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技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同时,也使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环境美学使人类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和谐,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相适应的。因而,环境美学必将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彰显出独特的价值功能。
[关键词]环境美学 和谐社会 构建
当今时代所面临的问题与危机
过去的一个世纪,是人类工业文明高奏凯歌的辉煌时代。自然科学和技术文明不断进步,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代科技创造出的巨大生产力,远远超过了过去几十个世纪的总和,把人类对自然的开发改造推到了一个新阶段。人类凭借科技的力量向自然进军,不但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而且也使整个人类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先人的许多梦想己经或正在变成现实。的确,科技与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社会的繁荣,然而福祸相依,与此同时,更为深重的后果就是造成对环境的严重破坏。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各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人工改造自然的规模日益增大,这些举动造成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的后果,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总的说来,人类的整体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天空、海洋甚至南极冰川都有工业污染的痕迹,环地球的太空地带到处浮游着太空垃圾,这些状况不一而足。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利用科技促进自己的工农业生产发展,大力开发自然资源,无视水土流失、滥伐森林以及各种环境污染的状况,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破坏了人与环境曾经保持的和谐关系,实际上扰乱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生命的自由与完整的关系状态。当今人们的现实生活已与环境不相和谐,人们需要调整生活方式与行为途径,以适应客观发展的环境系统。伴随着这种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人们的心情日益浮躁,那种人与环境自在、自由、本真的状态已然离我们远去。
在环境遭到破坏的同时,由于异化和各种不合理现象的存在,人类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出现了个体人的精神失落,人际关系的恶化等一系列现象。比如一些青少年与人交往困难,自闭孤寂;有些成年人在获得巨大的物质财富后,并没有获得快乐与幸福;更有甚者,一些人消极颓废,走向自我毁灭之路。这些精神、心理问题,极大地影响和威胁着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是我们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中不和谐的音符。因而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就在于,如何使人自身、使人与社会、使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
于是,自20世纪中叶,处于经济与科技狂热中的人们逐渐开始一场新的觉醒,即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开始把深沉的家园之思寄托于对环境的审美之中。因此,在世界范围内,人们掀起了日益高涨的环境保护运动,环境美学由此崛起。环境美学的兴起与主要关注
环境美学的兴起。人类对自然的每次掠夺都伴随自然返还给我们的报复。尤其近半个世纪,这种报复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强烈,人们品尝了自己种下的恶果。由于现代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崇尚,把自然看作是为满足人类的物欲而可以任人宰割和役使的对象,当人类的过度干预超过了自然界的自我调节能力,并使其再也不堪忍受人类的疯狂掠夺和残酷蹂躏时,人类便陷入了环境危机之中。此外,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类中心主义”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人把自己视为真正的目的,而把他人和社会视为达到目的的工具和手段,这“异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人类正在遭受着严重的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威胁和侵害。环境美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环境美学的主要关注。环境美学是对传统美学研究领域的扩展,是一种以环境为中心的新的美学理论。它与传统美学的区别在于,研究重心从艺术转移到自然,其哲学基础在传统的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基础之上又囊括了生态主义,使美学走向了日常生活和应用实践。同时,环境美学也是环境哲学的派生物,环境哲学思考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生态与文化的基本关系问题,并寻求这些二元对立因素的和谐,当这种和谐作为感性的体验时,便是美学。环境美学侧重于从哲学角度来思考人与环境的审美关系,将对环境的体验上升到理性层面,是在当下的感性体验中实现精神的超越。在我国,环境美学的研究是在工业化逐步深化的情况下产生的,因为单纯的经济发展维度已无法实现工业现代化,而必须伴以文化的审美维度。因此,我国环境美学建设面对的是急需发展经济的现实社会需要与环境资源空前紧缺的国情现状,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已成为双重需要。
当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复杂的,有时表现为和谐,有时表现为对立。从本质上讲,人与环境是不可分的,人在环境中是否自由与和谐,会对审美心理产生重大影响。一个人心情舒畅,就会产生审美快感,这种审美快感在人与环境直接感应时便可获得。由于本质性的关系决定了关注环境已成为人类追求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的三个方面
面对当今人类所处的环境状况,党中央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在这里,胡锦涛同志把环境问题摆在了第一位。在我们的建设发展进程中,环境美学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将发挥出巨大的价值功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高度和谐统一的社会。黑格尔曾说古希腊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是“一个美的时代”,但那是一种没有充分发展的和谐,无法与今天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相比拟。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是在现代科技基础上,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的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构建的,它将是一个自觉的、充分发展的和谐时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三个层面。而这三个方面的发展,也正体现出了社会美、自然美、人自身和谐美的特点。
在这三个方面中,人自身的和谐是前提和归结点。人自身若处于和谐状态中,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和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出发点是人,实践要落实到人,最终归宿也是人。通过感受和体认自己生命的价值、生存的意义,从中找到了自我,享受到了生命的安宁与幸福,在此基础上,人积极地肯定自己,从而唤醒对生命的激情与热情,善待自己、积极生活,与自我处在一种高度和谐与完美的状态。
就人与社会的和谐而言,新的和谐社会结束了近现代传统思想中所主张的绝对对立,吸收、融合后现代趋向和谐的观念,重新创造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这种和谐社会,开创了人类和谐处理自身关系的新时代,体现了一种新型的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将创造一种新的社会美。而环境美学提高着人们的道德品格、人文素养,增加和扩大着人与人之间共同的思想、道德与感情基础,也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不断强化着人的根本地位,使人与人的关系良性互动,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环境美学与和谐社会构建最为密切相关的一个方面。中国古人提出充满东方和谐意蕴的“天人合一”,认为人的身心和情感的节奏韵律与自然界运动的节奏韵律是相互感应的同构系统。人类要维护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这是实现人类“诗意栖居”的本源,只有这种和谐共存,人类才可能拥有自然、自在、自由的审美空间。人与自然完美和谐,创造了自然美,自然美又给人以巨大的经济乃至精神回馈,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惬意舒畅地生产和生活,人与自然实现了双赢。环境美学强调人与自然无差别的“整体和谐”,侧重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界生态发展的一个环节。有了和谐的自然空间,才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才会进步与发展。可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类进步的客观物质条件,是社会安定进步的前提条件,也是人与社会、人与内心世界和谐的大环境。
结论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而且可以带来美感愉悦和精神满足,极富美学价值,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但长期以来,我们侧重于环境的经济意义,忽视了它的美学价值,引发出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人类生存。这种情况与我们建设的和谐社会很不适应。
环境美学恰恰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出其积极作用。通过审美实践,人们可以不断扩大环境的美学价值,激发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通过审美欣赏,人们可以不断发现、欣赏和利用环境的审美价值,培养人对自然的美好情愫,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在这种审美活动中,爱护环境会逐渐成为人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崇高的社会风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会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它需要无论何种情况,人都能在不断挖掘自身潜能的同时,从不放弃对自己社会性格的完善和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在时代的呼唤下,环境美学正在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独特的价值功能。
[关键词]环境美学 和谐社会 构建
当今时代所面临的问题与危机
过去的一个世纪,是人类工业文明高奏凯歌的辉煌时代。自然科学和技术文明不断进步,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代科技创造出的巨大生产力,远远超过了过去几十个世纪的总和,把人类对自然的开发改造推到了一个新阶段。人类凭借科技的力量向自然进军,不但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而且也使整个人类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先人的许多梦想己经或正在变成现实。的确,科技与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社会的繁荣,然而福祸相依,与此同时,更为深重的后果就是造成对环境的严重破坏。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各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人工改造自然的规模日益增大,这些举动造成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的后果,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总的说来,人类的整体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天空、海洋甚至南极冰川都有工业污染的痕迹,环地球的太空地带到处浮游着太空垃圾,这些状况不一而足。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利用科技促进自己的工农业生产发展,大力开发自然资源,无视水土流失、滥伐森林以及各种环境污染的状况,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破坏了人与环境曾经保持的和谐关系,实际上扰乱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生命的自由与完整的关系状态。当今人们的现实生活已与环境不相和谐,人们需要调整生活方式与行为途径,以适应客观发展的环境系统。伴随着这种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人们的心情日益浮躁,那种人与环境自在、自由、本真的状态已然离我们远去。
在环境遭到破坏的同时,由于异化和各种不合理现象的存在,人类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出现了个体人的精神失落,人际关系的恶化等一系列现象。比如一些青少年与人交往困难,自闭孤寂;有些成年人在获得巨大的物质财富后,并没有获得快乐与幸福;更有甚者,一些人消极颓废,走向自我毁灭之路。这些精神、心理问题,极大地影响和威胁着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是我们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中不和谐的音符。因而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就在于,如何使人自身、使人与社会、使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
于是,自20世纪中叶,处于经济与科技狂热中的人们逐渐开始一场新的觉醒,即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开始把深沉的家园之思寄托于对环境的审美之中。因此,在世界范围内,人们掀起了日益高涨的环境保护运动,环境美学由此崛起。环境美学的兴起与主要关注
环境美学的兴起。人类对自然的每次掠夺都伴随自然返还给我们的报复。尤其近半个世纪,这种报复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强烈,人们品尝了自己种下的恶果。由于现代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崇尚,把自然看作是为满足人类的物欲而可以任人宰割和役使的对象,当人类的过度干预超过了自然界的自我调节能力,并使其再也不堪忍受人类的疯狂掠夺和残酷蹂躏时,人类便陷入了环境危机之中。此外,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类中心主义”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人把自己视为真正的目的,而把他人和社会视为达到目的的工具和手段,这“异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人类正在遭受着严重的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威胁和侵害。环境美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环境美学的主要关注。环境美学是对传统美学研究领域的扩展,是一种以环境为中心的新的美学理论。它与传统美学的区别在于,研究重心从艺术转移到自然,其哲学基础在传统的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基础之上又囊括了生态主义,使美学走向了日常生活和应用实践。同时,环境美学也是环境哲学的派生物,环境哲学思考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生态与文化的基本关系问题,并寻求这些二元对立因素的和谐,当这种和谐作为感性的体验时,便是美学。环境美学侧重于从哲学角度来思考人与环境的审美关系,将对环境的体验上升到理性层面,是在当下的感性体验中实现精神的超越。在我国,环境美学的研究是在工业化逐步深化的情况下产生的,因为单纯的经济发展维度已无法实现工业现代化,而必须伴以文化的审美维度。因此,我国环境美学建设面对的是急需发展经济的现实社会需要与环境资源空前紧缺的国情现状,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已成为双重需要。
当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复杂的,有时表现为和谐,有时表现为对立。从本质上讲,人与环境是不可分的,人在环境中是否自由与和谐,会对审美心理产生重大影响。一个人心情舒畅,就会产生审美快感,这种审美快感在人与环境直接感应时便可获得。由于本质性的关系决定了关注环境已成为人类追求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的三个方面
面对当今人类所处的环境状况,党中央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在这里,胡锦涛同志把环境问题摆在了第一位。在我们的建设发展进程中,环境美学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将发挥出巨大的价值功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高度和谐统一的社会。黑格尔曾说古希腊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是“一个美的时代”,但那是一种没有充分发展的和谐,无法与今天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相比拟。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是在现代科技基础上,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的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构建的,它将是一个自觉的、充分发展的和谐时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三个层面。而这三个方面的发展,也正体现出了社会美、自然美、人自身和谐美的特点。
在这三个方面中,人自身的和谐是前提和归结点。人自身若处于和谐状态中,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和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出发点是人,实践要落实到人,最终归宿也是人。通过感受和体认自己生命的价值、生存的意义,从中找到了自我,享受到了生命的安宁与幸福,在此基础上,人积极地肯定自己,从而唤醒对生命的激情与热情,善待自己、积极生活,与自我处在一种高度和谐与完美的状态。
就人与社会的和谐而言,新的和谐社会结束了近现代传统思想中所主张的绝对对立,吸收、融合后现代趋向和谐的观念,重新创造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这种和谐社会,开创了人类和谐处理自身关系的新时代,体现了一种新型的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将创造一种新的社会美。而环境美学提高着人们的道德品格、人文素养,增加和扩大着人与人之间共同的思想、道德与感情基础,也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不断强化着人的根本地位,使人与人的关系良性互动,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环境美学与和谐社会构建最为密切相关的一个方面。中国古人提出充满东方和谐意蕴的“天人合一”,认为人的身心和情感的节奏韵律与自然界运动的节奏韵律是相互感应的同构系统。人类要维护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这是实现人类“诗意栖居”的本源,只有这种和谐共存,人类才可能拥有自然、自在、自由的审美空间。人与自然完美和谐,创造了自然美,自然美又给人以巨大的经济乃至精神回馈,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惬意舒畅地生产和生活,人与自然实现了双赢。环境美学强调人与自然无差别的“整体和谐”,侧重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界生态发展的一个环节。有了和谐的自然空间,才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才会进步与发展。可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类进步的客观物质条件,是社会安定进步的前提条件,也是人与社会、人与内心世界和谐的大环境。
结论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而且可以带来美感愉悦和精神满足,极富美学价值,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但长期以来,我们侧重于环境的经济意义,忽视了它的美学价值,引发出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人类生存。这种情况与我们建设的和谐社会很不适应。
环境美学恰恰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出其积极作用。通过审美实践,人们可以不断扩大环境的美学价值,激发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通过审美欣赏,人们可以不断发现、欣赏和利用环境的审美价值,培养人对自然的美好情愫,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在这种审美活动中,爱护环境会逐渐成为人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崇高的社会风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会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它需要无论何种情况,人都能在不断挖掘自身潜能的同时,从不放弃对自己社会性格的完善和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在时代的呼唤下,环境美学正在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独特的价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