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草间弥生展女性执著,但不深刻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lang6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展厅里到处都是人。
  他们沦陷在波尔卡圆点的海洋之中。
  这里的气氛很像一个热闹而欢快的派对,
  没有阴霾、痛苦和悲伤。
  展厅里到处都是人。尽管对草间弥生早已熟悉,不过在上海当代艺术馆举行的《我的一个梦》个展还是让人不由沦陷在波尔卡圆点的海洋之中。这里的气氛很像一个热闹而欢快的派对,没有阴霾、痛苦和悲伤。
  于是,一种迷失逐渐浮上心头:那个做了一辈子艺术没有结婚没有子女住在精神病院里时常想要自杀的日本老太太在哪里呢?
  展览好看 互动好玩
  个展以动植物为题材,以圆点为符号,用单纯、执著、重复的手法,通过镜面反射的方式,将绚烂的色彩铺满整个空间,草间弥生的艺术世界是感官性的、体验性的、女性化的。她最好的作品是那些体量庞大的装置。就像展览题目所言,这些装置都像一个一个的梦境,散发着磁场般的能量,将人们带入超现实的场景之中——一个精神病人的世界。
  《为挚爱郁金香之永恒祈祷》充满了童趣和正能量,属于小女孩式的纯真甜美;《波点偏执》唯美空灵,难以用语言描绘,叙述着关于生命起源和宇宙奥秘的诗意;《重复是视觉,菲勒斯船》压抑恐怖,阳具般的物体装满了整条船,暗红色空间让人呼吸困难;《我在这里,却了无一物》充斥着紫色的静寂和神秘,好像时间停顿,那个原本应该快乐的时刻又被深深压抑了;《再生时刻》散发着邪恶的生命力,性器官般的红色物体在疯狂地生长。
  几乎每一个梦里的意象都能与草间弥生自身的生活和经历一一对应。在这些梦里,你可以发现一个多面的、分裂的、真实的草间弥生。时而是童年不幸经历所导致的性心理阴影,时而是梦幻、抒情而明媚的少女,时而是伟大诗人和哲学家的结合体,为世人呈现世界的美好和真谛。 这些装置和互动作品均能证明,艺术的确具有超越语言和思想的神奇力量,只要经验草间弥生所经验,就已带来足够的震撼。
  思想脉络 梳理欠缺
  个展《我的一个梦》呈现了草间弥生最具代表性的装置作品和晚年时期的作品,没有涉及其早年的创作。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展览缺乏必要的线索让人们了解真正的草间弥生,特别是有关草间弥生艺术的背后思想脉络,没有得到系统梳理。
  堆满作品的展厅内,始终找不到与作品之间能产生互文的文本。这种“浮光掠影”是不是可以视为一种专业上的简单粗暴?这种简单粗暴真的是因为艺术人士的能力问题,还是与整个艺术世界的现状和体制有关?
  草间弥生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绘画者。从单纯的语言出发来表达纯粹的绘画性,期待与美术史上任何一位大师做精神性对接,从来不是草间弥生真正的追求。就风格而言,她的绘画在形式上接近于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极限主义。如果将草间弥生与极限主义的一些杰出画家进行比较,无论是艾格尼丝·马丁(Agnes Martin),还是罗伯特·莱曼(Robert Ryman) ,都要比她更具绘画修养和人文主义色彩。曾经资助过她的卢西奥·丰塔纳(Lucio Fontana),也是极限主义的著名艺术家之一,其“割破”画面的作品充斥着性与暴力,也比草间弥生的圆点要感性和犀利得多。与早年相比,草间弥生晚年的绘画更像一种儿童创作。
  草间弥生一直耿耿于怀地说,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对她进行了模仿。“波普艺术之父”沃霍尔以不断重复的版画印刷成名,创作方法上似与草间弥生有类似之处,然而沃霍尔在艺术观念上自有一套与草间弥生完全无关的系统。他的艺术指向文明社会机械化大生产的荒谬和美学,与之相应,还写过一本书名为《安迪·沃霍尔的哲学》的书,书中无论各种言论还是遣词造句的语法都与他的版画重复印刷手法不谋而合。与之相比,草间弥生是缺乏理论建树的。沃霍尔用一生来表明,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背后所隐藏的个人独立见解,真正的艺术家以其思想对世界发生对话。而从个人经历出发,落实在身体感官层面的作品,往往是女性艺术家的标志。
  个人经历 影响创作
  1923年,草间弥生生于日本长野县一个富庶大家庭,由于父母失和,入赘的父亲经常背着母亲出去偷情,母亲则逼迫草间弥生去捉奸,草间由此在内心埋下对性的恐惧。随着身体成长的,还有她的精神疾病,她从小便经常幻觉缠身,为了自我治疗,便不断将自己的幻觉描绘出来。28岁时,草间弥生怀抱着当艺术家的梦想来到纽约,开始过得非常贫苦,她差点自杀,几年后方有画廊代理,生活逐渐稳定,她除了画画,还做起装置来。到纽约十年后,草间弥生成为一名反战的性解放先驱,展开一系列名为“乍现”的前卫艺术活动。1974年,45岁的草间弥生因为病痛回到日本,终为日本社会接纳,从此再未离开。她过着独居生活,白天在工作室里写作、画画,晚上则回到一所精神病院休息。1993年,草间弥生代表日本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千禧年后,草间弥生的名声如日中天,其在艺术界的地位也随着一系列的重要展览得到确认。
  草间弥生的一生创作始终围绕着三个主题:一、童年家庭不幸造成的性恐惧。二、先天精神疾病所导致的偏执型幻想强迫症。三、纽约时期所倡导的和平反战理念。前两个创作主题与她的个人体验和生活经历相关联,而后一主题则脱离了纯粹个体的局限,扩展至对全人类普遍境遇的关注。
  由于草间弥生的作品主题较为复杂,特别是在后期还发生了内在的转变,导致人们难以准确理解她的作品内涵。比如她最典型的符号波尔卡圆点,早期是为了克服病态幻觉症而进行的自我治疗,不知不觉地将圆点布满整个画面,而到了生命的晚期,圆点则成为爱和平的代表,草间弥生希望圆点能将爱的信息传递到全世界。
  在离开纽约二十多年后,晚年的草间弥生再度为西方世界所关注。2012年,草间弥生与路易威登合作设计了一系列艺术衍生品,她的名字随路易威登进一步向时尚领域传播。在一张照片里,她戴着红色假发,穿着自己设计的圆点衣服,坐在一堆路易威登的产品面前,非常严肃地摆着姿势,而此时,全球共有400多个草间弥生人像代替她出现在路易威登卖店里与人们见面。这位老人不但应该庆幸自己当初没有自杀,更应该庆幸自己的长寿,历史再度选择了她。
其他文献
最近,《艺术新闻》上一篇国外艺术批评家的文章《从纽约到中国艺术界 女艺术家对“伟大”的求索任重道远》在网络颇受瞩目,文中将中西方历史上缺乏“伟大的女艺术家”的主要原因归结于“策展人与历史学家思想的狭隘”——他们让有天赋的女性艺术家不被认可和褒奖。作者对联合揭露行业里男性至上主义的纽约女艺术家表示了赞赏,并对中国的现状表示了质疑,“在大量北京和上海的女艺术家中,很少有人把自己归类为女性主义者,更鲜有
期刊
向京,当代雕塑家,从个展“保持沉默”(2003-2005)、“全裸” (2006-2007),到之后一些重要的个人作品如《你的身体》(2005)、《敞开者》(2006)和 《一百个人演奏你,还是一个人?》(2007),她在以“女性身体”为主体线索进行思考的基础上,开始探讨女性本体之外、超越“性别”的人与世界的关系,继2008年至2011年作品系列《这个世界会好吗?》后,她正一心准备着自己的新作品。
期刊
大衣、深色过膝裙、细高跟,这是王薇最常见的装束。  在外,她是收藏家、龙美术馆馆长,在内,她是外婆、母亲、妻子、女儿……在各个角色间转换,她潇洒自如,举重若轻。  圈内人赞叹着她的优雅与成功,也好奇私底下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借这次专访的机会,《财富堂》让你见识一个丰富又多元的馆长王薇。  第一面:认真的女人最美  从“全职太太”到“收藏达人”再到“美术馆馆长”,王薇都做得一丝不苟认认真真。虽然生
期刊
《财富堂》:您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我们甚至听过一种说法,说当代艺术现在靠王薇顶起了“半边天”?  王薇:我认为“艺术”,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当代,在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特色。无论市场的反响和波动如何,当代艺术有它的特点,有它的出色之处,放在一个大的艺术发展史上看,就是现在的“当代水墨”,也很有可能会被写入“艺术史”,成为后来人眼里的一个高度。我对艺术的态度很单纯,也像我一直坚持所说
期刊
《财富堂》:在传统戏剧领域,保守派和改革派一直吵得厉害,你觉得呢?从来没见过哪个昆剧院团或者传统表演单位打出过“最先锋”的旗号,不怕昆曲老票友开骂吗?  柯军:其实我是昆曲派,只要利于昆曲,该保守的保守,该发展的发展。  我也不怕票友开骂,因为我根本不想迎合票友,我不想要廉价的赞美,根本就不想。我知道艺术必须是这样的——最传统,最先锋,就这么干,未来这一定是最纯粹的艺术,和文化消费、文化娱乐没什么
期刊
她一直充满传奇色彩。在中央美术学院时,她就已经很“红”了。  因为长得漂亮,她是学校的“校花级”人物;在油画系读大一时,她画的《大卫像》,被称为“中央美术学院有史以来画得最好的大卫”,作品后来入选高校教材,为美术考生们所熟知;1993年,她主演了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这是一部以她和丈夫刘小东为原型的电影,“男主角叫冬,女主角叫春,都是画画的,两人从学校毕业后,找不到生活的出路,想卖画卖不出去,遇
期刊
林天苗的工作室位于宋庄以东的瞳里村,这里也是她与丈夫、艺术家王功新和儿子的家,这栋已经上过好几本时尚家居杂志的巨大房子,建筑外观与室内装潢皆由夫妇俩共同设计,兼具了工作与居家的双重功能,其中光是林天苗的工作室就有两千多平方米,里面时常有女工在忙碌,有的负责把贴了金箔的袖珍小人和迷你骨骼缝上布面,有的比比划划地试图给从平面延伸出来的立体构造搭建新的部件,更多的则是两人一组地分坐在画框两面你来我往地埋
期刊
最近,著名昆曲演员柯军做客南京先锋书店,与读者畅聊他对昆曲艺术的探索,对人生的感悟,并与学生无伴奏献演了传统版和现代版的昆曲《夜奔》。这是由吕林、罗拉拉合著的《怕——柯军多元艺术探索》一书的新书发布会。  对于“怕”这个书名,柯军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阐释:“男怕《夜奔》,女怕《思凡》。对于我来说,作为一名武生,《夜奔》是我的坎儿,是我的起点,也是我要去跨越的高度。”《怕》一书主创、冰心散文奖获得者吕林
期刊
“玛丽及庄智博”(Mary and George Bloch)这对收藏家的大名,近几年来一直在耳边回荡。从2010年春拍到现在,他们珍藏的鼻烟壶已经在香港推出七场完美专拍。每次上拍140件到180件烟壶,居然每一场都被竞拍一空,每一个都被迅速拿下,连一个漏网之“壶”都没有!这其中有何魅力,让全球藏家四年来趋之若鹜?  连续七场 缔造奇迹  先简单回顾一下七场拍卖的辉煌。2010年5月,香港邦瀚斯推
期刊
周遭有许多遇见花卉和植物的机会,人们只觉得它们是美丽的,兼任塑造平和环境与气氛的作用。  但是,在Jennifer Steinkamp的投影作品上,那些大丛的盛放的花树,带有强烈的性格和自我。  甚至不用侧耳谛听,你就仿佛看见光影中的花枝们迸发出的阵阵尖叫。  数码媒体的发展跟互联网的速度交相辉映,艺术家可不一定是在油画布上创作的那些人了。Jennifer Steinkamp藉由香港乐曼慕品画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