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这件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b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有半生埋头写小说的人,才知道从心里流淌出的文字是“凝血带泪”的。
  记得四十年前,当时我是二十多岁,在西安有一帮人都是一些业余作者,都非常狂热,当时组成了一个文学团社,我给这个文学团社取名“群木文学社”。
  当时取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一棵树长起来特别不容易,因为容易长歪长不高,一群树木一起往上长的时候,虽然拥挤,但是在拥挤之中都会往上长,容易长得高长得大。
  现在陕西很多知名作家当时都是群木社的。那个时候我们条件特别差,但是热情特别高,也不梦想在各单位当什么科长、处长,那个时候很年轻也不急着谈恋爱,一心只是想着文学,一见面就是谈文学,要么就是写东西。
  那个时候写东西就像小母鸡下蛋一样,焦躁不安,叫声连天,生下来还是一个小蛋,而且蛋皮上还带着血。从那个时候一路走过来,走到今天,回想起来有喜悦有悲苦,写出来作品就像莲开放一样喜悦,遇到了挫败就特别悲苦,这种悲苦是说不出来的。
  上帝造人并不想让人进步太快,当一个父亲从123开始学起,慢慢学到什么东西都会了的时候,这个父亲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并不是从他父亲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进步,又从123开始慢慢学起。
  人的一生确实太短,根本做不了多少事情,即便是像我这样的人,大学一毕业就从事文学工作,我也是一路摸着石头过河,才稍稍懂得一点小说怎么写、散文怎么写的时候我就老了,没有了以往的那种精力和激情。
  我记得年轻的时候整夜不睡觉,一篇散文基本上是一个小时就可以写完,那个时候文思泉涌,现在老了,现在最多写上两个小时,写一下就看看厨房里有没有什么吃的,就坚持不下来,精力和激情就大大消退了。

  我在三十多歲的时候,写的时候有一种苦恼,有时候写着写着就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不知道接下来要写什么东西,为此和许多朋友有过交流。
  我在文学圈的朋友交流不是很多,我在美术界的朋友特别多,我的文学观念很多是美术上过来的,有很多现代观念和传统观念都是从西方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吸收借鉴的。
  痛感在选材的过程中是特别重要的,而在选材中能选择出这种具有痛感的题材,就需要你十分关注你所处的社会,了解它深究它。
  中国社会特别复杂,很多问题不一定能看得清楚,好多事情你要往大里看,好多事情又要往小里看。
  把国际上的事情当你们村的事情来看,把国家的事情当作你家的事情来看,要始终建立你和这个社会的新鲜感,对这个社会的敏感度,你对社会一直特别关注,有一种新鲜感,有一种敏感度的时候,你对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就拥有一定的把握,能把握住这个社会发展的趋势,你的作品就有了一定的前瞻性,你的作品中就有张力,作品与现实社会有一种紧张感,这样的作品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这种自觉意识一旦成了一种习惯,你必然就能找到你所需要的题材,而你所需要的题材也必然会向你涌来。我们常常说神奇,其实干任何事情干久了,神就上了身。
  我拿我的一个同学来讲,我的一个小学同学,他后来成了我们村的阴阳先生,婚嫁、丧葬、盖房全是他一个人来看穴位和日期,凡是按他看的穴位和日期办事的,事情都很平顺,凡是不按他看的穴位和日期来办的时候都出事了,大家都说这个人是一个神人,但是我了解他,他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对《易经》也不是很精通,为什么他那么内行?就是这项工作干久了,神气就附了体。
  写作也常有这种现象,如果你变成一个磁铁,钉子、螺丝帽、铁丝棍儿都往你身边来。当然对磁铁来说,木头、石头、土块就没有吸引力。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文学是记忆的,而生活是关系的,文学在叙述它的记忆的时候表达的又是生活,就是记忆的生活,写生活也就是写关系,写人和自然的关系,写人和物的关系,写人和人的关系。
  有一个哲人讲过这样一句话:生活的艺术没有记忆的位置。如果把生活作为艺术来看,它里边没有记忆,因为记忆有分辨,把东西记下来肯定是有了分辨的。
  在现实生活中以记忆来处理,比如我和领导的关系,这个领导和我是一起长大的,当时学习一般,为什么后来他当了领导呢?有了这个记忆,肯定就处理不好关系了。
  文学本身是记忆的东西,你完全表现的是你记忆中的生活,而生活又是关系的。这两者之间的微妙处,你好好琢磨,你就会明白该写哪些东西,又如何写好那些东西。
  因为文学本身就是记忆的东西,你完全表现的是你记忆中的生活,而生活是关系,你就要写出这种关系。现在到处都在强调深入生活,深入生活也就是深入了解关系,而任何关系都一样,你要把关系表现得完整、形象、生动,你就要细节,没有细节一切就等于零,而细节在于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
  比如说生死离别、喜怒哀乐,构成了人的全部存在形式,这一切都是人以应该如此或者是应该不如此来下结论,它采取了接纳或者不接纳、抗拒或者不抗拒,实际上从上天造人的角度来看,这些东西都是正常的。
  但是人不是造物主,人就是芸芸众生,生死离别、喜怒哀乐就表现得特别复杂,这个人表现的和那个人的表现是不一样的,细节的观察就是在这种世界的你和我不一样、我和他不一样的复杂性中,既要有造物主的眼光,又要有芸芸众生的眼光,你才能观察到每个人的独特性。
  人和人之间的独特性,表面上看是人和人的区别,实际上是共有的一些东西,只是表现的方面、时机、空间不一样罢了。
  小说是啥?我理解小说就是说话,但说话里面有官腔、骂腔、笑腔、哭腔,有各种腔调,在我理解小说就是正常的跟人说话的腔调,你给读者说一件事情,首先把你的事情说清楚、说准确,然后想办法说得有趣,这就是好的语言,语言应该用很简单、很明白、很准确、很有趣味的话表达出特定时空里的那个人、那件事、那个物的情绪。
  这种情绪要表达出来,就要掌握抑扬顿挫。
  怎么把话说得有趣呢?就是巧说,其中有一点就是会说闲话,闲话和你讲的事情不一定准确,有时甚至是模糊的,但必须在对方明白你的意思的前提下进行。
  就像敲钟一样,“咣”的敲一样,发的是“咣”的声音,接着是发出“嗡”的声音。文学感觉越强的人,越会说闲话,文学史上有好多作家是文体家,凡是文体家的作家,都是会说闲话的作家。
  二胡大师拉二胡,弓弦拉得特别慢,感觉像有千斤重一样拉不过来。打太极也是一样的,缓而沉才有力量。写作的节奏一定要把握好,一定要柔,一定要慢,当然这种慢不是说故意的慢,而是把气憋着慢慢地放出去,但是也必须保证你肚子里有气,肚子里没有气也没有办法。
  在你保持节奏的过程中,你要“耐烦”。写作经常让人不耐烦,为什么有的作品开头写得很好,写到中间就乱了,写到最后就开始跑开了,这是节奏不好。节奏不好也是功力问题。世上许多事情都是看你能不能耐住烦,耐住烦了你就成功了。
  选自《故事生灵》
其他文献
智者如是说:最是世间难留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说的是时光无情。2016,已到了即将告别的时候。每临岁序更新时,似乎所有人都易发时光如梭的感叹。“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这是清人屈复在《偶然作》中的诘问。可不是吗,人生难满百,青春何其促!读过大学的人,常把四年本科时光当作一把丈量时间长短的尺子。不过大多数人除了略嫌在校的四度春秋有些漫长外,以后的每个四年会越来越快,中年后简直
每次上坟,跪在母亲的墓碑前,我都想:下面两尺那个铜盒子的骨灰中间会不会有个黄澄澄的金戒指?从我有记忆,母亲左手无名指上就戴着那个金戒指,每次有人问她是不是结婚戒指,母亲都摇头:我才不戴结婚戒指呢!你瞧!我先生戴吗?他不戴我干嘛戴?也听人笑说是逃难时戴的,母亲又猛摇头:“有谁这么笨,戴这么大的金戒指逃难,等人抢?”母亲的金戒指确实够土,圆圆粗粗厚厚,显得有点突兀,好像存心把一大块黄金戴在手上。尤其麻
七十年代初,他和她在新疆相识,两个人情投意合,就开始了恋爱交往,最终喜结良缘。结婚初期,他在河南,她在新疆,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五年后,她终于调回了河南,与他团圆。他们的生活平淡无奇,有着常人的幸福。不久后,他们拥有了一双儿女,看着乖巧的儿女,虽然生活清苦,但也其乐融融。然而,不测风云还是“光顾”了这个幸福的家庭。1990年,她患了一种奇怪的病,浑身无力,没法工作,只好病休在家。一家4口人的生活重
比起人们对母亲流于形色的吟咏,父亲,则更多地体现一种令人肃然生畏的形象,以及一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榜样力量。父亲节将至,我不会捧一束鲜花送给父亲,那将显得十分矫情,他也不会接过去。我不在这天打电话致以问候,不是不屑,而是怕轻慢了父亲在心底的分量。父爱无言,不需要靠一个日子来纪念或诠释;父亲如信念,你记得或者不记得,他都依然那般姿势,不卑不亢。理解父爱,其实就是认同一种坚守,他威严质朴,大美而无声
唐朝诗人韦应物,曾经是一个成色十足的不良少年,后来成功转型为一位正直善良的诗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宋人常说的“变化气质”四字,完全可以安放在韦应物身上。韦应物出身于关中的世家大族,他的曾祖父韦待价做过武则天朝的宰相,至于他本人,则在少年时就成了唐玄宗的近身侍卫,这自然不是一般人家能谋得到的差事。那段时间的他,有着怎样的人生表现呢?多年以后,韦应物寫下《逢杨开府》一诗,述及那段经历:“少事武皇帝
清朝康熙、雍正时期,方苞以复兴古文为己任,是桐城派中扛大旗、擂大鼓的人物。在戴名世《南山集》案发生之前,方苞在文坛顾盼自雄,颇有不可一世之概。文字狱犹如疾雷破山,骇人魂魄,一年半的囚禁就磨掉了他的大部分锐气。那时,他还不到五十岁。桐城派在康乾文坛异军突起,叫好者与质疑者几乎势均力敌。方苞的古文,褒之者不吝溢美之词,大学士李光地称为“韩欧复出”,状元出身的礼菼部尚书韩最夸张,极赞方苞为“昌黎后第一人
1829年7月10日,雨果请了一批作家、诗人和画家,来他家听他朗读新写的一部戏剧。雨果的家在田园圣母街11号,屋后有一个罗马式风格的花园,里面有一潭碧水和一座简陋的小桥。再往里,有一个小出口,一直通到美丽的卢森堡公园。当晚受到邀请的有大仲马、巴尔扎克、梅里美、维尼、缪塞、圣勃夫,等等。这样的沙龙在巴黎是常见的,几乎每天都有。沙龙就是巴黎文艺的摇篮,也是大师们的舞台。雨果脸色苍白,表情阴郁而深邃,用
新年第一天,收到最多的就是祝福,满满的,都是吉利的话,但说实在的,有新意的不多,大多是堆砌了一大堆各种表情的固定模式的套话,正是应了那句“年年岁岁花(话)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公道地说,这时候你收到的只是一份祝福,说的什么都不重要,哪怕是群发的,你也是幸运的“被点击者”之一。在看到的所有关于新年的表述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新年的目的,并不是拥有新的一年,而是拥有新的灵魂”,这话来自一个餐馆销售经
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催促道:“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雨落下來,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我们俩眼巴巴地看着大雨倾盆而下,不知何时才能回家。夜幕降临,风停雨歇,空气里都是湿透的烂泥味。一脚踩在地上,泥水直往裤脚里倒灌。
土库曼斯坦的“地狱之门”,是个讳莫如深的大坑,从里面无休无止地蹿出的火,已经持续燃烧了47年,今天,火势依然蓬勃,目前,它已变成了土库曼斯坦一大块吸引游客的磁石。一次原属不幸的意外事故,居然变成了一则大家争相傳颂的传奇,不得不让人啧啧称奇;而每回提及“地狱之门”,土库曼斯坦人便以亦庄亦谐的语调说道:“苏联人给我们创造了这个世界奇观,给我们带来了取用不竭的旅游资产,我们一生一世都感谢他们啊!”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