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一的暮冬带着冰碴,北方天气带着冷若冰霜的气息。新洗的羽绒服与冷空气接触后,顿时变得笔挺起来,滴答的水滴还未落地,就凝固成了冰,而后又升华成了水蒸气。大抵是太过寒冷,衣服晾干时,也是潮湿且没有温度的。没有暖气的寝室,入睡良久,还是四肢冰凉。呵气成冰的北方,没有落寞的歌声,只有亘古的美梦。
我和婷婷的初识就是在这样的天气,冬日的阳光就像是油画里或是相机里任人欣赏的风景,看得见光亮,却没有温度。若不是有人开怀微笑的样子太过温暖,我大抵觉得冬天的样貌正是如此。
我不怎么会交朋友,更没有能吸引朋友的特质和秉性。就像是墨守成规的乏味过客,在生命的旅途里是可有可无的背景。或许是这样,就毫无存在感,那些踏实、刻苦的秉性,就显得不那么重要。
冬天的风,裹挟着冷空气,呼啸着和黑夜斗争到底。白昼时天灰蒙蒙的,PM2.5是破除不了的魔咒,似乎要将这个城市的明艳都赶走,然后重新还一个春天回来。
寝室楼旁边的网球场,我和婷婷是那里的常客。有时候会坐上一段时间,拿几本课外书就能打发一上午的时光。
“你以后想去哪个城市上大学?”这是我们最经常问的问题。
如果想到未来,想到以后将要去的城市,那些暂时的渺小的苦恼,就会被远大的未知的憧憬替代。
“去南方吧,没有这么冷,10月的时候,那边还是夏季。”
语文课上,老师讲的是戴望舒的《雨巷》,徜徉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如果戴望舒的情感没有偏颇,懵懂的心事怎么会将雨巷拉长到一首诗的时间。婷婷和我说,如果有机会了,就去烟花三月的江南吧,或许还能感受一下那些朦胧的心情。
十五六岁时,大都喜欢结伴同行,似乎拉上一个人作伴,那些胆怯和忐忑也会一并消除。我和婷婷都是不善言談的人,有着相同的心事,简单的家庭背景下,却常常有大人以为我们感受不到的危机和悲愤。
“你怎么这么自私?我嫁给你是瞎了眼了。”我和婷婷笑着说爸妈吵架的内容。其实那个时段的我,应该是蜷缩在床上,流着不知所措的泪。习惯于将眼泪化作微笑,将悲悯当玩笑说出去,才不会显得尴尬,包括别人不知从何安慰的尴尬,包括自己不知道如何伪装才显得不那么可怜的尴尬。
爸妈离婚时,争论关于我的抚养权时,有些老死不相往来的决绝。但后来想到有我而必然存在交涉后,对我呼之欲出的冷漠,更像是泄愤。
我是一个很少感受过温暖的人,所以才更加厌恶寒冬。古代的皇帝,只有厌恶一个人的时候,才会将其发配到宁古塔。暮冬的北方,更像是被阳光遗留在了“宁古塔”。
不知道是谁说的,如果情绪低落时,就去读书,任何方式都没有读书带来的能量纯粹。我和婷婷常常置身在图书馆中,看旅游日志,看东野圭吾,看克莱尔·麦克福尔,看枯燥无味的鸡汤。
城市的鸣笛声和时光的呜咽声一样,都混杂在日光灯焦灼的叹息里。喧哗和冷漠就像是结伴行走般,从来都是热闹的人一起热闹,假装热闹的人独自悲伤。我和婷婷相识的第二年暮冬,洗羽绒服时洗衣粉没有洗净,于是在晾干时,那些混合着芳香烃的洗衣粉,终于自成一派地将我的羽绒服当成了作画的底板。
我和婷婷分在了不同的班级,毋庸置疑,也在不同的寝室了。唯一闲暇的时光,就是吃饭的那段时间,我和婷婷才可以见上一面。我几乎所有的高二时光都放在了学校,用来躲避父母那些无休止的争吵。我的父母就像是化合物和酶的关系,遇到一起,一定会触底爆炸。
索性那些清净的地方,适合喜欢清净的人。自从高二换了语文老师后,我便不如当初那么喜欢语文课了。教条般的教学方法,总是让我如坐针毡。即便如此,语文仍然是我最喜欢的科目,写作文依旧是我最喜欢的事情。
“来年三月,我们去扬州吧。”婷婷给我的朋友圈留言说。我出了教室门,看到她奔跑着回到自己的教室的背影。烟花三月下扬州,或许寄情于诗仙的诗句,烟花三月竟然是最适合去扬州的时间。自习课上,我查阅了很多关于李白写给孟浩然时的历史背景。
一切还很遥远,要横跨高三、大一、大二,需要跨过高考,在高考的风刀霜剑里脱颖而出,然后去一个四季如春的大学,拥抱生活。
想到未来,那些不想学习的慵懒顿时被打消了。如果可以通过上大学的方式走出去,会更加明朗。时间特别缓慢却又迅速地走过了高三,那些悲伤的情绪,被焦头烂额的试题取代。
所有习题集加课本的厚度,应该会到我的头顶,学习的劲头却丝毫不减。每次遇到婷婷,我们都会和彼此说一句“烟花三月”,未来可期,烟花三月就是青春里的诗篇。然后各自到自己的班级,开始背书。
城市的冬季不管多么灰暗,总有绿植;人生的冬季不管多么难熬,总有婷婷。如果人生中能有带你摆脱困境的人,那她或他就是你人生某一段路程中的贵人。人生尚远,一切经历,都自有其道理。
高考结束,我和婷婷在她家的小卧室里等成绩单,没有尘埃落定时,等待的煎熬炙烤着所有考生。最终成绩出来时,我们才真正开始了青春的那场狂欢。在附近找了一份兼职,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写到纸上。
2019年迟夏,我写了一封信给婷婷:烟花三月,别忘了我们的约定。
我和婷婷的初识就是在这样的天气,冬日的阳光就像是油画里或是相机里任人欣赏的风景,看得见光亮,却没有温度。若不是有人开怀微笑的样子太过温暖,我大抵觉得冬天的样貌正是如此。
我不怎么会交朋友,更没有能吸引朋友的特质和秉性。就像是墨守成规的乏味过客,在生命的旅途里是可有可无的背景。或许是这样,就毫无存在感,那些踏实、刻苦的秉性,就显得不那么重要。
冬天的风,裹挟着冷空气,呼啸着和黑夜斗争到底。白昼时天灰蒙蒙的,PM2.5是破除不了的魔咒,似乎要将这个城市的明艳都赶走,然后重新还一个春天回来。
寝室楼旁边的网球场,我和婷婷是那里的常客。有时候会坐上一段时间,拿几本课外书就能打发一上午的时光。
“你以后想去哪个城市上大学?”这是我们最经常问的问题。
如果想到未来,想到以后将要去的城市,那些暂时的渺小的苦恼,就会被远大的未知的憧憬替代。
“去南方吧,没有这么冷,10月的时候,那边还是夏季。”
语文课上,老师讲的是戴望舒的《雨巷》,徜徉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如果戴望舒的情感没有偏颇,懵懂的心事怎么会将雨巷拉长到一首诗的时间。婷婷和我说,如果有机会了,就去烟花三月的江南吧,或许还能感受一下那些朦胧的心情。
十五六岁时,大都喜欢结伴同行,似乎拉上一个人作伴,那些胆怯和忐忑也会一并消除。我和婷婷都是不善言談的人,有着相同的心事,简单的家庭背景下,却常常有大人以为我们感受不到的危机和悲愤。
“你怎么这么自私?我嫁给你是瞎了眼了。”我和婷婷笑着说爸妈吵架的内容。其实那个时段的我,应该是蜷缩在床上,流着不知所措的泪。习惯于将眼泪化作微笑,将悲悯当玩笑说出去,才不会显得尴尬,包括别人不知从何安慰的尴尬,包括自己不知道如何伪装才显得不那么可怜的尴尬。
爸妈离婚时,争论关于我的抚养权时,有些老死不相往来的决绝。但后来想到有我而必然存在交涉后,对我呼之欲出的冷漠,更像是泄愤。
我是一个很少感受过温暖的人,所以才更加厌恶寒冬。古代的皇帝,只有厌恶一个人的时候,才会将其发配到宁古塔。暮冬的北方,更像是被阳光遗留在了“宁古塔”。
不知道是谁说的,如果情绪低落时,就去读书,任何方式都没有读书带来的能量纯粹。我和婷婷常常置身在图书馆中,看旅游日志,看东野圭吾,看克莱尔·麦克福尔,看枯燥无味的鸡汤。
城市的鸣笛声和时光的呜咽声一样,都混杂在日光灯焦灼的叹息里。喧哗和冷漠就像是结伴行走般,从来都是热闹的人一起热闹,假装热闹的人独自悲伤。我和婷婷相识的第二年暮冬,洗羽绒服时洗衣粉没有洗净,于是在晾干时,那些混合着芳香烃的洗衣粉,终于自成一派地将我的羽绒服当成了作画的底板。
我和婷婷分在了不同的班级,毋庸置疑,也在不同的寝室了。唯一闲暇的时光,就是吃饭的那段时间,我和婷婷才可以见上一面。我几乎所有的高二时光都放在了学校,用来躲避父母那些无休止的争吵。我的父母就像是化合物和酶的关系,遇到一起,一定会触底爆炸。
索性那些清净的地方,适合喜欢清净的人。自从高二换了语文老师后,我便不如当初那么喜欢语文课了。教条般的教学方法,总是让我如坐针毡。即便如此,语文仍然是我最喜欢的科目,写作文依旧是我最喜欢的事情。
“来年三月,我们去扬州吧。”婷婷给我的朋友圈留言说。我出了教室门,看到她奔跑着回到自己的教室的背影。烟花三月下扬州,或许寄情于诗仙的诗句,烟花三月竟然是最适合去扬州的时间。自习课上,我查阅了很多关于李白写给孟浩然时的历史背景。
一切还很遥远,要横跨高三、大一、大二,需要跨过高考,在高考的风刀霜剑里脱颖而出,然后去一个四季如春的大学,拥抱生活。
想到未来,那些不想学习的慵懒顿时被打消了。如果可以通过上大学的方式走出去,会更加明朗。时间特别缓慢却又迅速地走过了高三,那些悲伤的情绪,被焦头烂额的试题取代。
所有习题集加课本的厚度,应该会到我的头顶,学习的劲头却丝毫不减。每次遇到婷婷,我们都会和彼此说一句“烟花三月”,未来可期,烟花三月就是青春里的诗篇。然后各自到自己的班级,开始背书。
城市的冬季不管多么灰暗,总有绿植;人生的冬季不管多么难熬,总有婷婷。如果人生中能有带你摆脱困境的人,那她或他就是你人生某一段路程中的贵人。人生尚远,一切经历,都自有其道理。
高考结束,我和婷婷在她家的小卧室里等成绩单,没有尘埃落定时,等待的煎熬炙烤着所有考生。最终成绩出来时,我们才真正开始了青春的那场狂欢。在附近找了一份兼职,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写到纸上。
2019年迟夏,我写了一封信给婷婷:烟花三月,别忘了我们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