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文化的力量不在于赞美而在于反思

来源 :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a_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帕斯卡尔·梅里格 林天宏 赵涵漠
  答/贾樟柯
  “最强大的是别人不敢欺负你,而不是你去进攻别人,因为你不是一个应该被欺负的人”
  与其他导演比起来,你开始学习电影好像很晚?是的。上中学的时候,我是个影迷。但没想过当电影工作者。当时我最热衷的是文学,在中学里成立了一个诗社,后来开始写小说。中学毕业,没考上大学,就跟家里商量,去了太原学习绘画,我那时候从文学转移到了绘画,想当个画家。上世纪90年代初,很偶然的机会,我看了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看完后,我决定从事电影工作,想当导演,那时20多岁,其实已经很晚了。但我发现,在文学绘画之外,电影独有一种魅力,那种直接、具象的感觉。从那时候开始,我狂热地喜欢上了电影。
  为什么流行音乐在你的电影中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
  我个人是一个流行乐迷。童年时代,生活里是没有流行音乐的,到了上世纪80年代,流行音乐进入中国,后来又有了卡拉OK。我们是不太善于也不太习惯表达自己的民族,卡拉OK某种程度上提供了一种性格上的改变,人们通过流行音乐来表达自己。
  所以在《小武》里,卡拉OK变得非常重要,小武也是个不善于表达自己情感的人,卡拉OK给了他一种表达渠道。《小武》里的歌曲一是气氛,一是人物内心的表达。《站台》是中国过去10年的历史,我找了许多歌曲,甚至像编年史的体例把我们经历的历史通过流行音乐呈现出来。
  《站台》开始时,你写着“献给我的父亲”,据说你父亲一直不理解你的工作?
  我父亲是中学语文老师,生活非常循规蹈矩,我小时候非常淘气。基本上我父亲不知道我是怎么成长的。比如说上世纪80年代末,我看了7遍美国电影《霹雳舞》,学会了这种舞蹈。有一个暑假,我骗父亲说,去山里同学家补习功课,其实是跟了个表演团在外面流浪演出。我要把我的成长告诉父亲。电影拍完后的春节,我带着一盘录像带回家,给父亲看。这个电影很长,我父亲一直看,没有间断地看完。我期待他说点什么,他看完什么也没说,就睡觉去了。父亲已经去世了。很遗憾,我们没有多交谈。
  你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人?
  我心目中我父亲就是国学大师,他很厉害,我很崇拜他。他有广泛的阅读,他是语文老师,但不单单局限在这一块,历史跟哲学,他的涉猎也很广。
  当你再想起他,他意味着什么?
  人生智慧。我少年时候,经常做一些让他不愉快的事情,比较暴力,我父亲跟我说,最强大的是别人不敢欺负你,而不是你去进攻别人,因为你不是一个应该被欺负的人。我觉得对我的影响很大。
  这个世界观的形成也体现在你的作品里,你的作品对这个社会不是挑衅性的存在。
  我父亲告诉过我,那样是幼稚的,简单的,没有智慧的。
  我必须非常专心地面对当代。我无法离开现实两年或三年,去完成另一部电影
  你曾经同时拍纪录片和剧情片,两者对你而言有何关系或不同?
  两种电影我都喜欢。面对中国这么复杂的现实,我需要同时用剧情片和纪录片来呈现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的局限,我的生活也有局限,拍纪录片时,我有机会进入到一个陌生的领域,陌生的城市,认识陌生的人,了解新的情况。同时,我觉得纪录片的真实感是生活的证明,一种证言。
  我又非常需要剧情,需要虚构。因为我觉得有很多现实是没有发生在摄影机前的。它需要我们重新组织、重新讲述,才能把这样一种现实呈现出来,把内心感受到的感情、感受到的社会人生展现出来。到了2008年的《24城记》时,我把它们融合到了一部电影里面。我觉得完全可以把纪录和虚构的界限去掉。比如说,在电影里有一个上海女人的故事——这个工厂里有几十个上海家庭,我采访了很多上海女性,她们的经历,她们的遭遇,一个人是没法讲述完的。但我可以通过虚构,有效地把一种共同经验呈现出来。
  你在一些采访中提到过,你也有一些类型电影的想象?
  有很多。我非常想拍武侠片,也想拍很多中国重要的历史阶段,还有京剧电影,但我面对的是一个变化迅速的当代生活,从1997年拍《小武》开始,现实中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深刻地影响着我。我必须非常专心地面对当代。我无法离开现实两年或三年,去完成另一部电影。我一直处在对现实的紧密观察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不是通过电影把自己的思考呈现出来,正相反,我只有在拍电影的时候,才能展开我的想象,电影是我理解社会的一种方法。我可以通过电影去接触,去理解中国社会。
  比如拍《24城记》时,计划经济变成了市场经济,它是一个变革的进步,但它同时让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他们被这个社会淘汰了。通过拍这部电影,我才理解了这个现实,理解了变革的另外一面。我觉得这是因为我自身的生活感受,感觉到了我自身与现实始终保持一种紧张关系。这种关系持续了十几年,所以我对现实的关心和拍摄也持续了十几年。
  “所谓书,必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而我们,应该只读那些咬伤、刺痛我们的书”
  是什么让你有兴趣拍《天注定》这样一部讲述暴力的电影?
  我觉得最大一个原因是,面对我们生活里日益频发的极端事件,你会想同样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他们为什么会被推到那样一个极端处境里,是什么样的社会问题跟人性问题,以及极端处境里的人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这是我电影里从来没有涉猎过的。我以前的电影基本是讲人的日常状态、日常情感、生老病死,而且回避戏剧性,我觉得生活中没有太多戏剧性,但是现在我们的生活变得戏剧性很强了,所以我的电影也就跟着改变了,我就拍了《天注定》这样一部戏剧性很强的电影。
  《天注定》是一部武侠片,又是一部现代片,可能大家比较好奇的是,现代社会侠在哪里?
  因为山河大地在,江湖还在,人的极端命运还在,这是侠存在的基础。过去的侠游走江湖、打抱不平、除暴安良、匡扶正义。可在当代,这个侠变得越来越可怜,仅仅只能保全自己,保全自己那一点最后的尊严,这就找到了侠的定义。
  你的作品似乎一直关注底层人群或者说小人物。
  我觉得这源于我的生活经验和我对这个国家、时代的理解。我们这个社会当然有经济快速发展这样的成就,但这种成就并没有被更多人分享。我最近一直在纠正两个概念,一个是小人物,一个是底层人物。实际上,在目前中国的社会里面,并不存在一个底层社会,我们恰恰是一个命运的共同体,在那些保障个人权利的公共原则没有建立的时候,每个人都差不多,我并不是特意拍那样一个人群,我觉得那就是我们大家。
  但这些人物对自己的命运好像都无能为力,可能会给观众全是悲剧的印象。以后会有传递正能量的作品么?
  我觉得人类流传下来有价值的作品,能被一代一代人分享的作品基本上都不太愉快,我记得卡夫卡曾说过,所谓书,必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而我们,应该只读那些咬伤、刺痛我们的书。电影以及其他艺术也都是如此。在我个人的阅读和写作经历中,悲剧往往能给我带来非常大的快感,阅读后的感觉就好像在黑暗里划亮一根火柴,它有一种豁亮的感觉。欣赏文学或者艺术最大的乐趣来自于洞悉人性、洞悉世界,这是我对悲剧,或者说面对沉重生活的艺术长久不衰的一个美学感受。
  当然文化是多元的,自然也有人用喜剧的方法来呈现社会的现实矛盾,我觉得不应该要求一个导演的作品多元,而是应该从不同导演的作品中相互补充。
  好像这一次你很希望大众能够接受。
  这个剧本是我刻意通俗化的产品,我过去的电影还是比较精英化、比较多艺术创新上的考虑,《天注定》本身,也有创新的欲望,但这个创新建立在通俗化的要求上。同时,也想让大家更多地参与。整个社会到处弥漫着粗暴的气氛,到处弥漫着敌对和争吵,生活中充满这种状态,需要大家共同去反思。文化的力量不在于赞美而在于反思。
  (摘编自《时代周报》2013年12月5日、《赢未来》 2013年第11期、《人物》2013年第10期)
其他文献
你的20多岁是极简单,却极具变化的时期之一。你20多岁的时光决定了你的事业、爱情、幸福甚至整个世界  记得见我第一位心理咨询顾客时,我才20多岁。当时我是Berkeley临床心理学在读博士生。我的第一位顾客是名叫Alex的女性,26岁。第一次见面Alex跟我说她想谈谈男生的问题。Alex不断地讲有趣的事情,而我只能简单地点头认同她所说的,很自然地就陷入了附和的状态。Alex说:“30岁是一个新的2
期刊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体现了对人类自身进步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反思。这种反思表达了人类对自身以前走过的发展道路的怀疑和抛弃,也反映了人类对今后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  蕾切尔·卡逊用一部名为《寂静的春天》的科普著作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明灯  翻阅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报纸或书刊,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这就是说,环境保护在那时并不是一个存在于社会意识和科学讨
期刊
Q:问/本刊记者戚尔达  A:答/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林乾  2013年4月,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评选“最受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欢迎的10本书”,唐浩明所著《曾国藩》一书名列其中。这是榜单中唯一一本以晚清官员为中心的传记文学作品。与此同时,清史名家、中国政法大学林乾教授出版新著《正能量@曾国藩:一个做大事不做大官的典范》更引发了当代人对曾国藩这尊“封建社会最后的精神偶像”的关注。  一百多年来,曾国藩的所言
期刊
《与大自然的对话》  这部纪录片,寻找、记录了一群心中戴着魔法指环的人,他们是科学家、老师、义工和平凡的小市民,这些人跟自然环境的亲密程度与你我不同,因此他们对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态度,也会有更深刻的体认。  纪录片是以“诞生”、“挑战”、“和谐”三个主题,以及十四个动人的故事串连而成。每个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个主角,他们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与智慧,努力与大自然沟通,试图重新找回人与环境的共存之道。  《
期刊
城市是人造品的巨量堆积,是一些钢铁、水泥和塑料的构造。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纵、季节被空调机控制、山水正在进入画框和阳台盆景的生活。这大概是城市人越来越怀念自然的原因。  人造品完全替代自然的日子还远远没有到来,  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的,是氧气这一类东西以外的什么  远离自然的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什么呢?寻找氧气?负离子?叶绿素?紫外线?万变的色彩?无边的幽静?人体的运动和心态的闲适?
期刊
既然是完美的道德观念,理想就不大可能成为现实。实现了的理想,就不是理想了  今天我想谈谈什么是理想主义?为什么大学要培养理想主义?这里首先谈关于理想的三个特征。  第一,理想不是现实,这是关于理想的第一个特征。  第二,理想意味着善良完美的观念,是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公元前5世纪的柏拉图是古希腊世界里最著名的唯心主义者,他的著作集中讨论“善”,即“good”。从11世纪到18世纪,欧洲流行主观
期刊
完美意味着提升人的灵魂,或升华一个人的性格。完美意味着去向最好的瞄准,就是朝着最好的进发。  田:到底什么是完美?到底谁有权去决定什么是完美的,什么是不完美的,这个标准怎么掌握?  桑:刚才我们讨论的绝大多数内容并不涉及完美,比如说刚才讲的性别、身高、相貌、智慧等。即便我们能够实现基因上的改良,这些所谓的改良或增强并不能够说就是达到了完美。因为我们所讨论的这些特质,并不是完美本身,而是在一个竞争性
期刊
官本主义实质:只要拥有权力就意味着拥有社会资源  官本主义就是指以权力为本位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政治形态,在这种政治文化和社会政治形态中,权力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官本主义严格来讲是一种权力本位主义。  在官本主义体制下,权力是衡量人的社会价值的基本标准,也是影响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属性的决定性因素。权力支配着包括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在内的所有社会资源的配制,只要拥有权力,就意味着拥有社会资源。你会发现
期刊
问/罗皓菱  答/张炜  这个时代不需要庞杂的巨量的文字,而是需要苛刻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  今年图博会上,山东作家群以整体面貌与读者见面。您认为山东作家群有什么共性的特征?  理解山东作家并不容易,大家一个基本的印象就是山东作家很扎实,很愿意写现实,视野比较开阔,是受儒家文化影响最重的一批作家。我们说齐鲁文化,很多人把齐文化和鲁文化混同了,这是两种非常不同的文化。儒家文化是一个农耕文
期刊
没有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只要顾客有需求,我们就做  我18岁进工厂,成为拖拉机厂一名电焊工人,上班几年后觉得无聊,就在街边摆起了四张桌子,开始卖麻辣烫。这种状态持续了两年。  1994年3月,海底捞第一家火锅城在四川简阳正式开业,我、我太太、同学和同学太太四人,就是海底捞的创业团队。那时我连炒料都不会,只好买本书,左手拿书,右手炒料,就这样边炒边学,可想而知,这样做出来的火锅味道很一般,想要生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