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攻克翻译难关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_mer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翻译为高考必考题,并且从2004年开始,加大了考查力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有许多考生在答题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一些不该出现的“硬伤”。那么,怎样做才能让考生准确无误地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呢?下面我谈谈一些做法。
  一、明确文言文翻译的关键
  人们常说:“打蛇打七寸。”七寸是蛇的要害,打在那里一下子就能把它打死。文言文翻译也是如此,考生必须抓住翻译的关键,否则会徒劳无功,白忙活一场。总的来说,文言文翻译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
  (一)关键词。
  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有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文言句子中的关键词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词、常见虚词(尤其是多种意义用法的虚词)。翻译的时候,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就能得分。反之,关键词语翻译错误,或不准确,那么这个分就遗憾地丢掉了。如:“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 这里即有两个关键词:“承”译为“承受”“秉承”一类的意思;“年”译为“年成”“收成”一类的意思。如果两个关键词翻译错误,这个题就很难得分。
  (二)特殊句。
  特殊句式(包括固定句式)的翻译,也往往是考题设置的关键得分点之一。考生如果不能识别某个特殊句式,不知道它的特殊顺序、固定译法,就不能准确翻译这个文言句子,因此丢分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如:“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这是一个“……者,……也”形式的的特殊句式,翻译的时候必须翻译成“……是……”,否则就要丢分。
  二、把握文言文的翻译原则
  具体说来,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如初中课本《狼》一文中:“其一犬坐于前。”只看这一句,似乎可以翻译成:“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上文“途中两狼”,“少时,一狼径去……”可知“坐于前”者不是“狗”,而应是另一条“狼”。“犬”的意思,即“像狗似的”,用来修饰“坐”的姿势的。这个例子说明,译古文先应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紧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要求作详译。
  (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如:“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句中的“其”,应译为“难道”,表反问语气,后句中的“其”要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但在翻译时,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含义仍嫌不明确,可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则使人容易理解了。下面几种情形往往需要意译。
  1.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时。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假如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轻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再如:“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又如:“金就砺则利。”一句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假如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2.使用紧缩复句或言简意赅的句子时。
  如:“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这个句子属于紧缩复句,直译不好翻译,只能意译为:“刑律严酷,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宽疏,就控制不住犯罪。”
  3.为了渲染、铺陈某种情况而故意用繁笔时。
  如: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句子中的“席卷”“包举”“囊括”“并吞”意义相同,“天下”“宇内”“四海”“八荒”意义相同,都是为了渲染铺陈,因此必须意译作:“(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三、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文言文的翻译其实是有技巧可遵循的,具体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留。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也无需翻译。如:“ 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我们可以直接将其译为:“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四日,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再如:“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行军用兵”作为一个成语,我们没有必要大费周折地去翻译,只要照抄即可,因而可译为:“深远的谋略,行军用兵的本事,不及过去的那些将领。”又如:“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其实指的就是李广将军,应保留下来不用翻译,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
  (二)放。
  将那些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的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放弃,否则会使句意不畅。如:“宋何罪之有?”在本句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删去。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呀?”再如:“夫秦,何厌之有?”“夫”为发语词,无实在意义,翻译时不做理会。又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等都属于这一类。另外还有一些偏义词语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啰唆赘余。如:“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公姥”为偏义复词,重于“姥”,所以翻译时只需翻译出“婆婆”即可。除此,有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也不一定要翻译。
  (三)换。
  用一个意思相同的现代词语替换与现代说法不同,音节不一致的词。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切忌盲目替代。如(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其中“妻子”在古汉语中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2)“处分适兄意,哪得自由专。”“处分”在古汉语中是“处理安排”的意思,翻译时要特别留心。
  (四)补。
  将原句省略的内容适当补出来,使句意完整通畅。如:“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将“焉”后省略的“而未至”(有能力到达却没有到达)补进去翻译才连贯。否则文理不通。又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 “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翻译为:“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
  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如:“外连衡而斗诸侯。”“外”名词作状语,翻译为:“对外”“连衡”用作动词,翻译为“用连衡的策略。”“斗”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争斗”,因此正确翻译应为:“对外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五)调。
  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将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有的学生翻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再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译为:“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为节操而死的臣子。”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而况人臣乎?(《触龙说赵太后》)译为:“国君的儿子,是他的亲骨肉啊。他们尚且不能靠着没有功劳的尊位和俸禄,而守着贵重的金玉,况且一般人呢?”
  需要说明的是,文言文中表达语气的助词,也应根据现代人的表达习惯进行调换。如“乎”“哉”“焉”等用在句末,可用“啊”“呢”等调换。
  (六)缩。
  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总之,要想让考生做好文言文的翻译题,除了要求他们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外,还要让他们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把握翻译的关键、原则及技巧,这样才能更准确、更明白、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地译出古文,做到“信”“达”“雅”。
其他文献
摘 要: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拥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化学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化学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农村中学,没有较大经济投入、各种硬件设施相对市区学校较为落后。本文就如何开发学生、教师中的课程资源、农村生活的校外资源,以及现有的教育设施资源等四方面作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 农村中学 化学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
摘 要: 一般而言,学生属于跨“社会”的存在,即在家庭、学校、同辈群体之间不断“社会位移”的存在。所谓社会位移,有两层含义,一个层面是从“身”存群体的角度来说的,指从一种社会场所进入角色结构有所差异的另一种社会场所。另一个层面是从文化认同或文化调适的角度来说的,指从一种“社会环境”融入文化结构有所差异的另一种“社会环境”。本文从学生社会位移的概念入手,结合案例分析学生社会位移的类型及影响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阅读,使他做到在读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他是在读,那么,他必须在小学期间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并且默读过2000小时以上。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读书越多,思考就越清晰,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它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思维,有助于学生心理品质的成长。 
摘 要: 《生物》(苏科版)教材采用小综合体系,按照大纲对知识内容的要求,确立了以生命基本特征为编写教材的主线,突出重点,有利于加强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教材具有地方特色,结合江苏省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选择增加了有关教学内容。本文从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要求出发,增加了一些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新成就的内容,同时增加了许多学生实验和观察内容;教材安排了不少栏目,如观察、实验、讨论、思考、阅读
摘 要: 动机一般来说指任何情形下引起行动的驱动力。因此,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学习动机是诸多个体因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英语教师懂得激励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对于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和激发潜能,增强其信心和勇气,提高学习热情和教学实效是十分有益的。本文从学习动机角度,调查高中后进生缺乏学习动机的原因,寻找激发后进生学习动机地策略,使后进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关键词: 高中后进生 学
摘 要: 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其他学科领域相比,语言与情感态度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英语课程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应发挥特殊的作用。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情感态度 语言  爱是一种情感与心灵的融
“洗课”一词据说最早是由江苏省教研室主任、江苏省教科院副院长杨九俊先生提出来的。“洗课”说得非常形象,洗衣服、洗水果、洗蔬菜,沙里淘金,洗出闪闪发光的宝物黄金。我认为,洗课是一种素质教育下课程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带来的必然产物,是一种追求方向,一种努力目标,它是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大声疾呼。早在1978年吕叔湘就提出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问题,而杨院长“洗课”的提出,说明语文课也要像淘金工人那样“淘尽黄
摘 要: 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由于学生身心还未发育成熟和环境的干扰等,他们的思想波动具有很大的反复性,因此,教师应时时观察,常常提醒,多多鼓励。用仁爱之心,以宽容的手段、赏识的良方去创造和谐宽松的氛围,让后进生战胜自我,完善自我,进入优等生的行列。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转化后进生的做法。  关键词: 后进生 转化 爱心 赏识 宽容    一、深入了解后进生的内心世界,用温暖和真情感化他
摘 要: 如何准确理解题意,明确答题的要求,是考生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从语文的视角分析历史试题的材料和设问,是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也是高中文科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 语文视角 历史试题 提高审题能力    新课标江苏历史高考试题突出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侧重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基于此因,从语文视角分析历史试题的材料和设问,是
准确到位、形象生动的语言是一节好课的必备要素。在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可以借助板书、图片、实物、录像、投影等多种手段,但语言始终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初中历史教学要想让学生听得专注入神,必须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下面我针对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加强课堂语言表达来提升历史课堂的艺术性。  一、“情”系课堂,进入角色  历史课堂语言应当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在历史课堂中,我们应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