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单元制教学模式是把美术课分成几个大块,即单元,每个单元解决一个大的问题。本科导师制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个性化教育。导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与鉴赏能力,在实践上掌握正确的观察与思维方法,在创作上发挥学生创造潜能,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单元制;导师制;潜能与个性;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7)09-0100-040
日前,我们四边形美术沙龙对当代高校美术教育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争议性讨论。讨论的议题是:当代高校美术教育是不是一定要按目前的学院教育模式进行?就高校美术教育单元制与导师制教学提出了一些构想等等,并就此展开了一些相关的话题。
A组认为:现代的美术教育不一定要按照规范的学院教育模式去进行,不一定要求每个学生都按严谨的写实要求,用素描、色彩去认识、表现客观对象,而应该从一开始就去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因为人的个性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一生下来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我们在当代美术教学中不能按照每个老师几十年来在自己心目早已形成的标准模式去强加到每个学生:“你必须怎样怎样画”。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与观察感受都会有所不同,完全可以用他们认为合适的形式与方法去尽情地表现,因为任何事物的存在本身都具有他们明确的相对性特征。凡高没有经过正规的学院教育,他的艺术生涯也只有短短的十年,但他却被写进了美术史,为什么呢?
下面这几张画,一张是七岁儿童画的一张人体(图一),另一张是大师毕加索的人体作品(图二),我们不禁惊叹:这位儿童的画与大师的作品有着多么神奇的相似啊!不禁有人要问:“一个没有经过美术正规训练的儿童,一定要经过严格的素描、色彩的训练才能去搞创作吗?”我们再看这幅经过学院教育的成年人的人体画(图三),画面上对形体的大胆夸张与用笔的挺拔与狂放没有了,从画面上我们只看到了作者对形体娴熟的表现,轻松的线条,严谨的结构。然而,画面当中那种最稚拙、最纯朴的狂放却不见了,被抹杀了。对于初学者看似很幼稚但又很有意味的画要给予更多的肯定与关爱,而不是否定!
综上所述,A组认为高校美术教育可采取以下构想:实验教学,单元教学模式:
第一阶段:洗脑阶段: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在经过学院模式的造型训练前,介绍每一种工具与材料的用法、性能与各种绘画的表现如结构表现、装饰表现、抽象表现、意象表现、综合材料表现等,然后让学生放开手去画,材料与手法都不限制。打破常规以材料区分绘画而以绘画表现来区分绘画。
第二阶段:构图解决阶段:用各种方法与工具去塑造客观对象,基础造型训练的概念被扩大了。讲授绘画构图的理论知识和形式美法则。
第三阶段:色彩解决阶段:讲授色彩基础理论知识。练习不论采用何种颜料、工具,只要合理运用色彩的各种对比关系表现不同的主题一静物、风景、人物、具象、抽象等。比如:用五套色表现贝多芬的交响曲《命运》。
第四阶段:构成阶段:讲授有关构成的理论知识。学生可以用线去表现,也可以用点或面等其他构成手段去表现。
第五阶段:技法解决阶段:详细讲授各种绘画工具与技法,比如国画罩染法、泼墨法、油画的古典技法、水彩的刮画法以及漆画的拼贴法等等,这也是创作的准备阶段,基础阶段。
第六阶段:表现解决阶段:
1.进行写实表现的、抽象与意象表现的作业训练,这是一个较长的训练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表现方法搞一些创作,而不是一提到搞创作就找一些照片来临摩。在此阶段,老师应让学生大胆地放开手脚,从身边平淡的生活中找到灵感,帮助他们使构思逐渐成熟、逐渐深入完成。
以上几个方面的教学构想整个过程归纳起来其实是一个“放——收——放”的教学过程。
B组认为:绘画不能抛开传统的基础教学,没有基础的素描、色彩造型能力就谈不上个性的发挥。设计教学更离不开基础造型能力的训练,因为没有最基本的造型训练,没有扎实的审美基础,如何设计出好的作品?美术教育应该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与个性,但也不能完全抛开基础教学。凡高毕竟是天才。毕加索伟大的立体主义绘画也不是没有任何基础的,在保存下来的1892-1894年的素描里,他在观察和理解人物方面,已经显示出了非凡的才能。他1897年16岁创作的<斗牛士>充分反映了他的造型功力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没有这些深厚的造型基础,怎么能有他如此伟大的成就(如图四)。
结论:通过实验教学教师可以以严谨的基础造型为主,同时介绍其他的绘画表现形式,使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全面了解绘画的各种表现形式,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去尝试,发挥想象,使形式更趋向于多元化,更具有创作性、绘画性等等。这种训练可以分阶段进行。前期要严格地遵守造型规律,而后期则可以更接近抽象、意象。严格的基础写实造型,可以用素描、水彩、中国画、油画等各种手法来实现。打破传统的铅笔素描教学的单一模式,采用多思维模式的教学。真正全面理解素描、色彩概念的内涵,使素描、色彩训练成为一个更具有广义与深度的训练。这样学生的思路宽了,表现手法也多了。
事实上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早在我们国家的幼儿美术教学中都已实施,幼儿美术教学中,老师采用启发式、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老师起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为什么这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在高校美术教育中不能借鉴呢?我们高校的学生一进校其实都是初学者,为什么他们一进校只接受铅笔素描、水粉色彩这种单一的造型训练,而不能全面接触各种绘画工具、材料技法,从而多角度、多元化地塑造对象,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方法去感受?B组认为,高校美术教育不能抛开传统的基础教学,没有基础造型能力也会阻碍个性的发挥。不可否认,我们受当今西方美术潮流的影响,西方当代流行的一些美术思潮对我们传统的美术教育有着很强的冲击,但绘画是画家对客观世界的阐释,我们不能抛开客观事物本身而谈所谓的个性,那些过于片面与偏激的思想会使人类绘画艺术失去灿烂的生命力。
传统的观察方法可以被扩展、延伸,比如可以让学生学会不同的观察方法:客观地观察、联想或多维地观察等,从而进入意象表现阶段,色彩上让学生分析物体的环境色与固有色的关系,进而用主观感受去营造画面;这样学生的写生训练达到了一个从客观到主观,从现象到意象的飞跃,这种思维模式要贯穿于每一个阶段性的教学中,而不是把我们的课程设置仅仅局限于静物写生、石膏像写生、创作。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掘中,而不是被动地一味模仿前人的画。在上油画课时,面对摆好的模特儿,可以让学生任意购置场景,编造故事情节加以描绘。但这一切还只是前期的基本造型训练阶段。
所有这些对于传统教学思维的延伸都是建立在基本造型 训练基础之上的,在这个突飞猛进的多元化的信息时代里,要让我们寄予无限希望的人性化的、个性化的精神奢侈品绘画更具生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具有扎实的造型基础与最有说服力的艺术表现语言去阐释身边的事物,给予它们每个人不同的关爱与情感。
第二阶段:B组认为建立导师制是较为科学的教学尝试。
本科生也要有导师?什么是本科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它是个性化教育,可以因材施教。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接受良好的技能训练,获得创新科学素质的培养,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展示自己的个性,并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一个本科生导师带十来个学生,这种个性化教育体现在老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上,学生可以及时地选择和调整自己的绘画方向,老师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个性差异选择学生。导师制又是建立在基础教学之上的多元化专业教学。导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与鉴赏能力,掌握正确的观察与思维方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导师制可以构建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民主的师生关系与朋友关系。
现在某些高校实行工作室制,以工作室制代替以往的教育模式,以学分制代替学时制,由学生认定老师、同时老师根据学生特点选取学生。学生修满学分就可以毕业。
建立导师制,学生可以及时地选择和调整自己的绘画方向,是在基础教学基础上多元化专业教学。把原来一个三十人的班分流到三个不同观念的导师那里,再把原来两个年级绘画观念相近的学生分到一个导师那里分班上课。学生以导师为中心组成一个带有探索性质的研究小组,把学习被动变为主动。
1.导师在专业教学阶段的引导过程中不要把写生课与创作课概念上截然分开,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始终是一个个性开发的过程,教师是启发式引导式教学而不是强制式。非设计类写生课可以带有主题性;设计类专业课则带有案例性。比如油画班画半身写生可以规定要符合话剧雷雨中的一个场景中人物的神态:设计专业预算课可以根据一个具体的工程实际做一套预算方案。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主动去钻研、去动脑。
2.不管是工作室制还是导师制,都要求导师能站在专业学科理论的高度上把自己的观念传授给学生,同时吸呐美术相关学科、相关专业的各种知识与信息影响学生,使他们在素质教育和其他知识拓展能力上不断提高,触类旁通,以此来宏观把握教学。
3.到了创作表现阶段。学生可以随着表现手法与使用材料的多样化而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导师对于学生还不成熟的构思不要轻易地否定,而要帮助他们不断完善。绘画语言是画面的重要部分。张元在《重构绘画语言秩序》里说,如何做出自己的艺术发展选择?重构绘画语言新秩序,是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再结合,就是说在材料语言,造形语言和色彩语言相互间找到适合自己素质发展需要的切入点、结合点。艺术家的才华体现在他对语言秩序卓越的控制转换之中。多元化的信息时代要求每个学生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去阐释事物,使他们寄予无限希望的精神奢侈品——绘画更具生命力。美术本科单元制与导师制教学构想是利是弊,应该是一个可以争论的话题。重构艺术教育体系要考虑很多的因素,但只有对现有体制提出质疑并不断改进,终究会创造出一个新的极具发展潜力的、科学的、人性化的当代艺术教育空间。
以上争论观点、构想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恳请热爱高校美术教育的有志同仁提出意见,共同商榷。
关键词:单元制;导师制;潜能与个性;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7)09-0100-040
日前,我们四边形美术沙龙对当代高校美术教育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争议性讨论。讨论的议题是:当代高校美术教育是不是一定要按目前的学院教育模式进行?就高校美术教育单元制与导师制教学提出了一些构想等等,并就此展开了一些相关的话题。
A组认为:现代的美术教育不一定要按照规范的学院教育模式去进行,不一定要求每个学生都按严谨的写实要求,用素描、色彩去认识、表现客观对象,而应该从一开始就去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因为人的个性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一生下来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我们在当代美术教学中不能按照每个老师几十年来在自己心目早已形成的标准模式去强加到每个学生:“你必须怎样怎样画”。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与观察感受都会有所不同,完全可以用他们认为合适的形式与方法去尽情地表现,因为任何事物的存在本身都具有他们明确的相对性特征。凡高没有经过正规的学院教育,他的艺术生涯也只有短短的十年,但他却被写进了美术史,为什么呢?
下面这几张画,一张是七岁儿童画的一张人体(图一),另一张是大师毕加索的人体作品(图二),我们不禁惊叹:这位儿童的画与大师的作品有着多么神奇的相似啊!不禁有人要问:“一个没有经过美术正规训练的儿童,一定要经过严格的素描、色彩的训练才能去搞创作吗?”我们再看这幅经过学院教育的成年人的人体画(图三),画面上对形体的大胆夸张与用笔的挺拔与狂放没有了,从画面上我们只看到了作者对形体娴熟的表现,轻松的线条,严谨的结构。然而,画面当中那种最稚拙、最纯朴的狂放却不见了,被抹杀了。对于初学者看似很幼稚但又很有意味的画要给予更多的肯定与关爱,而不是否定!
综上所述,A组认为高校美术教育可采取以下构想:实验教学,单元教学模式:
第一阶段:洗脑阶段: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在经过学院模式的造型训练前,介绍每一种工具与材料的用法、性能与各种绘画的表现如结构表现、装饰表现、抽象表现、意象表现、综合材料表现等,然后让学生放开手去画,材料与手法都不限制。打破常规以材料区分绘画而以绘画表现来区分绘画。
第二阶段:构图解决阶段:用各种方法与工具去塑造客观对象,基础造型训练的概念被扩大了。讲授绘画构图的理论知识和形式美法则。
第三阶段:色彩解决阶段:讲授色彩基础理论知识。练习不论采用何种颜料、工具,只要合理运用色彩的各种对比关系表现不同的主题一静物、风景、人物、具象、抽象等。比如:用五套色表现贝多芬的交响曲《命运》。
第四阶段:构成阶段:讲授有关构成的理论知识。学生可以用线去表现,也可以用点或面等其他构成手段去表现。
第五阶段:技法解决阶段:详细讲授各种绘画工具与技法,比如国画罩染法、泼墨法、油画的古典技法、水彩的刮画法以及漆画的拼贴法等等,这也是创作的准备阶段,基础阶段。
第六阶段:表现解决阶段:
1.进行写实表现的、抽象与意象表现的作业训练,这是一个较长的训练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表现方法搞一些创作,而不是一提到搞创作就找一些照片来临摩。在此阶段,老师应让学生大胆地放开手脚,从身边平淡的生活中找到灵感,帮助他们使构思逐渐成熟、逐渐深入完成。
以上几个方面的教学构想整个过程归纳起来其实是一个“放——收——放”的教学过程。
B组认为:绘画不能抛开传统的基础教学,没有基础的素描、色彩造型能力就谈不上个性的发挥。设计教学更离不开基础造型能力的训练,因为没有最基本的造型训练,没有扎实的审美基础,如何设计出好的作品?美术教育应该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与个性,但也不能完全抛开基础教学。凡高毕竟是天才。毕加索伟大的立体主义绘画也不是没有任何基础的,在保存下来的1892-1894年的素描里,他在观察和理解人物方面,已经显示出了非凡的才能。他1897年16岁创作的<斗牛士>充分反映了他的造型功力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没有这些深厚的造型基础,怎么能有他如此伟大的成就(如图四)。
结论:通过实验教学教师可以以严谨的基础造型为主,同时介绍其他的绘画表现形式,使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全面了解绘画的各种表现形式,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去尝试,发挥想象,使形式更趋向于多元化,更具有创作性、绘画性等等。这种训练可以分阶段进行。前期要严格地遵守造型规律,而后期则可以更接近抽象、意象。严格的基础写实造型,可以用素描、水彩、中国画、油画等各种手法来实现。打破传统的铅笔素描教学的单一模式,采用多思维模式的教学。真正全面理解素描、色彩概念的内涵,使素描、色彩训练成为一个更具有广义与深度的训练。这样学生的思路宽了,表现手法也多了。
事实上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早在我们国家的幼儿美术教学中都已实施,幼儿美术教学中,老师采用启发式、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老师起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为什么这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在高校美术教育中不能借鉴呢?我们高校的学生一进校其实都是初学者,为什么他们一进校只接受铅笔素描、水粉色彩这种单一的造型训练,而不能全面接触各种绘画工具、材料技法,从而多角度、多元化地塑造对象,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方法去感受?B组认为,高校美术教育不能抛开传统的基础教学,没有基础造型能力也会阻碍个性的发挥。不可否认,我们受当今西方美术潮流的影响,西方当代流行的一些美术思潮对我们传统的美术教育有着很强的冲击,但绘画是画家对客观世界的阐释,我们不能抛开客观事物本身而谈所谓的个性,那些过于片面与偏激的思想会使人类绘画艺术失去灿烂的生命力。
传统的观察方法可以被扩展、延伸,比如可以让学生学会不同的观察方法:客观地观察、联想或多维地观察等,从而进入意象表现阶段,色彩上让学生分析物体的环境色与固有色的关系,进而用主观感受去营造画面;这样学生的写生训练达到了一个从客观到主观,从现象到意象的飞跃,这种思维模式要贯穿于每一个阶段性的教学中,而不是把我们的课程设置仅仅局限于静物写生、石膏像写生、创作。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掘中,而不是被动地一味模仿前人的画。在上油画课时,面对摆好的模特儿,可以让学生任意购置场景,编造故事情节加以描绘。但这一切还只是前期的基本造型训练阶段。
所有这些对于传统教学思维的延伸都是建立在基本造型 训练基础之上的,在这个突飞猛进的多元化的信息时代里,要让我们寄予无限希望的人性化的、个性化的精神奢侈品绘画更具生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具有扎实的造型基础与最有说服力的艺术表现语言去阐释身边的事物,给予它们每个人不同的关爱与情感。
第二阶段:B组认为建立导师制是较为科学的教学尝试。
本科生也要有导师?什么是本科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它是个性化教育,可以因材施教。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接受良好的技能训练,获得创新科学素质的培养,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展示自己的个性,并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一个本科生导师带十来个学生,这种个性化教育体现在老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上,学生可以及时地选择和调整自己的绘画方向,老师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个性差异选择学生。导师制又是建立在基础教学之上的多元化专业教学。导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与鉴赏能力,掌握正确的观察与思维方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导师制可以构建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民主的师生关系与朋友关系。
现在某些高校实行工作室制,以工作室制代替以往的教育模式,以学分制代替学时制,由学生认定老师、同时老师根据学生特点选取学生。学生修满学分就可以毕业。
建立导师制,学生可以及时地选择和调整自己的绘画方向,是在基础教学基础上多元化专业教学。把原来一个三十人的班分流到三个不同观念的导师那里,再把原来两个年级绘画观念相近的学生分到一个导师那里分班上课。学生以导师为中心组成一个带有探索性质的研究小组,把学习被动变为主动。
1.导师在专业教学阶段的引导过程中不要把写生课与创作课概念上截然分开,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始终是一个个性开发的过程,教师是启发式引导式教学而不是强制式。非设计类写生课可以带有主题性;设计类专业课则带有案例性。比如油画班画半身写生可以规定要符合话剧雷雨中的一个场景中人物的神态:设计专业预算课可以根据一个具体的工程实际做一套预算方案。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主动去钻研、去动脑。
2.不管是工作室制还是导师制,都要求导师能站在专业学科理论的高度上把自己的观念传授给学生,同时吸呐美术相关学科、相关专业的各种知识与信息影响学生,使他们在素质教育和其他知识拓展能力上不断提高,触类旁通,以此来宏观把握教学。
3.到了创作表现阶段。学生可以随着表现手法与使用材料的多样化而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导师对于学生还不成熟的构思不要轻易地否定,而要帮助他们不断完善。绘画语言是画面的重要部分。张元在《重构绘画语言秩序》里说,如何做出自己的艺术发展选择?重构绘画语言新秩序,是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再结合,就是说在材料语言,造形语言和色彩语言相互间找到适合自己素质发展需要的切入点、结合点。艺术家的才华体现在他对语言秩序卓越的控制转换之中。多元化的信息时代要求每个学生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去阐释事物,使他们寄予无限希望的精神奢侈品——绘画更具生命力。美术本科单元制与导师制教学构想是利是弊,应该是一个可以争论的话题。重构艺术教育体系要考虑很多的因素,但只有对现有体制提出质疑并不断改进,终究会创造出一个新的极具发展潜力的、科学的、人性化的当代艺术教育空间。
以上争论观点、构想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恳请热爱高校美术教育的有志同仁提出意见,共同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