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

来源 :今日湖北·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244942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存在与社会中,为了生活,就要进行生产——种的繁衍和满足吃穿住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个人从自己的私人生活领域逐渐的走出去,进入到与他人交往的公共领域。在公共领域中,物质、能量、信息自由的交换,作为既有个体性又有社会性的个体,他按照自己的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换。主体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方能进行满足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可以说主体对物质资料的占有,能够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样的主体性是对物质资料的功能性占有,表现为生产性主体性。人通过实践活动而得到的结果,本应该为人自身服务,但是不然,物却成为人所追逐的东西,物成为支配人的一种异己力量。人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自身的异化在于人的活动的异化,本质上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异化,人的生存面临着困境。
  第一、人们缺乏精神支柱,看不到终极关怀。在这种个人本位,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生存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市场经济的优点在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体的主体性,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但是市场经济有着自身的缺陷,人们必须以市场规则进行实践活动,人的活动遵循一定的原则而处于被动状态。为了摆脱这种被动的活动方式,最大限度的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从而显示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身份,进而显示自身存在的价值。对物的一味追寻,而忘记自己心灵的陶冶,由此导致人的心情浮躁, 随之而来的是这样的一种感觉——孤独、漂泊、空虚,现代化使人陷入精神困境之中,人们追求物质生活,贪图荣华,而忽视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注重外在样式的表现,而忽视对内在心灵的陶冶。因此人类的生存急需寻求新的精神支柱,关注人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
  第二、何谓幸福生活?人们对幸福的感知越来越模糊。人们忙碌于物质世界,而退化了自己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和判断力,人们不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物质资料极大丰富,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物质条件的提高,生活条件愈来愈方便等等足以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但人们似乎感到失去了幸福,为什么现代人比过去人生活的不幸福?难道物质条件的提高不足以满足人的需要吗?不能,因为人是肉与灵、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人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不能简单地把物质条件作为幸福的评判标准。幸福是人对生活的体认,感受,是生活之于人的满足——物质上、更重的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幸福是人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因人而异,颜回之乐,物质贫困,丝毫不能减少他的快乐;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庄子不因亲人离己而去感到悲伤。有的人身材万贯,仍痴迷于物质财富。人们以这样的方式生活着,当然就很难体会到生活的真实意义,也难在生活中体会到幸福。因此,幸福的生活是物质条件与精神状态的双向选择,是生活对于人的满足,其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更确切地说来源于人的生存方式的选择。
  第三、关于科学技术在生活中运用的问题。科学技术的运用,极大地增加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家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所创造的生产资料比过去以往的社会所创造的生产资料的总和还要多”。科学技术,本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进而为人类实践活动服务。但是在人类运用科学技术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异化,给人类生活带来负面效应。每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都给人类带来沉重的打击,科学技术所带了的问题只能用科学技术解决,人们为了解决科学技术带来的问题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为科学而科学,为技术而技术,这样,科学技术反过来支配着人类是实践活动,人沦为科学技术的奴仆。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的运用,从根本生改变着人的生存方式。随着电脑的普及化,人类生活网络化,从而在人类生活中产生一个虚拟世界,虚拟世界是相对于真实世界而言的幻想世界,在虚拟世界中人们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形成一个“理想社会”,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可满足的对象和环境。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时一个相互矛盾的世界,在虚拟世界中,使人丧失了对真实世界的依赖关系和辨别能力。另外科学技术在人身上的运用,将引发伦理、法理和其他许多社会问题,人们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感到惶恐。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生存方式不断地转变,人类在显示自己的主体性、价值性的同时,反主体性也不断的显现出来,甚至有过犹无不及之趋势。人类的现实关怀何在?终极关怀何在?人类将何去何往?这些问题都让人们魂牵梦萦,日夜不能寐,所以,我们在批判“旧思想”的过程中,寻求一种满足人类现实生活需要的思想,指导人们生活实践,改变人的生活方式,过幸福的生活。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
其他文献
今年是我国商贸流通领域对外资全面开放11周年。我国零售业开放程度已经走在亚洲各地区最前列,而且事实上形成了对外商进入不设防的局面。利用古诺博弈模型和“领导者-追随者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党组织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需要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展工作,党建工作、政工工作是其前进发展的动力,二者缺一不可,所以需要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基于此,本
“七月诗派”自形成以来,就被冠以“成熟的现实主义诗歌”。因为在七月诗派的创作中确实体现了浓重的现实主义色彩,但除此之处,七月诗派的创作还体现出了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特征,这些特征的存在使得七月诗派的创作风格更加复杂和丰富,同时也体现出现实主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浪漫主义特征:主观抒情·理想主义  结合七月派具体的诗歌创作和浪漫主义的两个主要特征“主观性”和“抒情性”来看,七月诗派鲜明地体现了这两
在较为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之下,近些年来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国城市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价格的持续上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造
坚持以经常性举措加强对党员干部进行廉洁从业教育,以党章党规党纪严格规范党员干部言行,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明确主体责任的基础上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坚持“严”字当头,始终
期刊
在上海市总工会、市建设交通工会和局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八局)大力开展劳模工作室的创建工作,形成了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截至2017年7月底,全局共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130个,成员达2 299人。通过局工会和各公司工会的共同努力,全局共建立劳模工作室联盟9个,参加联盟的劳模工作室达67个,占51.5%。劳模工作室创建做到了有规模、有作为、有影响,获得市总
期刊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关人员也注意到现实事业单位的发展不能停留于传统的服务理念思想,而是要在创新思维和拓展精神的推动下开展适用于社会现实发展需求的文化建设
战后状况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整个战争使国家财产损失达1057亿日元。战争结束时国民资产仅存1889亿日元。战后日本在战争的废墟上,逐渐走上经济复兴道路。从50年代后半期开始,经过整个60年代,到1973年就实现了工业现代化,前后只用了18 年的时间。日本经济这种“奇迹”般的发展,被世人喻为战后日本的经济“神话”。  ·1945—1955年为战后恢复时期  1947年以后,工矿业生产每
目的:对重组表达的StxB和预测的模拟表位肽进行免疫保护效应评价.方法: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基因工程菌,IPTG诱导表达重组StxB,经复性后进行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同时采用生物信
交通和经济发展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合理的交通网络布局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便利和条件。交通网络需要根据经济的实际发展要求来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