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逃离时间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_4111029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我们逃离时间
  它用满弓威胁我们
  用短箭瞄准目标
  这是我想要告诉你的:
  如果我的手在地图上抚过
  我不会碰到山脉和山峰
  我不会湿,也不会手里攥满泥土
  所以今夜,当你抚遍我的身体
  你不会发现尘土或风,不会发现我的名字
  它不断重生
  我不知道今夜已过了多久
  分钟,小时,年,一生
  或许
  有时当我仰头又垂下
  我不知道哪條道路更漫长
  飞机留在天上的那条
  还是蜗牛在身后留下的那条
  (大广田摘自豆瓣网)
其他文献
某选美评委一再表示,她与其他几位在评判时早已取得共识。她说:“十二个女孩子中,是沒有靓到可以不考虑她们的操行就让她们拿奖的。”——世上哪有“惊为天人”,可让人完全不作任何考虑便全部投她一票的美女?若有,相由心生,一定亦令人如沐春风。既然没有,一切便只是小众的比较了。  靓不靓,得公认。  选美年年有。当选的认为公平,落选的认为黑暗而“贱”(好新鲜的形容词。岂非也踹了自己一脚),累得有头有面的评委们
期刊
我幼时住在基辅的那些年里,每天晚上都有个戴着一顶积满尘垢的帽子、宽大的帽檐向下耷拉着的老头儿,他扛着一架镜身斑驳的天文望远镜,爬到第聂伯河畔一座名叫弗拉基米尔的山冈上,然后用很长的时间将望远镜安装到三根弯曲的铁支架上。  人们管这老头儿叫占星家,认为他是个意大利人,因为他总是故意讲半吊子的俄语,装出一副外国人的腔调。  那老头儿把天文望远镜安装好后,就像背书似的用单调的声音喊道:“亲爱的先生们、女
期刊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这是鲁迅夫子自道的诗。有一次,许广平不留心说错了话,鲁迅很生气,半夜里喝了许多酒,一个人睡到黑黑的晾台去,却被三岁的儿子海婴找到,海嬰一声不吭地并排躺下。许广平看到后,不由破涕为笑。鲁迅只好爬起身来。事后鲁迅说:“我的脾气实在不太好。”许广平说:“你是先生,我得让你呢,要是年纪相仿可未必。”鲁迅笑了,说:“是,我知道。”  如果说
期刊
宋代的钱若水,因仁孝知名,以诚待人,襟怀坦荡。他担任同州推官,主管司法行政。他的一位同僚曾经向富翁借钱,富翁知道,这是肉包子打狗,没借。不久,这富人家的一个女仆逃亡,这个同僚就唆使女仆的父母,状告富家父子杀人掩尸。一顿棍子下来,富翁屈打成招,被判死罪。  钱若水觉得疑点太多,把案子壓了下来。同僚找上门来,冲他一顿乱骂,说他和富家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钱若水笑笑说:“这一刀下去,几个人都要人头落
期刊
自20世纪中叶开始,人类平均寿命渐长,到了今日,如无意外,可活至80岁。  自35岁开始,我已开始梳髻,自视中年人。照旧时规矩,像家母那辈,过几年,名正言顺,可升为老年。  为什么不是?家母50岁那年,倪匡已经买下房子给她住。她有病,由倪震陪伴出入诊所。长孙稍后忙事业,转由书航侍候,子子孙孙每日唯唯诺诺听她发牢骚,不敢有误。  记忆中年老并非坏事,可是,一代不如一代,我辈能随意认老吗?非得一路扮演
期刊
1  至2017年,蕾蕾水饺店开了20年,我打算关门歇业。  关门前,我在门口贴了一张告示:“蕾蕾水饺将于2017年9月18日关门。”周围的居民和一些老顾客听说后都赶过来吃,吃完再拎两袋生水饺回家。特别是17号那天,店里真是人山人海。  顾客都说,你不要关啊,你关了我们以后就吃不到这么干净好吃的食物了。  1997年7月8日,我在建国南路开起第一家水饺店,取名“蕾蕾水饺”——一是“蕾蕾”是我女儿的
期刊
在融化着的时间之山下  我的沉默像一个  成熟的玉米穗伫立。  我看见阳光  沿灰尘的白色之路走来  我的思想去觸及阳光,  阳光在一堵海蓝色的墙上  伸展其黄色的头。  我看见黑暗  像一只金属之鸟  飞出我土褐色的手。  我的沉默变成  虚无和万物的  沉重的谐音。  当闪耀的黑暗  拍动金色翅膀  穿过阳光飞翔之际。  (弧 田摘)
期刊
今日揽镜自照,蓦地发现眼角又多了几道鱼尾纹。曾经满头的青丝,新添白发;曾经青春的脸庞,越发斑斑点点。目睹此情此景,爱己愈深的人,愈觉胆战心惊。  远古时期,人们在溪水边照容。微风掠过,水面泛起涟漪,水中的五官因此变形,无论西施东施,都是差不多的歪歪扭扭的鼻子眼睛。  铜镜出现后,据说照脸很清晰,但比起今日的玻璃镜,总嫌昏暗。昏暗自有昏暗的好处,刘禹锡《昏镜词》云:“瑕疵既不见,妍态随意生。一日四五
期刊
一个人最多能知道多少  历史上是否曾经有人无所不知?谁是最后一个读过所有书的人?第一个人选应该是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自然科学、修辞学这些领域他都写过专著。或许还有达·芬奇,既是画家又是发明家。歌德和洪堡也非常博学。自18世纪起,人们就开始承认,全部已知的知识已经多到没有人能全部知道的程度,狄德罗等人撰写的百科全书是一个标志。  但《新科学家》杂志的一篇文章说,人类的知识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超过个体
期刊
直到不久之前,我还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如果可以的话,我会说我诞生于虚无。我甚至没有资格自称“我”。之后,一些东西进入我的身体——很多的文字,我感觉身体饱胀,于是开始思考。自然,我的思考是基于我体内的东西。真是美好的感觉啊,因为我可以大量地感知我体内存储的东西,要么一行接着一行,要么从一页跳到另外一页。  不知道为什么,从他们输入的文章当中,我明白自己是一本e-book,一本电子书,我的书页是在屏幕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