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qxc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本世纪前20年的新的奋斗目标,它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意味着我国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将更加富足,生存环境将更加美好。我国有八亿农民,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没有全国八亿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因此,农民收入的提高、生活的改善、消费的升级及贫困的减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一、13年来的发展为农民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13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期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十分重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等。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实施,使我国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农民收入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进一步提高和优化。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1、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13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渠道逐步拓宽。这一切使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89~2001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01.5元,提高到2366.4元,增长近3倍,年均增长12.1%,其中现金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上升较快,2001年达到73.9%,比1989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2001年,青岛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0年的952元,提高到3901元,增长幅度较大。
  
  2、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使其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逐步升级,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一是农民的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1989年农民生活消费支出535.4元,2001年1741.1元,13年间增长了2.3倍;二是消费质量提高。恩格爾系数2001年为47.8%,比1989年降低了7个百分点;三是用于发展和享受需要的消费支出增加。如2001年农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电风扇129.4台,彩电54.4台,电冰箱13.6台,洗衣机29.9台。电话、空调、电脑也开始进入农民家庭;四是农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20世纪90年代初,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17.8平方米,2001年达到25平方米左右。更重要的是,居住质量和配套性能得到较大改善,农民在住房装饰、家用设备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增长较快;五是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减少。13年来,通过扶贫计划的有效实施,到2001年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减少到2800万,比改革开放初期减少2.2亿。
  这一切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从在总体上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一个发展过程,这是一个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一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是指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2000年,我国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仅相当于日本人均GDP的2.3%。所谓不全面,是指目前的小康基本上是物质需要和生存性消费的满足,对于精神需求和发展性消费、享受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各阶层之间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消费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2000年我国东部地区人均GDP已经达到1400美元,而西部地区人均只有600美元。从农村居民收入看,这种不全面和不平衡还很明显。
  
  1、地区间的农民收入水平差距呈扩大之势
  若以西部地区为1,则东、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从1990年的1.79∶1.13∶1扩大到1995年的1.81∶1.15∶1,2000年又进一步扩大为2∶1.09∶1。虽然中部与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差距有所缩小,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呈扩大之势。这一差距还表现在农民收入增长水平上。1995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884.78元、1834.36元和1589.90元,2000年为3592.61元、1952.96元和1797.02元;1995~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49%、1.26%和2.48%。
  
  2、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拉大
  在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253元,前者是后者的2.8倍,差距倍数比上年扩大了15个百分点;若以农村居民为1,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1985年为1.86∶1,1990年为2.20∶1,1999年为2.65∶1,2000年扩大为2.79∶1。
  
  3、农村居民间收入差距扩大
  按照农户家庭纯收入的“五等分”(低收入组、中下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上收入组、高收入组各占20%)分组统计结果显示,以中等收入组农户的人均纯收入水平为100,则最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最高收入组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之比,1990年为43∶100∶275,1995年为40∶100∶299,2000年扩大到36∶100∶342,此差距呈逐年扩大的态势。同时,据有关调查资料,2000年我国农户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在0~999元占18.73%,在1000~1999元占34.5%,在2000~2999元占21.09%,在3000~3999元占10.28%,4000元及以上占15.4%。可见,目前我国仍有半数以下的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处于平均水平之下。因此,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层次的小康社会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是对小康社会全面的描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进一步提高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在总体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再上一层楼。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使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再翻两番,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将现在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变为较高水平的、比较全面的,城镇人口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得到扭转,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的小康,使全体人民都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这是我们在20年内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而增加农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任务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生活在全国2000多个县域的占总人口70%以上的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改善了,实现了小康,才能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因此,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扎扎实实去奋斗。
  
  三、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是硬道理。增加农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也必须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思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深入学习十六大报告,我们认为,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段,保证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市场风险最小化。
  
  1、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面临国外农产品的竞争,因此,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已不现实。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调整农业结构,加大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力度;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这不仅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有效渠道;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使农业向生产的深度化发展,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应加快农业利用现代产业组织形式的步伐,对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
  
  2、壮大县域经济
  壮大县域经济,是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项艰巨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民收入的提高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总体上看,目前除沿海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全国大多数县域经济相对薄弱,还有部分县尚未完全脱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需要全社会进一步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壮大县域经济。
  
  3、加快城镇化进程
  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因此可以说,通过发展小城镇,推进我国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发挥小城镇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的作用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突破口。当前的重点,一是加快农村城镇建设步伐,引导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二是加快县城和建制镇的建设步伐,扩展城镇规模,并使各类城市和城镇相辅相成,成为紧密联系、共同发展的整体。
  
  4、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目前我国农民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和政府的行政干预。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可以依法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的利益关系,逐步减少、杜绝一切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现象;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违纪违法案件;合理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使农民收入能够真正转化为现实购买力,提高消费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其他文献
●有人说他是个能人,因为他让一个企业起死回生。而在700多名职工的眼里,他还是农民的儿子,他的质朴与真诚早已化为血脉,凝结成他的心魂  每天的清晨与傍晚,扎兰屯市“地质公园”就成了地矿小区居民的乐园,人们与采自地下1000米深的岩石默默交流,从一块块神奇无比的岩石上了解地球的故事,阅读地质结构的苍桑演变,领悟历史文明的绵延与传承。徜徉在充满了浓郁地质文化气息的公园,人们不由得想起这里曾经的荒凉,也
期刊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翻开史册,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民族经济发展史。其中北方游牧民族经济的发展与中原汉民族的碰撞融合伴随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举世文明的万里长城就是最具说服力的历史见证,而处于长城沿线、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线上的凉城县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无疑是我国南北民族经济发展史上较为突出的融合点。历史是文化的源渊,翻开凉城丰厚的文化宝典,每一
期刊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村、农业问题解决的前提在于农民问题的解决。同时,现代进程就是不断消灭农民阶层,使农民变市民的过程。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一再证明了这一真理。20世纪两位为人孙中山和毛泽东先后指出:中国的问题是农民的问题。尽管我国现在已经进入现代化高速发展的轨道,但现代化建设首先要尊重中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命题。因此,大多数农民实现小康梦想,才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终极目标。  
期刊
许多商家面对企业每年高昂的广告费,都会说,“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80%浪费了,但我却不知道这80%浪费在哪里”,那么,怎样能节省这“80%”的广告费呢?您可以试试使用商业信函。  商业信函是以信函为载体,有针对性地选择目标客户群的名址打印封装,通过邮政渠道寄发的一种函件业务。在美国,商业信函已占全美广告份额的22%,我国国内的商业信函的业务量也在逐渐上升,2001年全国的商业信函量达到10亿件,增长
期刊
自1994年我区第一家上市公司“蒙电华能”上市以来,经过八年的风风雨雨,目前,全区已拥有19家上市公司(原20家之一的内蒙宏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由于连续两次推迟公布2001年年度报告而被停牌,宏峰公司已于2002年6月将总部迁往北京),这19家上市公司经过技术创新、调整产品结构,经济实力逐步增强,成为支撑我区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内蒙古企业调查队通过对19家上市公司2002年的经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期刊
针对呼和浩特多龙管水的弊端,2000年9月23日,呼和浩特市水务局正式挂牌成立,从此结束了呼和浩特“五龙管水”的混乱局面。新组建的呼和浩特市水务局是全国第一家省会城市水务局,集城市供水、排水、节水、污水治理、河道整治、防汛抗旱、城乡水利等职能于一体,彻底实现了城乡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    一、调整思路,适应水务发展需要    水务一体化管理作为一个全新的体制,如何发挥其体制优势是摆在呼市水务人面
期刊
融资方式按照资金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指企业通过运营获得的资金,来源可能是留存收益、折旧基金等;外源融资是公司通过外部的经济主体筹集资金的方式,它又包括从银行信贷获得奖金的间接融资以及从股票市场、企业债券市场获得资金的直接融资方式。从股票市场获取资金的形式又称为股权融资从银行借款和发行企业债券的融资方式又称为债务融资。融资方式的选择对优化企业融资结构,促进企业高效、稳定发
期刊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考察团目前对新西兰、澳大利亚进行了为期15天的考察,对两国农牧业发展现状以及科研动态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和了解,现将考察学习的情况和主要内容整理成文,供有关人士参考。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作为农牧业资源丰富的国家,近年来新、澳两国并不满足作为初级农产品生产和出口重要国家的地位,而是面向全球市场,不断改进各个方面的工作,努力提高农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他们教学、科研、推广相结合,服
期刊
我国加入了WTO,开始全面融入世界经济,这使正处于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通辽市农牧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如何积极应对入世,加快全市农牧业经济,特别是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发展具有无公害、无污染、营养、卫生、安全的绿色食品产业既是21世纪世界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通辽市农牧业提高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同时还是“农业大市”创建绿色工业城市的必然要求。    一、我市农牧业面临的
期刊
对纺织业而言,有利因素很多。入世后,能获得配额逐步取消和进口国关税降低的好处,促进纺织品服装出口;能利用WTO的多边争端解决机制,使我方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护;国外资金,技术的涌入和国内外两大市场的竞争压力将有利于纺织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    一、我国纺织业在国际竞争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品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要,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以中档为主,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目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