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试试往酒里加点儿什么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rl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读到魏思孝的作品是在“废柴写小说”的公众号上——一篇叫《垃圾盟主李尚成》的小说。小说的“原型”就是魏思孝的朋友——垃圾盟主李尚成。小说写得特别逗,我看的时候一直在笑。魏思孝对于“底层”是有慈悲之心的,对于身处“底层”坚持写作的朋友更是关心帮助有加,但“慈悲”不是“怜悯”更不是“纵容”,对于“底层”存在的问题魏思孝批判讽刺起来也是毫不留情的,即便是对朋友。他在小说里写道:“李尚成希望我多谈下他的诗歌,我觉得没什么好谈的,就拿《不得好死》这厚厚的诗集来说,都挺好的,我都能接受,不虚伪做作,基本写作上的坦诚,他不仅做到了,还他妈的淋漓尽致,这就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所谓诗人强太多。语言上,李尚成的诗歌虽然内容低俗,但语言干净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李尚成啊,你自诩为中国最牛逼的诗人,我也表示赞同,没什么不好赞同,毕竟我们之间还有着看似松散的友谊。在我看来,你的诗歌确实好,比那些登堂入室的衣冠楚楚的好多了,你深居社会底层,一身褴褛,写着自己疼痛的个人体验,多么深刻和真实。你应该博得大名,让众人意识到你的好啊。你怎么可以还这么不为人所知呢,我替你感到惋惜啊。你也别天天拿自己和布考斯基比较了,这个美国老头有什么了不起呢,他有你彻底吗,他有你写得好吗?没有啊,所以你应该自信一点,别这个那个的了,你就安心为我们创作伟大的作品不好吗?你也别怨天尤人还不被人承认了。有什么好说的呢?他们都害怕你啊,觉得你盖过他们的风头啊,所以才对你视而不见,你应该窃喜才对。”
   说得够狠。换作是我,朋友存在问题我大概率会做个“老好人”,什么都不说。我自己是“好人”了,但是对朋友呢?魏思孝是宁愿自己做个“坏人”也要对朋友好的。他是真的善良。
   当然,光批判讽刺是不够的,魏思孝还为“底层”指出了“出路”——“李尚成,别再对不被认可这事耿耿于怀了。既然自大,就做得彻底一点,面子和里子统一一点,不要再试图争取些什么了,压根不会争取到什么。也不要再去谩骂得罪些什么了,一点作用都没有。你需要做的就是写,写诗,写小说,写一切能写的。”
   魏思孝看得很清楚,“出路”只有一条——“写”下去。当然,“写”不过是条“路”,不要想着这条“路”能通到哪儿。它哪儿都不到,“因地”即为“果地”,“道路”本身就是“目的”。更不要想着路上會有什么“好东西”等着我们,什么都没有,如果你看见什么了说明你走错路了。魏思孝看到了这条“路”的“虚无”,他说:“然后就是无边无际的等待,像一棵树一样,等到被人发现是块做家具的料,再被人砍掉,然后做成精美的家具,摆放在奢华的房间内,被人用来用去。”
   我用“虚无”形容这条“路”不含贬义。什么不是“虚无”的呢?就连“褒贬”本身都是“虚无”的。这条“路”的“虚无”并不是件坏事儿,因其“虚无”它才有了通向无限与涅槃的可能。看不到它的“虚无”才是件坏事儿。
   看过这篇小说之后,我把能买到的魏思孝的小说集全买了,看完之后顿感“炸裂”。智力的“通透度”、感觉的“敏锐性”、语言的“诱惑力”都不足以作为我喜欢魏思孝小说的理由。理由是说不清的,能说出来的只是一些笼统的“概括”。我姑且说说。
  一、魏思孝的小说非常地“放松”
   “放松”是一种非常稀有的品质,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小说”来说。“做人”要“遵守规则”还要“实现人生价值”,这两点无论如何造成了我们的紧张。“遵守规则”反映在小说中就是小说要有“井然有序的逻辑”,“实现人生价值”反映在小说中就是小说要有“清晰明确的主题”。
   先说“小说要有井然有序的逻辑”。我们脑子里的“想法儿”就是一群随机乱飞的没头苍蝇,不知道为什么到了“小说”里就要打死这些“没头苍蝇”、留下那些“有头有脑”的,让它们飞成一条直线。众生平等,我佛慈悲,魏思孝让这些“没头苍蝇”活了下来,他的小说呈现的永远是“群蝇乱舞”的景象,惊艳异常。《教你做好吃的蛋》里,他一会儿写出租屋,一会儿写老旧小区,一会儿写女人,一会写如何做出好吃的蛋。《学徒侦探》里他本来是在讲许桧的故事,一会儿讲起了掉进粪坑淹死的狗,一会儿讲起了许桧的拜把子兄弟给过叙事者王东半只咸水鸭,一会儿讲起了足疗技师对王东的轻蔑,一会儿又讲起了孩子尿在了王东身上。让“意识”自由流淌,“偶然随机”、“漫无目的”成为了他的小说最为迷人之处。
   再说“小说要有清晰明确的主题”。先不说“清晰明确”,我觉得“主题”就是一种没必要存在的东西。所谓的“主题”不过是我们自以为是的“偏见”而非什么“真理”,我们往往对自己的“偏见”太信以为真太在乎了。世界对我们来说是“困惑”是“谜”,我们要做的是呈现它的“氤氲”、“模糊”、“复杂”、“未知”,并非是给出自以为是的答案。魏思孝的小说完好地保留了这个世界“谜”的特质,永远不会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主题”。《对癫痫患者要有耐心》里“绑架者”最终给“被绑架者”递了一支烟。《大街上的每个人都欢天喜地》里“抢劫者”和“被抢劫者”成了“哥们儿”。读了《学徒侦探》之后,我无法批判许桧的犯罪,也无法怜悯许桧的自杀。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这也是我面对“现实”时的反应。
   我要特别说明的是,“没有井然有序的逻辑”、“没有清晰明确的主题”只是魏思孝小说“放松”的“表象”而非“根本原因”。“放松”是一种态度,一种面向外界全然“无畏”、全然“敞开”的态度。换句话说,一个“紧张”的人是无论如何写不出“放松”的小说的,魏思孝小说“放松”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人是“放松”的。作为人,我们基本上都处于“焦虑”、“紧缩”的状态,读魏思孝的小说你能感觉到自己从“焦虑”、“紧缩”进入到“无畏”、“敞开”的状态,你会感觉很舒服。当然,暂时的舒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小说读多了,你也会变成一个像他一样“放松”“自在”的人,一直处于舒服的状态。
  二、魏思孝的“幽默”非常独特
   让人笑是一件很难的事儿,“幽默”很容易沦为“油滑”,一旦“沦为”就很难让人笑得起来了。魏思孝的“幽默”没有丝毫的油滑,关键是他没有一点儿想“逗”你笑的意思,你笑纯属你自己犯贱。“让你笑”对魏思孝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厉害之处在于他能“让你一直笑”,他能不断地触到你的“笑点”,让你一直处于“嗨”的状态。    魏思孝的“幽默”是“黑色幽默”,所谓“带泪的微笑”,让你在“笑”的同时体会到“残酷”。“黑色幽默”其实是一种很难用好的技巧,因为“幽默”无论如何都是对“黑色”的一种消解,换句话说“笑”无论如何都是对“残酷”的一种消解。“幽默”有点儿像止疼药或者抵挡阳光的墨镜,在笑声中我们没那么疼了阳光也没那么刺眼了,我们似乎可以释怀了,可以跟生活和解了。魏思孝的黑色幽默不是这样,他的“黑色”是“残酷”到底的,“真相”赤裸裸地在那儿,你无法“止疼”也无可“抵挡”。你也会“笑”,但你无法在笑声中释怀,无法跟生活和解。你可能觉得这点跟他小说“放松”的姿态是矛盾的,但事实上并不矛盾,这正是他的“放松”之处——他让我们“无法止疼”、“无可抵挡”的原因在于我们其实“无需止疼”、“无需抵挡”。不断重复“抓取好的”、“推开坏的”的动作,努力去“消解残酷”正是造成我们“紧张”的根源,“直面残酷”才是“放松”之道。
  三、魏思孝的“底层关怀”非常独特
   “文学”是为“弱者”而生的,是为“性格有缺陷”、“思想有问题”、“精神有毛病”的失魂落魄者而在的,那些“性格没缺陷”、“思想没问题”、“精神没毛病”的春风得意者,文学不欢迎你。魏思孝关怀“底层”,他写屌丝青年、失足少女、麻木村民……对精致、典雅、矫情、造作的文学大声说了“fuck”。他的“底层关怀”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并非是在怀着一颗“怜悯”之心“怜悯弱者”。事实上,“怜悯”是一种非常“卑劣”的心态——“我”在“高处”,“弱者”在“低处”,“我”站在“高处”俯视“弱者”。魏思孝全然没有这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他的姿态是——我就是弱者,看我小说的你就是弱者,我们没什么资格怜悯弱者。相对于“怜悯弱者”,魏思孝的小说更关心的是“苦是什么”、“弱者是什么”、“人又是什么”。如果把魏思孝定义为一個“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那他批判的也不是“外在于我们的现实”而是“我们生而为人的现实”。我们“苦”与“弱”的根源不在“外部”而在我们“内部”。
  四、魏思孝的写作最大程度地摆脱了
  “功利”的诱惑,非常纯粹
   我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发表”这回事儿我还会写吗?答案是不会。我为什么而写已经昭然若揭了。要摆脱“功利”的诱惑非常地难,不光“想要发表”是没有摆脱,只要有“想要把小说写好”的想法儿就是没有摆脱,因为“想要写好”的动机无非是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美。“好坏”是一对“二元”,任何“二元”都是对“人”的桎梏,“好坏”尤其是。生活中,我们总是想要“好事儿”不想要“坏事儿”,不断重复“抓取好的”、“推开坏的”的动作,这正是造成我们“紧张”、“焦虑”的根源,反映在写作上就是我们总是“想要把小说写好”、“不想把小说写坏”。我个人很想摆脱“好坏”的桎梏,我觉得小说应该做的就是展示“坏”,展示人的“低质量”和“无能”,而非展示“好”、展示人子虚乌有的“高质量”和“牛逼”。如果我小说里的人物都是“低质量”和“无能”的,那么我本人的“低质量”和“无能”——“无能”写出好小说——没什么理由不该被展示。俗话说“什么人写什么小说”,作为一个“烂人”我怎么可能写出“好小说”呢?“如其所是”地写“烂小说”才是正途。遗憾的是,想要摆脱“好坏”的桎梏非常之难,当我说我不在乎“好坏”、打算“往烂了写”的时候心里想的是“烂也是一种好”——我仍然是在想往“好了”写。当我拿着自己修改过二十多遍的小说跟你说“这是我往烂了写写出来的东西”时你可以让我去吃屎了。
   精神病院里有一种疗法就是让病人们写作。病人们当然完全不鸟自己写的“好坏”,“写作”于他们就是一种发泄和治疗的手段,“写的意义”仅仅在于“写的内容本身”,极端点儿的甚至跟“写的内容本身”都没关系,“写的意义”仅仅在于“写的动作本身”。他们的写作更接近“写作的本质”,跟他们相比,把“写作”当作“追名逐利”的手段,紧张兮兮地在乎“写的好坏”、一篇小说修改二十多遍的我更应该被关进精神病院。
   “你有精神病吗?”魏思孝问我。
   “有,人多少都有点儿吧。我希望写作仅仅是一种人们自我疗愈精神病的手段,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竞争。当然,我这么说主要是因为我竞争不过别人,竞争得过很可能就另当别论了。”
   “是,写作如果不是竞争的话可以写得更放松。”
   “我觉得你的小说就没有‘写得好坏’的紧张和焦虑,不受‘好坏’的桎梏,让我羡慕嫉妒恨。”
   “是吗?我没有吗?”
   “你一篇小说一般修改多少遍?”
   “两遍吧。”他深吸了一口烟。
   “那你快进精神病院了。”
   “什么时候?”
   “一遍不改的时候。”
   跟魏思孝就见过那一面,他给人的感觉非常好——睿智、随和、安静。祝他越写越好。
  
   (责任编辑:李璐)
其他文献
周洁茹,我们彼此不认识,更从没有见过面,但是建立联系后的第一句,她的问候就是:“我们可以打一架。”   我从没有招惹她,真的。从来没有。她是在江苏文艺出版社副总编黄孝阳的朋友圈里,看到过一张照片,几个人同时在新疆的草原上跳起来摆造型,而我跳得好像太高了,又貌似有一点武术的架势(其实就是电影《少林寺》里面李连杰飞身踹计春华的花拳绣腿版,学名是腾空鸳鸯腿)。我觉得她适合做侦探,符合这一职业的基本要素
期刊
有那么一些时候,心里很空荡,就会从心底浮上来一些声音。我记忆中的出生地,是在原始森林的旁边,巴掌大的山地高坡上,有我父母建造的茅草房。村子里住着的都是我的亲人。   原始森林将这片小地方包裹起来,每天早晨,我像个野生动物,推开门就跑到随便哪一条山沟里,随便骑在一棵树上,晃晃荡荡就把一天时间打发完了。我没有父母管束,在这个小村子里,我那些堂兄弟、堂姐妹都没有父母管束,父母永远在坡地上干活,永远被烈
期刊
一   王丹苹从医院回到了家。离开二十二天,到处落上了灰,但静还是一样的,她重新回到安静中。   那种从不静到静明显是很好的感觉很快就过去了,王丹苹把手机揣进兜里,悄悄往外走,尽量不在地板留下一点声音。到了门关,停了下来,终于和保姆交代一句,不过是“饭前出去走走胃口好”显得自己很讲科学的话。这回她彻底走了,一直走到在前楼拐弯从她家窗户再也不能看见她的地方。她放心了。她不愿意让保姆听她打电话。在
期刊
那个女人曾经生活在树上,但和卡尔维诺小说中的男爵柯希莫截然不同,不具浪漫和传奇色彩。她带着年幼的儿女们住在树上,原因很简单,是怕被野兽伤害。既然住在树上,就得有一定的居住条件,在我的认知里,一个杳无人烟的地方,没有先进的工具,让一个普通农妇带着六个孩子生活在树上,不比住在火星容易。而阿微木依萝并没有在小说中交待她住在树上的情况——是有特殊技能,像鸟儿般栖在树上,还是建造了一所像吊脚楼样的房子?由此
期刊
1  大眼鸡从什么时候开始离不开门鳝的,谁都记不起了,连大眼鸡和门鳝也记不得了。大眼鸡和门鳝一看就是天生一对,像大海与船,一个负责晃荡,一个负责摇荡。大眼鸡皮实,门鳝的牙齿专门为大眼鸡生的,鳝牙从嘴里往手臂上长,十个手指头尖成鳝牙,扎在大眼鸡身上,大眼鸡结结实实地又叫又跳,啪啪得浑身都像大眼鸡一样通红。要说这事儿,都是女人叫的,但门鳝能叫大眼鸡叫,这就不是一般的门鳝了,这就是负有使命的门鳝。  但
期刊
1   多年前我就知道陈谛了,如今去回忆,在什么时间以何种方式知道已经记不清,但不妨碍我在心里进行一番合理的揣测——大概是在2016年底,这是在网络上能查到的她的一些小说最初发表的时间。我应该是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她的小说的,她的小说贴在“西局书局”的公号上,通过一系列我们共同的朋友,狗子、高星、张弛等人的分享和夸赞,我有幸读到。如今,过去这么多年,陈谛的小说偶尔在文学期刊发表。因我没有订阅期刊的习
期刊
李铁又醒了,他凝神静听着隔壁房间里那些熟悉的响动,在他耳旁窸窸窣窣。房间里没有一点光亮,他看着另一头窗户上沿那块仅存的四边形墙泥,每次醒来时,他都会望向那里,它与墙体越剥离一分就越固执地不肯掉落。摆钟挂在光秃秃的墙上,黑暗中辨不出时针的位置。它从他记事起就在那里,如今已无法报时。失眠拉长了黑夜,他有足够的时间去聆听夜间那些充满威胁的声音。   木床只占据了房间很小的一部分,他将能够发出声音的电器
期刊
杨炼的家在北京天坛公园附近,一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俄苏式四层楼的老房。   国内的诗歌活动越来越多。一直旅居国外的杨炼现在经常回国。采访的时候,杨炼的妻子、小说家友友就在旁边安静地倾听。   杨炼,1955年出生于瑞士,成长于北京。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写诗。   1983年,以长诗《诺日朗》轰动国内诗坛。其后,作品被介绍到海外,并受邀到欧洲各国朗诵。   1988年,杨炼应澳大利亚文学艺术委
期刊
讨论人:杭州师范大学文艺批评研究院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专业教师与研究生   讨论记录:王海月  一、“罪案小说”形制与创作主题探究   吕彦霖:我们这次讨论房伟的新作《血色莫扎特》。房伟老师是苏州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著名王小波研究专家,曾经出版过《革命星空下的“坏孩子”:王小波传》。之前在天津的一次见面中,房伟老师讲到自己在写抗战故事的时候,深切地感觉到现实中的故事,比作家虚构的要精彩得多。总体而
期刊
我小的时候,父母工作很忙,我就在家附近的幼儿园里上学,也没有人接送,每天晃晃悠悠走上半个小时的路程上下学。那个时候,马路上还没有那么多的车。有一次,我得了一张奖状,急着拿回家向父母炫耀,不料半途中摔了一跤,跌进了泥坑里。奖状摔烂了,上面沾满了黑黑的污泥,我一路哭着回了家。这是一张绘画比赛的奖状,是我人生中第一个正式的荣誉。那个时候我最拿手的事是画画,是我作为一个孩子最初的表达方式。   我高中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