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学学术成果新展示——《中国主要宗教研究论著提要(1949-2016)》评述

来源 :宗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0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王子华以及何险峰沉潜6年编撰的《中国主要宗教研究论著提要(1949—2016)》正式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工具书共计有1039页,是继中国国内第一部宗教文献书目总集——《中国宗教研究百年书目(1900—2000)》之后又一部"提要"力著,为宗教研究后继学者提供了重要参考与指南.
其他文献
本文对麦积山133窟宋代大佛像定名为“罗喉罗授记像”提出质疑,由此涉及到的同类题材——云冈19窟“罗喉罗授记像”一并进行讨论.通过与敦煌有明确榜题的相关壁画在时间与内
"达尔尕"是青藏高原东缘大小金川流域嘉绒地区集歌舞、仪式、信仰等于一体的文化事象.本文基于对嘉绒地区"达尔尕"长期的田野调查,并结合藏汉史料对达尔尕进行文化分析,认为象雄文明是达尔尕产生的文化根基,达尔尕是苯教"圆崇拜"观念衍生出的审美仪式活动.达尔尕在嘉绒社会长期传承,其形式、内容、展演程式至今还保留着苯教文化的基因,是苯教观念浸润之下嘉绒藏族审美生活的呈现.
妙空智讷禅师是禅宗云门宗八世祖之一,一生四坐道场,是两宋之际复兴云门宗的重要祖师.但学术界与其重要地位相称的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本文通过检索、整理和研究散存于各禅宗灯录、僧传、山(寺)志、学者文集、正史及地方志等材料,将妙空智讷的一生概括为三个时期,对其参学和住持两个重要时期作了详细考论,并从智讷的法嗣传承、禅法特色、宗门贡献等几个方面作了初步探讨,认为他是两宋之际禅法衰落时代背景下不可多得的禅门宗匠.
华严学中自初祖法顺以下,即有唯心传统,迨至澄观,乃先以一心摄四法界,总该万有,复以一心释一真法界,遂使一真法界思想从境界论转为心性论及工夫论,宗密更继承推进了此一思想,并将一真法界概念更加禅化.此后《宗镜录》中出现了一真法界与天台十法界的融合.宋代以降,一真法界概念在四个领域中出现较多:华严自宗之理论建设;《金刚经》注解;净土宗著作;《楞严经》注解.一真法界概念走出华严学,其一乘别教特色亦随之渐褪.
西南少数民族具有原始古朴的宗教信仰,西南各族群的灵魂观生动反映祖先崇拜的心性.在西南少数民族送灵指路的经书、仪式中,各族群有三魂归宿的生动叙事和仪式象征,人死归祖是西南少数民族灵魂观的显著特点.本文从西南少数民族灵魂观的宏观视野,深度分析西南各族群灵魂观的思想内涵.指出西南少数民族人死归祖的灵魂观念,是历史上华夏文化长期浸润影响的结果.通过西南少数民族与道教灵魂观念互渗的比较分析,可以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理解.
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先后对中国的释、儒、道三教进行过研究,但其研究中国宗教的目的和过程有必要深入分析.本文认为耶稣会士研究中国宗教是为了在其中寻找"上帝的启示",以此证明在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中有虔诚的上帝信仰,以消除中国人对基督教的戒心和敌意.在西方社会塑造一个有着虔诚上帝信仰的中国形象,有利于争取西方社会对传教事业的支持,从而推进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劳丹借助科学史对科学实在论的观点进行反驳,特别是通过一组曾经取得成功但无指称的理论列表来否认成功和近似真理之间的关联.为了使反驳有效,劳丹归纳出的列表必须具有统计
1707年,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白日昇和其中国助手徐若翰写作了汉语《圣经》(1),在《圣经》汉译史上,这是首次系统地将哲罗姆武加大本《圣经》(Biblia Vulgata)译成中文,译出了约80%的新约,是历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汉语《圣经》.而后世"二马"《圣经》很大程度参考了它,可见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神"作为对Deus的翻译,可以说是"白徐"的创举之一,二人在翻译时既回避了教廷所反对的"上帝""天"等译法,也没有使用罗明坚和利玛窦初倡且至今获准的"天主"之译,这种译法的直接影响是新教的"和合本圣经
金在权的排斥论证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带来严重的危机,该论证通过说明非还原物理主义所接受的五个前提之间的不自洽,从理论层面否定了不可还原的心灵因果性.面对金在权的质疑,
张五郎是梅山文化中的一位重要神灵,其翻坛倒立的独特造型,有着丰富的梅山教土俗神内涵.古梅山地区的盘瓠、蚩尤和鬼巫崇拜,成为张五郎形象重要的底层传统;开梅山以来,道教、佛教和儒家文化大规模影响梅山地区,从而让张五郎的形象更为多元.随着民族融合与国家力量的统合,以梅山本土信仰为主的底层传统与儒释道等代表国家意志的上层传统在张五郎身上交织重叠,但仍清晰可辨,呈现出"多层一统"文化的样态.探寻两种传统对张五郎多元混融神格特质的影响,有助于我们从民间宗教的视角窥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