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原型的现代性变形——莫言《丰乳肥臀》的人物分析

来源 :潍坊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fangjit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言的《丰乳肥臀》塑造了一系列既有现代性又具有文化原型色彩的人物形象。在文章开篇和结尾出现的牧师马洛亚既是现代西方进入东方的象征,同时也是耶稣受难原型的变型。而最具厚重感的母亲形象上官鲁氏是大地女神女娲在20世纪多灾多难的中国的现代性历史形象的隐喻。最引人注目的恋乳怪上官金童,其身上展现了生殖崇拜与成人仪式原型文化,也象征了人种的退化。正是现代性和文化原型魅力的杂糅使得《丰乳肥臀》不仅吸引着众多读者,而且引发了学界的诸多思考讨论,著述颇丰。
其他文献
元代玄教宗师吴全节的系列像、赞,是由其本人用三十余年时间礼请元代文坛、政坛、学界、书画界精英协同制作的,记录了吴全节主持国家祭祀进而跻身政坛的儒道功业,塑造了吴全节的"儒仙"形象,具有行迹图和祖师图的属性.像、赞制作揭示了元代文学的如下特质:元代文坛文学、绘画、书法"三位一体"、以艺文为交游手段的创作景观;元代文坛精英政治境遇的卑微和人生的无奈;元代文坛精英对儒道情怀的体认与推崇.这些特质与中国文学、书法、绘画在元代的独特发展密切相关,更与元代特殊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度、族群等级制度、荐举制度等对作家生存
期刊
马克·吐温的太平洋书写中对麻风病、种族杂糅和宗教"文明"的叙述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作家同美国在包括夏威夷在内的亚太地区殖民扩张问题上的共谋;其中神秘的"夏威夷小说"折射出吐温对种族杂交导致的身份认同与权力僭越问题的焦虑,作品"未直言的秘密"即吐温以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种族优越论为核心的"海洋天命"论.吐温在批评英国教会的"文明"政策的同时却对美国传教士对夏威夷"文明"的贡献赞赏有加,目的是试图削弱英国在夏威夷的政治和宗教影响力,为美国攫取夏威夷的殖民统治权推波助澜.
本文尝试从贝克特于1930年代思想形成期接触的思想文化网络中,发掘其作品中的石头、泥土等自然意象存在的缘由与意义.本文认为,贝克特在叔本华哲学、佛教、现象学以及现代物理学的影响下,通过在意识世界中保留几种特定的自然意象来展望一种超越人类自然感知的宇宙本体论,这种宇宙本体论不仅解构了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二分法,更体现了人类与非人的深度融合.
潍县乐道院集中营是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境内关押西方侨民时间最长,人数和国家最多的地方。其故事以学术论文、回忆录、纪录片等多种媒体形式予以报道。在此类报道文献中,一些重要的史料信息说法不一,甚至相互矛盾。通过搜集和整理大量文献,就被关押西方侨民的确切人数、国别和职业等史料信息进行再考证,以期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爱的徒劳》是莎士比亚剧作中少见的不以缔结婚姻为结局的喜剧,但尚无研究将其对喜剧传统的刻意背离置于文艺复兴修辞话语中进行系统考察.本文从早期现代英国人文主义修辞教育和宫廷修辞传统出发,探究该剧如何戏剧化地再现了修辞与文艺复兴时期阶层流动、政治参与及性别权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在语言修辞与性别权力之间建立起联系,该剧呈现出映射、戏仿甚至介入现实政治的能量,因此是莎士比亚与早期现代修辞话语之间展开对话的一个例证.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哈布斯堡王朝走向没落,奥地利进入了一段特殊的历史文化时期.在政治危机与民族冲突的历史语境中,"自我"观念成为这一时期的哲学、精神分析和文学所共同关注的话语.本文认为,世纪之交形成的维也纳现代派对自我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改变,自我观念被重新建立,新的自我意识崛起,"不可挽救的自我"奠定了维也纳现代派的文学审美原则,彰显出崭新的自我视角和表现力.
在接受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过程中,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布莱希特表现出了对伊壁鸠鲁哲学的高度认可与赞赏.伊壁鸠鲁学派的哲学观、宗教观、社会观深深影响了布莱希特,并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启迪.在《卢库卢斯》系列文本中,布莱希特不仅化用了伊壁鸠鲁的生死观、伦理观以及幸福学说,还对古罗马长诗《物性论》的诗体风格进行了仿写,以教谕诗的形式阐述了自己对伊壁鸠鲁哲学的理解,并将伊壁鸠鲁哲学对宗教的批评提升到了社会批评的高度.布莱希特创造性地将古希腊罗马的主题元素内化至自己的作品中,从而赋予伊壁鸠鲁哲学以鲜明的布莱
露易丝·格丽克关注浪漫派自我引发的美国当代诗歌的审美形式问题:自我专注使抒情诗陷入"自恋"与"伪思",前者揭橥静态的内视审美,后者标举"不完全句"、"不合逻辑表达"的表现形式.解决自我专注需要自我间离.格丽克在抒情诗中将古典神话进行了重写,使之与当下故事形成多元合取的序列关系,由此生成的抒情诗形式含纳着主体意识的自我差异化及社会性趋向.寓言是格丽克统筹抒情诗序列化叙事的重要体式,它抑制了抒情诗的象征跳跃,使之在本体和历史经验中探寻意义.格丽克抒情诗也由此成为指向自身的批判与改造.
斯宾塞在《仙后》中赞扬以农事为代表的一切艰苦卓绝、持久不懈的劳动,传达了一种"农事精神",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田园牧歌所蕴含的田园旨趣大相径庭.出于英国殖民者的政治立场和经济利益,斯宾塞希望用诗歌来促使决策者重视农业生产中蕴藏的时代先机,完成帝国振兴大业;他于作品内外力主推进的爱尔兰殖民地土地管理改革计划,在如愿帮助英国获取帝国崛起所需的资源和财富的同时,也对爱尔兰的社会和环境造成了不容抹杀的灾难性影响.
兰克的"政治史"与布克哈特的"文化史"之间的张力,是19世纪晚期德语国家历史学思想的重要现象,也构成现代艺术史学科建构的关键观念语境.此种张力既基于个体性在兰克的政治史、布克哈特和沃尔夫林的文化史及艺术史的不同面向,也涵容在一种世界史的愿景与文艺复兴-巴洛克艺术形式观念的同步与差异性中.帕加马祭坛浮雕所引发的对希腊古典艺术理想的再定义,则进一步揭示了巴洛克古典主义的现代性,及其所隐含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世界主义文化身份.政治史与文化史、艺术史形成了一种既相互疏离、又保持呼应的复杂状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