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苏州初印象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04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今年苏州的梅雨季如期而至。丰沛的雨水顺着乌黑的屋檐飞流而下,若是恰好坐在窗边,赏赏雨、做做事,多好。不必过于担心雨水的侵入,古老而智慧的苏州传统民居早在设计之初已将这些可能性考虑在内了。
  回到当初,中间一条窄窄的河道,两边粉墙黛瓦式传统民居,或许是苏州留给人们的初印象。
  保护苏州传统民居
  就是保护苏州古城,保护苏州传统文化
  作为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除拥有数量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还有遍布古城内外量大质优的建筑遗存。传统民居是苏州古建筑中数量最多的建筑形式,也是构成苏州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么说,要保护苏州传统文化、保护好苏州古城,就必须保护好苏州传统民居。
  《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要求对传统民居进行保护。其第四十七条定义“传统民居”,是指历史城区内各个历史时期建成,体现苏州传统风貌,反映苏州传统建造技艺、社会伦理和审美观念等文化要素的民用建筑物,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古建筑的除外。保护的是苏州传统民居肌理及建筑,保护和延续明清苏州传统民居以院落为单位、进落组合为特点的空间布局模式;保护具有近代特色,反应时代特点的西式别墅、里弄民居及其环境景观。
  根据张泉等人主编的《苏州传统民居营造探源》,苏州传统民居特色文化的主体,就是“明清民居”。苏州大规模营建活动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的阖闾吴国时期,至唐宋仍有许多重要营建,现存的玄妙观就是南宋遗构。但是江南气候潮湿,加上元代以来的历次战乱,宋元以前的民居实物基本无存,当时盛况也就只能从画卷、文献、碑刻等发现一些片段。现存的苏州传统民居,以明清时期为主,类多量大、分布面广。从建筑艺术发展的角度看,明清也正是传统民居艺术达到顶峰的时期。
  苏州古城中还有不少建于民国和清末时期的西式住宅,多为独立式小楼或自带花园的别墅,其中不乏精品,也反映了清末民初的一支潮流。此外,能够形成地域广泛普及、数百年持续传承的建筑特色,离不開水平、规模等各方面都能与之相适应的建筑工匠群体,苏州传统民居是“香山帮”的杰作。
  缘水而筑,粉墙黛瓦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的太湖流域,京杭大运河南北纵贯,河湖交织,江海通连。公元前514年,伍子胥选址构筑都城,从水入手,依水勾划出街河平行、纵横贯通的城市格局。此后,历朝历代相继建起的类型各异的民居宅第,乃至各式园林,并逐步形成临水而筑、顺巷而建的民居群落,构成了江南典型的“因水成街”“因水成市”“人家枕河”的城市景观。这些传统民居缘水而筑、与水相依、置园造林、引山入水、轻巧简洁、古朴典雅、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清、淡、雅、素。每一座深宅大院又有数个、数十个院落组合而成,重门叠户、深不可测,缀之富含文化底蕴的砖雕门楼、厅堂楼阁,精雕细琢的砖木雕刻、木饰挂落等。
  《苏州古民居》一书中总结,苏州传统民居大致几种形式:河街并行、宅在街边,清流傍街流淌,沿河垂柳依依;要么一条小河居中,两岸屋宇连绵,水栈、河埠镶嵌其间,拾级而下;再或前巷通后巷,几落几进,高墙围拢,形成封闭式的深宅院落,有的兼有小型花园;还有就是园林宅第,花园中设有亭台楼阁、水池假山。
  气候决定样式 ,居民来源影响水平
  苏州传统民居之所以发展成为这样的民居,《苏州传统民居营造探源》指出是苏州的地理自然条件造就了苏州传统民居在样式上的特点。
  首先苏州地势低平,湖泊、河流多、河道多,水网密布,因而规划形成的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成了传统民居依凭的生息环境。此外,苏州季风更替明显,多雨之地,尤其六月降水量及降水日最多。这些气候特点在形态、朝向、构造等方面影响苏州传统民居在朝阳遮阳、通风避风方式上的选取,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特点。
  一年中过半天数气候自然适宜,但夏季闷热、冬季湿冷,导致苏州传统居住习惯中,有进落通透的布局,这样可获得“穿堂风”。另外,清凉的青砖地面与保温的架空木地板等布局或构造处理,以及调试“心静自然凉”的庭院绿化与山水小园景观等,都是因气候特点而生。
  再比如,“苏州传统民居住宅,厅前厅后都用落地长窗,这种适宜南方气候的开敞式厅堂是苏州特有的香山帮建筑的独特风格之一。飞椽结构也是苏州香山帮建筑传统民居一大特色,可以防止风雨侵入,达到保护檐桁、檐柱的作用。”《苏州传统民居营造探源》里指出。
  明清苏州,居住的人口中,有世居苏州的本地居民,有因工商业繁荣来此的移民,还有官员和往来的文人雅士等。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家族聚族而居为主,数个院落组合的住宅满足了家庭成员的基本居住需求。文人雅士在房屋营建、空间营造上,追求精致、雅致、别致,也影响了苏州明清民居风格的整体趋向。沈复的《浮生六记》里就将这种倾向表现得很直白。再有一个,社会经济及本地工匠包括建筑及其他技艺发展水平影响着传统民居的水平。
其他文献
初见?木先生是在他八十六岁的时候,残粒园里,他陪我走了一遭。再次见他是隔了一年的夏天,他的听力明显不好了,便和我坐在堂屋里笔谈,他摸出一张小纸片,用铅笔和我说:“我现在眼睛也看不大清楚了,画画也吃力。年纪大了,觉得生活是那么苦,但是尽管苦,我还要画,我还有许多新想法。”当时的我听了无比感动,谈话中掏出身上所有银两求了吴先生一幅山水小画,上有万壑松风和一个侧身坐在石上听风的紫衣人,我想这便是吴先生自
期刊
建筑果真是凝固的艺术。中国人的古典营造更以它独特的方式记录、延续、更迭着历史和文化:包含等级、身份、伦理、思想、审美、情趣、追求、愿望……并暗合中国人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哲学自然观和各个时代想要隐喻的内容。  如果没有这些依旧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古建筑,以确确实实的物理实体“强行”提醒,我们或许真的会逐渐遗忘那些独属于我们的传统文化,遗忘自己在精神文化上的根。而现在,无论走到哪里,你都会记
期刊
明代。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蒯福、蒯祥父子率领香山帮等众建筑工匠,参与建设承天门、紫禁城三大殿等大型皇家工程。随后,蒯祥设计督工营造明十三陵中的景陵、裕陵。“蒯侍郎”官至二品,享一品俸禄,连明宪宗朱见深也尊称一声“蒯鲁班”,业内风头必定无两。  能参建、督工这代表国体的皇家工程,手底下拉得出一支得心应手的工匠队伍,说明“蒯侍郎”及其身后的香山帮已被认证出手了得。而香山帮前前后后经历的营造历史,也是传
期刊
本刊直播团队携手章致中解读吴?木先生艺术密码  7月8日上午九点半,吴?木先生的弟子,吴门知名书画家章致中先生为广大观众在线导览了苏州名城艺术馆的年度大展《吴?木书画作品展》。  现代苏州直播团队通过抖音直播,带领观众线上云游吴?木先生一生中各个时期的百余件作品,讲述了吴?木先生的艺术历程、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绘画技巧和思想品格,全面展现了吴?木先生的书画魅力。章致中更是深入解读了?木先生的山水笔
期刊
手艺过硬,就能登上大舞台  杨根兴从15岁开始做小工,父亲是瓦工,舅舅是木工,说起来两门手艺都承自家传,手艺过硬,就能登上大舞台。  上世纪80年代到南京修复夫子庙,是杨根兴特别自豪的一件事情,一修就是9年。通常所说的南京夫子庙,实际包括夫子庙、学宫和贡院三大建筑群。夫子庙的大部分建筑于1937年毁于日军侵华战火,今天我们看到的夫子庙建筑,大部分是重建之后的模样。  1983年,30岁的杨根兴与几
期刊
小暑前后,气温也还“过得去”,未到十分炎热,早晚20℃出头。若不下暴雨,清晨五點多钟天色就亮了。古城的市井准备准备,就开始了一天里的第一波忙碌。  买汰烧,是南方人生活中最经典的晨间序曲。眉毛胡子一把抓,烧一吊子水,稍微收拾一番,快点出门买小菜。  跑到菜场,已经乌泱泱地,全是人。菜场当然不止卖菜,顺带买两双拖鞋,买两斤桃子回去也很正常。古城的河桥街巷,桥是十字要道,人上人下,桥堍头倒也有几个菜摊
期刊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人们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艺术成就越来越漠视,中国社会趋向西化。尤其对于见识越来越广,节奏越来越快的都市年轻人,已完全忽略传承和弘扬中国古建筑这项工作。  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忽略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必得领略其中博奥、独特的美学魅力。  中国营造的美学密码  中国古建筑靠师徒口传心授,很少成书,能够传世的古建筑专著,《
期刊
记者同摄影师来到薛林根办公室已是午间时分,薛林根正戴着眼镜俯身察看设计院提交上来的关于柬埔寨海外园林的设计方案。薛林根的办公室都是中式家具,陈设简单,盆景却很多,缤纷繁茂,整齐摆放在窗台上,与窗外的庭院中的青葱绿树相得益彰,成了摄影师拍薛林根时的背景。  “今天事情比较多,所以中午都没空休息。”采访完薛林根后,薛林根的儿子薛东就带领记者下楼来到太湖古建公司的设计院。不同于薛林根办公室的中式风格,薛
期刊
还记得上一次梦中梦到鲸鱼从天空游过是什么时候吗?或许你已经忘了,或许你需要的,正是这样一封回到童年的邀请函,回归最纯真的爱与幻想。  雨季前的一个周末,亦心的画展如约而至,这是一个父亲送给女儿的礼物,也是女儿对父亲稚嫩却足够用心的爱的表达。主人公亦心(Chloe)是一位年仅八岁的小画家,本名杨溢,她的父亲是中国著名画家杨明义,一生都在描绘挚爱的江南水乡,首创新一代江南水墨水乡新风格,1978年因创
期刊
自古以来,出手即不凡。  从紫禁城,到苏州园林,叠山、理水、砌砖、木雕、石雕、砖雕、彩绘、泥塑……每一个微小的领域都将营造技艺发挥到极致。逛园林,度光阴,不仅长见闻,还提升审美力。  园林营造是稀罕物,更是一门有生命的艺术。  1979年,香山帮匠人首开在国外造园的先河。首个作品,是位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明轩。此后,从美洲到非洲、欧洲……40多座“新苏州园林”陆续出口海外。加拿大温哥华的逸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