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教育西安本土化路径探究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hy656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赋权”和“释放”的概念框架下反省教育本身,探索本土化案例教学方法,选择有针对性的本土媒介实例,嵌入媒介素养的核心理念,组织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及媒体产制案例实践。结合体验式与分析式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媒介的形态,掌握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的特性,对不同的媒体文本进行独立的分析和批判认知,从而具备一定的审辨能力,在生活中提高自我的媒介素养,并实现能够挺身维护社会利益的公益目标。
  关键词:媒介素养;本土化;案例教学;解读媒介;审辨能力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4-0135-02
  一、媒介素养教育学背景
  (一)媒介素养教育议题的提出
  追溯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议题,最早是在1991~199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传播媒介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1]。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人的大众媒介接触是否对其现代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长久以来,媒介素养教育主要讨论从“家长制到赋权制”的理念,以及如何在“赋权”和“释放”的概念框架下反省教育本身,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以培养学生建立批判的自主权,反省媒介素养教育的知识建构等问题。
  (二)《媒介素养》课程建设
  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2004年9月,中国高校《媒介素养》公选课,是由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信息技术学院首次开设,课程基于媒介的本质、传媒与社会等视角,注重培养专业背景下学生对传媒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等方面。同年10月,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创建并开通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媒介素养专业网站[2]。
  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于2014~2015第一学期首开《媒介素养》专业选修课,课程面向本科2013级新闻学学生开设。与新闻学原理、传播学理论等新闻课程相比,该课程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在运用层面上的结合。在教学中,整个结构遵循的原则是依托浅显的理论阐述探寻实践中的方法与技巧。因此,理论部分的论说解释力求简洁、清晰,同时依托丰富的实践材料进行辅助讲授,运用大量的当地媒介实例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在做中学,组织角色体验及媒体产制案例实践,在实践及生活中渗透媒介素养的核心理念。
  二、媒介素养教育目标
  (一)从“灌输”到“赋权”
  对一般受众来说,大众媒介意味着知识、信息、主流文化甚至是权力,因此有必要通过媒介教育来发展受众认识和利用大众媒介的能力。但教育的观点应该从“灌输”(Inculcate)发展为“赋权”(Empowerment)。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最早是在马斯特曼的18项原则中陈述:其第一项原则得到,即要增加个人(特别是少数群体)的赋权和增强社会民主结构。所谓的“赋权”,吉鲁(Giroux,1992)认为,它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和行动的能力。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说明学生具备反思、质疑以及批判的能力,所以媒介教育的目标并不是进行简单的批判技能培养,而是一种个人解放的过程,并建立人的批判自主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通过反思个人获得批判能力,用以质疑或挑战现有的主流文化,而不是适应;2.知识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应将知识与权力联系起来;3.检视自身以及媒体文本,建构个人的主体性。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应包含个人层面,即增加个人对媒介的自主批判能力;以及社会层面,即提高赋权的基础能力,承担社会责任[3]。在媒介教育中,培养的目标不应是为学生们提供具体的媒介评价标准和黑白二元对立的价值观,而应更多关注学生对媒介的理解能力,例如媒介的运作机制是怎样的,媒体产制的过程,媒体讯息被建构之后文本所构成的意义,这些建构的内容又是如何再现“现实”的,媒体内容的受众是谁?他们怎样接受这种对现实的再现?所以,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帮助媒介受众成为具有民主意识的公民,而不仅仅是培养人们成为媒介产品的接受者和消费者,这最终会有利于社会发展迈向更加的民主[4]。
  (二)教学目标
  媒介素养的目标追求是多维度的,各维度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影响,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开放系统,它随着媒介的发展也不断地丰富其内容[5]。首先在学习之前让学生了解到主动建立学习任务的必要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媒介素养的概念、方法和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能明白为什么要重视和推广媒介素养。了解媒介素养在自我认知和生活中起到的基础作用,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掌握批判性分析媒介文本的思维,学会使用一定的方法对媒介文本进行分析。学生能够接近和了解媒介,学会不管是作为受众还是媒体人批判地使用媒介的方法。能够在新媒介环境的考验下,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批判性思维具备媒介素养,辨别讯息,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通过媒介素养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媒介的形态,掌握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的特性,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媒介环境,学会在实践中解读媒介文本,了解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并对不同的媒体文本进行分析和批判认知,从而具备一定的反思和批判能力,最终,学会使用和利用媒介,掌握作为阅听人赋权媒体行动的能力,在生活中提高自我的媒介素养。所以,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帮助媒介受众成为具有民主意识的公民,而不仅仅是培养人们成为媒介产品的接受者和消费者,这最终会有利于社会发展迈向更加的民主。
  三、案例的创建
  授课过程中多以本土案例入手,讨论发生在生活中以及媒介环境中的案例,通过实际联系核心理论,让学生深刻了解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以及应具备的技能和素养。
  2011年日本地震以及福岛核电站泄漏,却引发中国人疯狂的“抢盐事件”;温州街头飞踹老人事件、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等引起的人肉搜索网络暴力;2015年春节微信摇一摇抢红包等网络事件,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参与其中。这些日常生活中细微的事情都可以成为全民参与的媒介素养案例。
  由于网络传播课程所需要数据更新较快,笔者会根据授课内容选取最热点最新鲜素材,动态更新。除了实时更新互联网上的最新案例之外,还结合发生在身边的实际案例。因为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所带来的陈旧和权威,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点。从理论上来看,新媒体极大地赋予了个体平等和自由的权利。通过互联网,每个人都能利用其发挥最大程度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自己的发展谋求福利和创造价值,这也符合媒介素养的要求。然而,从当今中国网民的实践结果来看,“赋权”并不等于“赋能”,即使个体被赋予权利,他也不一定有能力进行正确的使用,甚至对自己的权利不知晓。发生在身边的西北政法大学因校方停止供暖爆发学生砸水壶事件、陕西媒体在没有实地调查情况下夸张报导西安欧亚学院女生宿舍水房变电箱爆炸事件引发的舆论讨论等,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同身受地了解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个体应该以自觉的“把关人”意识消费媒介讯息,创制传媒产品,面对不同媒介讯息内容作出甄别和判断,能够主动、积极地接触媒介,解读媒介讯息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课程结合体验式与分析式等方法,通过课堂内外实训,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习惯。鼓励学生勇敢提问和有效讨论,提倡小组间的PK和良性竞争,为学生提供一个阐明观点和自我表达的平台,用生动的案例、丰富的实践和事实将知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一次讨论中。
  具体教学方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验式
  角色模拟。在分析媒体组织结构以及文本解读这一部分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仿真练习,仿真对于深度理解制作流程相关问题特别有意义。比如,组织学生分角色建构真人秀节目,体验不同视角下媒体产制的过程以及最终达到的效果。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媒体工业中的制作人角色,包括要注意预算的掌控、平衡财务、行政的限制与科技的局限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习撰写策划、建构节目内容、定位目标受众群体、设定角色以及制定节目预算等。并体会在不同的角色和语境下,文本建构的过程和效果,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在“做中学”的意义。
  (二)分析式
  1.文本检视
  让学生分析一个自己最熟悉、最喜爱或最近常见的文本(新闻、杂志文章、连续剧、电影、广告文案……),试着从文本的制作者、制作技巧、文本解读、价值观或生活态度、文本定位等角度分析,旨在考查学生评论、分析文本的能力。考察学生在了解媒介生存环境、学会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是否能具备一定的反思以及质疑能力,运用批判性的眼光分析媒体呈现的文本,是否具备自主的思考能力和主体意识。
  2.自我检视/审视
  在学习媒介素养课程的后半程,让学生检视自身,相较学习媒介素养之前,是否具备了一定的主体意识。自我反思、自我评判,提供个人的学习心得,并提交自评的分数。
  五、总 结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所带来的陈旧和权威,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点。从理论上来看,新媒体极大地赋予了个体平等和自由的权利。通过互联网,每个人都能利用其发挥最大程度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自己的发展谋求福利和创造价值,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结合学生特点,灵活调整授课方式,将媒介素养核心理念融入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以期使学生达到具备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在生活中提高自我的媒介素养,并实现能够挺身维护社会利益的公益目标。
  参考文献:
  [1] 陆晔等.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 胡忠青.媒介素养课程建设探讨[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1).
  [3] (美)劳伦斯·格罗斯伯格等著.祁林译.媒介建构:流行文化中的大众媒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 荣建华.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5] 高萍.当代媒介素养十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艾涓]
其他文献
摘 要:由于叙事元素相似,文学作品经常被改编为电影。但改编后的电影与文学作品相比在叙事上还会有差别。文学作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被誉为“最难镜像化的小说”,但是李安运用巧妙的叙事技巧对其加工,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口碑和票房。通过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情节设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索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时在叙事方面的规则和技巧,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期刊
摘 要:微信公众平台已被各类企业广泛应用于信息发布、产品营销、企业文化理念建构等领域,逐步成为继官方网站和企业刊物之后的新兴企业信息传播平台。本文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探讨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兴起后,“互联网+”时代企业宣传语境、媒介形式和传播内容的变化。从媒介融合、内容编辑方针等方面着手,分析企业整合报刊、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三大媒介平台传播内容,覆盖目标受众,取得预期传播效果;同时阐述了内塑企业文
期刊
广泛流行的通俗娱乐作品无疑与意识形态相关,而且是正相关:其商业的成功度同时是其编织的意识形态的密度和有效性的证明。  然而,不同于某种冷战式想象,意识形态——尽管其核心要旨是对统治合法性的论证,却从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宣讲或灌输。意识形态的形式特征从来是隐形的窃窃私语、喁喁告白,是对化身为常识系统的价值体系的生产与再生产,是对社会与时代的认同与情感结构的塑造。自行暴露为宣讲或意识形态灌输,可能出
期刊
张江:人物是一切影视作品的核心。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成败。好莱坞电影,无论是《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还是“星球大战”系列,其成功都建立在人物塑造的基础之上。同时,作品的意识形态传达,也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所思所想来完成。  好的影视作品,准确、鲜明、生动地诉诸观众的直觉和联想,除了要有戏剧性,更要具备影像的艺术特性。好的内容是灵魂,是影像艺术特殊表现手段的主要目的所在。 
期刊
张江:我们指出好莱坞电影隐藏着意识形态诉求,不是抨击,只是道出了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我倒认为,意识形态之于电影,并不是夹带进去的“私货”,而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反观当下的中国电影,在这一点上欠缺很多。驱逐意义,逃避意识形态,片面追求娱乐性和感官刺激,为中国电影埋下了诸多隐患。  当前的中国电影业,一方面是由票房的井喷式增长构筑起的一派繁荣景象;另一方面,电影主体多是由“有意思没意义”的影片
期刊
张江:我一直认为,娱乐性和思想性并不存在天然的矛盾。娱乐不排斥思想,有思想深度的娱乐是有品位的体现;思想也不拒绝娱乐,以轻松活泼的方式阐释思想、传达思想,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目前国产影视,尤其是电影对娱乐的追求,往往以牺牲思想性为代价和前提。  国内电影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与美国电影的全球传播力、影响力相比,国产电影依然无法企及。  2015年中国电影出现了一些口碑与票房都不错的作品,它
期刊
所谓智媒体,是指立足于共享经济,充分发挥个人的认知盈余,基于移动互联、大数据、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新技术的自强化的生态系统,形成了多元化、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实现信息与用户需求的智能匹配的媒体形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传统媒体转型的逐步深化,基于互联网的“智媒体”——我认为它代表了传媒业的未来。  智媒体的本质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智慧,即具有高尚的价值观。媒体作为社会的良心和真相
期刊
2016年数字出版市场将会发生哪些变化,请看来自美国《出版商周刊》文章的分析。  图书馆  企鹅兰登书屋针对图书馆制定了新的服务款项和定价机制,已于2016年1月初开始执行。此举的亮点在于图书馆获得了电子书的永久使用权,无需重复购买。  目前电子书存在的问题是出版商所提供的服务条款各不相同,催收经理需要花大量时间监测哪些作品的授权使用期限已至、哪些的权限将至。企鹅兰登书屋开了个好头,希望2016年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今天我国社会信息传播领域也面临“新常态”,互联网成为一种操作系统意义上的社会存在。内容、形式、关系、场景成为构成传媒内容产品的新“四要素”。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传播逻辑变革  互联网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包括传媒领域来说,是影响力最大的质变性的因素,而我们的社会对于互联网的认识和把握最近一两年以来最大的进步就是从过去的“+互联网”模式改变为现在的“互联网+”模式。这不是
期刊
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 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李克强 刘云山出席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2016年4月19日上午在北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要适应这个大趋势,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