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旗帜,实现“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载体功能,对规范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助推的作用。通过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弘扬新时代的主旋律。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由学校全体成员在長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的,体现办学理念、特色传统并反映师生追求、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各种精神形态、制度形态、行为方式和校园活动的总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载体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导融入其中,对规范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助推的作用。当下,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待加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当代大学生身处多元价值取向的社会大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出现随波逐流的盲从现象,或是注重物质享受,或是热衷名利追求等。这些负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瓦解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信服力和影响力。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存在着照本宣科现象,使得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不明确,认同感降低,甚至不喜欢听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是当代大学生没有经历过挫折的磨炼和艰苦生活的锻炼,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极易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
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认知)、外化于行(践行)”的培育任重而道远。通过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统领校园文化,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弘扬时代主旋律。具体来说,要注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校园建设:
一、加强校园设施文化建设
文化本身是抽象的,它需要实物载体使其物化。把抽象的意识形态以具体物化的形式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传递着健康向上的思想,对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人格的修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首先,校园设施文化建设是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载体。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校园设施文化建设,让每一株花草、每一块砖瓦、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都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比如,校园内种植的植物以梅、竹、莲花等具有人格象征的植物为主。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的校园环境让人赏心悦目,建设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视化成果,鉴物增识,启迪着学生的心智;潜移默化,感染陶冶着每学生情操。
其次,赋予自然设施以人文因素。一是除了做一些必要的绿化外,校园环境规划还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学校可以增加阅报栏、宣传橱窗、板报等设施,发挥学校设施设备的育人功能;二是将学生优秀的书画作品悬挂在走廊的墙壁上,体现校园处处皆教育、学生个个当楷模的自主管理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三是向全校学生征集学生名言,让学生结合学校特色,写出自己的格言,使学生深受激励并随时随地受到感化和教育。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那样:“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最后,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文化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增知识,长才干,明道理,在营建过程中凝聚人心,形成共识。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班级的目标内化为自己的追求和行动,使学生去感悟、体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和精神内核,具有高度认可和感召力的精神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乃至高校整体工作发挥着导向和价值支撑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强化办学宗旨、人才培养模式。要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来构筑发展愿景,激发师生进取精神。要根据学校的发展状况,对学校的远景、使命进行思考,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憧憬,增强全体师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者不仅要将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己任,更要注重经常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行为方式。
二是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是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价值共通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厚的涵养人、塑造人、引导人的价值资源,因而要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必须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大学生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熏陶与影响下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正确处理知和行的关系,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实现知行合一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标。
首先,要引领大学生形成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体系。这就要求创新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优化教育者的引领作用,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过程中,教师应着力提升自身引导作用。辅导员老师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情感状况,帮助学生正视和解决实际问题。心理辅导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或团体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扰,建立积极心境。深入发掘放大每个人内心蕴藏的道德感、民族感,使之成为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弘扬者、践行者。
其次,广泛参与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内化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要引领大学生养成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行为,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为切入点,以提高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引导力为基本要求,找准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感相对接的共鸣点,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感知、领悟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从而引导大学生实现从行为习惯到行为自然的良性转变。
综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能激发大学生向上向善,对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形成正向激励引导,会规范约束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从各方面将大学生群体团结在一起朝同一方向努力,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发挥各自潜能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活动。
作者简介:
朱朝阳,广东省茂名市,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指由学校全体成员在長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的,体现办学理念、特色传统并反映师生追求、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各种精神形态、制度形态、行为方式和校园活动的总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载体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导融入其中,对规范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助推的作用。当下,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待加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当代大学生身处多元价值取向的社会大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出现随波逐流的盲从现象,或是注重物质享受,或是热衷名利追求等。这些负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瓦解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信服力和影响力。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存在着照本宣科现象,使得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不明确,认同感降低,甚至不喜欢听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是当代大学生没有经历过挫折的磨炼和艰苦生活的锻炼,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极易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
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认知)、外化于行(践行)”的培育任重而道远。通过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统领校园文化,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弘扬时代主旋律。具体来说,要注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校园建设:
一、加强校园设施文化建设
文化本身是抽象的,它需要实物载体使其物化。把抽象的意识形态以具体物化的形式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传递着健康向上的思想,对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人格的修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首先,校园设施文化建设是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载体。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校园设施文化建设,让每一株花草、每一块砖瓦、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都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比如,校园内种植的植物以梅、竹、莲花等具有人格象征的植物为主。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的校园环境让人赏心悦目,建设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视化成果,鉴物增识,启迪着学生的心智;潜移默化,感染陶冶着每学生情操。
其次,赋予自然设施以人文因素。一是除了做一些必要的绿化外,校园环境规划还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学校可以增加阅报栏、宣传橱窗、板报等设施,发挥学校设施设备的育人功能;二是将学生优秀的书画作品悬挂在走廊的墙壁上,体现校园处处皆教育、学生个个当楷模的自主管理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三是向全校学生征集学生名言,让学生结合学校特色,写出自己的格言,使学生深受激励并随时随地受到感化和教育。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那样:“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最后,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文化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增知识,长才干,明道理,在营建过程中凝聚人心,形成共识。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班级的目标内化为自己的追求和行动,使学生去感悟、体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和精神内核,具有高度认可和感召力的精神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乃至高校整体工作发挥着导向和价值支撑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强化办学宗旨、人才培养模式。要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来构筑发展愿景,激发师生进取精神。要根据学校的发展状况,对学校的远景、使命进行思考,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憧憬,增强全体师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者不仅要将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己任,更要注重经常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行为方式。
二是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是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价值共通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厚的涵养人、塑造人、引导人的价值资源,因而要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必须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大学生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熏陶与影响下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正确处理知和行的关系,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实现知行合一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标。
首先,要引领大学生形成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体系。这就要求创新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优化教育者的引领作用,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过程中,教师应着力提升自身引导作用。辅导员老师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情感状况,帮助学生正视和解决实际问题。心理辅导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或团体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扰,建立积极心境。深入发掘放大每个人内心蕴藏的道德感、民族感,使之成为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弘扬者、践行者。
其次,广泛参与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内化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要引领大学生养成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行为,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为切入点,以提高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引导力为基本要求,找准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感相对接的共鸣点,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感知、领悟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从而引导大学生实现从行为习惯到行为自然的良性转变。
综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能激发大学生向上向善,对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形成正向激励引导,会规范约束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从各方面将大学生群体团结在一起朝同一方向努力,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发挥各自潜能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活动。
作者简介:
朱朝阳,广东省茂名市,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