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儿由于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善,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腹泻。中医推拿对小儿腹泻具有很好的效果,且不存在副作用,家长们可以参考一下。
中医认为,小儿腹泻常见以下诱因——
感受外邪:腹泻的发生往往与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寒湿暑热之邪均可引起腹泻,但又以湿邪为主,因为脾恶湿喜燥,湿困脾阳,运化不健,对饮食的消化吸收发生障碍而引起腹泻。
饮食内伤:由于喂养不当、饥饱无度或饮食不洁导致脾胃损伤,运化食滞,进而引起腹泻。
脾胃虚弱: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但小儿生长较快脾胃负担较重,一旦喂养不当,就会损伤小儿脾胃,使运化功能失调,而导致腹泻。
生理性腹泻:有的婴儿出生不久就出现黄绿色的稀便,大便次数也多,但精神很好,没有呕吐,食欲始终很好,随着年龄增长,于添加辅食品后腹泻自然消失。有生理性腹泻的小儿,通常在摄取牛奶或鸡蛋等异体蛋白质后,甚至在受到日晒、风吹或衣服的磨擦后,易发生皮肤湿疹、体温升高等现象。
感染性腹泻:由于细菌、病毒或霉菌侵入肠胃道引起的腹泻称感染性腹泻。患有这类腹泻的小儿多数有发热,呕吐不一定是主要症状,粪便有异常臭味,含有黏液或膿血,如不及时治疗,则腹泻会持续或加重。
一般来说,小儿腹泻在临床常表现为这几种——
寒湿泄: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口不渴,小便清长,指纹色红。
湿热泄:腹痛即泄,急迫暴注,色褐热臭,身体微热,口渴、尿少,指纹色紫,此症状可引起痢疾。
伤食泄:腹痛胀满,泄前哭闹,泄后痛减,大便量多,酸臭,口渴有味,味道酸臭,可伴有呕吐,指纹色黄。
脾虚泄:久泄不愈,或经常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可累及肾阳,导致脾气阳虚,食欲不振,便稀夹有奶块,舌淡苔薄,手足微冷,指纹淡黄。
小儿腹泻,中医推拿需辨清证型,可选择清大肠、运内八卦、揉板门、揉中脘、点揉足三里等。
1.清大肠。食指桡侧缘(靠近大拇指的一侧)自食指尖到虎口成一直线即是大肠穴。从虎口向食指尖方向直推100~300次,此方法起到清热利湿和通腑导滞的作用。
2.揉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即是板门,用指端揉100~300次。
3.运内八卦。摊开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周,此圆周即内八卦。沿此圆周顺时针掐摩称“运内八卦”,做100~300次,有助消化、止泻作用。
4.揉中脘。中脘穴在剑突(即胸骨下端)与肚脐的中点,用拇指或掌根按揉100~300次。
5.按揉足三里。以膝盖髌骨下方的凸起处为起点,向下四指宽胫骨外侧,用大拇指的指肚按揉这一点100~200下。
6.揉腹法。把手掌摊开,放在宝宝的腹部,逆时针轻揉50下左右,或2分钟左右。这个按摩手法可以让孩子止住腹泻,同时促进肠胃功能润化。但一定要逆时针揉腹,顺时针揉腹则是调理便秘。
7.推上七节骨。七节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推上七节骨有温阳止泻的作用,多用于虚寒腹泻、久泻、脱肛等症。七节骨在第4腰椎至尾骨端,即用拇指侧面或食指、中指两指指腹自下而上直推。
针对小儿腹泻,家长还需注意这几点——
1.及时补液:如果小儿腹泻后,出现尿少、眼窝凹、皮肤干、哭时无眼泪、囟门凹陷等症状,一定要注意及时补水或补液。
2.保护肛周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防止发生红臀。
需提醒的是,一定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腹泻加重时要及时就医。
小儿腹泻常见5因素
中医认为,小儿腹泻常见以下诱因——
感受外邪:腹泻的发生往往与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寒湿暑热之邪均可引起腹泻,但又以湿邪为主,因为脾恶湿喜燥,湿困脾阳,运化不健,对饮食的消化吸收发生障碍而引起腹泻。
饮食内伤:由于喂养不当、饥饱无度或饮食不洁导致脾胃损伤,运化食滞,进而引起腹泻。
脾胃虚弱: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但小儿生长较快脾胃负担较重,一旦喂养不当,就会损伤小儿脾胃,使运化功能失调,而导致腹泻。
生理性腹泻:有的婴儿出生不久就出现黄绿色的稀便,大便次数也多,但精神很好,没有呕吐,食欲始终很好,随着年龄增长,于添加辅食品后腹泻自然消失。有生理性腹泻的小儿,通常在摄取牛奶或鸡蛋等异体蛋白质后,甚至在受到日晒、风吹或衣服的磨擦后,易发生皮肤湿疹、体温升高等现象。
感染性腹泻:由于细菌、病毒或霉菌侵入肠胃道引起的腹泻称感染性腹泻。患有这类腹泻的小儿多数有发热,呕吐不一定是主要症状,粪便有异常臭味,含有黏液或膿血,如不及时治疗,则腹泻会持续或加重。
临床4表现
一般来说,小儿腹泻在临床常表现为这几种——
寒湿泄: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口不渴,小便清长,指纹色红。
湿热泄:腹痛即泄,急迫暴注,色褐热臭,身体微热,口渴、尿少,指纹色紫,此症状可引起痢疾。
伤食泄:腹痛胀满,泄前哭闹,泄后痛减,大便量多,酸臭,口渴有味,味道酸臭,可伴有呕吐,指纹色黄。
脾虚泄:久泄不愈,或经常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可累及肾阳,导致脾气阳虚,食欲不振,便稀夹有奶块,舌淡苔薄,手足微冷,指纹淡黄。
中医推拿方式多
小儿腹泻,中医推拿需辨清证型,可选择清大肠、运内八卦、揉板门、揉中脘、点揉足三里等。
1.清大肠。食指桡侧缘(靠近大拇指的一侧)自食指尖到虎口成一直线即是大肠穴。从虎口向食指尖方向直推100~300次,此方法起到清热利湿和通腑导滞的作用。
2.揉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即是板门,用指端揉100~300次。
3.运内八卦。摊开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周,此圆周即内八卦。沿此圆周顺时针掐摩称“运内八卦”,做100~300次,有助消化、止泻作用。
4.揉中脘。中脘穴在剑突(即胸骨下端)与肚脐的中点,用拇指或掌根按揉100~300次。
5.按揉足三里。以膝盖髌骨下方的凸起处为起点,向下四指宽胫骨外侧,用大拇指的指肚按揉这一点100~200下。
6.揉腹法。把手掌摊开,放在宝宝的腹部,逆时针轻揉50下左右,或2分钟左右。这个按摩手法可以让孩子止住腹泻,同时促进肠胃功能润化。但一定要逆时针揉腹,顺时针揉腹则是调理便秘。
7.推上七节骨。七节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推上七节骨有温阳止泻的作用,多用于虚寒腹泻、久泻、脱肛等症。七节骨在第4腰椎至尾骨端,即用拇指侧面或食指、中指两指指腹自下而上直推。
小儿腹泻2调护
针对小儿腹泻,家长还需注意这几点——
1.及时补液:如果小儿腹泻后,出现尿少、眼窝凹、皮肤干、哭时无眼泪、囟门凹陷等症状,一定要注意及时补水或补液。
2.保护肛周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防止发生红臀。
需提醒的是,一定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腹泻加重时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