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实验是生物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由理性认识上升至感性认识,并且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与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开展生物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符合教学规律及新课改的要求。但实践教学中,生物实验往往会受到实验材料、实验时间、实验条件及相关仪器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而无法全面开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验的特点,充分发挥已有教学条件的作用,适时合理地开展好生物实验,对巩固生物基础知识,提高教学质量非常重要。笔者认为通过生物实验提高教学效果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在实验室师生共同完成实验
对有实验条件的学校而言,单独为某一教学内容安排一节实验课,不仅不是很多教师认为的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反而会对课堂教学内容有很好的补充和帮助作用。例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教学中,单纯依靠教师讲授几种色素的名称、颜色及其分离后在滤纸条上的位置、带宽窄等内容,学生很难将其真正理解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又如,在“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鉴定”实验中,“含有还原性糖的生物材料为何选用接近白色的”等问题的解决及显微镜的使用和实验现象的观察,都不能仅从教师的讲授中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时,应当适时地安排一节实验课,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实验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但不要过分的干涉,不要怕实验失败,只有让学生把问题暴露出来,才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内容。实验结束后,还应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枯燥的理论知识丰富化、趣味化。这种教学方式可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二、在课堂教学中随堂完成模拟实验
有的实验会受到实验条件、教学课时等因素的限制,不易在实验室完成。这时随堂完成模拟实验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实验验证,课堂教学中给出3∶1的分离比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两人一组完成抓小球的实验。实验材料可以由学生自己准备,实践教学中多数学生会选择用纸团来代替小球,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及动脑能力,而且方便、经济,有利于实验的开展。按照实验要求2人一组完成后,各组长完成统计,再全班统计数据,公布各组及全班统计结果。统计结果公示后,让学生分组完成教材中相关的讨论内容,结合自己的操作过程,分析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哪些实验操作会影响实验结果以及统计的数据什么情况下更接近3∶1等问题。最终学生由实验结果得到提示,理解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基本条件。又如,在讲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生态系统中的种群数量时,一般很难实现让学生在野外完成实践活动的目的,那么用玻璃球进行如下模拟实验也具有很高的说服力:先从布袋里的白玻璃球中随意抓出一把清点数量,并换成相应数量的红玻璃球放回布袋,摇匀后再抓一把清点白、红玻璃球数量,估算布袋中原有玻璃球数量,其中将白球换成红球相当于标记,学生很容易理解相关内容。实践证明,在这种模拟实验的教学方式下,不仅活跃了教学氛围,而且提高了教学有效性,教学效果明显。
三、进行随堂多媒体动画展示
有些实验不易于在实验室开展教学或课堂随堂完成时,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而言,可利用已有的动漫或视频进行随堂多媒体展示。多媒体教学有很强的形象性、生动性,能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使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从听觉、视觉上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还可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打破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有丝分裂时,其分裂过程是教学的重点,同时又是教学的难点。用传统的讲述结合绘图的形式,以讲述为主,板书绘图为辅,虽然也能说出重点,但学生还是很难理解染色体的结构、数目变化以及分裂过程的动态连续性等问题。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结构、数目变化,而且细胞分裂的动画演示还可以把每个时期的变化过程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对细胞分裂各时期的特征有直观的了解和感知。又如,探究培养液中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时间持续较长,完成难度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具体形象又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趣味化,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以上几种方法均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有效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在实验室师生共同完成实验
对有实验条件的学校而言,单独为某一教学内容安排一节实验课,不仅不是很多教师认为的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反而会对课堂教学内容有很好的补充和帮助作用。例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教学中,单纯依靠教师讲授几种色素的名称、颜色及其分离后在滤纸条上的位置、带宽窄等内容,学生很难将其真正理解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又如,在“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鉴定”实验中,“含有还原性糖的生物材料为何选用接近白色的”等问题的解决及显微镜的使用和实验现象的观察,都不能仅从教师的讲授中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时,应当适时地安排一节实验课,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实验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但不要过分的干涉,不要怕实验失败,只有让学生把问题暴露出来,才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内容。实验结束后,还应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枯燥的理论知识丰富化、趣味化。这种教学方式可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二、在课堂教学中随堂完成模拟实验
有的实验会受到实验条件、教学课时等因素的限制,不易在实验室完成。这时随堂完成模拟实验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实验验证,课堂教学中给出3∶1的分离比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两人一组完成抓小球的实验。实验材料可以由学生自己准备,实践教学中多数学生会选择用纸团来代替小球,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及动脑能力,而且方便、经济,有利于实验的开展。按照实验要求2人一组完成后,各组长完成统计,再全班统计数据,公布各组及全班统计结果。统计结果公示后,让学生分组完成教材中相关的讨论内容,结合自己的操作过程,分析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哪些实验操作会影响实验结果以及统计的数据什么情况下更接近3∶1等问题。最终学生由实验结果得到提示,理解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基本条件。又如,在讲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生态系统中的种群数量时,一般很难实现让学生在野外完成实践活动的目的,那么用玻璃球进行如下模拟实验也具有很高的说服力:先从布袋里的白玻璃球中随意抓出一把清点数量,并换成相应数量的红玻璃球放回布袋,摇匀后再抓一把清点白、红玻璃球数量,估算布袋中原有玻璃球数量,其中将白球换成红球相当于标记,学生很容易理解相关内容。实践证明,在这种模拟实验的教学方式下,不仅活跃了教学氛围,而且提高了教学有效性,教学效果明显。
三、进行随堂多媒体动画展示
有些实验不易于在实验室开展教学或课堂随堂完成时,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而言,可利用已有的动漫或视频进行随堂多媒体展示。多媒体教学有很强的形象性、生动性,能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使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从听觉、视觉上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还可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打破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有丝分裂时,其分裂过程是教学的重点,同时又是教学的难点。用传统的讲述结合绘图的形式,以讲述为主,板书绘图为辅,虽然也能说出重点,但学生还是很难理解染色体的结构、数目变化以及分裂过程的动态连续性等问题。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结构、数目变化,而且细胞分裂的动画演示还可以把每个时期的变化过程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对细胞分裂各时期的特征有直观的了解和感知。又如,探究培养液中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时间持续较长,完成难度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具体形象又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趣味化,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以上几种方法均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有效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