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1990年的构造物理学研究

来源 :地震地质译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3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四年间发表了许多十分重要和激动人心的构造物理学出版物,有些是全国或全球规模的项目,包括描述目前板块运动的新模式、全球应力图、根据卫星测高法绘制的大洋盆地大地水准面图、美国大陆边缘和夏威夷近海的微海深测量声纳图、全球性重新评价地球地震波
其他文献
大气中CO_2浓度的提高导致气候的变化,同时,森林的生产力也将显著改变。通过模型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切实有效的途径。我们知道,在植物体内CO_2浓度提高会导致羧化作用速率的增大,从而促进光合作用;但同时CO_2浓度提高也会影响气孔的传
期刊
从1979年以来,我们用微机控制的气相色谱仪,在日本中部几个观测站监测矿泉气体成分的变化,1984年9月14日在日本中部发生了一次6.8级地震,这是观测期间最大的一次地震,在观测站我们观测到气体成分明显的前兆变化。
期刊
1、前言地震被认为是剪切破坏的动态传播。这时,在破坏面上由于应力释放就必然要解决三维破裂的动态传播问题及破坏条件问题。对这样的三维破裂及其作为近似的机械模式(图1)的不均质场的动态传播,利用差分法研究在不均质场的破坏现象。
期刊
由于地震资料的积累需要很长时间,直接观测震源物理过程又极其困难,因此用室内实验模拟地震与岩爆是必要的。物理模拟的任务建立恰当的模型,它在物理上应与地震震源带类似。这首先需要知道震源的实际参数并
期刊
地震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即地震是否具有一种能观测到的孕震期,称为前兆。这个问题不仅对我们查明地震过程很重要,而且是成功地预报地震的一个先决条件。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地壳形变测量:对远场(比一些断层长度大的)用长周期地震检波器,而对近场
期刊
实验室断层模型由一个包括8个块体组合并以弹簧将其连接的环形链构成。各块体由于弹簧的牵引而在一个有摩擦的表面上滑动。该模型产生的一系列滑移事件,显示出下列特征:(1)一条完全均匀的断裂可以产生大小差异很大的滑移事件;(2)几个大事件释放大部分应变能;(3)大事件重复发生的时间间隔虽然不规则,但其发生的时间大致是可预测的;(4)当应变同时在大多数部位积累到一个临界水平时就发生大滑动;大滑动之前会发生一
期刊
地震现象有多种尺度不变性或分形特征。(1)地震的震级-频度关系已描述为 logN(≥M)=a-bM,这里 M 为地震震级,b 是一个接近于1.0的数(古登堡-里希特定律)。(2)震源的空间分布是自相似的或为分形的,维数为1.1—1.6。(3)地震发生的相关函数遵循着幂次律关系,C(t′)∝t′~(-p)(Ogata,1988)。这些特征非常有趣,同时也可提出,为什么地震现象具有尺度不变性的问题。本
期刊
最近人们都很重视地震的震级变化范围,对此有两种明显趋向。一是为了合理定量地震,把震级与地震观测值的统计平均联系起来;二是揭示震级以不同方位角、各种频率传播的特征。前一种方法是在欧洲大陆均一震级系统内发展成的,现在用于统一地震观测系统的地震实践中。均一震级系统(HMS)的台站震级是按中周期标准地震仪测的各基本类型波(P,
期刊
根据传统的摩尔—库仑理论在同一构应力场作用下,断层滑动方向应有一个比较大的范围。然而,事实上多数利用该理论的工作都是建立在断层滑动方向与主压应力方向具有单一关系这一简单假设基础之上的,即使名义上与这一限制性假设无关的应力分析也是如此,它
期刊
1.引言研究与地震和火山喷发有关的现象的日-俄合作项目开始于1980年。本文称这种现象为发震电磁发射(SEE)。日本菅平宇宙射线观察台于1980年3月底首次观测了 SEE。地震的震级约7级,震源深度约380km,震中位于京都,距观察台约250公里。81kHz 的噪声记录仪显示了异常变化,噪声大于背景值15dB,异常出现于主震前50分。地震能量释放时噪声突然降至原水平。观察台 VLF 啸声仪地震前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