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雄烈士家书二封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n781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亲大人膝下:
  在这里大概有一个相当的时间住吧!最近的工作情形,是分着两个方向进行,就是军队和民运。这当然是军队的工作要紧,但是民运方面虽然在军事上看起来比较是占次重的地位,而在这军民合作集中一切力量,来应付这第二期抗战对敌的反攻,以期达到抗战胜利,达到成功的目的。所以因这许多的重要焦点,我们这批政治工作同志,每天按时分布在各部队授课外,余下的时间,就是进行乡村的民运宣传工作,使当地的民众能达到和我们游击队的切实合作。
  儿过去多半是担任内部的事情,对于在外面工作的时间就很少。在今天一半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分配不过来,一半是根据自己兴趣,所以在上午就和一位胡同志赴第十一连里去讲了一堂课,该连住的地点是在佛祖岭(即新五祖庙)。对儿所讲的呢?也没有怎样的充分准备,不过随便同他们把抗战形势大略分析了一下,所提出的几个重要点:1. 抗战的两大阶段;2. 一期抗战失败的原因;3. 二期抗战的四大原则。在讲过这几个问题后,又补充几个救亡歌曲,而士气大觉振奋,抵下午四点钟返队。在五点钟,我们又全体赴县城举行“五五”及胜利大会,到会各关及民众大概有六千人以上。在会毕大举游行,歌声轰动了宿松县城,高呼口号声震原野。因为今天的捷报迭至,区副军长亲至前线指挥胜利的英勇抗战,望江现已克复,安庆城外之要点及飞(机)场等地被我收复。安庆正在围攻中,城内火焰冲天,炮声震地,敌之师长郝文波全师反正,而安庆在指顾之间,即可克复。儿想在今天这样的热烈大会,第二次其他纪念大会,就可在安庆城内举行了。
  近来二位大人康健吧!兄妹等都好吧!
  儿实穗跪禀
  五. 五晚三时写
  亲爱的双亲大人膝下:
  儿这次为了民族,为了阶级,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不得不来信辞别双亲大人,如果不能活着的话,双亲大人应保重玉体,抚育好弟妹,生活难度的话,可卖掉土地、房屋,把生命糊过来,到十年八年我们就好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现在儿就要离开大别山,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罪甚!罪甚!
  阅读程雄的家书,浮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热情洋溢的青年战士的形象。在抗战烽火中,他满怀报国的热诚和对父母的牵挂,义无反顾地走上抗日前線……
  程雄出身贫苦,小名实穗。父亲程海波省吃俭用,供他念书。读书期间,他结识了红二十八军第一便衣队队长陈彩林,萌生了参加红军的念头。1937年夏,程雄从岳西店前高等小学毕业,因家贫无法继续升学,他离家而去,留下一封信:“慈爱的双亲大人,儿因家贫无钱升学,立志离开家乡,远走高飞,寻找光明,罪甚! 罪甚!……”
  这次出走,程雄本欲投奔红军,但行至太湖县,却得知红军早已开拔改编的消息。此时,卢沟桥事变的消息传来,他心中热血澎湃,奋笔写下“天不怕,地不怕,愿献头颅保中华……”的词句。
  1938年夏,程雄参加了第五战区安徽省动员委员会直属二十六工作团,赴各地进行抗日宣讲和教唱抗日歌曲,激发民众救亡热情。1939年,离开岳西转移到太湖、潜山、怀宁、宿松等地开展抗日活动。当时,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敢死队,直插安庆城,取得毙敌百余人的重大胜利。5月5日,程雄参加了宿松县城举行的庆祝大会和游行。当天晚上,他满怀激动,夜不能寐,提笔给父母写下这封落款“五、五晚三时写”的长信。
  在这封信中,程雄向父母详细汇报了自己当天的工作,热情洋溢地描述庆祝大会“歌声轰动了宿松县城,高呼口号声震原野”。他乐观地预计“安庆在指顾之间,即可克复……”年轻、激动的心中,充满了对抗战必胜的信心。
  1940年5月,程雄被分配至新四军四支队第五旅,即将离开大别山,开赴抗日前线。临行前,他提笔给父母写信:“儿这次为了民族,为了阶级,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不得不来信辞别双亲大人……”程雄深知没有国哪有家的道理,也明白战场上枪炮无情,他做好了为国家和民族牺牲的准备,同时,又为不能为父母尽孝而自责。他担忧父母亲人今后的生活,请他们无论如何要坚持下去,“把生命糊过来,到十年八年我们就好了”。结尾,他还不忘安慰父母“不要悲伤挂念”,“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
  比起1939 年那封热情洋溢的家书,这封信写得更加成熟、坚定和决绝,这是一封辞别家书,更是一名英勇的战士上战场前的绝笔。特别是“儿为伟大而生,光荣而死”的词句,体现了一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让人联想到1947 年3月毛泽东为山西女革命烈士刘胡兰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程雄的每封家信,都尊敬地称呼“双亲大人膝下”,自称乳名“跪禀”父母,纯孝之心拳拳。在这封辞别信的最后,他依旧不忘向父母告罪,与当初离家出走时写的那封信几乎一样。这位满怀忠孝的岳西青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畏牺牲,走上前线,践行着自己少年时“愿献头颅保中华”的铮铮誓言。
  链接:
  程雄(1919—1943),又名程世杰,1919 年9月生于安徽省岳西县店前镇。1938 年在店前镇参加省抗日动员委员会直属二十六工作团,任委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 年年初,
  各县抗日团体抽调人员合并成立政治大队,被编入一大队,由岳西先后转移到太湖、潜山、怀宁、宿松和桐城活动;11 月参加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1940 年5月,分配到新四军四支队第五旅十三团二营三连,先后任副政治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连长等职。1943 年8月17日,在江苏省六合县丁家山与日本侵略军作战中牺牲,年仅24岁。
其他文献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每当听到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时,人们眼前就会浮现出电影《铁道游击队》中游击队员扒火车、打敌人的精彩场面。而在皖东地区,也曾经活跃着这样的一支英雄队伍——直属新四军第二师领导的“铁路便衣大队”,谭震林对这支队伍曾给予高度评价。  抗日战争时期,津浦铁路(天津到南京浦口)蚌宁段将皖东抗日根据地分割成路东、路西两大块,日军控
期刊
通过《党史纵览》(2016年第10期)刊登的《解密十万红军脱险的绝密情报》一文,读者朋友们对莫雄在隐蔽战线上的贡献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莫雄的后人也以“潜伏人生”来形容莫雄波澜壮阔而又鲜为人知的一生。莫雄不仅舍生忘死为红军、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而且还始终关心人民群众利益、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凡其走过到过的地方都会留下一些佳话。  海州灭盐枭  1932年,一·二八淞沪
期刊
20世纪90年代初深秋的一天,我们来到位于北京西郊红山口的我国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在一幢清幽院子里的一株火红的枫树下,站立着一位鹤发童颜的将军,他就是当时刚卸下国防大学党委纪委书记职务、曾经担任过周恩来总理军事秘书的周家鼎中将。  我们随着周家鼎进入客厅,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淡雅、朴实、庄重。短暂的交谈,让我们感受到周家鼎的平易近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谦和的老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却因代周
期刊
南京市的雨花台,古称玛瑙岗和聚宝山,是一座美丽的山冈。然而,从1927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雨花台变成了国民党的刑场,约有10万名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在这里被杀害,其中有姓名可考的革命烈士仅有1519位。  1933年7月5日,年仅28岁的女共产党员——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黄励在雨花台英勇就义,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谱写了令人怆然泪下的青春之歌。  铸造信仰的留苏岁月  黄励1905年3
期刊
1989年11月,中央军委确定了33位(后增至36位)中国革命军事家,彭德怀、段德昌名列其中。彭德怀是湖南湘潭人,段德昌是湖南南县人。20世纪20年代,两个素昧平生的湖南同乡相逢在北伐军中,交往前后不过一年多时间,但结下了深厚情谊。段德昌是彭德怀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启蒙老师,是彭德怀的革命引路人和入党介绍人,对彭德怀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矢志不渝地走革命道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彭德怀一直庆幸自己在
期刊
1965年4月,毛泽东在与外宾会谈讲到中国革命战争胜利的经验时,把自己一生用兵打仗的韬略概括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是毛泽东对人民军队战略战术的生动概括。“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是指灵活机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则是指力争主动、力避被动。其中,“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是我军战略战术的精髓,深刻揭示了战争内在规律,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几句话看起来虽然简单,却是积多年战
期刊
征程趣事多  朱世卿,1911年6月7日出生在安徽金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4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冬天,朱世卿所在的红四方面军十师三十团一路辗转拼杀,来到了位于川陕边界的通江县。从鄂豫皖苏区入川陕以来,部队沿途奔波浴血奋战,加之供给严重不足,战士们个个饥饿难耐衣不遮体。当地老百姓看见这些红军队伍,都觉得很奇怪,看着他们虽像“叫花子”,却又人人扛着一条枪。说是像部队,又个个衣衫褴褛夜
期刊
出身知识分子家庭  吴大可,革命烈士,又名吴建业,1913年12月15日生于江西九江市瑞昌县桂林乡大塘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亲吴霖(1880-1971)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讨袁起义。1913年回到家乡,先后在九江通泮小学、县商会、市政府任职。大革命时期,吴霖还曾帮助方志敏脱险。当时方志敏途经九江去武汉,突遇紧急情况,面临被捕危险。吴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黑夜里送他上船离开九江,并作“风送孤帆心共远”的诗
期刊
在鄂西利川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偏僻的土家村寨——青岩。在离青岩不远的沙溪寨头上伫立着一堵突兀的大青石,石头上平平展展的,上边刻着两个脚印。这双脚印记载着一个动人的神奇故事。  青岩坡,青岩洞,  爬上青岩望鹤峰,  不求天,不求神,  只求红军和贺龙。  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流传于青岩一带的一支民谣。  1933年冬,贺龙率红三军从鹤峰为中心的湘鄂边根据地来到了青岩,打土豪,分浮财给穷苦百姓,一时
期刊
最亲爱的惠呵,我们又要离别了!当你听了离别的声音,或者不高兴吧!亲爱的!谁不愿骨肉的团聚,谁不留恋家庭的甜蜜,要知道国家民族重要,个人前途重要,因此又要别离亲人,而远征他乡了。  为了你的寂寞,为了你的思念,千里外的我,暂时停了救国的工作,越津浦跨淮南,到达别离一载的故乡来。  二月来的团聚欢谈,畅言国事,解释问题,你的政治水准提高了,民族意识加强了,革命阵营中,增加一位健将了。  畸形发展的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