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礼育思想的内涵及其在高校德育建设中的作用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nia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礼育思想是礼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高校德育建设中,选取传统“礼育”思想中的积极部分,并将其与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相融合,并有效地在德育建设中发挥指导作用,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 “礼”文化 礼育 高校德育 校园文化
  思想家爱弥尔·涂尔干说:“没有一个民族的德育教育是建立在把现实社会变成与传统毫无相关的白纸之上的。”[1]民族的德育无法脱离传统文化而存在,对于我国高校德育建设工作来说,应建立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深厚的根基之上。高校德育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而校园文化则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内在的契合性。在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高素质、高学历的过程中,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礼”文化是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育思想是儒家倡导的对学生进行礼义及礼仪培养的重要思想。本文拟在具体分析“礼育”思想的精神内涵及历史传承的基础上,选择其思想体系中对于礼义及礼仪教化的倡导并研究其在高校德育建设中的传承和指导作用。
  一、传统“礼”文化及“礼育”思想的精神内涵
  中国古代儒家倡导的“礼”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礼育”思想是礼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国的礼文化传统悠久,起源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的儒家文化。儒家以“以政为礼”作为其思想纲领,注重礼仪,将礼仪、礼义、礼制视为纲理伦常、习俗民情及国家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对儒家文化而言,孔子、孟子和荀子是其三大代表人物,尤其在礼仪文化的推崇和传播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如孔子在创立儒家学派之初,便将《礼》、《乐》、《诗》、《书》、《易》和《春秋》作为儒学必须具备的六艺,并大力倡导“以礼治国”、“为国以礼”;孟子在孔子“性善论”的基础上,将礼仪意识视为人的一种生来就有的道德观念;荀子则在师承孔子和孟子的基础上,以“性恶论”为其理论依据,提出隆礼至法之说,将礼与法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礼”之学。这种经过荀子“隆礼”和改造的礼,逐步变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2]。在儒学经典方面,《论语》和《礼记》可以视为着重阐述礼仪之道的经典之作,如《论语·季氏篇第十六》所言“不学礼,无以立”,《礼记·经解》所言“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我国传统礼文化将礼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人们都以知礼、循礼为荣,以成为知书达理、文质谦和的君子作为追求的目标[3]。对于违背道德和礼仪的行为,自古以来都是被唾弃和鞭挞的。如《诗经·相鼠》整个诗作即是谴责违礼之人:“……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寓意一个人要知礼、守礼、行礼。基于这一思想,后世儒家做了更进一步的阐释,如《礼记·典礼上》所云:“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意指假若一个人没有礼仪,则与禽兽并无二致。《诗经》和《礼记》中的这些经典词句,皆向世人传达作为社会上的个人,要知礼行礼,讲究公德,如果没有礼仪甚或违背礼仪,则与禽兽同类,白活于世。“礼”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一方面靠大众对于礼仪规范和礼义礼制的自觉遵守,另一方面靠社会的广泛宣传与教化。就传统儒家文化而言,在古代,其“礼”文化的传承是靠礼育实现的[4]。儒家的礼育思想起源于孔子,其在儒家学派形成之初就将“礼”作为六艺之一的必修课要求弟子们加以研读与修习。其后,同为儒派大家的孟子、荀子等将礼育思想归纳发展,使之日臻完备,最终形成完整的礼育系统。《大戴礼记·保傅》云:“古者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提倡对于民众礼仪方面的教化要从少年青年抓起,正所谓“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二、中华传统礼育思想在高校德育建设中的作用
  其实,中华传统文化本就是道德至上的文化,其核心和实质就是德行文化,道德观念已经渗透融合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因此我们可以说,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本就是一体的,因此撇开传统文化而进行的高校德育建设是“无根”的,是没有基础和理论依据的。在中国,德育思想是以社会为本位的,并以“礼”作为核心,强调社会道德规范对人的约束,因此,在高校德育建设中应当借鉴与传承“礼”文化的实质与内涵。然而在当代文化融合及跨文化交流的语境下,各种思想及价值观在校园文化中产生交织与碰撞,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流失,尤其是对一些高校大学生而言,盲目崇外使得他们在思想上逐渐摒弃本国优秀文化,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中华传统“礼”文化在当代高校德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使传统“礼”文化在新时代多元文化元素的融合语境中得以顺利传承及发扬是当前高校德育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育思想在高校德育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师德师风方面
  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之一。在当代高校,教师应真正深谙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不能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或了解一些但流于表面。因此在高校德育建设中,要加强教师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以古代“礼育”思想为指导,对于教师在礼义与礼仪方面进行行为规范的制定,使得教师发挥其行为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自身的素养直接影响大学生德育培训的质量,因此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用优秀传统文化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2.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培育方面
  科学教育观的奠基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的目的,因此是教育的最高目的[5]。在教师自身遵循礼义及礼仪的行为规范外,在高校开设专门的“中华传统‘礼’文化”课程或文化讲座能够更直接地向学生传授“礼”文化的精髓,弘扬传统美德,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提升,对其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中华的“礼”文化具有较强的社会凝聚和整合功能,“礼”所包含的“和谐”思想与“秩序”思想能够规范社会风俗、稳定社会结构。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育大学生具有“礼”的精神,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并借助大学生这一宣传主体,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礼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全可以赋予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及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新的内涵[6]。对高校学生进行礼育培训,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集体意识,使他们在国家与社会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彰显新一代大学生的责任观念和爱国意识。
  3.大学生自我修养提升及自我成长方面
  在高校开展以“礼育”为核心的德育建设,不仅能够提升校园文化的品质和内涵、净化校园环境,对于学生本身来说,使其置身于浓厚的“礼”文化环境中,有助于提高其自身修养并对其自我成长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德育建设中,对于大学生进行礼之本(即礼义)的教育,使得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运用传统理论精神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其将来踏入社会做好思想保证;而对于礼之仪(即礼仪)的培养,使得他们具有得体的行为举止,并且在认同和接受礼仪文明的原则和规范的基础上自觉地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实践,并且有意识地体验和总结,从而进一步提高自我修养。
  从上述分析看,课堂教育形式是高校礼育培养的重要实现形式,能够促使学生不仅获得礼义及礼仪知识,而且且具有具体的行动意识。但对于高校学生的德育培养,不能仅局限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还要采用多种途径相结合的方式,如增加社团活动,让学生自己发掘、整理相关的活动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使得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更主动直接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促进互联网和移动智能平台的传播是一种良好的礼育培养途径,将“礼”文化知识和礼育思想内容通过学生喜爱的现代交际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加以传播,也是一种较直接、高效的实践途径;同时也应该激励大学生参加礼文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与人交流沟通,体会不同的角色,完善礼仪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值得指出的是,在高校德育建设中,提倡融入中华传统“礼育”思想,不能陷入只讲大道理、应用型不强及呆板空泛的境地,不能“雷声大、雨点小”,要使礼育培养切实落到实处,真正指导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这需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制定切实有效的培育方案,并在教育活动中反复实践、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培养模式,从而使得高校德育建设体系日臻完善。
  三、结语
  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指导下,将历史传承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到当代大学文化的建设中,为高校德育提供更有中华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及依托,使得高校德育建设不仅有当代的方针政策作为理论指导,更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作为载体及依托。本文在分析了传统“礼”文化内容及“礼育”思想精神内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中华传统礼育思想在高校德育建设中对于师德师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培育及其自我成长、自我修养提升方面的作用,为高校德育建设提供了传承深远的指导思想和切实可行的借鉴途径。
  参考文献:
  [1]卢先明.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4).
  [2]王斐弘.儒宗正源[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193.
  [3]赖换初.儒家礼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求索,2004(2).
  [4]刘静.从儒家礼仪角度看影片《王牌特工:特工学院》的绅士文化传递[J].名作欣赏,2016(6).
  [5]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60.
  [6]徐拯.关于礼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价值探讨[J].高校管理,2011(11).
  [7]贾飞.建构高校德育与“仁义礼智信”的链接[J].现代交际,2009(8).
其他文献
美国旧金山市现任华裔代理市长李孟贤于2011年8月8日向该市选务部门递交文件,正式宣布参加旧金山市市长选举。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下简称<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已于2004年6月2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并由胡锦涛主席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2007年8月23日,由成都市农机行业协会举办的新农村建设农机工作研讨会暨成都市农机行业协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圆满召开。成都市农委副主任鞠石,法规处处长王定文,农机化管理处处
摘 要: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本文重点分析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意义、存在问题及有效培养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 双师型 教师培养  “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目的在于强调教师要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应用能力,使理论教学能够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突出能力培养的执教理念[1
继中粮集团在法国收购酒庄之后,又一中国企业家与法国波尔多产区内乐朗酒庄拥有者杜克家族签订了购买协议。3月29日,TESIRO通灵珠宝中国区CEO沈东军宣布,作为个人投资,他已完成对
针对我国汽车产业及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但交通安全观念及文明意识明显滞后、不规范驾驶行为多发的问题,利用数据挖掘中的决策树方法,对个人驾驶行为数据进行预处理,分析与驾驶行为相关的主要指标,然后通过C4.5算法构建了决策树知识学习模型,并采用后剪枝法(post-punning)对其进行剪枝,最后利用建立的模型对测试数据集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该决策树模型有较高的准确性,为个人驾驶行为分析提供了可行性
都江堰市是省内较早开展跨区机收作业的市县之一。自1995年到成都近郊开展跨区机收以来,先后组织联合收割机到西昌和陕西汉中、宝鸡、云南昆明、玉溪等地开辟跨区作业。跨区作业,增
一座座山峰,挺立,傲然拈花草,托树木无论迎接旭日,还是独处寂夜山峰终究高举信仰凝视远方花之诗一朵朵,一团团红的、白的、粉的小彩云是我赞美春天的词语。
期刊
摘 要: 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集中展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上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因而如何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成为现代社会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博物馆作为一个收藏、陈列、展览和研究的综合性机构,与文化遗产维系着一种极密切的关系。从博物馆学视角出发,博物馆应该加强建设,重视研究和展览工作,创新文创产品。  关键词: 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物馆收藏 博物馆陈列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