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在道德观、美感、价值观、自我意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注重激发学生情感,才能讓学生全身心地投身到语文学习中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只有触发了学生情感,学生才能较好地理解文章并产生表达的欲望;只有倾注了感情,学生才能在表达中酣畅淋漓地袒露内心,展示出鲜活的生命活力。可以说,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情感因素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注重教师自身情感因素的发挥,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种充满丰富情感的活动,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可以看成是教学移情的结果,学生在课堂上的认识速度和质量与其认知态度、情绪、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创设真诚、信任、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就显得至关重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以亲切感,让学生能够接近老师并产生信任。如果学生喜欢并信任老师,自然会对这门功课产生兴趣并投入热情。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摒弃专制和放任的教育态度,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关心、鼓励,倾听他们的愿望、心声,深切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与教师进行零距离学习、探讨。其次,教师还要充分地信任学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尊重他们的认识、想法,在引导、鼓励中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让学生充分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此外,作为教师尤其要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积极平稳的心态,不把个人的情绪带进课堂,即使学生状态不佳也要及时调整和调动学生情绪,使师生在愉悦的情感氛围中相互学习,相互激发,以欢愉的体验享用收获知识的快乐。作为语文教师唯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向上、丰富深厚的情感体验才能在教学中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塑造学生高尚人格
文章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情感因素,每一篇文章都蕴涵着情感激流,无不体现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无不是作者心灵的独白。好的文章大多是为不平而鸣,情动而辞发,在作者的情感冲动下创作而成。语文教师要着力挖掘文学作品中积淀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格魅力,打破时空界线,克服个人生命的有限,让学生“视接千载,心游万仞”进入民族与世界、古代和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与那些高尚的灵魂进行心灵的、精神的对话,触摸那些大智大勇的高贵的头颅,体验融会于其间的大喜大悲的情怀,感受他们人生睿智的阐述和激情的拥抱。例如,课文《背影》让我们体会味到了父子情深的人间真情;《老王》使我们感受到了陌生人之间的真诚、善良和关爱的可贵品质。文章就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描述这些丰富的人情、人性来塑造高尚人格的,教师也就应当利用这些来启蒙、引导学生体验真情、启迪人生,从而培养学生善良、友爱的品质和情操,塑造学生高尚人格。
三、运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适时激发学生情感并得以提升
教学内容的丰富情感,需要教师以“导”的身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情感参与和调节,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采用情境法、悬念法、朗读法、联想法、背景导入、气氛烘托等方式,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探求热情,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世界,通过文字与作者沟通,穿透时空的间隔达到作者所描绘的现实世界和情感世界,理解课文,甚至超越课文体味文字之外的意蕴。中学生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差异,学生情感体验也有个性化的特征,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情感更丰富,思维更活跃,想象力更贴近进而超越已有的情感体验,这样就会产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表演体会,观看影碟片段,播放音乐,声情并茂的朗读等多种手段,加强教学过程中情感培养。例如,在读《最后一课》最后一句话“放学了——你们走吧”时,要轻且舒缓,有气无力地拖读。然后,可让学生进行尝试朗读,从中体会韩麦尔先生力不能支,口不忍言,心痛万分的其境其情,激发学生情感因素,使学生进入角色,产生对祖国的热爱、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此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善于从生活中有所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去体味生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平凡生活中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提高生活感受能力。梁启超说:“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吸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因此,教师要把握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发掘课文中的思想情感,注重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样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有味道,是一种享受。
一、注重教师自身情感因素的发挥,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种充满丰富情感的活动,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可以看成是教学移情的结果,学生在课堂上的认识速度和质量与其认知态度、情绪、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创设真诚、信任、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就显得至关重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以亲切感,让学生能够接近老师并产生信任。如果学生喜欢并信任老师,自然会对这门功课产生兴趣并投入热情。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摒弃专制和放任的教育态度,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关心、鼓励,倾听他们的愿望、心声,深切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与教师进行零距离学习、探讨。其次,教师还要充分地信任学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尊重他们的认识、想法,在引导、鼓励中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让学生充分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此外,作为教师尤其要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积极平稳的心态,不把个人的情绪带进课堂,即使学生状态不佳也要及时调整和调动学生情绪,使师生在愉悦的情感氛围中相互学习,相互激发,以欢愉的体验享用收获知识的快乐。作为语文教师唯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向上、丰富深厚的情感体验才能在教学中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塑造学生高尚人格
文章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情感因素,每一篇文章都蕴涵着情感激流,无不体现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无不是作者心灵的独白。好的文章大多是为不平而鸣,情动而辞发,在作者的情感冲动下创作而成。语文教师要着力挖掘文学作品中积淀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格魅力,打破时空界线,克服个人生命的有限,让学生“视接千载,心游万仞”进入民族与世界、古代和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与那些高尚的灵魂进行心灵的、精神的对话,触摸那些大智大勇的高贵的头颅,体验融会于其间的大喜大悲的情怀,感受他们人生睿智的阐述和激情的拥抱。例如,课文《背影》让我们体会味到了父子情深的人间真情;《老王》使我们感受到了陌生人之间的真诚、善良和关爱的可贵品质。文章就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描述这些丰富的人情、人性来塑造高尚人格的,教师也就应当利用这些来启蒙、引导学生体验真情、启迪人生,从而培养学生善良、友爱的品质和情操,塑造学生高尚人格。
三、运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适时激发学生情感并得以提升
教学内容的丰富情感,需要教师以“导”的身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情感参与和调节,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采用情境法、悬念法、朗读法、联想法、背景导入、气氛烘托等方式,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探求热情,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世界,通过文字与作者沟通,穿透时空的间隔达到作者所描绘的现实世界和情感世界,理解课文,甚至超越课文体味文字之外的意蕴。中学生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差异,学生情感体验也有个性化的特征,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情感更丰富,思维更活跃,想象力更贴近进而超越已有的情感体验,这样就会产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表演体会,观看影碟片段,播放音乐,声情并茂的朗读等多种手段,加强教学过程中情感培养。例如,在读《最后一课》最后一句话“放学了——你们走吧”时,要轻且舒缓,有气无力地拖读。然后,可让学生进行尝试朗读,从中体会韩麦尔先生力不能支,口不忍言,心痛万分的其境其情,激发学生情感因素,使学生进入角色,产生对祖国的热爱、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此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善于从生活中有所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去体味生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平凡生活中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提高生活感受能力。梁启超说:“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吸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因此,教师要把握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发掘课文中的思想情感,注重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样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有味道,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