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地区中强地震的余震衰减

来源 :地震研究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shy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了滇西地区 8次中强地震余震序列的衰减特征 ,得出了余震序列频度衰减符合修正的大森定律 :n(t) =k/ (t+c) p 关系 ;余震衰减的快慢与大地热流值成正相关关系 ;强余震前中、小余震活动会出现平静或增强现象 ,即频度残差小于 (平静 )或大于 (增强 )其二倍方差 ,且持续一段时间 ,其后发生强余震的可能性较大。
其他文献
对云南省历次地震建筑物的震害做了系统的研究,本文为系列研究之三,文中分析了各类建筑物地震破坏现象与相关的抗震构造措施,讨论了地震区城镇建设中防震减灾应重视的有关问
全球定位系统GPS (GlobalPositioningSystem)是美国研制的导航、授时和定位系统。论述了采用GPS时间同步技术 ,实现GPS钟输出时间脉冲精度小于 10 -6s的方法。指出仅用软件计时 ,GPS钟输出时间脉冲精度将大于 10 -5s;而采用软件、硬件相结合的GPS时间同步技术 ,能充分利用单片机的资源 ,弥补软件计时的不足 ,从而大幅度提高了GPS钟时间脉冲的输出精度 (达到
通过大姚高精度水温观测井水文地质、井孔条件的分析,震例观测资料、实验观测数据的处理,以及井水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大姚水温周期性变化的突出位置是井深75m左右,根本原因是
为了准确确定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引入了用SV P ,SH P和SV SH振幅比修正使用P波、SV波和SH波极性所得到的震源机制解的方法 ,采用解析法在震源空间内寻找符合地震波观测极性和振幅比的解。该方法能够降低单纯使用初动极性确定震源机制解的不确定性 ,提高震源机制解的求解精度。
初步分析了 1982年以来川滇地块的地震 ,存在 2组强震活动 ,即 1988~ 1989年澜沧、巴塘、小金地震 ,1995~ 1996年孟连、武定、丽江地震。研究了川滇地区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连续蠕变观测资料在这2组强震前中期—短期的形态异常和年速率动态异常。震前形变异常场地震数的比例在云南地区为 0 33~0 4 2 ,而四川地区较低。部分场地出现的异常时段有一定的同步性。文中对跨断层形
介绍了 2 0 0 3年 7月 2 1日大姚 6 2级地震震区的房屋概况 ,分析了地震的破坏作用和各种结构房屋的震害特征 ,提出了震区恢复重建与规划发展的建议及各种结构房屋加强抗震的措施。
以累计频度定量计算方法 ,讨论了云南地区 1970年以来 ,各个强震孕震区的地震活动非线性度ZL值的时间进程曲线 ,系统计算了Ms≥ 6 3级强震前的ZL值曲线 ,结果表明 :强震前地震活动非线性度ZL值异常表现出的地震孕震区的地震平静—活跃或活跃—平静过程至少出现一次 ,且震例中的 83 %开始出现平静(活跃 )的时间为强震前 1~ 2 12 年 ,强震前半年左右结束出现活跃 (平静 )。
论述了地下流体地震前兆异常形态的多样性、空间分布的离散性、时间进程的不确定性、幅度的不规则性及其与地震关系的非确定性。同时从复杂的动力源、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复杂的应力应变接收系统 ,讨论了地下流体前兆复杂性的机制
基于云南地区三维速度图象和地震测深剖面等成果 ,在定量修正地壳介质横向不均匀性的基础上 ,计算了 2 0 0 1年 1月 15日姚安 5 .9、 6 .5级地震的震源基本参数 ;并探讨了造成震源基本参数 ,尤其震源深度差别的主要原因
环境应力场是一个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动态场 ,追踪分析环境剪应力场时空动态调整变化 ,是强震危险性中、短期预测的有效途径之一。对追踪分析云南及邻区环境剪应力场年变化 ,2 0 0 1年 4月 12日施甸 5 9级地震的中期预测 ,以及追踪分析云南及邻区环境剪应力场月变化对该地震的短期预测实践作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