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渝和记”开业就火爆新老加盟商业绩大比拼!

来源 :创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shi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渝和记,实现月入万元老板梦
  
  重庆的大街小巷挤满了小面馆。重庆小面,视其红红火火、吃其酣畅淋漓,成为了重庆人最钟爱的食品之一,在重庆同火锅齐名。但因采料总多,很多原材料只有在重庆本地才能买到,限制了小面的发展步伐,让如此美味只存于“渝”内,只被“渝”人享受。
  为让小面走出重庆,像火锅一样腾飞于世界,重庆致中和餐饮文化有限公司通过众多面食调味专家多年对重庆小面的系统研究,广泛收集民间配方,研发出了自己独有的面佐料生产核心技术。操作时,打破了传统面食繁琐操作的弊端,只需小小一勺,汤色红亮、特色鲜明、滋味浓鲜的小面就做出来了,方便、卫生、快捷。食后赤颊留香,深受食客追捧。成熟的单店管理经验和辅助政策、完善的后期市场维护政策,让遍布全国的百多家加盟者实现月入万元的老板梦!
  
   襄樊三店张荣华:她能,我也能!
  
   11期报道“渝和记”襄樊二店的营业盛况后,襄樊三店于12月8号开业了!襄樊三店的店主张荣华与襄樊二店的杨女士本是同事,都曾是普通的营业员,月工资不到1000元,过着平凡底层工薪阶层的生活。杨女士加盟“渝和记”后,生意红火的让人看着眼红。张荣华看到杨女士几个月的时间,收入是自己的十几倍,再也做不下去枯燥乏味的营业员了!和丈夫商量:“小杨加盟‘渝和记’能成功,我肯定也能行,我一定要拼一把!”杨女士成功全过程历历在目,丈夫表示全力支持。
   10月初,张荣华和丈夫到了重庆“渝和记”面庄加盟总部考察,对总部实力和店面支持政策十分满意,当场签订了加盟协议。回到襄樊后,按照总部的要求选址,最后锁定在鼓楼商业街的一个40多平方米铺面,房租每月1500元很公道,但是高达6万元的转让费,让二人犹豫不决。最后一横心,借了5万,掏出了全部积蓄,背水一战。韩经理亲自督导,帮他们生面胚的加工点,安排开业前后事宜。12月8日,襄樊三店顺利开业。开业前三天,黄酒(当地一种饮料)、豆浆免费喝,100份试餐卡发放在中心医院、鼓楼商场、绝妙美容美发店等稳固在附近的有钱人的集中地。第一天,营业额达2000多,在几十家面馆林立的鼓楼商业街上,不失是一个奇迹!第二天、第三天……收入一天高过一天。细心的张荣华发现,80%的食客是回头客,有的甚至一天来两次、三次,好多还把亲朋好友拉来品尝。张荣华请了5个人,忙的不亦乐乎。
  
   蔡氏姐弟:“渝和记”响彻南川
  
  蔡氏姐弟原来一直经营建材生意,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意越来越难做。06年2月份在报纸上认识渝和记,到总部考察,参观原料加工厂和加盟店,并品尝小面后,决定放弃原来生意加盟。同总部一起先后找了4个店址,最后确定在南川盛风源。一切准备就绪后,南川店顺利开业。
   因为小面有特色、总部在店面扶持方面做得非常好,小店开业就红火,每天2000多元的营业额十分稳定,好的时候突破三千。七个员工和蔡氏姐弟俩轮班忙活。南川地方小,要想生意做的长久,主要靠回头客,以诚为本,服务、味道、环境是做好生意的关键。蔡氏姐弟得意的说:“‘渝和记’在南川很有名的,80%的人都知道。这条街上小面馆就有20多家,我的生意是最好的!”
  
   胡淑芳:一开业挤掉两家面馆生意
  
  胡淑芳原在乡邮电局工作,离家远。为照顾孩子05年辞职后,在家做了两年的家庭主妇。生性好强的她从未闲着,一直再找能顾家事情做。胡淑芳的姐姐家在重庆,07年春节到姐姐家团聚,闲逛逛到了重钢医院对面的“渝和记”加盟店,品尝过美味的小面,她对自己说:“找了近两年的项目,没想到在这里碰到了”!回到家,又在网上查阅了“渝和记”的相关资料,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心。
  2007年7月7日,她那投资2万元的“渝和记”四川巴中店开业了。四川巴中店在江北大道上,50个平米的小店被四张4人桌子,8张双人桌摆得满满的。“没开业时,对面的有两家小面馆生意还可以,我们这里开业一个月后,其中一家面馆就倒闭了,另一家生意也大不如前”胡淑芳得意的讲。巴中消费水平低,胡淑芳的一两小面仍只卖2元。平日一天能卖五、六百碗,周六周日生意更好,比平日能多卖一、两百碗。抛开一切开支,胡淑芳每个月能存到银行7000元,在消费水平低下的巴中,真是个奇迹!
   另外,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日益加剧,创业环境一日日变好,“渝和记”结合社会环境、针对大学生特点推出了一系列加盟政策和大量扶持办法,最大限度保障的学生创业直达成功。
  
   “渝和记”面庄加盟总部:
   重庆致中和餐饮文化有限公司
   地址: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步行街金岗大厦26楼
   渝和记面庄咨询电话:
   023-6786803767745691
   http://www.yuheji.com
其他文献
据《河南商报》2008年2月26日报道全国最大塑料袋企业河南华强停产结算,并宣布整体转让。  河南华强主要生产塑料包装袋,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达50%左右,部分省市达到70%。作为一个年产值22亿元、规模已连续11年居本行业全国之首的塑料袋生产企业,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行业龙头企业的停产?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新劳动法实施增加了用工成本,华强的停产主要是跟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有关。  2008年1月8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越来越增强,清洁用品逐步从酒店用品及环卫设施中分离成一个独立的行业。环顾四周,从工矿企业到商业民用,从环境清洁到个人清洁,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处不与清洁有关。  据统计:中国国内拥有1.33亿户城镇家庭;250万间宾馆、酒店;160万间医院;15万家物业公司;数以万计的清洁公司、洗车场、商场及餐厅等,其每年用于清洁领域的经费高
期刊
据报道,铅毒伤害是国际公认的危害儿童智力和神经发育系统的“第一杀手”。目前 我国儿童一半以上处于铅中毒状态,部分城市工业园区的儿童铅中毒流行率高达85%.而儿童啃咬手指和铅笔则是导致儿童铅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  写不断全自动铅笔是一支革命性的自动产品,获得多国专利,不仅能避免砍筏树木、维护自然生态,他还是一支全世界最先进最好写的铅笔,免削、免压、免按、容易操作书写的特性,自动连续出芯的导弹式設計,
期刊
创业年会上最闪耀的新星    2007年12月29日至31日,一年一度的《创业》读者的盛会——2007创业年会在湖南长沙胜利召开,全国读者和企业家代表欢聚一堂,可谓精彩纷呈。“傻瓜养猪法”创始人湖南怀化新民高效益生态养殖场场长张中权一行参加了本届年会。在为期三天的创业年会上,“傻瓜养猪法”从50多个参会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本届年会的一大亮点。  12月28日下午,当提前到达长沙的读者们得知张中权
期刊
圆头纤维拖把,特别是竹、木柄圆头纤维拖把,由于物美价廉、拖地效率高,一直是市场上最热销的产品。家家必备,且不止一个。但是这种拖把本身不带有挤水功能,用水冲拖把后,家庭主妇要用手去抓那脏兮兮的布条拧掉水,着实让人头痛。  吴志辛是一位有心人,敏感的觉察到拖布挤水器市场潜力巨大!从方便、易用、耐用的角度出发,经过多次试验,发明“脚蹬式新型拖把脱水器”,又名“助手宝”,2005年10月26日向国家专利总
期刊
李麦柱上高中的时候就爱好集邮,经常向同学索要旧邮票。参加工作后,又喜欢上了收藏钱币、票证、烟标、门券等其他纸质收藏品。闲暇之时,把玩欣赏琳琅满目的收藏品,不仅心情愉悦,而且增长了不少知识。  每每欣赏收藏品时,他都会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能使丰富多彩的收藏品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他决定辞去工作,专门研究收藏品。虽然家人极力反对,但他还是坚持做了起来,首先创办收藏内刊《殷都集藏》,
期刊
面对那些来自各国的进口食品,有的人只是品尝而已,而有的人则把它作为改变命运的契机。本文的创富主人公熊晓燕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发现创业机会的人,在亲戚招待自己的一袋进口食品中发现了财富的商机,从开进口食品专卖店到目前拥有的知名企业长沙千之汇进口食品公司,短短一年多,赚来财富千万。读懂这个创富经历,你就会挖掘一份财富人生。    发现商机:小老板改行卖食品    在开进口食品专卖店之前,熊晓燕的日子过得并
期刊
2007年12月30日下午,长沙创业年会展会会场上,龙华意外地遇到了张铁。  张铁是《创业》的老读者。  因为家境不好,身体也单薄,大学毕业经历了代课、打工、然后陷入找工作——失业——上班——找工作的怪圈,他说:找了一份工作几个月把它砸了,把这几个月的工资又投入到找工作中去,高昂的找工作成本,使我这几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导致父亲抱怨;妻子提出离婚;亲戚朋友离去……  于是就想到了创业,并从《创业》
期刊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鑫丝雀食品厂是一家以传统煎饼为主。产品分福系、禄系、寿系三大系列。现特推出东北多味特色煎饼专营店,以玉米、大豆、大米为主打品种,配以海苔、番茄、胡罗卜、可可、果酱等多口味、多造型香甜酥脆独特风味。是一项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收益好的项目,特别适合没有太多经验和资金的朋友开店经营。风味独特的东北多味特色煎饼价值所在就是高营养、低脂肪、纯天然,目前全国大多数市场还属空白,前景广阔。现
期刊
2008年1月14日早上9点,编辑部迎来了黑龙江牡丹江市的读者杨明。杨明此行是专程到编辑部求助。因自己苦心经营的木地板厂在发展的关键时候遇到了困难,如果过不了这个坎,木地板厂就只有倒闭(杨明说自己连死的想法都有了)。  杨明订阅《创业》已经三年,在四处求助未果的情况下,他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创业》杂志。    今年55岁的杨明几乎大半辈子都在和木材打交道,计划经济时代,杨明就在国有企业干了十几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