的学者们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感悟到一句话:“一个成功的国家,并不是人才最多的国家,而是能够协作的人才最多的国家。”由此看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但要重视实践,更要重视在合作中实践。在形式上,我们要一改过去教师一人问,学生挨个答的填鸭式教学,而采用“合作交流式”教学形式。即以学生为主体,把个人独学、同桌互帮、小组研讨、组间协作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师生单向为主的交流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并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竞争夺魁”的学习氛围。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应在夯实学生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中,大胆质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蓬勃生机。
(赞皇县许亭学区 河北 赞皇 05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