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9年12月,斯文•赫定乘船从塔里木河漂流而下,来到了罗布泊的英格可力。斯文•赫定用的是叶尔羌河的一艘平底船,完成了塔里木河的处女航。斯文•赫定将那只船进行了改造,让它不仅可以住人,还可以进行科学观测。
那时的塔里木河是一条波涛汹涌野性未驯的大河。考察船到塔里木河尾闾的时候,已经被塔里木河的惊涛骇浪和尖冰割削得快散架了。
■ 阿不旦
罗布人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大的船。在这个以打渔为生的部族的所有常识里,船,只是一根粗大的胡杨树干,两头削尖,中间掏空而已,这种船被他们叫做“卡盆”。
斯文•赫定将在罗布人村落阿不旦的头领昆其康伯克请到船上来参观。当时,昆其康伯克已经80多岁了,他告诉赫定,多年前有一个叫普热尔瓦尔斯基的俄国人来过这里。
昆其康伯克是清朝皇帝册封的正五品伯克,伯克为世袭制,可以在自己的封地里进行统治,但每年要到设在库尔勒的朝廷办事大臣那里上贡贡品,以象征接受统治。昆其康伯克被称为最后一个楼兰王,所有关于罗布人的历史都在他垂垂老矣的脑袋里。
昆其康告诉赫定,他现在住的这个阿不旦是他的祖父努买提伯克创建的,起先他们居住在罗布泊东北方的大湖边上,后来这个大湖干了,他们就迁到了西南方新形成的湖边,建立了阿不旦村。在罗布方言中,阿不旦意为“水草丰美,适宜人居住的地方”。赫定推测,努买提伯克带领全族从东北方的大湖迁徙可能发生在1720年。在听取了李希霍芬的意见后,赫定将时间修订到1750年。
昆其康是一个古奥难懂的名字,专家们研究认为它可能是出自曾经流行于塔里木盆地的一种非常古老的语言——吐火罗语,含义是“日出”、“朝阳”的意思。可是罗布泊和罗布人的命运没有像这位首领的名字一样,而是日渐走向衰落。
几年之后,当斯文•赫定再回到罗布泊的时候,阿不旦村已经放弃了。这里已经是不适合人居住的沙漠了。
昆其康伯克死在了老阿不旦村,他有幸没有面对将要到来的失乐园的痛苦,但在他死后,他的子孙却四散而去。罗布人在找到新的居住地后,依然将它称之为“阿不旦”。
其实,罗布人也不知道,在离他们居住的阿不旦村东北100英里的地方,有一片废墟,它就是消失了1000多年的楼兰。
1906年12月,斯坦因将位于塔里木河在喀拉库顺湖入口处的阿不旦村作为揭开楼兰之谜的基地。从阿不旦到楼兰,斯坦因整整走了7天。
斯坦因看到的阿不旦村“是个只有渔民草屋的可怜的小村,却依然是坚持传统的生活方式的那些罗布人最向往的地方”。
清代徐松的《西域水道记》记载,这些罗布人,“不种五谷,不知游牧,以鱼为食,织野麻为衣,编芦为室”。对外面的世界,他们一概不知,他们所能看到和感知的,只是塔里木河和塔里木河形成的无数的湖泊。清代乾隆26年时,罗布泊还有两个部落环喀拉库勒和喀拉和卓湖居住,他们正是罗布人。
罗布人来自何方,和1600年前的古代楼兰王国有什么关系,都是一个谜。罗布人靠口口相传承接着他们的历史,他们说,罗布人是楼兰王的后代。楼兰国灭之后,他们不愿意离开塔里木河,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于是不断沿孔雀河、塔里木河迁徙,在大大小小的湖泊之间,以捕鱼和采集野沙枣为生。
这是一种没有依据可考的说法。但是公元4世纪繁盛一时的楼兰王国国破家灭,楼兰城突然被黄沙淹灭,楼兰城里的人哪里去了?他们当中,真的有一支在罗布泊周边依靠塔里木河的水延续了下来吗?罗布人的生存,总是让人容易和1600年前的楼兰联系起来,这里似乎有一种难解的神秘。最初找到楼兰的,也是一个罗布人,他的名字叫艾尔德克。
■ 罗布人
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罗布人的住处大都相当地简陋。坚固一些的住房,完全用胡杨木搭成,有的在木墙上糊一层细粘土,屋顶上铺一些干芦苇,再铺一层细粘土。相当多的房屋是依一棵大胡杨树而建,用胡杨树枝杆在那棵大胡杨树上斜搭成一个棚屋。罗布泊地区遍地都是罗布麻(新疆的汉人称之为野麻),罗布人用罗布麻编织成麻布片,再缝缀成衣;冬天则在麻布衣服之外裹上兽皮。缝衣服的针是用细红柳枝或结实的鱼骨磨成的。一年中他们大部分时间打着赤脚,只在寒冬,才裹上用兽皮做的皮窝子鞋。
罗布人就住在水边,口渴了,出门便是河湖,往水边一趴就喝水。罗布人用粗大的胡杨树凿成长槽状的独木舟捕鱼。撑船的篙是一根细长的胡杨树杆,一端是平头,用来插入水中撑船;另一头是尖的,用来叉鱼。罗布人的眼睛似乎能看穿水下的一切,一篙下去,一定能叉上一条大鱼来。罗布人还有罗布麻拧成的线编织鱼网,他们把麻网捆在胡杨木桩上,把网立在水中,一家人或者一伙人走进水里,呈扇面散开,回身向着布网的地方,一边大声唱着从爷爷的爷爷那里传下来的情歌,一边用胡杨木棒敲打着水面。水下的鱼被这阵势吓慌了,用最快的速度向立着的麻网逃命,前仆后继地被挂在了网眼里。罗布泊丰饶的时候,常常打一次鱼能吃半年。
罗布人的火种取自于击石打火和钻木取火。罗布人家都有一块白色石头,和与石头相配套的钢片。需要用火的时候,就用钢片击打石头,用击打出的火星点燃火引子取得火。或者钻木取火,他们用手弓(也叫做“锔弓”)拉动红柳棍,像原始人双手快速搓动木棍钻木取火。
罗布人多长寿老人。有些老人描述的20世纪初外国探险家的模样和他们的探险活动,与斯坦因、斯文?赫定等人的文字记述和照片资料几乎一模一样。
■ 系在河的尾巴上的人
新疆社会科学院的维吾尔族研究员阿不都•热依木亲自调查过罗布人历史,在罗布人的口述历史中,他听到了一个关于大搬迁的传说。罗布人说,今天的新疆洛普县的人是四个罗布人的后代,原来他们是阿不旦和喀拉库顺的人,后来是发生了鼠疫,人们就开始逃离,这是第一次大搬迁——哪里有绿色就逃到那里。第二次大逃离是塔里木河断流,塔河岸边的人家四处找水居住,这时有很多人来到洛普县,洛普就是罗布的转音。
瘟疫的流行源于水源的断流,没有塔里木河的淡水的补充,罗布泊地区的水质会迅速恶化,炎热干旱,疫病四起。
据1956年的新疆民族调查资料(《洛普县地名志地》1987年版),18世纪初罗布泊地区曾经发生过一次毁灭性的大瘟疫,罗布人只好逃离家园。罗布人分出两支逃离家园,一支向北沿塔里木河上溯,追随塔里木河而去,一支沿车尔臣河向西迁徙,逃到了和田洛甫县。罗布人在和田建立起的村落名为罗布里克。这个说法正好和阿不都?热依木的调查相符。
清代有文献载,在罗布泊的瘟疫过后,政府开始清点户口,给每一个幸存者发放一匹红布为贺,据学者杨镰的调查,一个老者向他回忆:按班派来的人不敢和他们直接接触,怕传染,只是悄悄靠近村子,守候在村头的胡杨林里,等到天亮,见到哪个茅屋里冒出饮烟,就在门上挂一条红布,事后数数挂了多少红布,就是还剩下多少户罗布人。
1921年罗布人又进行了一次大的迁徙,这次是因为塔里木河的改道,喀拉库顺湖又干了,水质恶化,瘟疫流行,阿不旦村中的一支,迁到了米兰开始农耕,他们把新的居所还称阿不旦。
塔河的改道给罗布泊南部地区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大片果村死亡,村落废弃,人们纷纷逃离家园。
但是,塔里木河再摆动,也没有甩掉系在它尾巴上的罗布人。没有哪一种人,像罗布人一样对河流依赖到这种程度,也少有一种人,被河流如此抛来甩去,也很少有什么人,像他们一样,对河流如此不舍不弃。
■ 生存
罗布人为了生存下去,不断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他们从渔人,变成牧人,从牧人变成农民。渔业—牧业—农业,人类用了几千年的时间缓慢而艰难的文明进程,却要一个罗布人以一生的时间来完成。
捕鱼为食,编芦为屋,织罗布麻为衣。男人划着“卡盆”在湖泊中捕鱼,女人和孩子则在芦苇丛中拣野鸭蛋或采摘蒲芡和沙枣。衡量一个人是否富有,是看他拥有多少个湖泊。女孩子出嫁时的嫁妆是一个个的湖泊。婚姻是在小的时候父母定下的,他们会在男女双方头上做一个记号,双方见了都明白,他是她的未来丈夫,她是他的未来妻子。结婚的时候以鱼网、卡盆(独木舟)、狐狸为彩礼,富有的人家会送上一个湖泊。
当原始的渔猎生活成为过去,湖泊变成沙漠的时候,他们不得不走上岸,拿起鞭子做起了牧人。“卡盆”船变成了羊群的饲料槽。然后他们学习耕种。直到上个世纪3、40年代,罗布人的耕种还是骑在马上进行的。大水漫灌之后,骑马将种子撒入土地,然后就等待着秋天的收成,不知道间苗锄草浇水等等田间管理,秋天有多少收多少。人们把这种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叫做“闯田”。
如果你遇到一个一百岁的罗布老人,他一定会向你说起他在独木舟上戏水的童年,赶着羊群不停地搬家的青年,以及学习种田的晚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人员考查后认为,罗布人生存方式的演化是研究民族、经济和社会极难得的活化石。罗布人身上浓缩着人类的历史。
有专家认为,罗布人远古的祖先是羌人,但现代的罗布人被划入了维吾尔族。在新疆社会科学院的维吾尔研究员阿不都?热依木看来,罗布人的长相与维吾尔人有显著不同,生活习俗也有许多不同。他们现在虽然说维吾尔语,但发音方式和词汇、语法结构与标准的维吾尔语多有不同。人们只好将其称为“罗布方言”。后来他们也信仰了伊斯兰教。
■ 最后的罗布人
米兰农场二队住的罗布人后裔,是到现在还在等待着塔里木河重新回来,梦想着重回阿不旦村的最后的罗布人了。
在米兰农场,我们见到这些最后的罗布人。他们就是1921年从阿不旦村逃离家园的。但是最后一个从阿不旦村搬出的人家是在1946年。整整20年,罗布人才对阿不旦村彻底绝望。
就算这样,他们也没有走远,还徘徊在阿不旦周围,梦想着一个早晨起来突然看见塔里木河里波涛汹涌,他们可以再回到阿不旦村。阿不旦人是罗布人中最恋家乡的。他们痛苦的流浪过程,就是整个罗布人苦难的见证,也是楼兰文明在最后的死亡过程在今天的重演。
他们在米兰住了下来,这里离阿不旦只有20多公里,老人们还可以经常回到阿不旦看看塔里木河是不是又复活了。上个世纪50年代,新疆建设兵团进驻米兰地区,100多户380多口罗布人被收编进了民族连。
离开封闭而自足的家乡,生活肯定会受到干扰和影响。在罗布人后代身上,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他们学会了说汉语,而且受米兰农场的汉族人影响,他们的年青的后代说的是河南方言的汉语,因为36团的“官方话”就是河南腔,罗布人的后代开始接受汉族人的生活,并成为一名“屯垦戍边”的战士。
我们在这里见到了昆其康伯克的后裔吐地买提?艾买提老人。他说,他的曾祖父托乎塔阿洪就是给普尔热瓦尔斯基、斯文?赫定、斯坦因做向导的人。
1993年12月18日,罗布老人热合曼带我们去探访他们的故乡阿不旦。从米兰出来,很快就没有路可走了,到处是红柳包和一堆一堆的罗布麻。汽车遇到了一个宽阔的古河床,河床里已经堆上了沙包。这里真正是沦为荒原了,沙漠、盐碱将这里制造得如月球表面一样粗糙。我们到达阿不旦村用了整整大半天的时间。
那个小小的村庄就依在一条大河边上。斯文?赫定在他的考察笔记当中称之为伊列克河,热合曼叫它“我们的河”、“阿不旦河”,实际上它就是塔里木河在流向喀拉库顺湖时的一个分支 。河在村子的北面,河床里,河两岸都已经是连绵起伏的高大沙丘了,河被水抛弃已经很久很久了。一个小小的码头,一只朽烂的独木舟,一些木桨和乱如麻的鱼网,这些和水有关的东西,都空等着水的到来。
热合曼站在河边沉默了很久,他蹲下身子抓起一把沙,长长地叹气。
他带我们来到他的家的废墟旁。土坯砌成的房屋的残壁,残壁迎风面已经被有着鱼鳞状波纹的细沙埋了大半,一些土坯已经被罗布泊特有的风打磨得尖利如刀。土坯屋前是芦苇搭成的房,已经倒塌了。老人说在夏天的时候,全家就住在苇房里,冬天住土坯房,父亲到塔里木河的入湖口打渔。
阿不旦是一个不大的村子,废墟主要分布在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40米的范围内,整个村子也不出1.5公里。房子都造得比较简单,一般是用苇子围起来,外面抹一层泥。一个清代墓被人盗掘了,棺材抛在外面,是胡杨木做的,一条大辫子还没有腐烂,白色的头骨,一只藏蓝色的官靴,一只绣花的帽子,非常漂亮,帽子的正中间还有一个手绣的“寿”字……
热合曼老人说,当年这里有清兵驻守,那墓是清兵的。我们在村东南看到了罗布人的墓地,墓地地势是全村最高的,没有什么人葬在这里,只有两个小孩,半米长,30公分宽。墓制作得简单而又特别:先用胡杨木竖插一周,然后用苇子围起来,两根胡杨木搭顶,盖上苇子,整个就是一个芦苇搭成的小屋。大人们都迁去了别处,这两个早夭的孩子没能跟着大人们离开,孤零零地留存了这里。
这并不是热合曼老人第一次回到废弃的家,他常常回到这里,当他领着我们去看他住的小屋的时候,那感觉就像他还在这里居住,屋里有老妻烧好了热茶等着他一样。
罗布人,塔里木河的子民。
塔里木河是忧伤的,他们也是忧伤的;塔里木河是干涸的,他们的生活也是苦涩的;塔里木河到处流浪,他们也是大地上的流浪者。
■ 文明之死
这片干涸寂寞的土地,曾经那样喧嚣繁荣过;如今只是一片死寂的沙漠当年闪着文明的灵光。环罗布泊西南岸,排列着一串大小不一的遗址古城,它们是:大约距今4000年的太阳墓地、小河墓地;距今2000年左右的土垠遗址、营盘古城、楼兰LE城、楼兰古城、海头古城、米兰遗址等等数十个之多。还有由东北向西南穿越整个罗布泊的长城烽燧和用于屯田的戍堡。如果将这些古城串连起来,那么沿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缘,可以看到一条生命和文明的链条。
塔克拉玛干的西域36国,很早就进入了农耕文明,史称“居国”。而北部新疆则是以游牧为主的“行国”。这些城邦居国以其当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理位置,传递着东西方文明。
楼兰是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分界点,走丝绸之路必经楼兰。《史记•大宛列传》称楼兰“当空道”可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
丝绸之路被形象地称为“横系在欧亚大陆上的金腰带”。在张骞“凿空西域”以前,这条黄金大道就以民间的方式存在。
考古学家在楼兰找到的最晚有年代的汉文木简是建兴18年,即公元330年。卢文提到的最后一位楼兰国国王是伐色摩那,在位约在公元321—334年。
楼兰文明大约失落于此。
考古学家林梅村考证,早在公元100年前,罗马人就明确知道东方有个楼兰。
斯坦因在楼兰城发现的一件魏晋时期的木简载“……今为住人买纟采四千三百二十六匹”。斯坦因据此推断,楼兰运转丝织品的数量巨大。有“可观的人口”和较为发达的农业经济。考古学家还从出土的卢文解读出楼兰人采用的度量衡是希腊制,由此推断楼兰必于希腊罗马人有直接的贸易关系。著名考古学家王炳华说,当年楼兰的重要性和繁华程度,就像今天的香港、上海、新加坡,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楼兰的悲剧或许就是 “世界三大文明的共同悲剧”。考古学家林梅村指出:人类在征服自然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每一次进步几乎都伴随着对地球环境的巨大冲击,他举例说北非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巍峨耸立的金字塔代表了埃及文明的巅峰状态,这也是人类文明的巅锋状态。然而埃及文明创造者们留给子孙后代的遗产,除了古老的文明外,还有90%完全沙漠化的土地。人类文明的另一个发源地美索不达米亚经历了同样的遭遇。苏美尔、亚述、阿卡德和巴比伦人相继在公元前4000至前2000年间,创造了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城市文明。然而,这些古文明的发祥地如今却是不毛之地。
1600年前的楼兰死亡里的样子谁也没有看到,但罗布泊之死却是惊心动魄地发生在近代。
让我们回首再看看有水的罗布泊的样子吧。
1930年12月,中国科学家陈宗器和瑞典地质学家霍涅尔出敦煌一直向西北,他们将穿越罗布碱地去寻找罗布泊;陈宗器回忆说,当他们突然开始闻到了潮湿的气息的时候,在他们面前出现的竟然是水波荡漾的罗布大湖!这是中国的科学家的眼睛第一次的罗布泊!
“我家里一直保存着父亲于1931年在罗布泊拍的一张照片。照片上两个船工站在齐膝深的水中,其中的一人手里托着一条肥硕的大鱼,身后是荡漾到天边的浩渺水波”。陈宗器的女儿说。
无论是谁看到这张照片都会惊叹不已,那条鱼是如此之大,大到那个抱鱼的罗布人显得很矮小,这就是著名的塔里木河裂腹鱼吧,现在的塔里木河里再也没有了它的踪影。更难以置信的是,仅仅过去了半多世纪,大鱼和水波仿佛还在眼前,但现在在罗布泊1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内,已经见不到任何水的踪迹。
水似乎永远遗弃了这个地方,只留下一个空壳般的关于湖的称谓。就像一只蝉蜕,有着蝉的外形,却没有了蝉的生命。■
那时的塔里木河是一条波涛汹涌野性未驯的大河。考察船到塔里木河尾闾的时候,已经被塔里木河的惊涛骇浪和尖冰割削得快散架了。
■ 阿不旦
罗布人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大的船。在这个以打渔为生的部族的所有常识里,船,只是一根粗大的胡杨树干,两头削尖,中间掏空而已,这种船被他们叫做“卡盆”。
斯文•赫定将在罗布人村落阿不旦的头领昆其康伯克请到船上来参观。当时,昆其康伯克已经80多岁了,他告诉赫定,多年前有一个叫普热尔瓦尔斯基的俄国人来过这里。
昆其康伯克是清朝皇帝册封的正五品伯克,伯克为世袭制,可以在自己的封地里进行统治,但每年要到设在库尔勒的朝廷办事大臣那里上贡贡品,以象征接受统治。昆其康伯克被称为最后一个楼兰王,所有关于罗布人的历史都在他垂垂老矣的脑袋里。
昆其康告诉赫定,他现在住的这个阿不旦是他的祖父努买提伯克创建的,起先他们居住在罗布泊东北方的大湖边上,后来这个大湖干了,他们就迁到了西南方新形成的湖边,建立了阿不旦村。在罗布方言中,阿不旦意为“水草丰美,适宜人居住的地方”。赫定推测,努买提伯克带领全族从东北方的大湖迁徙可能发生在1720年。在听取了李希霍芬的意见后,赫定将时间修订到1750年。
昆其康是一个古奥难懂的名字,专家们研究认为它可能是出自曾经流行于塔里木盆地的一种非常古老的语言——吐火罗语,含义是“日出”、“朝阳”的意思。可是罗布泊和罗布人的命运没有像这位首领的名字一样,而是日渐走向衰落。
几年之后,当斯文•赫定再回到罗布泊的时候,阿不旦村已经放弃了。这里已经是不适合人居住的沙漠了。
昆其康伯克死在了老阿不旦村,他有幸没有面对将要到来的失乐园的痛苦,但在他死后,他的子孙却四散而去。罗布人在找到新的居住地后,依然将它称之为“阿不旦”。
其实,罗布人也不知道,在离他们居住的阿不旦村东北100英里的地方,有一片废墟,它就是消失了1000多年的楼兰。
1906年12月,斯坦因将位于塔里木河在喀拉库顺湖入口处的阿不旦村作为揭开楼兰之谜的基地。从阿不旦到楼兰,斯坦因整整走了7天。
斯坦因看到的阿不旦村“是个只有渔民草屋的可怜的小村,却依然是坚持传统的生活方式的那些罗布人最向往的地方”。
清代徐松的《西域水道记》记载,这些罗布人,“不种五谷,不知游牧,以鱼为食,织野麻为衣,编芦为室”。对外面的世界,他们一概不知,他们所能看到和感知的,只是塔里木河和塔里木河形成的无数的湖泊。清代乾隆26年时,罗布泊还有两个部落环喀拉库勒和喀拉和卓湖居住,他们正是罗布人。
罗布人来自何方,和1600年前的古代楼兰王国有什么关系,都是一个谜。罗布人靠口口相传承接着他们的历史,他们说,罗布人是楼兰王的后代。楼兰国灭之后,他们不愿意离开塔里木河,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于是不断沿孔雀河、塔里木河迁徙,在大大小小的湖泊之间,以捕鱼和采集野沙枣为生。
这是一种没有依据可考的说法。但是公元4世纪繁盛一时的楼兰王国国破家灭,楼兰城突然被黄沙淹灭,楼兰城里的人哪里去了?他们当中,真的有一支在罗布泊周边依靠塔里木河的水延续了下来吗?罗布人的生存,总是让人容易和1600年前的楼兰联系起来,这里似乎有一种难解的神秘。最初找到楼兰的,也是一个罗布人,他的名字叫艾尔德克。
■ 罗布人
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罗布人的住处大都相当地简陋。坚固一些的住房,完全用胡杨木搭成,有的在木墙上糊一层细粘土,屋顶上铺一些干芦苇,再铺一层细粘土。相当多的房屋是依一棵大胡杨树而建,用胡杨树枝杆在那棵大胡杨树上斜搭成一个棚屋。罗布泊地区遍地都是罗布麻(新疆的汉人称之为野麻),罗布人用罗布麻编织成麻布片,再缝缀成衣;冬天则在麻布衣服之外裹上兽皮。缝衣服的针是用细红柳枝或结实的鱼骨磨成的。一年中他们大部分时间打着赤脚,只在寒冬,才裹上用兽皮做的皮窝子鞋。
罗布人就住在水边,口渴了,出门便是河湖,往水边一趴就喝水。罗布人用粗大的胡杨树凿成长槽状的独木舟捕鱼。撑船的篙是一根细长的胡杨树杆,一端是平头,用来插入水中撑船;另一头是尖的,用来叉鱼。罗布人的眼睛似乎能看穿水下的一切,一篙下去,一定能叉上一条大鱼来。罗布人还有罗布麻拧成的线编织鱼网,他们把麻网捆在胡杨木桩上,把网立在水中,一家人或者一伙人走进水里,呈扇面散开,回身向着布网的地方,一边大声唱着从爷爷的爷爷那里传下来的情歌,一边用胡杨木棒敲打着水面。水下的鱼被这阵势吓慌了,用最快的速度向立着的麻网逃命,前仆后继地被挂在了网眼里。罗布泊丰饶的时候,常常打一次鱼能吃半年。
罗布人的火种取自于击石打火和钻木取火。罗布人家都有一块白色石头,和与石头相配套的钢片。需要用火的时候,就用钢片击打石头,用击打出的火星点燃火引子取得火。或者钻木取火,他们用手弓(也叫做“锔弓”)拉动红柳棍,像原始人双手快速搓动木棍钻木取火。
罗布人多长寿老人。有些老人描述的20世纪初外国探险家的模样和他们的探险活动,与斯坦因、斯文?赫定等人的文字记述和照片资料几乎一模一样。
■ 系在河的尾巴上的人
新疆社会科学院的维吾尔族研究员阿不都•热依木亲自调查过罗布人历史,在罗布人的口述历史中,他听到了一个关于大搬迁的传说。罗布人说,今天的新疆洛普县的人是四个罗布人的后代,原来他们是阿不旦和喀拉库顺的人,后来是发生了鼠疫,人们就开始逃离,这是第一次大搬迁——哪里有绿色就逃到那里。第二次大逃离是塔里木河断流,塔河岸边的人家四处找水居住,这时有很多人来到洛普县,洛普就是罗布的转音。
瘟疫的流行源于水源的断流,没有塔里木河的淡水的补充,罗布泊地区的水质会迅速恶化,炎热干旱,疫病四起。
据1956年的新疆民族调查资料(《洛普县地名志地》1987年版),18世纪初罗布泊地区曾经发生过一次毁灭性的大瘟疫,罗布人只好逃离家园。罗布人分出两支逃离家园,一支向北沿塔里木河上溯,追随塔里木河而去,一支沿车尔臣河向西迁徙,逃到了和田洛甫县。罗布人在和田建立起的村落名为罗布里克。这个说法正好和阿不都?热依木的调查相符。
清代有文献载,在罗布泊的瘟疫过后,政府开始清点户口,给每一个幸存者发放一匹红布为贺,据学者杨镰的调查,一个老者向他回忆:按班派来的人不敢和他们直接接触,怕传染,只是悄悄靠近村子,守候在村头的胡杨林里,等到天亮,见到哪个茅屋里冒出饮烟,就在门上挂一条红布,事后数数挂了多少红布,就是还剩下多少户罗布人。
1921年罗布人又进行了一次大的迁徙,这次是因为塔里木河的改道,喀拉库顺湖又干了,水质恶化,瘟疫流行,阿不旦村中的一支,迁到了米兰开始农耕,他们把新的居所还称阿不旦。
塔河的改道给罗布泊南部地区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大片果村死亡,村落废弃,人们纷纷逃离家园。
但是,塔里木河再摆动,也没有甩掉系在它尾巴上的罗布人。没有哪一种人,像罗布人一样对河流依赖到这种程度,也少有一种人,被河流如此抛来甩去,也很少有什么人,像他们一样,对河流如此不舍不弃。
■ 生存
罗布人为了生存下去,不断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他们从渔人,变成牧人,从牧人变成农民。渔业—牧业—农业,人类用了几千年的时间缓慢而艰难的文明进程,却要一个罗布人以一生的时间来完成。
捕鱼为食,编芦为屋,织罗布麻为衣。男人划着“卡盆”在湖泊中捕鱼,女人和孩子则在芦苇丛中拣野鸭蛋或采摘蒲芡和沙枣。衡量一个人是否富有,是看他拥有多少个湖泊。女孩子出嫁时的嫁妆是一个个的湖泊。婚姻是在小的时候父母定下的,他们会在男女双方头上做一个记号,双方见了都明白,他是她的未来丈夫,她是他的未来妻子。结婚的时候以鱼网、卡盆(独木舟)、狐狸为彩礼,富有的人家会送上一个湖泊。
当原始的渔猎生活成为过去,湖泊变成沙漠的时候,他们不得不走上岸,拿起鞭子做起了牧人。“卡盆”船变成了羊群的饲料槽。然后他们学习耕种。直到上个世纪3、40年代,罗布人的耕种还是骑在马上进行的。大水漫灌之后,骑马将种子撒入土地,然后就等待着秋天的收成,不知道间苗锄草浇水等等田间管理,秋天有多少收多少。人们把这种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叫做“闯田”。
如果你遇到一个一百岁的罗布老人,他一定会向你说起他在独木舟上戏水的童年,赶着羊群不停地搬家的青年,以及学习种田的晚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人员考查后认为,罗布人生存方式的演化是研究民族、经济和社会极难得的活化石。罗布人身上浓缩着人类的历史。
有专家认为,罗布人远古的祖先是羌人,但现代的罗布人被划入了维吾尔族。在新疆社会科学院的维吾尔研究员阿不都?热依木看来,罗布人的长相与维吾尔人有显著不同,生活习俗也有许多不同。他们现在虽然说维吾尔语,但发音方式和词汇、语法结构与标准的维吾尔语多有不同。人们只好将其称为“罗布方言”。后来他们也信仰了伊斯兰教。
■ 最后的罗布人
米兰农场二队住的罗布人后裔,是到现在还在等待着塔里木河重新回来,梦想着重回阿不旦村的最后的罗布人了。
在米兰农场,我们见到这些最后的罗布人。他们就是1921年从阿不旦村逃离家园的。但是最后一个从阿不旦村搬出的人家是在1946年。整整20年,罗布人才对阿不旦村彻底绝望。
就算这样,他们也没有走远,还徘徊在阿不旦周围,梦想着一个早晨起来突然看见塔里木河里波涛汹涌,他们可以再回到阿不旦村。阿不旦人是罗布人中最恋家乡的。他们痛苦的流浪过程,就是整个罗布人苦难的见证,也是楼兰文明在最后的死亡过程在今天的重演。
他们在米兰住了下来,这里离阿不旦只有20多公里,老人们还可以经常回到阿不旦看看塔里木河是不是又复活了。上个世纪50年代,新疆建设兵团进驻米兰地区,100多户380多口罗布人被收编进了民族连。
离开封闭而自足的家乡,生活肯定会受到干扰和影响。在罗布人后代身上,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他们学会了说汉语,而且受米兰农场的汉族人影响,他们的年青的后代说的是河南方言的汉语,因为36团的“官方话”就是河南腔,罗布人的后代开始接受汉族人的生活,并成为一名“屯垦戍边”的战士。
我们在这里见到了昆其康伯克的后裔吐地买提?艾买提老人。他说,他的曾祖父托乎塔阿洪就是给普尔热瓦尔斯基、斯文?赫定、斯坦因做向导的人。
1993年12月18日,罗布老人热合曼带我们去探访他们的故乡阿不旦。从米兰出来,很快就没有路可走了,到处是红柳包和一堆一堆的罗布麻。汽车遇到了一个宽阔的古河床,河床里已经堆上了沙包。这里真正是沦为荒原了,沙漠、盐碱将这里制造得如月球表面一样粗糙。我们到达阿不旦村用了整整大半天的时间。
那个小小的村庄就依在一条大河边上。斯文?赫定在他的考察笔记当中称之为伊列克河,热合曼叫它“我们的河”、“阿不旦河”,实际上它就是塔里木河在流向喀拉库顺湖时的一个分支 。河在村子的北面,河床里,河两岸都已经是连绵起伏的高大沙丘了,河被水抛弃已经很久很久了。一个小小的码头,一只朽烂的独木舟,一些木桨和乱如麻的鱼网,这些和水有关的东西,都空等着水的到来。
热合曼站在河边沉默了很久,他蹲下身子抓起一把沙,长长地叹气。
他带我们来到他的家的废墟旁。土坯砌成的房屋的残壁,残壁迎风面已经被有着鱼鳞状波纹的细沙埋了大半,一些土坯已经被罗布泊特有的风打磨得尖利如刀。土坯屋前是芦苇搭成的房,已经倒塌了。老人说在夏天的时候,全家就住在苇房里,冬天住土坯房,父亲到塔里木河的入湖口打渔。
阿不旦是一个不大的村子,废墟主要分布在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40米的范围内,整个村子也不出1.5公里。房子都造得比较简单,一般是用苇子围起来,外面抹一层泥。一个清代墓被人盗掘了,棺材抛在外面,是胡杨木做的,一条大辫子还没有腐烂,白色的头骨,一只藏蓝色的官靴,一只绣花的帽子,非常漂亮,帽子的正中间还有一个手绣的“寿”字……
热合曼老人说,当年这里有清兵驻守,那墓是清兵的。我们在村东南看到了罗布人的墓地,墓地地势是全村最高的,没有什么人葬在这里,只有两个小孩,半米长,30公分宽。墓制作得简单而又特别:先用胡杨木竖插一周,然后用苇子围起来,两根胡杨木搭顶,盖上苇子,整个就是一个芦苇搭成的小屋。大人们都迁去了别处,这两个早夭的孩子没能跟着大人们离开,孤零零地留存了这里。
这并不是热合曼老人第一次回到废弃的家,他常常回到这里,当他领着我们去看他住的小屋的时候,那感觉就像他还在这里居住,屋里有老妻烧好了热茶等着他一样。
罗布人,塔里木河的子民。
塔里木河是忧伤的,他们也是忧伤的;塔里木河是干涸的,他们的生活也是苦涩的;塔里木河到处流浪,他们也是大地上的流浪者。
■ 文明之死
这片干涸寂寞的土地,曾经那样喧嚣繁荣过;如今只是一片死寂的沙漠当年闪着文明的灵光。环罗布泊西南岸,排列着一串大小不一的遗址古城,它们是:大约距今4000年的太阳墓地、小河墓地;距今2000年左右的土垠遗址、营盘古城、楼兰LE城、楼兰古城、海头古城、米兰遗址等等数十个之多。还有由东北向西南穿越整个罗布泊的长城烽燧和用于屯田的戍堡。如果将这些古城串连起来,那么沿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缘,可以看到一条生命和文明的链条。
塔克拉玛干的西域36国,很早就进入了农耕文明,史称“居国”。而北部新疆则是以游牧为主的“行国”。这些城邦居国以其当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理位置,传递着东西方文明。
楼兰是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分界点,走丝绸之路必经楼兰。《史记•大宛列传》称楼兰“当空道”可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
丝绸之路被形象地称为“横系在欧亚大陆上的金腰带”。在张骞“凿空西域”以前,这条黄金大道就以民间的方式存在。
考古学家在楼兰找到的最晚有年代的汉文木简是建兴18年,即公元330年。卢文提到的最后一位楼兰国国王是伐色摩那,在位约在公元321—334年。
楼兰文明大约失落于此。
考古学家林梅村考证,早在公元100年前,罗马人就明确知道东方有个楼兰。
斯坦因在楼兰城发现的一件魏晋时期的木简载“……今为住人买纟采四千三百二十六匹”。斯坦因据此推断,楼兰运转丝织品的数量巨大。有“可观的人口”和较为发达的农业经济。考古学家还从出土的卢文解读出楼兰人采用的度量衡是希腊制,由此推断楼兰必于希腊罗马人有直接的贸易关系。著名考古学家王炳华说,当年楼兰的重要性和繁华程度,就像今天的香港、上海、新加坡,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楼兰的悲剧或许就是 “世界三大文明的共同悲剧”。考古学家林梅村指出:人类在征服自然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每一次进步几乎都伴随着对地球环境的巨大冲击,他举例说北非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巍峨耸立的金字塔代表了埃及文明的巅峰状态,这也是人类文明的巅锋状态。然而埃及文明创造者们留给子孙后代的遗产,除了古老的文明外,还有90%完全沙漠化的土地。人类文明的另一个发源地美索不达米亚经历了同样的遭遇。苏美尔、亚述、阿卡德和巴比伦人相继在公元前4000至前2000年间,创造了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城市文明。然而,这些古文明的发祥地如今却是不毛之地。
1600年前的楼兰死亡里的样子谁也没有看到,但罗布泊之死却是惊心动魄地发生在近代。
让我们回首再看看有水的罗布泊的样子吧。
1930年12月,中国科学家陈宗器和瑞典地质学家霍涅尔出敦煌一直向西北,他们将穿越罗布碱地去寻找罗布泊;陈宗器回忆说,当他们突然开始闻到了潮湿的气息的时候,在他们面前出现的竟然是水波荡漾的罗布大湖!这是中国的科学家的眼睛第一次的罗布泊!
“我家里一直保存着父亲于1931年在罗布泊拍的一张照片。照片上两个船工站在齐膝深的水中,其中的一人手里托着一条肥硕的大鱼,身后是荡漾到天边的浩渺水波”。陈宗器的女儿说。
无论是谁看到这张照片都会惊叹不已,那条鱼是如此之大,大到那个抱鱼的罗布人显得很矮小,这就是著名的塔里木河裂腹鱼吧,现在的塔里木河里再也没有了它的踪影。更难以置信的是,仅仅过去了半多世纪,大鱼和水波仿佛还在眼前,但现在在罗布泊1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内,已经见不到任何水的踪迹。
水似乎永远遗弃了这个地方,只留下一个空壳般的关于湖的称谓。就像一只蝉蜕,有着蝉的外形,却没有了蝉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