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漸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可见,习惯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学习中养成的良好习惯在做人、做事等其他方面也能充分发挥作用,使人受益。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这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学习习惯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091-0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足可以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尝试: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好习惯
善于倾听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它体现了对讲话人的尊重,而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可以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但遗憾的是,在课堂上经常能看到学生踊跃的发言,而且一个学生发言还没有结束,其他学生高高地举着手,焦急地等着老师叫他们回答,甚至嘴里还说着“老师,我”。我们的学生只想着表现自己,却不懂得认真地倾听别人讲话。更有甚者在小组讨论的时候,也不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只顾自己说着自己的想法。
而专心倾听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而兴趣也是专心倾听的根本。因此,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点,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单纯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教师上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力求语言生动有趣,条理分明,使课堂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乐意听。
二、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好习惯。
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无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照本宣读,也不能只靠预习、自学来获得知识。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阅读教材中,通过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如果没有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会在多方面体现到其弊端:如做练习时不会审题、读题目时只读一半,不会分析问题、不能理解概括题意,导致不能正确完整地解决他完全有能力解决的题目。在讲完新知识后,对知识的结论,必须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到它的推导过程。因为课内指导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阅读习惯所必需的。另外,还应该指导学生在课后阅读复习课本,让他们找到知识的重点和关键点,做好圈划和批注,系统整理知识结构。练习作业中遇到困难,要指导学生从课本上找出路,会使用工具书。这些阅读教材的习惯是培养学习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培养学生善于表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回答教师或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这是现代教学所主张的变“单向传递”为“多向传递”,为此要训练学生“愿意说”的习惯。要“说”就得先想,要“想”就得动脑思维,说的能力要分开层次,中差生不爱质疑问题和回答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信心、缺乏勇气,害怕说不好同学们会耻笑,教师要批评。针对这种情况,应主动培养其说的勇气,给他们以示范和训练,有的自己想说,又没有把握说对、说好的,就教给他们怎样说,模仿教师和同学的说法。也可以在课前教给他们怎样回答老师的问题,说对一点就鼓励一点,说不对或说不出来,就启发他们想好了再说,这是培养回答问题习惯的训练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做细致的工作。对学习上粗心大意的学生,要求他认真细致;对反应迟钝的学生,要着重锻炼他们思维的敏捷性,逐步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速度;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要多检查多提问,随时引导他们集中注意力;对思维能力较强,但学习不勤奋的学生,要多给予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他们勤于思考……只有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培养。
四、培养学生善于质疑提问的习惯。
在参与、经历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究活动中,善于发现,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质疑问难,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将来进一步学习是有重要作用的。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爱问。对于这种好问的积极性,一定要很好的保护和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例如,教学“乘法估算”时,例题21×48可以看作20×50进行估算,一位学生质疑提问:“48看作50后,21×50也可以口算,为什么一定要两个数都看作整十数呢?”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争论,最后在质疑提问中得出了估算根据需要只要方法合理、方便都行。
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能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也可从模仿开始,教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
对于那些敢于发现问题,特别是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要进行鼓励和表扬,另外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和编题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独立并创造性的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坚持不懈地抓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学生。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学习习惯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091-0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足可以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尝试: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好习惯
善于倾听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它体现了对讲话人的尊重,而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可以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但遗憾的是,在课堂上经常能看到学生踊跃的发言,而且一个学生发言还没有结束,其他学生高高地举着手,焦急地等着老师叫他们回答,甚至嘴里还说着“老师,我”。我们的学生只想着表现自己,却不懂得认真地倾听别人讲话。更有甚者在小组讨论的时候,也不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只顾自己说着自己的想法。
而专心倾听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而兴趣也是专心倾听的根本。因此,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点,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单纯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教师上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力求语言生动有趣,条理分明,使课堂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乐意听。
二、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好习惯。
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无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照本宣读,也不能只靠预习、自学来获得知识。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阅读教材中,通过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如果没有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会在多方面体现到其弊端:如做练习时不会审题、读题目时只读一半,不会分析问题、不能理解概括题意,导致不能正确完整地解决他完全有能力解决的题目。在讲完新知识后,对知识的结论,必须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到它的推导过程。因为课内指导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阅读习惯所必需的。另外,还应该指导学生在课后阅读复习课本,让他们找到知识的重点和关键点,做好圈划和批注,系统整理知识结构。练习作业中遇到困难,要指导学生从课本上找出路,会使用工具书。这些阅读教材的习惯是培养学习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培养学生善于表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回答教师或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这是现代教学所主张的变“单向传递”为“多向传递”,为此要训练学生“愿意说”的习惯。要“说”就得先想,要“想”就得动脑思维,说的能力要分开层次,中差生不爱质疑问题和回答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信心、缺乏勇气,害怕说不好同学们会耻笑,教师要批评。针对这种情况,应主动培养其说的勇气,给他们以示范和训练,有的自己想说,又没有把握说对、说好的,就教给他们怎样说,模仿教师和同学的说法。也可以在课前教给他们怎样回答老师的问题,说对一点就鼓励一点,说不对或说不出来,就启发他们想好了再说,这是培养回答问题习惯的训练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做细致的工作。对学习上粗心大意的学生,要求他认真细致;对反应迟钝的学生,要着重锻炼他们思维的敏捷性,逐步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速度;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要多检查多提问,随时引导他们集中注意力;对思维能力较强,但学习不勤奋的学生,要多给予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他们勤于思考……只有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培养。
四、培养学生善于质疑提问的习惯。
在参与、经历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究活动中,善于发现,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质疑问难,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将来进一步学习是有重要作用的。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爱问。对于这种好问的积极性,一定要很好的保护和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例如,教学“乘法估算”时,例题21×48可以看作20×50进行估算,一位学生质疑提问:“48看作50后,21×50也可以口算,为什么一定要两个数都看作整十数呢?”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争论,最后在质疑提问中得出了估算根据需要只要方法合理、方便都行。
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能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也可从模仿开始,教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
对于那些敢于发现问题,特别是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要进行鼓励和表扬,另外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和编题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独立并创造性的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坚持不懈地抓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