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今夕照我还

来源 :满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ch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启昌 女,满族,1932年生,辽宁丹东凤城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散文集九部:《心心集》《耐冬,黄叶》《黑夜的爱情》《海棠依旧》《投影黄昏》《文学与爱情》《哭过长夜》《似此星辰非昨夜》《阳光少年》。评论集三部:《散文我见》《理路情深》《我对我的朋友说》。长篇小说《迷途少女》一部,小说集《鲁野康启昌小说选》等。
  我跟弟弟约定,十一点半,我在学苑楼门前等他。我住西苑宾馆,东行一华里,五分钟即可到达。我提前出发,为的是一个人观赏这条街的校园风景。
  这条街有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司令街,弟弟却称它为食堂街。因为街边一连坐落了四家独立的校园食堂——饺子园、学苑楼、学士楼和浑称方便食堂的友来馆。四家品味各异,弟弟格外青睐“学苑”。我来哈数日,差不多每天中午我们都在“学苑”三楼靠窗的雅座上就餐。
  现在我坐在楼前的黄色木椅上,望着路北斜对面的小洋楼,浮想联翩。
  弟弟曾告诉我,他们刚结婚的时候,就在那个筒子楼住过。哈尔滨的冬天,冰封雪虐,他家的房门冲着楼口,寒风呼啸,毫无遮拦。他的妻子就在那间屋里,生下他们的第一个儿子。两个刚从大学毕业的青年教师,分到一间二十几平米的住宅,尽管暖气不热,寒衾似铁,还是十分满足。主管后勤的孟处长,看到他们一家三口饥寒交迫,当即表示,不能冻坏了第二代,没有房子,还没有门帘子吗!孟处长当天就派来几名工人,把房门用厚厚的毡子包得严严实实,又在楼门外加了个门斗,挡住长驱直入的罡风。那是1962年,正当低标准瓜菜代的日子。全国人民共赴国难,谁也不给领导添麻烦。弟弟向我讲述那些往事,似乎忘记了他用暖水壶煮白菜帮子的细节,却牢牢地记下了这位老抗联出身的后勤处长,他的名字叫孟冠洲。
  林徽因说,背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乡。我和弟弟均出生在辽东的一个古老的小镇——凤凰城。1955年弟弟从丹东高中毕业,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我是在1955年的五月从丹东铁路工会调到沈阳铁路工会。姊弟俩几乎同时背起行囊,告别故乡。弟弟自诩是一颗螺丝钉,永远拧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我说,我是祖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我们愿把他乡作故乡,迅速扎根。弟弟毕业留校,从助教、副教授、教授干到博士生导师。如今那些仿佛隔着朝代的旖旎岁月,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当年饥饿中成长的个头颀长瘦骨嶙峋的青年学子,如今已是满头霜雪的八旬老翁了。唉,莫怪世人容易老,青山也有白头时!认清了自己的过客角色,怀着一颗从容淡泊的心,回顾山重水复的岁月,笑看风尘起落的人生,我弟喜欢朗朗背诵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当我们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我读到初中二年级辍学,考入铁路,在凤凰城火车站卖票,在丹东铁路工会扫盲。时值国家用人,扫盲完毕,我教高小。水涨船高,教学相长。教完了高小,我教初中,教完了初中教高中,最后在一所中级师范学校以高级讲师的职称退休。我为国家出力,国家待我不薄。没有上大学的机会,追着大学生的足迹,日夜不敢怠惰。我们姊弟分别扎根异乡,偶尔回凤城探亲,回丹东访友,我心中总在挂念沈阳的家,弟弟则魂系哈工大校园。
  弟弟现住这条街的东头——校外街园丁小区一号楼。五分钟,走到食堂打饭;三分钟赶到医院就诊。空巢时代,乐得清静。闲时吟诗赋词,喜欢在严谨的格律框框里寻找不羁。与那些工科状元理科魁首们结为诗友,“他出一对鸡,我出一对鹅,”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闲快活。我写散文,不善韵律,但愿意跟他掺合。他寄格律诗给我,我必胡评滥侃一番。说长道短,闲磕牙。
  笑呵呵,他来了,坐在我身旁,时针泊在十一点。他也提前到达。
  “我喜欢这条街。”我说。
  “我也是。”他说。
  我们坐在阳光斑驳的柳树下,欣赏柳枝纷披,秋容欲滴的街景,看学子们匆匆走过的忙碌身影。风在小路上奔跑,似有短笛吹奏月圆的消息。弟弟指着不远处的月饼摊床,“我们是不是也该买几个月饼应时?”
  提起月饼,记忆中闪出一个淡淡的苦笑。
  那一年弟弟八岁,母亲三十八。他俩同时染上伤寒。两个多月高烧昏迷,“几死者数矣!”祖父是中医,以善解张仲景的《伤寒论》著名,经他三个月的亲自把脉处方,直到中秋,她母子才见好转。九死一生之后,弟弟可以从上屋祖父身边走到下屋找姐姐。母亲也能从炕上爬起,稍坐一会。但是母亲记忆失聪,除了常在身边的我,谁都不认识。弟弟来了,三个月不见,她完全陌生。弟弟见了母亲也不亲热,甚至有些恐惧。倒是见了箱盖上摆着的月饼,眼睛一亮。“姐姐,这是你的月饼?”“是啊!”中秋节,每人分得一斤四个头的月饼,我一口都不舍得吃,给我两位至亲的病人留着。弟弟喜出望外,“我的早就吃没了。”
  “讷讷的,也早吃没了。我这四块,你们俩,每人两块。”我刚刚说到这,母亲不高兴了,“他是谁呀,给他?”
  失忆的母亲,冷冰冰的疑惑如一只利箭穿我心头。我的大难不死一度失忆的母亲,在以后健康的日子里,每次提起月饼,也都会感慨唏嘘。
  是啊,明天就是十五了!弟妹邀我,明天晚上,她在家中设宴,我们姐仨吃团圆饭。我当然愿意,只是弟妹大病初愈,怎好让她张罗忙活?我说,不准你下厨,饭菜一律到食堂选购。其实,能在弟弟身边过节,伙食好坏,月亮圆缺,都与我无关。在哪儿吃,吃什么,都是团圆饭。我们姐弟俩绵延八十年老而弥坚的手足情,靠的是什么?肯定不是吃饭。早些年,寒暑假日,我们相约一同回老家。团聚的时候,我们最喜欢的是聊天。说不完的南朝北国,东汉西晋。讲不完的童年趣事,唱不够的青春之歌。记忆是维系这种天然的伦理关系的粘合剂,我们有共同的记忆:小胡同涨水的惊悸,东城门传说的恐惧。风雷,霹雳,我们共同感受;雨后的霓虹,雪径的脚印,还有我们一起放飞的纸鸢,一块折叠的纸船。好多故事,本来也许是苦涩的,纠结的,回忆了一百遍,一百次沉淀,甜了,酸甜。时间的筛子,不断地筛除那些烦恼的药渣,留下的全是怡心养肺的精华。
  父亲病逝,我抢先一步把母亲接到沈阳。对不起,小弟,我没有跟你商量。母亲的事,一向都是姐姐做主,小弟唯姐姐马首是瞻。母亲不习惯沈阳的大风、马路、楼群,不喜欢老死不相往来的邻居。人地两生,找不到家的感觉。多亏弟弟常来探望,按月寄钱。住在女儿家,儿子拿钱,母亲心理平衡。一次电话,问起居,嘘寒暖,一唠半天。人说,女儿是贴身的小棉袄;我说,儿子是遮挡寒流的貂皮大衣。母亲开心,笑容常驻。活到102岁,无疾而终。我和弟弟纵情大哭之后互相慰藉:此生无憾矣!
  送走了母亲,我浪游天涯,四海为家,客舍似家家似寄。但无论我走到哪里,哪里都有弟弟的声音相随,长途电话,跟踪呵护。一声声姐姐姐的呼唤,我的一颗躁动不安的灵魂,一次次被他带回了遥远的故乡。小弟,你是我流浪沙漠中的一汪清泉,雨夜泥泞中的一把小伞。我的小弟,我的一奶同胞,姐姐的感激一时找不到言语。海子幻想,面向大海,春暖花开。我面对尘世,竟也感到了花开春暖。此次来哈,还我夙愿。姐弟他乡团聚度中秋。五个小时特快,夙愿克遂。弟弟到车站接我,温热的手掌攥着我枯瘦的胳膊,穿过熙攘的人群,眼角眉梢堆满了笑意;我紧跟其后,轻快的脚步奏起少年的旋律。
  我们去江沿,坐大船,游太阳岛。在江边的沙滩上神侃海聊。我们购买好多月饼,怀念母亲。我们唱着童年的歌,家乡的歌,母亲的歌。我吟:秋风吹拂松江岸,明月今夕照我还!
  〔责任编辑 宋长江〕
其他文献
大人们都说,小孩子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但他们并不知道,其实有时候,小孩子也是有着种种烦恼的,就比如说我就有身高太高了、颜值太高了、人缘太好了等一系列影响我生活的烦恼!  好吧,上面只是开了一个小玩笑。其实在我的生活中,大部分都是五颜六色的,基本没有什么烦恼,唯独一点,那就是我的好妈妈,她对我太太太太关心了,她对我的关心胜过关心她自己。  妈妈是那么的平凡,她给予我无微不至的爱!有一次,我去参加
期刊
春天,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它有时热有时冷,阴晴不定,但许多花却在这个季节里争奇斗艳,竞相开放。  春娃娃来到柳树下,柳树似乎感觉到了春娃娃身上的温暖气息,长出了嫩绿的小芽。春娃娃来到了桃树下,桃树立刻绽开了粉红的笑脸,那花香沁人心脾,粉红粉红的桃花,犹如姑娘羞红了的脸,蝴蝶在花旁翩翩起舞,好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春娃娃来到了田野,只见油菜花鲜艳无比,放眼望去像金色的花海,又像在欢迎春娃娃的到来,蜜
期刊
今年春节的大年初五,爸爸妈妈带我去中原影视城逛庙会,他们说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了,要让我见识一下真正的传统春节。  到了目的地,我发现庙会真的好热闹呀!到处都充满了喜庆的气息:小树穿上了金色的礼服,仿佛要参加一场盛大的宴会;入口处一排排火红的灯笼悬挂在半空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随处可见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我们先到了传统文化区,看到了皮影,我试着拉了拉绳子,皮影的腿和胳膊就动起来,像真人在动
期刊
那茁壮而翠绿的身姿,攀登在树上的孩子,这就是你——叶。  春天,是你的童年。在這百花齐放的春天,你悄悄地张开了你那嫩绿的笑脸,向太阳公公微笑。  炎炎夏日,你茁壮成长,夏日时你已成年。在阳光和雨露的呵护下,你长大了。那茁壮的身躯,像一把巨大的伞,为路人遮挡烈日,阻挡风雨。虽然不如鲜艳的花美丽,但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秋天就是你的中年,你已枯黄、憔悴,微风轻轻一吹,摇摇欲坠。即使你飘然落下,人们也
期刊
什么东西闻着臭,吃着香?对,它就是臭豆腐。  有一次我去长沙,在一条小吃街里被一阵十里飘“香”的气味吸引了,原来是臭豆腐。  长沙臭豆腐外面黑乎乎的,上面撒着鲜红的酱汁,还配有绿油油的香菜,看著就让人眼馋。咬上一口,外面很筋道,里面却软糯嫩滑,它里面白白的,吃起来香味四溢,汤汁全部爆到了嘴里,配上鲜红的秘制酱料,让人回味无穷,一开吃都要停不下来了,简直不要太好吃!吃完臭豆腐,人的心情都会好很多。 
期刊
作家人格的断裂一直是近年令我异常困扰的精神话题之一。我们今天匮乏上几代知识分子身上所薪火相传的那种对于人生、社会和世界的执著反省、真诚批判、刻骨自责和不尽拷问的情怀与理智,尤其是对作家身边的人还有作家自己的“活着”的本相、真实还有困境,相当多的写作者保持了优雅的沉默以及审时度势的回避。其实,作家主体的缺席,具体说是作家主体人格的模糊、隐性和失重,已经到了关乎汉语言文学能否在世界文学中占据一定分量的
期刊
我家附近有座公园,公园里的风景四季如画,是我常去打卡的胜地。  春天的公园鸟语花香,桃红柳绿,真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那湖边随风舞动的柳条,像是在一面雪亮的镜子前梳妆打扮,真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美丽极了。那清澈见底的湖水中还有几只嬉戏的鸭子,讓我想起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嗯,名副其实,真是一幅栩栩如生的风景画。  夏天,蟋蟀的叫声送来了夏天的问候。火辣辣的大太阳
期刊
她一头乌黑的头发,扎着长长的马尾辫,小小的眼睛上戴着一副大大的黑边眼镜,瘦瘦的身子,靈巧的手。  她一边看着课本,一边玩起了起泡胶,这真是货真价实的一心二用。  只见她把起泡胶从盒子里麻溜地拿出来,放在手上按一按、揉一揉,动作一气呵成,绝不拖泥带水,应该是做了无数次吧!用她专业的说法,这是在检验泥的软硬,活脱脱一个化学家了。接着,她开始玩了:用小小的手把泥揉一块儿,放在桌子上,左手一拉,右手一扯,
期刊
丁奇奇:男,11岁,幻想学校五年级(1)班学生,外号“嘻哈小子”。爸爸是警察,妈妈是文化艺术工作者。他聪明好学、头脑灵话,善于推理分析,喜欢尝试、冒险和接受挑战。不过他特别反感死板的条条框框,有些不服管束,有时调皮捣蛋,老师对他又爱又恨。  彭佳敏:女,11岁,幻想学校五年级(1)班学习委员。母亲是外企白领,父亲彭诲峰是某科学院的高级工程师。她品学兼优,时尚、活泼、漂亮,是丁奇奇的同桌和邻居。她具
期刊
理想像一股清泉,滋润心灵干枯的人;理想像一束阳光,温暖寒冷的人;理想像蒙蒙细雨在夏日炎炎中给人清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比如当一名园丁般的老师,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一个会发明许多东西的发明家。  而我的理想是长大了开一家咖啡店,或许你会觉得我没有出息,可我不这么认为。  为什么会这样想呢?其实我本想做一个发明家,发明出世界上没有的东西给那些需要的人们以帮助。可是有天我去当志愿者,帮助贫困山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