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爷与老嬷嬷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5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嬷嬷与老爷爷是娘儿俩,我老家本村人。论辈分,我应该喊老嬷嬷为老老嬷嬷。老嬷嬷早年丧偶,老爷爷终生未娶,娘儿俩相依为命。前些年,两人先后过世。
  老爷爷是村里的“文化人”,无论谁家有婚丧嫁娶之类的事儿,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懂习俗,明规矩,识大体,只要他在,大家心里就有底儿,在不慌不忙中把事儿办得有条有理,圆圆满满。村里人嫁闺女娶媳妇,都图个吉利,如遇上下雨下雪,一家人的心情也就不再那么欢气。这时,老爷爷总会耐心地做起“思想工作”。有一年冬天,我村一女孩出嫁,当天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她从早晨就努着嘴,掉着泪,脸阴得像天气一样。那时是用马车装扮成花轿模样娶亲,女孩婆家远,雪天路难走,花车来得又有点晚,她耍起小孩子脾气不肯上车,急得爷娘团团转。老爷爷从各个方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女孩终于打消了心头不快,破涕为笑,顺利“上轿”。
  每到春节前夕,是老爷爷最忙的时候,村里大多人家的春联都由他免费书写。从腊月初开始,就有人买上几张红纸,送到老爷爷家里。老爷爷要搭上笔墨,搭上功夫,但从无怨言,有求必应,自己的事情不干,也要先写对联。老爷爷的眼本来就近视,年轻时生产队里晚间加班打麦场,又让叉把戳坏了右眼,再也没有完全复明。写对联时,老爷爷的眼睛几乎贴在纸面上,费时又费力,但他总是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书写。大年初一我们走街串巷拜年时,随处可见各家大门上“江山千古秀,祖国万年春”“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等内容的工工整整的春联,字字显现着“功夫”,比今天有些书法家写得还好。
  说起老爷爷终生未娶,有点悲情。老爷爷年轻的时候一表人才,加之肚子里有点“墨水”,很受女子们青睐。经媒人介绍,他与外村一相貌出众的女子相识,两人一见钟情,确立了关系。人有旦夕祸福,正当两人准备结婚时,女孩到河里漂洗衣服不慎落水溺亡。老爷爷听到这个消息,心情可想而知。从此,再有人给老爷爷介绍对象,他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随着年龄的增大,说媳妇这事就耽搁下了。即便这样,老爷爷从没表现得悲观失望,一直乐呵呵地和老母亲过着平凡的生活。细心的人发现,老爷爷炕头墙上贴着一张印有月份日历的年画,画面上是一位漂亮的女电影演员,纸面都发黄了,也一直没有更换。据说,这名演员和老爷爷的初恋情人相貌极为相似。
  老爷爷干农活儿也同样认真。有一次,生产队按户划片包干清理棉花地里的杂草,我积极性很高,薅草速度极快,不一会儿就冲在了最前头,我得意扬扬地站起身休息了一会儿,一看身后,落下不少杂草。再一看旁边的老爷爷身后,干干净净,地里像“面瓮”。我走到老爷爷身边,只见他仔仔细细地清理着杂草,头发丝儿大小的也不放过。我从心底佩服老爷爷的认真劲儿。老爷爷说,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对待,小事儿也要干好。听了老爷爷的话,我脸上有点发热。
  老嬷嬷也有“绝活儿”。她喜欢和家里养的鸡狗鹅鸭交流,畜禽们似乎听得懂她说的话。鹅鸭每天是要到村南的水沟里觅食游玩的,大清早,它们就在院子里集合等待着什么。老嬷嬷推开堂屋门,撒着玉米粒儿,唯恐鹅鸭外出觅不到食物忍饥挨饿,总是多撒几把。它们出门前,老嬷嬷会叮嘱一句:早去早回来!鹅鸭们很听话,日落之前按时回家。老嬷嬷爱护畜禽,但对犯了事儿的也不手软。有一次,那只叫作“大黑鹰”的公鸡飞跃墙头,到鄰居家偷吃了晒在院子里的麦子,改善了一下生活,老嬷嬷得知后,严厉训斥“大黑鹰”:你是不是长“武艺”了,今天一天不喂你,以后再吃人家的粮食就打断你的腿!“大黑鹰”听后,似有所悟,红着脸悻悻离开,日后再也没有类似事情发生。
  最让人叫绝的是老嬷嬷精通“快速疗伤术”。村里的孩子,只要有磕碰划伤、蜂虫叮咬,都乐意找她“吹吹”。每当有人来求,老嬷嬷就从墙缝里抠出平时梳头积攒的头发,烧成灰,涂在伤口上,再吹几口气,嘴里念叨一句“好了好了”。说来也怪,伤口接着就不疼了。这时,老嬷嬷还会从用包袱盖住的“浅子”里拿出一块没舍得吃的干粮递给孩子,受伤的孩子高高兴兴、蹦蹦跳跳地又去玩耍了。其实,现在想来,吹气只是疗伤的一种安慰形式,起作用的是老嬷嬷涂抹的具有止血药效的头发灰,和她那颗乐善好施的博大爱心。
  老爷爷和老嬷嬷对别人慷慨,对自己却很抠门。他们平日里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一个咸鸭蛋娘儿俩能吃一个星期。诸如自己腌制的香椿芽、豆腐乳之类的稀罕物,更是不舍得吃。父亲和老爷爷是至交,教书的父亲每天下午散学后,都会顺路到老爷爷家坐一会儿。母亲做好了饭,等不到父亲,我们很自然地去老爷爷家找寻,父亲就会带着老爷爷给的腌香椿芽等物回家。吃着面条,就着咸咸的香椿芽,很对味道,不觉间,我两大碗面条就扒拉进肚里去了,对老爷爷老嬷嬷的感激和敬重之情就增添几分。
  老爷爷和老嬷嬷已去世多年,村里的人一直念念不忘。说起他娘儿俩的事儿,有的人依然啧啧叹息,眼里闪动着泪花。
  (作者单位:潍柴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五星车辆厂)
  (责任编辑 徐文)
其他文献
岂容魔怪肆横行,除夕围台论疫情.rn环视人群多罩口,传闻武汉早封城.rn南山笃定人心定,中柱稳操天气睛.rn任是恶魔翻恶浪,终归灭迹亦无声.rn——已亥除夕感咏·潘锡强rn2020年春季,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湖北武汉暴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为夺取抗疫阻击战的最后胜利指明了方向.rn在这场全国总动员、全民齐参战的人民战争中,战斗在第一线的抗疫英雄们,用忠诚、无私、牺牲、奉献,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谱写了可赞可颂的伟大诗篇.战斗在第二线的廉江市
期刊
保康县地处鄂西北荆山腹地,习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沟壑幽深,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恶劣的自然环境,束缚着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的脚步,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之中.rn1986年、1994年和2006年国家经过三次审批,保康县被列为首批国家级省定贫困县.rn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
期刊
一rn2020年2月14日夜22点,一辆满载医用除氧器、除氧箱、连续排污全套设备的大货车,由连云港新坝镇向武汉疾驰而去.rn庚子年春,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武汉.湖北省中西结合医院光谷分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坚决扼止疫情、患者必须“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打赢这场阻击战的指示,紧急实施医院扩容扩建项目.但此时武汉“封城”,医院扩容除氧设备欲购难求.rn十万火急,火烧眉毛.幸运的是,这条人命关天的信息,被相隔1000公里的江苏连云港电力节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乃昌“截获”.公司生产的医用除氧设备,与武汉医院的急
期刊
引子rn我是在1998年夏天认识王卫兵的.那几天他休年假,到我们台州来探亲访友.台州的山海文化底蕴深厚,是旅游休闲的好地方.出于对军人的尊重,我自告奋勇地陪他去阅山观海.他颀长的身材,清秀的面容,训练有素的站姿和步态,看起来很潇洒.rn王卫兵1974年冬出生在苏北一个十分贫困的农村.1993年考入解放军南昌陆军学院,1997年毕业分配到杭州一军一师服役,先后担任排长、副连长、 “硬骨头六连”连长和参谋等职务.1998年8月,他随部队赴九江参加长江抗洪,当闸口出现险情时,他带领战士手挽手组成人墙,用身体堵住
期刊
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了我的责任观.作为一线项目经理,我不能只负责项目建设,还要在项目管控过程中做好“一岗双责”工作.要把这个过程,当作学习和践行人生之道.要忠于职责、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努力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为实现公司阶段性目标和长远发展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rn——彭锦发微言rn彭锦发,中共党员,1977年出生,2002年7月毕业于鞍山科技大学;一级注册建造师、高级工程师;现任二十冶集团广东公司副总经理兼横琴总部大厦二期项目经理.曾获上海市建筑企业优秀项目经理、全国优秀项目经理、上海市优秀项目经理
期刊
回顾农村40多年的改革开放,从分田单干到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取得巨大变化的同时,也渐渐凸显出一个现实——即农民在减少.第一,80后、90后的年轻人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种田,眼下还在务农的,都是老人和妇女.再过10年,农民的后代没有多少人会种田了.第二,大量农田荒废.中国的耕地是数千年农民一代代开垦出来的,是几亿农民生存的家园.现在很多地方的土地已经撂荒,地堰坍塌,复耕困难.而靠近市、县、镇的大片良田被工业园区圈占或征用.中国土地红线实际上已经难保.第三,许多远离城镇的乡村,年轻人多进城打工或进城读书,已经
期刊
写下这个题目,心潮还是久久不能平静。  “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胡子里长满故事,憨笑中埋着乡音……”这是所有久别故乡的赤子,固然也包括我,对家乡父老亲人的含泪啼血之思。  每当听到这首歌,就会情不自禁联想到我自己。我生在一个小县城,那里有山,有水,有我思念不尽的亲人故旧,还有,多年以来常常入梦让我难以释怀的故事。  四十多年前,我到省城求学,从此,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家乡;从此,淡淡的
期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地域性的限制和传承人的不足,使得很多非遗处于无人知晓的境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搭建互联网共享平台对非遗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内涵是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方向。本文以豫西地区为例,针对非遗文化推广策略进行研究。  關键词:“互联网+” 豫西 非遗 推广策略  豫西地区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豫西地区特有的地域特征和民族
娶媳妇喽!小山村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一对新人凭媒妁之言,未曾謀过面。刚掀起红盖头,人群里不知哪个眼尖的在惊呼:麻子俏!这时,只见浓眉大眼的新郎,声如鸣炮:哈哈,这好啊,像我土炮打出的沙子在上面留下的坑。刚从红枣木独轮车上下来的新娘,脸涨得像鸡打鸣时的红冠子,脚下开满一地的尴尬与害羞。有人说,他一定是被炮火给轰傻了。从此,“傻子”的别号就这么光明正大地叫起来了。  别看他的伤腿走起路来一歪一斜的,可下
期刊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多年前,当我踏上求学的列车,眼睁睁地看着熟悉的景色慢慢被列车抛在身后,我就知道,乡情从此刻起,将会在未来的无数个日日夜夜伴随着我,挥之不去。  我时常思考,乡情是什么?是院里爬满墙的牵牛花,是夏日里的一声声蝉鸣,是村口那缕袅袅升起的炊烟,是农忙时牵牛扛犁的播种人,还是傍晚时分一到饭点母亲催促吃饭的吆喝声……是了,乡情是背井离乡之人涌上心头的甜啊,是永远不能割舍的美好回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