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羲明:翰墨作酒,国学当歌

来源 :时代邮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法家陈羲明的字外功夫,体现在他对经史子集的阅读、绘画音律的研习以及其他学科的涉猎上,对于当代书坛的标新立异,陈羲明不以为然。他认为,书法虽谓笔墨當随时代,但汉字的书写自有其规范,所谓的继承和创新都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记者:您近年来在国学这一块用功较勤,可以分享一下您的感受吗?
  陈羲明:道家之学关乎苍生,儒家之学关乎社会,佛家之学关乎个体的终极关怀。学习国学,就是要走出小我,站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去内外观照。
  记者:还是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看。
  陈羲明:我在学术上做的研究尚无成果,但已经提出了“国学力”的概念,一些媒体也作了报道。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学力”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因为大家对国学的学习不再满足于形式上的学一学,而是从中找到力量,能够学以致用。
  记者:国学要起到实际的作用。
  陈羲明:是的,不再是停留于“学”的层面,而是要到“力”的层面上,让这种学习对人的生活、工作、家庭、事业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最后大家就会主动学国学、用国学,知行合一。因而我又提出“家文化”的理念,当时在电脑里也搜不到这个词,但现在,这个词比我之前提出的“国学力”在受众面和认知度上发展得更快一些。
  记者:“家文化”包不包括家风、家规?
  陈羲明:当然包括。但“家文化”的面比较宽,是一个大的系统。我当时提出这个词的时候还真兴奋了一阵子,构建一个“家文化”的体系,要结合我们56个民族共性的东西,最后形成一个基本的框架,便于百姓、家庭使用。我们现在太需要“家文化”了。国家从古至今都在强调“国文化”——国是家,“公仆”向来羞于言家事,久而久之,没有“家文化”的基础,“国文化”就会被架空。现在就需要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来做一些补充和完善。我很多时候都在思考着,若干年之后出一本每个家庭都可以用的“家文化”手册就好了。
  “家文化”是一把解决现实问题的手术刀,我就用它把“国学力”逐步揭开。我是最忌讳读死书的,中国学人有一个非常大的通病,就是教条主义,读死书。理论考试绝对没有问题,但是要与现实结合、解决实际困难就难了。这不单是学习方法问题,还关乎道德与情怀。
  我做了很多调查,经常请教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的老师,他们说人从出生到15岁这个期间,通过耳濡目染,世界观就形成了,一部分时间在学校,更多的时间在家里。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等都是在家里发蒙的。我们把这段时间的教育叫作“黄金教育阶段”,错过了这个时期,后面花再多的时间也没用。
  记者:有人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陈羲明:当大人在聊天时,小孩在旁边听得津津有味,大人有时候说脏话或者骂人,第二天小孩子的脏话就会脱口而出。你要是斥责他的话,他会说是跟大入学的。我们处在大转型时期,问题很多,怪谁都没有用,要踏踏实实把家里的事情做好,把内在的事情做好。家是社会的细胞,是国家的根本。
  记者:您现在的书法班学生是成年人还是小孩?
  陈羲明:主要是成年人。由我指导、培养,成为中国书协会员的成年人已有几百人。毕竟有这么多年的书法教学经历,还有多年担任国展评委的经验,任何一件作品,我一眼看过去就知道优势在哪里、问题在哪里。而且我比较注重书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结合,这是学员们最为关注的。
  记者:书法家刘洪彪先生有个观点是,草书到了一个发展高峰期后很难再有进步,您怎么看?
  陈羲明:洪彪兄的观点在理,高峰并非一下子形成,也不可能时时处在高峰之中。
  记者:刘洪彪的意思是,现在的草书是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时期。
  陈羲明:现在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好时代,民富国强,资讯发达,学习条件优越,极有可能孕育出书法艺术的高峰。洪彪兄说的我也基本认同。但是,目前有一些声音说有的人草书已超越古人,这种论调我是不敢苟同的。
  记者:您对真草隶篆都有研究吗?
  陈羲明:曾经都有阶段性的学习和研究。这是我学习书法由流而源的必经之旅。
  记者:您觉得现在真草隶篆中,哪种书体的发展比较快或者研究成果高一点?有人说是隶书,有人说是草书。
  陈羲明:没有看到哪种书体发展得更快,只看到学习楷书和行草的人多一些。在我看来,当代书家明书理且善用笔者不多。我们和古人还隔着—层,就这一层,花很多时间都打不破。
  记者:每个书家的线条形态都不太一样,您要去一一体验吗?
  陈羲明:若是能“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几种主流书体各自得其真趣,自可免去一一体验。
  记者:如果按照您的思维去考量的话,当代能称之为“书法家”的人也不多。
  陈羲明:成“家”者,可为师也。“书法家”是现在人聊以自慰的称号,甚至还有人称“书法大家”“书法大师”。其实大家对于“大师”没有标准的衡量尺度。
  记者: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想着创新,如果字写得和赵孟頫一样好也是“大家”了。
  陈羲明:是的。传承到如赵之诚心,便是后人楷范。
  记者:您是四种书体都练,是不是所有学书法的人都要这样呢?
  陈羲明:我是把书法作为一种人生修行来看的,既然是修行,就不要老是停留在哪一种书体上。不管哪一种书体都是我必须的修行。有了这种修行后,万一哪一天有了契机就会顿悟,它的优势就出来了,让不可能变成可能,到最后是不求风格而自成风格。若速成,大可学一家就好。不过,我并不主张学习书法的人都要这样走。
  记者:有些人临帖临得很像,但是没有原帖的味道。您怎么看?
  陈羲明:古人是很轻松、自然地写出来的,如果你是很刻意地写出来的像,就有差距了。你如何轻松地写出来而又像古人,这就是得了笔法。写得像还是初学阶段的事,最后是神似为上,意趣为高,味道古雅、逼近古人是为目标。
  记者:所以书法家们任重道远。现在像您这样思考问题的人很少。
  陈羲明:若借用一句古话:“大梦谁先觉?”我叹一句:“平生我迟闻。”因为迟闻,自当力行也。
其他文献
1. 恋爱中的男女是会释放热量的,所以会让彼此感到温暖。我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我的感情生活总是处于节能减排的低碳状态呢?  2. 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我都是一个人孤零零地睡在床上休息。因此,朋友给我取了一个相当拉风的外号一休哥,于是,我索性把微信签名改了不要鄙视哥,哥是一休哥。  3. 我科室里的那帮小子公然叫我“1号首长”,着实让我暴喜了一阵子。后来,我才知道“1”就是光棍的意思,让一向端庄稳重
摘 要:中国一直是华裔作家萧锦荣文学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主题。在短篇小说集《天下第一剑》中,萧锦荣一方面继承中国武侠小说的传统,另一方面吸收拉美小说结构精密、意识流和秘鲁“80一代”擅长细腻心理描写的优点。表面描写武侠故事,实际刻画人物内心;明线叙述江湖纷争,暗线揭露人性善恶。因此,萧锦荣的武侠小说体现出中西合璧的二元结构。  关键词:萧锦荣 华裔 武侠 二元结构  秘鲁是拉丁美洲最早接收中国移民的国
和顺县地处山西省东陲、太行山中段。历史悠久,最早为晋大夫梁余子养封邑,古时是兵家必争之地,《史记》中记载的“阏与”就是现在的和顺。和顺民风淳朴,文化厚重,孕育了流传千年的“牛郎织女”神话爱情传说。牛郎峪村和南天池村至今还留存着牛郎庙、织女庙、南天门、喜鹊山、天河樑等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遗迹。每到七夕之夜,这里的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焚香点烛,穿针乞巧,拜织女,吃巧果。因此,和顺县被称为“中国
女儿过生日,吹蜡烛前,我让她许个愿望,并告诉她:“心里默默许愿就行了,不要说出来,说出来就不灵了!”女儿点点头,闭上眼睛,虔诚许愿。吃完蛋糕,女儿突然说:“妈妈,我想一周以后就把我的愿望说出来。我还想,以后不光过生日,平时我也要许愿。等我的愿望实现了,我就说出来,好不好?”  一周以后,女儿兴奋地对我说:“妈妈,我许的愿真灵啊!那天我过生日,许的愿是这次英语测验能考100分,我真考了100分啦!”
“赞恩,这是护照照片,不是死亡证明。笑一笑。”  在《何以为家》的片尾,赞恩终于露出了属于12岁男孩的天真无邪的笑容,他眼睛里深淵一般的苦难忽然消失。这个天使一般的笑容像一束光,祛除了整部影片压抑、痛苦的氛围,牵动着观众的心:孩子,愿你从此被命运温柔对待。  《何以为家》的故事源自导演娜丁·拉巴基的一次深夜偶遇她遇见一位当街乞讨的母亲,手中抱着的男孩已被生活的苦难折磨得面无表情,一对大眼睛里全是绝
摘 要: 影视鉴赏具有对中小学生进行智育、德育和美育的作用。影视鉴赏可以促成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意识形态的培养、美育和德育的构建等。影视鉴赏是培养中小学生认识世界、了解社会以及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调查法、文献法阐释了中小学影视鉴赏的现状以及政策推进,如何有效落实中小学影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影视鉴赏课程的开展会提高中小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感受,丰富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认知和思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
1.一名交警在执勤的时候,阑尾炎突然发作,同事急忙把他送到了医院。医生检查之后,建议立即进行阑尾切除手术。疼痛难忍的交警同意了。  手术很成功。但是,苏醒之后交警觉得胸口隐隐作痛。他很奇怪:他被切除的是阑尾,胸口怎么会痛呢?他不安地掀开病号服查看。  他看见在他的胸毛上,贴着一块大大的胶带,胶带上写着:祝您早日康复!签名是:今早被您贴罚单的护士。  2.柳姐喜欢开快车。因为这个,她没少被交警处罚。
如果说文学是浩浩汤汤的江流,那么对亲情的咏叹就是惊涛拍岸卷起的千万朵晶莹的雪浪。余华的《兄弟》闪着彩虹般的悦目光斑牵引了千万读者的视线。《兄弟》以从文革时期到改革开放的时代巨变为背景,上演了一场无血缘有亲情的两兄弟由患难与共到分道扬镳乃至天人永隔的悲情故事。作者用超现实的写作手法为悲剧披上了喜剧的外衣。  余华的作品以精致见长。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
1998年春天,在沈阳举办的CBA全明星赛中,姚明入选了全明星选手。他刚到沈阳,就有球迷找姚明签名。姚明心里高兴,之前从来没球迷找他签名。姚明心里美极了,签名很方很正,看起来跟大字报似的。  在1998年的夏天,姚明还获得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耐克在美国圣地亚哥举办了一个训练营,耐克的中国市场总监陆海瑞将姚明推荐了过去。这是姚明人生中第一次出国,也是第一次去美国。  这个圣地亚哥训练营很有意思,里面什
摘 要: 中国古代数字“三”既蘊含严谨的逻辑与理性,又兼有文学的神秘浪漫气息。从古至今,人们对数字“三”的钟爱与崇尚形成独特的“尚三”理念。在明清小说中,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更体现了以“三”为尊的观念,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着眼于明清小说叙事中的“三文化”,通过“三复情节”“三极建构”“三事话语”及“三层结构”入手,研究其叙事层面的意义和作用,及对读者阅读审美体验的影响,进一步挖掘深层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