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制改革的历程、基本经验和未来

来源 :党政干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ttrthjf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30年改革开放,改革理论探索中争议和分歧最大的是所有制,在改革实践中取得成就最大的也是所有制。回顾我国所有制改革的历程,总结所有制改革的基本经验,明确深化所有制改革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所有制改革;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F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11-0008-03
  
  所有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为核心的部分,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绕不开所有制问题,所有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珠穆朗玛峰”和“马里亚纳海沟”:我国的改革高不过所有制改革,也深不过所有制改革。所有制改革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没有所有制改革的成功就没有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所有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是改革攻坚的核心堡垒和关键环节。我们在30年改革开放中破除了“所有制神话”,把所有制范畴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范畴之一。
  
  一、所有制改革的历程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实质上是所有制改革的历史,我国经济领域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过程,实际上也是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和非公有制经济崛起的过程。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所有制改革主要是沿着两条路径展开的: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改革实践“倒逼”了所有制的理论创新。
  (一)所有制结构初步调整阶段(1978-1991年)
  中国的改革开放被称为“摸着石头过河”。“石头”是什么,就是实践和经验。“包产到户”就是改革开放摸着的第一块“石头”。以1978年12月安徽省小岗生产队“分田到户”为突破口,拉开了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改革的序幕。1982-1986年,中央连续5个一号文件,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推向全国。到1986年,人民公社及其下属生产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61766个乡镇政府和847894个村民委员会。1992年10月《宪法》修正案删除了关于人民公社的提法,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放权让利,强化刺激。此后,国有企业先后进行了利改税、拨改贷、企业承包制、租赁制和股份制试点等改革。在1991年以前,国有企业改革最主要的手段是承包制。在这一时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87年,乡镇企业从1978年的152万个发展到1750万个,产值达到4764亿元,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1979年“五老火锅宴”打开了个体、私营经济的“禁区”之后,1988年迎来了私营经济的黄金之年。1988年底,整个中国大陆,私营企业已经有了90581户,从业人员164万人,注册资本84亿元;个体工商户1453万户,从业人员2305万人,注册资本312亿元。至此,我国已基本上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二)所有制改革深化阶段(1992-1997年)
  1992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改革开放年。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谈话和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后,人们逐渐摆脱了姓“资”姓“社”的争论,把所有制理论创新迅速转化为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的物质力量。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2%,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4.7%。
  由于思想的解放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也明显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除国务院推行103家国家级企业试点以外,各省、市、自治区又选定了2000多家地方企业试点。国务院要求试点工作必须严格按照“三法”、“两则”、“两条例”①办事,实行“三改一加强”(国企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1995年4月之后进一步充实为“五改一加强”,即“改组、改制、改造、改进、改善”和“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各地通过股份制改造、产权转让、租赁经营、抵押承包、关停、拍卖、兼并、破产等多种形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盘活了大批国有企业。
  个体私营经济经历了1989年的“寒流”之后,1991年稳步回升,1993年私营企业迅速地超过1988年的水平,达到23.7万家,1994年大举增至43.2万家。1997年,私营经济达到96.1万家,从业人员1349.3万人,注册资金5140.1亿元;个体工商户2850.9万户,从业人员5441.9万人,注册资金2574亿元。国有经济在总量有所增加的情况下所占比重逐步下降,私营经济成为填补国有经济退出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其迅速发展构成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条件,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逐步完善。
  (三)所有制改革攻坚阶段(1998-2001年)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从理论上解决所有制姓“公”姓“私”问题,国有企业改革迅速迈开新的步伐。围绕“三年脱困”目标,对国有经济布局和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全国规模以上的国有控股企业由1998年的6.5万户减少到2002年的4.3万户,但利润却从736亿上升到了2316亿;到2002年,15.9万户国有控股企业中的50%以上实行了公司制改革,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1998-2002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重组上市的有442家;国有小企业改制面达85%左右,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实现了产权多元化;1995-2002年,国有中小企业户数从24.5万户减少到14.9万户,2002年实现利润286.9亿元;2002年底,我国国有资产总量达到11.83万亿元,其中经营性国有资产7.69万亿元。
  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连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提升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2001年底,我国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2433万户、4760万人,注册资金3435.8亿元,主要分布在商贸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2001年,我国私营企业增至202.9万户,从业人员2713.9万人,注册资金18212.2亿元。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加快了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步伐。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国有经济,1992-2001年,非国有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53.6%提高到62.32%,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8.5%增至78.3%。
  (四)所有制改革与时俱进阶段(2002年至今)
  经过多年的努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取得巨大进展,国有经济的运行质量和发展速度有了显著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大大增强。中央企业及其下属子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制面由2002年的30.4%提高到2007年的64.2%。国有企业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截至2007年底,在A股市场的1500多家上市公司中,含有国有股份的上市公司有1100多家,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的中央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达78户。2002-2006年全国国有企业户数从158712户减少到119254户。2002-2007年,全国国有企业销售收入从8.53万亿元增长到18万亿元,实现利润从3786亿元增长到16200亿元,上缴税金从6794亿元增长到15700亿元。在石油石化、航空航天、电力、电信、交通运输、国防工业、重要资源开发、重大装备制造等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在2007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中,中国内地企业有22家,全部为国有控股企业,比2002年增加10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非公有制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来源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经过了1999-2004年的调整后,个体工商户的数量从1978年底的15万户发展到2006年底的2595.6万户,从业人员5159.7万人,资金总额6468.8亿元。截至2007年第三季度,登记注册的全国私营企业达到538.7万户,注册资金总额为8.8万亿元。截至2007年12月底,全国实有外商投资企业20.23万户,投资总额8750.11亿美元,注册资本5057.93亿美元,外方认缴出资额3596.83亿美元。目前,除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以外的广义民营经济已经占GDP的65%左右,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已经占40%左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增量部分,70%-80%来源于非公有制经济。
  
  二、所有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所有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珠穆朗玛峰”和“马里亚纳海沟”,在改革理论探索中争议和分歧最大的是所有制,在改革实践中取得成就最大的也是所有制。循着先易后难、先外部后内部、先增量后存量的渐进改革方式,我国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探索和积极推进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一)解放思想:所有制理论与时俱进
  自古以来,“兴利易,除弊难”是社会变革的普遍规律。30年改革的实践证明,思想观念的改变和更新是中国改革的第一大障碍,所有制改革攻坚贵在解放思想。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从“资本主义的尾巴”到“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到“非禁即入”;从“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到进行“平等竞争”和受到“平等保护”的市场主体,都是不断解放思想、逐步冲破认识上的传统羁绊,取得的一次次理论飞跃。每一次理论的飞跃,都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开拓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产权是中国一切经济问题的深层症结所在。30年改革的实践证明,产权改革是我国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是目前我国产权改革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革是国有企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是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突破口。30年改革的实践证明,股份制是一种最有效的资本组织形式,最适合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表明我国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找到了一个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形式和途径,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三)调整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是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30年改革的经验表明,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目的是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质量,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巩固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30年改革的经验表明,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必须坚持市场化原则,在一般竞争性领域,个体私营经济有其灵活适应市场的优势;而对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规模效益明显、社会效益突出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有优势。把调整所有制结构和推进股份制改革结合起来,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全盘考虑和安排国有经济的“进”与“退”,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
  (四)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
  管好用好国有资产,关系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坚持和完善,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中会有大量企业改制、产权转让等行为,必须硬化产权约束,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原则,加强法制建设和舆论监督,健全监管制度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规范运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警惕落入“权贵资本主义”或“裙带资本主义”泥坑的危险。30年改革的实践表明,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要把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与中央统一政策的指导作用结合起来,防止损害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引起社会不稳定、制约改组和调整的步伐。
  (五)保护私有财产,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构建完善的私有财产保护法律制度,依法保护私有财产,能够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30年改革的实践证明,保护私有财产,将增强人们对拥有财富的安全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充分启动民间投资,充分调动人们创业的积极性。同时,保护私有财产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有利于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有利于鼓励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意义重大。
  (六)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我国所有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30年渐进式改革的历史是非公有制经济不断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内到外的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历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发展的历程。30年改革的实践表明,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凡是非公有制经济发达的地方,市场发育就快,市场机制就活,综合实力就强,经济体制就成熟,社会就稳定。因此,必须消除体制性障碍,打破一切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玻璃门”现象,解决价格、税收、融资方面的差别待遇,清除舆论环境上的歧视,冲破一切妨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
  (七)完善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法律保障体系
  所有制改革的成果必须用完善的法律制度加以保障和巩固。30年改革的实践表明,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看得见、摸不着、进不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就是纸上谈兵。因此,在所有制改革目标日益清晰、改革实践日益厚重、改革的理论建树日益丰富的背景下,将所有制改革成果制度化、法治化,提高我国立法和执法水平,是所有制改革最有效的制度保障。
  
  三、所有制改革的未来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也是所有制改革的法宝,这是所有制改革的最重要的经验。中国所有制改革的成功得益于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所有制理论和实践的与时俱进。中国经济要健康发展,思想解放必须不断进入新境界,改革开放必须不断开拓新思路,经济建设必须不断开创新局面。所有制改革解放思想,必须深化和拓展对所有制及所有权概念的认识,必须从过分关注“姓‘公’姓‘私’”到更多关注“是好是坏”,必须从“公私对立论”转变到“平等竞争、相互促进论”。
  未来五到十年,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时期。深化所有制改革要遵循以下思路:以进一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为出发点,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全面筹划所有制改革的总体方略;以发展混合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依法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以放宽非公有制企业市场准入为突破口、股份制为平台,加快非公有制经济与国有经济的融合和共同发展;以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性、政策性障碍为重点,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财税体制、社会服务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管,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消灭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一切差别,是无限美好的理想,但又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天堂或许真的是极其美妙的,但人类只能建设地上的乐园。我们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出发,做历史条件允许的事情,把理想和现实在后者基础上统一起来。所有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适应生产不断社会化的要求,逐步走向所有权的社会化,既要保护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更要着重维护劳动者的利益,逐步实现“劳者有其股”、“人人有其股”,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破解经济理论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参考文献:
  [1]邹东涛主编,欧阳日辉副主编.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邹东涛,欧阳日辉.所有制改革攻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3]黄孟复主编.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4(2006~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李荣融.宏大的工程,宝贵的经验——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30年[J].求是,2008?熏(16).
  [5]黄孟复.构建民营企业新型劳动关系,促进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新格局[C].搜狐财经,2008-02-02.
  责任编辑荀福文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教育全面发展过程中,体育是不可缺少的项目之一。而随着高校扩招的进行,器材逐渐增多,器材管理成为难题。提升器材管理效率要求高校将计算机网络这一先进技术引入校园,建立专业的信息管理平台,充分发挥体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技术;体育馆;器材管理  器材管理是保障高校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在传统的管理中,经常出现数据错误,器材丢失等现象。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这一问题规范化。近年来,
期刊
期刊
审批制改革.这件事情在本世纪初期曾经做过,当时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尉健行书记提出过一个命题,说我们不能光靠党纪国法,要从源头上反腐败,源头在哪里?源头就是行政审批.所
巴拉圭第二大城市——上巴拉那省东方市坐落在号称世界最宽瀑布的伊瓜苏大瀑布附近,位于巴拉圭最东部.处于巴拉圭、巴西、阿根廷三国边境的东方市除了是一座繁忙的港口城市和
期刊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群众利益无小事”,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指针,是基层干部的基本工作原则之一.
怎么来改革,我们现在制订收入分配方案。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配制度改革。第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提高劳动者报酬占