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设合适的情境,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数学内容需要一个恰当的载体,教学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到数学的源头,好的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为孩子的数学建构提供脚手架。
【关键词】情境;创设;贴近;转变;恰当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很显然,创设合适的情境,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方面,数学内容需要一个恰当的载体,教学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到数学的源头;另一方面,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还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一个好的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为孩子的数学建构提供脚手架。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注意到:一些数学课堂为情境而情境,追求表面的繁华和热闹,而忽视内在的思考性与教学的有效性,使得数学课丧失了数学味。面对这一现象,张奠宙在《当心“去数学化”》一文中指出;“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如何体现‘数学的本质’,‘精中求简’‘返璞归真’,呈现数学特有的‘教育形态’,使得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地领会和体验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走出情境创设的误区,真正使得情境为教学所用,为凸显数学的本质所用呢?至少要在这六个方面实现转变:
第一、变纷繁复杂为简单明了。有些数学课堂中,教师创设的情境非常复杂,存在着大量的非数学的信息,学生在眼花缭乱中无所适从,只能在数学的大门外徘徊。这正如人们开玩笑的:究竟是萝卜烧肉还是肉烧萝卜,让人看不清了。事实上,简约是数学的特质之一,情境的简约也应该是数学课堂的追求。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应当用尽量少的素材,呈现尽量多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流连于美妙的数学世界之中。
第二、变虚情假意为真情实意。一些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常会设计一些富有“现实意义”的情境,譬如教学“认识路线”,教师许诺带学生去春游,然而课一上完,教师便立即反悔,学生大感上当。虽然教师创设此情境的本意是为了让数学学习更加生动、活泼,但是我们的学生是否真的能接受这种“欺骗式”的虚假情境?显然,当他们明白老师只不过是“说说而已”时,就产生了一种被愚弄的感觉。可以想像,他们以后面对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会这么高吗?这种“欺骗式”的虚假情境将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赖感,也是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一种体现,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相背。因此,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
第三、变关注形式为抓住本质。数学作为一门充满理性的学科,科学与严谨是它的本质特点。可是,我们有些老师为了吸引学生,往往不顾及数学概念的严密性。譬如教学“认识倒数”时,不少老师都是从改变位置变汉字开始。这个情境的创设确实很有新意,但细细想想,这些有趣的汉字与本课的倒数内容又有多少关联呢?这些汉字的奥秘只是在倒过来写(组合)成了一个新的汉字,而倒数的本质意义不仅仅在外形上的顺序颠倒,更强调乘积是1的两个数,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数学知识的本义,切不可牵强附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四、变喧宾夺主为直奔主题。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但是,盯着人家的三分地,荒了自己的三亩田的现象并不罕见。有些数学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会创设一些游戏情境。这些情境固然渲染了课堂气氛,但也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游离于数学之外。有些学生陷于游戏情境中难以自拔,不知数学为何物,老师声嘶力竭也难以拢住学生的心。事实上,我们也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设置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打动学生。
第五、变生搬硬造为真实自然。好的情境应该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浑然一体,而不应该像蹩脚的厨师烧的汤,油浮于水,让人恶心。但在日常教学中,为情境而情境的课堂并不少见,甚至将破案等情节不恰当地移植到课堂,结果造成学生的心理恐慌,长时间难以释怀。正是因为这些生搬硬造的情境,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许多啼笑皆非的笑话。作为教师,要认真观察生活,为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素材,真正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第六、变频繁变换为一杆到底。为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老师创造了多个情境,从知识的导入,到知识的建构,再到知识的巩固。然而,这些情境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声、色、形的频繁变换给学生的注意增加了难度。其实,我们可以设置情境串,使整节课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在“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一课中,教者力求在情境创设、素材选择、活动组织、结构安排等方面做到精确把握和经济妙用,追求简约中蕴含丰富,平实中开掘深刻,使得生活的情趣和数学的本质相映成彰。整堂课教者在研读教材,把握“一一列举”策略本质的基础上,突破教材一题一情境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整节课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羊羊运动会”情境一以贯之,既减少了信息组块记忆的负担,腾出了信息加工活动的空间,又刺激了儿童注意力的集中和思维的积极性,儿童对情境的不断发展总充满着期待,而策略的形成、发展和深化又巧妙蕴含于情境的发展中,充分体现出“少”的力量。值得一提的是,教者并非为情境而情境,更没有削数学内容之“足”适情境之“履”。教者以简练而不乏生动的语言配以唯美的动漫画面,让儿童入情入境,不枝不蔓,使数学学习不着痕迹、循序渐进地展开,欲罢不能。这样的学习状态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情境串所产生的鲇鱼效应。
总之,我们要善于创设生动而有意义的情境,进而抓住恰当的时机,通过必要的引导,帮助学生剥离其中非数学的成分,进而促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领悟数学思想。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双甸镇双南小学)
【关键词】情境;创设;贴近;转变;恰当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很显然,创设合适的情境,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方面,数学内容需要一个恰当的载体,教学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到数学的源头;另一方面,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还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一个好的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为孩子的数学建构提供脚手架。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注意到:一些数学课堂为情境而情境,追求表面的繁华和热闹,而忽视内在的思考性与教学的有效性,使得数学课丧失了数学味。面对这一现象,张奠宙在《当心“去数学化”》一文中指出;“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如何体现‘数学的本质’,‘精中求简’‘返璞归真’,呈现数学特有的‘教育形态’,使得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地领会和体验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走出情境创设的误区,真正使得情境为教学所用,为凸显数学的本质所用呢?至少要在这六个方面实现转变:
第一、变纷繁复杂为简单明了。有些数学课堂中,教师创设的情境非常复杂,存在着大量的非数学的信息,学生在眼花缭乱中无所适从,只能在数学的大门外徘徊。这正如人们开玩笑的:究竟是萝卜烧肉还是肉烧萝卜,让人看不清了。事实上,简约是数学的特质之一,情境的简约也应该是数学课堂的追求。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应当用尽量少的素材,呈现尽量多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流连于美妙的数学世界之中。
第二、变虚情假意为真情实意。一些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常会设计一些富有“现实意义”的情境,譬如教学“认识路线”,教师许诺带学生去春游,然而课一上完,教师便立即反悔,学生大感上当。虽然教师创设此情境的本意是为了让数学学习更加生动、活泼,但是我们的学生是否真的能接受这种“欺骗式”的虚假情境?显然,当他们明白老师只不过是“说说而已”时,就产生了一种被愚弄的感觉。可以想像,他们以后面对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会这么高吗?这种“欺骗式”的虚假情境将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赖感,也是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一种体现,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相背。因此,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
第三、变关注形式为抓住本质。数学作为一门充满理性的学科,科学与严谨是它的本质特点。可是,我们有些老师为了吸引学生,往往不顾及数学概念的严密性。譬如教学“认识倒数”时,不少老师都是从改变位置变汉字开始。这个情境的创设确实很有新意,但细细想想,这些有趣的汉字与本课的倒数内容又有多少关联呢?这些汉字的奥秘只是在倒过来写(组合)成了一个新的汉字,而倒数的本质意义不仅仅在外形上的顺序颠倒,更强调乘积是1的两个数,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数学知识的本义,切不可牵强附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四、变喧宾夺主为直奔主题。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但是,盯着人家的三分地,荒了自己的三亩田的现象并不罕见。有些数学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往往会创设一些游戏情境。这些情境固然渲染了课堂气氛,但也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游离于数学之外。有些学生陷于游戏情境中难以自拔,不知数学为何物,老师声嘶力竭也难以拢住学生的心。事实上,我们也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设置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打动学生。
第五、变生搬硬造为真实自然。好的情境应该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浑然一体,而不应该像蹩脚的厨师烧的汤,油浮于水,让人恶心。但在日常教学中,为情境而情境的课堂并不少见,甚至将破案等情节不恰当地移植到课堂,结果造成学生的心理恐慌,长时间难以释怀。正是因为这些生搬硬造的情境,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许多啼笑皆非的笑话。作为教师,要认真观察生活,为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素材,真正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第六、变频繁变换为一杆到底。为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老师创造了多个情境,从知识的导入,到知识的建构,再到知识的巩固。然而,这些情境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声、色、形的频繁变换给学生的注意增加了难度。其实,我们可以设置情境串,使整节课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在“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一课中,教者力求在情境创设、素材选择、活动组织、结构安排等方面做到精确把握和经济妙用,追求简约中蕴含丰富,平实中开掘深刻,使得生活的情趣和数学的本质相映成彰。整堂课教者在研读教材,把握“一一列举”策略本质的基础上,突破教材一题一情境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整节课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羊羊运动会”情境一以贯之,既减少了信息组块记忆的负担,腾出了信息加工活动的空间,又刺激了儿童注意力的集中和思维的积极性,儿童对情境的不断发展总充满着期待,而策略的形成、发展和深化又巧妙蕴含于情境的发展中,充分体现出“少”的力量。值得一提的是,教者并非为情境而情境,更没有削数学内容之“足”适情境之“履”。教者以简练而不乏生动的语言配以唯美的动漫画面,让儿童入情入境,不枝不蔓,使数学学习不着痕迹、循序渐进地展开,欲罢不能。这样的学习状态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情境串所产生的鲇鱼效应。
总之,我们要善于创设生动而有意义的情境,进而抓住恰当的时机,通过必要的引导,帮助学生剥离其中非数学的成分,进而促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领悟数学思想。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双甸镇双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