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安舒美”公路“美”的体现形式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_breakc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公园省”,打造美丽乡村,筑牢“绿色屏障”的大战略,在此背景下,公路建设贯彻“畅安舒美路,多彩贵州行”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需求。
  建设“畅安舒美”公路是交通运输部为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要而提出的公路建设理念。从上世纪结束到新世纪开始,在全国就开始实施了国省干线为主的畅安舒美路公路改造工程,这是我国以交通系统为主导的对公路建设历史性的形象开拓和技术提升核心工作,该工程在贵州区域实施不仅是公路管理职能部门主动适应国家重点项目的考验,而且对贵州大公园形象塑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特别是随着这一理念的提出,一条条穿行在崇山峻岭的公路不仅具有使用的功能而且还具备了审美的价值,公路已不再一如过去只是简单的载体,而是变化成为飞舞在山区的彩练,所以围绕畅安舒美路建设既有经济效益的考量又有社会效益的兼顾,确实起到了利国利民的作用。
  公路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具有普罗大众的效应,如果从艺术形式看又是一种环境艺术的体现。近些年来贵州提出的打造公园省概念是一种旅游文化符号,也是一种环境艺术语言的普及,它与阳春白雪的纯艺术比较起来虽无法高高在上,但由于接地气无疑又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时代感,所以畅安舒美路建设方向引入是我国公路交通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当代中国公路特色的新建设理念。尤其像贵州这样的山区公路,本身大多具有里程长、跨度大、穿越空间路段地形地貌丰富的特点,所以实施“畅安舒美”公路的价值具有不同的意义。尽管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在发达国家不少,如美国著名的66号公路就堪称公路文化典范,但对于我们这种长期将公路定位到动物“马”走的路这样的现代意识欠缺的国家,对引入“路”文化进入建设体系不啻是一种思维上的飞跃和颠覆。
  近些年来贵州国省干线公路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人们行走在公路上,不管是视觉还是内心活动,明显感到趣味丰富不再单一,过去司乘人员那种单纯由乙地赶到甲地而行色匆匆的行为,渐渐转变为人们利用闲暇时对自然环境的欣赏和对乡村景观的驻足观望甚至深入体会体验。这就形成了乡村旅游特色的拉动,对于这样的变化可以说是对贵州生态环境的一种修复和补偿,也是经济上的间接促进。过去的硬伤得以用環境艺术的形式巧妙补装,而不再伤痕累累,形成可以看可以游走的文化通道,对当地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确实具有积极的助推作用。
  黔南在贵州的旅游板块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厚重的历史,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畅安舒美”公路的落地有着天然的优势,因为从公路文化的内涵和演绎来说可以是五彩缤纷的,也可以是有凭有据的,其中所包括的历史知识、地理发现、民族文化魅力、科技力量等形成的系统综合感,会极大地丰富路的“美”感。
  就公路的本质而言,首要在于司乘人员使用道路时的安全性,由于公路上的机械运动客观要求,畅通无阻碍就成为路的硬件指标,所以只有在保障安全畅通的基础上路的舒适需求才能得到相应满足。按马斯洛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在解决了最低需要后无疑会向更高层次进行思考和追求,这就是精神方面的渴望。而“畅安舒美路”工程中的“美”无疑是指标之间的高层次体现,是人对自然超越的精神向往,贵州都匀局在210国道实施的项目无疑是公路从技术创新到接触“美”的碰撞。
  在生活中,美的要素尽管非常很丰富,比如有自然形成的美也有人为加工的美,就像国省干线,既有公路大多数是经年累月修建打造形成,通过积累许多围绕公路边的绿化与周围环境等景观基本形成并具备一定的风景欣赏,但这些景观是低层次要求,是生态美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通常人们所需要的精神层面的美无疑是一种大美,甚至是过目不忘的震撼美,而所谓美,从属性看是能够引起人们愉悦、舒畅、振奋或使人感到和谐、圆满、轻松、快慰、满足或让人产生爱(或类似爱)的情感、欣赏享受感、心旷神怡感或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属性。所以从生态的角度讲公路文化就是追求自然美、社会美,是大美的范畴,而这样的美可以归类于生态的美,而“畅安舒美路”中的美无疑就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结合点,只不过在公路文化中自然之美靠岁月来积淀,社会历史文化之美需要挖掘整理甚至多层次筛选直至成为可感知的艺术作品才能触动公众神经。如独山的麻尾到都匀市这段公路,有不少地方生态很好且具备驻足停留的风景观赏价值,但在区间的两大历史沉淀文化素材一是友谊亭二是黑石关阻击战,长期以来只见于历史记载,尽管两大题材在贵州地方公路建设历史上均有重大影响,是发生在贵州公路上的上世纪30年代的重大事件,可是在现有的公路上其艺术形式表达却几乎少见,所以如何把这两组素材加以整理创作,成为艺术品来带动整个区间公路路文化活起来,就需要找到一种恰当的表现形式,而这种形式就需要专业的文化艺术素养以及得体的表现手法,但这种展示手法通过比较选择是不是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这需要设计创作方与业主方共同努力推敲才能达成共识。所以畅安舒美路的“美”在实施中同时又是一种文化共识,有时只有共识才能将美通过艺术的形式转变为最后成果,在都匀210国道k18+020路段上的艺术表现手法双方最后选择了雕塑这样的造型艺术语言来表达。
  雕塑造型艺术本身是一种传统艺术,其艺术感染力早已广为人知,选择在山区公路上将它作为一种景观手段来展示主题内涵,所具备的冲击力远胜于其他艺术形式,其主要表现在:1.形式感强,它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装饰的;2.立体感好层次感比较丰富,特别是通过适度地把握分寸可以形成较强的凹凸感产生起伏层次;3.材质选择可以多元化,金属、石材、综合塑化材料均可以成为不错的材质进行后期制作加工,也就为实施做了较好的铺垫。
  地处210国道独山县的黑石关和麻尾镇的友谊亭如今已是历史的古迹,当年的黑石关具有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著名的黔南事变第一场正面阻击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战斗的发生地是极端残酷的,敌我双方的厮杀与逃难百姓的绝望是战争带给人的一种巨大精神与肉体伤害,而这种伤害的痛苦对于和平时期的人来说可能仅是一种回味,但在那苦难岁月可能意味着生命不再有任何尊严,财产不可能有任何保障。在20世纪80年代参加过黔南事变黑石关阻击战的美军上尉依文斯事隔40多年还专门故地重游来到黑石关凭吊,也许面对早已经散尽的硝烟只有他这样的老战士才有资格去追忆几十年前的悲壮。同样在贵州省与广西接壤的麻尾友谊亭是当时两省人民不畏艰辛共同努力打通道路瓶颈的历史杰作的映照,是那个动乱年代当地政府百姓在极端条件下不可多得的创举,当然在今天成为了难得的人文素材。都匀公路管理局在公路改造过程中能主动将歌颂黔桂两省历史友谊、抗日阻击战遗址作为作为“美”的核心来塑造,无疑是对素材精挑细选的结果。   该项目起始点从友谊亭的“筑路魂”开始,到上司黑石关抗战雕塑主题公园,再到独山县城的西南公路局旧址(公路建设历史文化陈列室),形成了一条60公里主线,区间重要雕塑设置共三个点四个内容,其中有象征贵广两省人民深情厚谊的友谊亭“筑路魂”群雕,以及表达公路人建设公路不畏艰辛日夜劳作的浮雕“星晨”,和黑石关的“抗日烽火”主题圆雕以及大型纪念性浮雕,其次是黑石关烈士陵园的道路建设工人被土匪枪杀牺牲的烈士浮雕墙。整个项目体量适度,公路贯穿成为了串联在一起的文化链,现在项目已经申报成为独山县和黔南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这次都匀局在210国道线上用雕塑艺术作为主要景观,推出形象建设创新和提升公路品质的实施情况来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抓住了重要节点的核心主题,如黑石关阻击战,选择该题材将其许多典型意义的“故事”通过艺术方式展示在公路墙体上,让沿线南来北往的司乘人员在高速公路在國道线上就能“一目了然”自觉记住了整个地方,同时又为慢行旅客停下来欣赏作品,放松精神进入休闲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2.雕塑作品的材质表现肌理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无论友谊亭拉压碾的铸铜群雕还是烈士陵园的道路工牺牲场面,人物的表情动态较充分地表达了人物内在情绪。画面虽然没有精雕细琢,但不管是远观还是近看有气势有质感,人物形象以及动态不再是过去艺术创作方式追求真实再现,而是追求气势以及张力,使雕塑作品成为了真正艺术品而不是用于简单装饰的工艺品。3.雕塑丰富的层次感使作品显得厚重,每个公众进入环境有氛围感染力。比如黑石关抗日烽火雕塑就有5个层次,每一层都在透视中表达出相应的内容,并且过渡自然,是环境艺术作品的典型代表作品。
  总之,公路文化建设终极目标是用“美”来画龙点睛体现路感,其中建设所达成的积极结果是多方思想碰撞交流的总结,整个作品如果没有技术和艺术含金量,就没有匠心独运就没有“美的内在”效果。正如有美学者认为,一切视觉艺术都必然具有某种共同性质,没有它,艺术就不成其为艺术,而艺术的这种“共同的性质”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而真正的艺术在于创造这种“有意味的形式”。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所以都匀局在独山县到麻尾镇210国道建设上的创新是对过去建设观念的突破,也是对贵州省省委省政府打造公园大省,大力发展生态文明旅游的一次大胆尝试。它的现实意义还不止于此,如果没有这样的意识也许像黑石关这样具有历史缅怀的重大题材永远不可能得以表现出来,像象征黔桂两省人民友谊的公路建设故事难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其次像公路建设中公路人的奉献乃至牺牲壮举就不会成为游客关注的内容,所以贵州都匀公路管理局挖掘重大历史题材作用于公路文化建设的创新尝试是畅安舒美路的典型代表作。
其他文献
白草黄沙、渺无人烟、寂寞戈壁、穷荒绝徼,这或许是我最初脑海里最能描绘西北的为数不多的成语了。印象的西北地广人稀,黄沙莽莽,一片荒凉,这也让我对接下来的甘肃之行不免深感担忧,近20天的行程也让我暗自苦恼不已。  收拾行囊,打点心情,同老师、同学们踏上了开往西北的列车。长达20多小时的旅途,更加加深了我脑海里对西北荒蛮的定义。万幸一路同学们欢歌笑语,老师也加入到我们欢乐的队伍里,师生同乐,随着窗外景色
期刊
道口镇位于滑县西北边境的卫河之滨。据记载,很久以前道口镇只是黄河岸边的一个渡口,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道口边的卫河上开始有木船行驶。随着卫河航运的畅通,各地商贾云集道口,来道口定居的人也日益增多。明清以来,道口逐渐发展成为豫北重镇,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商埠码头。据史料记载,清乾隆(1736~1795年)年间,道口已是“日日集”了,足见其商业的繁荣。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道清(道口至清化,今博
期刊
作者简介:  屠晨琛,大连工业大学讲师。  周笑男,大连工业大学讲师。  楊曼,大连工业大学助教。
期刊
作者简介:  郭婕,景德镇陶瓷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与理论。  秦浩然,景德镇陶瓷大学16级艺术专业研究生。
期刊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  设计风格:现代简约  项目面积:247m2  项目地点:北辰定江洋3栋1单元701  为衬托婚纱缎、蕾丝、纱面、纱网、雪纺、真丝等轻盈透氣的材质,空间以灰色调为背景色,在空间中加入花类绿植的饰品与装饰提升整个空间的整体浪漫氛围,着重体现消费者的青春、时尚、休闲。
期刊
作者单位:  成都藝术职业学院
期刊
摘 要:石仓历史文化保护区坐落在浙江省松阳市石仓区,这些村落有规模恢弘的清式民居、古店铺、祠堂、庙宇等建筑物。这些古建筑及建筑物内的艺术构件,村落、溪流、桥梁、古树名木,都见证着古老的历史。因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石仓居民文化未能得到应有的保护与利用,此文着重通过历史因素、环境与建筑、灯光技巧和色彩等分析石仓民居的生活现状和远古居民的生活。体现石仓民居建造秉承的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环境和建筑两者相辅
期刊
自爱是人们的天性,而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社会,要求人们学会使用“公正的旁观者”评判自我的行为,用道德标准和法律解决市场纷争,出于交换的天性,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人们开始分工,无意识的实现经济的增长,实现了利他与利己的统一。即经济人和伦理人的结合。  关键词:公正的旁观者;同情;自爱;利他;分工;自由制度;看不见的手  一、《道德情操论》中的伦理人  “公正的旁观者”抑制人们的自利倾向,帮助人们做出利他
期刊
摘 要:民俗分享馆承载着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是展现一个地方特色的重要场所。文章中会对天津民俗分享馆进行设计并解读,大体上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总结出天津的乡情文化,然后针对其相应的民俗特色应该对应怎样的空间氛围进行设想;第二个部分是对所设计的天津民俗分享馆进行设计解读,分析每一类空间环境所展现出的民俗特色以及所创造出的氛围;最后便是对这一次设计进行相应的总结,并且提出对于民俗分
期刊
摘 要:绩溪县作为古新安、古歙州、古徽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该地区保留了许多宗祠建筑和宗祠文化,尤其以龙川的胡氏宗祠为代表,被称为“古祠一绝”。拥有雄厚宗祠文化底蕴的绩溪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打造特色产业,促进经济的良好可持续发展,并且可以在宗祠文化中发掘利于社会道德建设的作用,这对于宗祠文化的发展和我国其他相同情况的地区,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也为我国乡村建设提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